当前位置: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10-15 13:58:2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热门】说课稿集合9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说课稿集合9篇

说课稿 篇1

  《画杨桃》是一篇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老课文了,我们曾经不止一次地教过、听过此刻的教学,有画画助读的,有合作探究的……但每一次似乎都留下这样一个同样的印象——观察事物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上周五,有幸聆听了单志明老师的课堂教学,使我又一次对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产生了新的思考。

  悉心解读文本:

  这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文章,我们稍不小心,很容易将之异化为品德课。单老师凭借自己超强的言语敏感度和深厚的教材解读能力,以全新的视角提炼阅读主话题:理解“实事求是”。老师从文本的整体性出发,通过对“我”的作画态度、“同学们”的心理转变和“老师”的言行举动这“三大板块”整合推动实施建构,逐层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学会老老实实、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别人、学会实实在在做人做事。

  众所周知,语文教师不是一般的读者。但作为特殊的读者,我们不能只负责自己的理解、感悟和感动,还要为学生搭好梯子,承担起引导学生感悟的职责,否则我们的课堂教学无法真正实现对话,无法真正拥有生命的灵性和动感。

  精心把握细节:

  细细品读单老师的课堂,精彩之处层出不穷。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从细微处着手,让学生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进行了重点指导,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标点,抓住课文中的关键之处、精妙之处,反复读,仔细品,认真想,把感悟活动引向深入,从而使学生明白事理“实事求是”。如引导学生理解“实事求是”的作画态度时,老师紧紧地抓住“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这一句子展开,如“自己读读这句话,可以结合其中的一个字或一个词谈谈自己的感想。”、“你是如何理解“我”这种“老老实实”的作画态度的呢?可以联系上文1—2段结合句子去发现。”、“在我开始要画画的时候,我的耳畔总会想起父亲严肃地(语重心长地)说:——”;再如探究“同学们”的心理转变过程时,老师紧紧扣住句中的标点符号,通过情境模拟、换位思考等,让学生体会同学的心理变化,从而理解“实事求是”的内涵。

  从单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对细节的精心把握,通过层层设计,诱其深入感悟。细节不仅仅只决定精彩,细节更决定成功!

  匠心设计课堂: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如果把一只胳膊从躯体上砍下来,那就不是胳膊了。”就阅读教学而言,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活的、有机的整体。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感知课文写什么、是怎样写的。只有进行整体感悟,学生才能感受到课文的整体美,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印象。观照单老师的这堂课,感觉整体设计精致有余,大气不足。课堂上老师走得很急,留给学生的思维、学习空间过于狭窄,对于文本中如何实现言和理的统一有待深入思考。

  对于这类说理性较强的文章,由于学生的阅历、能力的限制,教师不能过早地把深奥的道理做强行灌输,而要让学生自主地、充分地、全面地感悟文本,使他们在对文本所塑造的形象中去获得其中蕴涵的道理,从而达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效果。《画杨桃》一课故事性很强,而且学生的态度变化尤为明显,在整体构架上,是否可以围绕“笑”展开,通过指导讲故事,以达到悟理的目的。

  总之,非常感谢单老师为我们献上这样一份丰盛的精神大餐,让我们用心去聆听课堂上生命的节奏和快感,努力寻找缩短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的金钥匙。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春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板块名山奇景中的第二篇课文。本文是著名作家丰子恺写的。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用朴素的语言,紧紧围绕黄山松的特点,展现了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赞美了黄山松一心向阳的坚韧,凸现了黄山松异常强大的团结力。

  从古至今,人们赞美黄山风景的文字数不胜数,描写黄山松的诗歌和文章层出不穷。在丰子恺的笔下,黄山松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在石头缝隙里生长,它苍翠而坚劲;不一定要吃石髓,照样长得郁郁苍苍,娉娉婷婷。丰子恺从黄山松的生活环境里,看到了它的坚韧和顽强。黄山松的姿态奇特。它的枝条坚劲挺秀,却是左右横生,不像其他树木那样,枝条是下垂的。长在悬崖旁边的松树,一面靠近岩壁,一面伸向空中,空中一面的枝条繁茂,而岩壁一面一根枝条也不生。这样的形态让丰子恺发现了它的另一个特点:一心向着阳光。在这里,黄山松真的有着这些美好的情感吗?不是的,作者是用自己的心为黄山松添上了这样的美德。作者写的是松树,想的却是人。在自然界里,黄山松面临着极其艰苦的生存环境,环境艰苦到人们都弄不清楚它究竟是如何生存下来的。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黄山松生存下来了,还生存得很好。它不仅有挺拔秀美的姿态,还有向阳的枝条。作者捕捉下了这些镜头,作者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感悟,松树是坚韧的,人又何尝不应该如此呢?只是,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感受完整地倾泻在笔下,他仅仅是用他独有的简朴又蕴涵着智慧的语言,让读者慢慢去思考,细细去品味。因此,人们总是能从丰子恺简单的文字中,读出许多独到的人生感悟来。这篇文章也是一样。虽然小学生未必能够完全解读出文字背后蕴涵的东西,但是他们也能隐约感受到,作者不仅仅是在写松,还想说点其他的什么。作者还写了黄山松的第三个特点: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他特别描写了“团结松”。从它的形态,从作者自己的凝思,从作者抚摩它产生的铁铸般的感觉等方面,把黄山松的“团结力”细化在人们面前了。

  整篇文章格调幽雅,行文舒缓,有对《本草纲目》的引用,有对黄山松本身的描画,有简单的议论,有与导游对话的描写。整篇文章的内容似乎显得有点松散。但是文章显现出清晰的脉络,以黄山松的三个特点为纲,把这一系列内容都蕴涵其中了。从课文的结构上可以看出作者安排文字的匠心。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根据课文结构上的特点,用课文中的话来概括黄山松的特点。

  2、积累文中好词佳句,学习本文构段方式,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并恰当运用修辞描写的方法,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练习仿写。

  过程和方法:创设情境,品读描写黄山松特点的句子,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黄山松的形象、品格、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黄山松的特色,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黄山松的三个特色,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感受黄山松的形象、品格、精神。

  三、说教学方法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情境教学法。这篇文章虽然篇幅较长,但是思路非常清晰,所以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取信息,了解文章文章的内容。通过观看黄山美景以及黄山松的图片,生动形象地启发感染学生,让学生感悟黄山松的特色,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合作探究交流,帮助学生感受黄山松的奇特,美丽。

  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反复朗读,仔细用心感悟黄山松的特色,同时更好地体会作者在描写方面观察细腻、用词准确精当。

  四、说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课件、课外资料。

  五、说教学过程

  1、设境激趣,触发情感

  我以黄山美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对黄山美景的向往之情,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愿望,使学生更多地了解黄山和黄山松。

  2、浏览文章,再现内容

  通过浏览课文,请同学说说黄山松都有哪三个特色?(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3、披文入情,载情入文

  通过抓住“不可思议”这个词,先学黄山松的第一个特色,黄山的松树大都生在石上。我主要通过出示一组松树生长在石上的图片,让学生欣赏黄山松长得如何,一步一步引出黄山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并抓住重点句子指导学生朗读,分析,品味,从中感悟松树的顽强精神。

  学完黄山松的第一个特色后,再让学生找到在课文的哪个特色里还出现了“不可思议”这个词语?自然而然就引出了黄山松的第三个特色,黄山松的枝条具有强大的团结力。对于蒲团松和团结松的学习,通过学生去画描写它们具有团结力的句子来汇报完成。使学生从课文中的这些句子中体会黄山松的强大的团结力。

  最后学习黄山松的第二个特色,它的枝条生长得十分奇特。我主要抓住“它奇特在哪”来引导学生展开学习。主要结合课文中的语句来学习,并指导学生读出这种奇特。

  4、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这么设计使得学生明确本文的重点。

  5、总结写法,指导写作。

  这篇文章比较长,但层次清楚,结构严谨,你们发现了结构上的写作特点了吗?

  小结:这种先概括写再具体写的写作方法,可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我们平时写作的时候可以应用。

  6、布置作业积累语句。

  从课文中找出写得美的句子抄写下来。以此来巩固学生对本文的掌握。

  7、说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整数和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借助具体的量和几何直观,直观感受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小数。认识小数都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材首先安排了一组图,从质量、价格、体温、身高四方面说明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随后以“量身高”为主要情境组织教学,通过人民币、米制系统、面积、数轴这样的直观、半直观来帮助学生体会、认识小数的含义。学好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以后系统学习小数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会读、写不超过两位的小数。通过具体实例,知道以米为单位,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意义。

  2、借助“米尺”模型,认识0.1米与1分米与十分之一米之间的关系,直观感受小数与十进制分数之间的联系,渗透数形结合的方法。

  3、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会认、读、写一位小数,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小数的含义。

  借助“米尺”模型,认识0.1米与1分米与十分之一米之间的关系,直观感受小数与十进制分数之间的联系。

  二、说学情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都已经见过小数,部分学生会认、读、写简单的小数,但对小数的含义、读写法都没有正确、统一的认识。对小数的含义学生理解起来有还有就一定难度,教学时要借助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去认识。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属于概念教学,较为抽象,所以,本节课我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知识迁移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

  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结合情境,认识小数

  1、激趣导入,引出小数。

  新课开始我创设了数王国运动会的情境,用动画的形式出示3.45,让学生试读,问学生知道他是什么数吗?从而揭示本节课的内容的学习。

  2、认读小数。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在哪见过小数?并出示书中的情景图,让学生感受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小数和我们原来学过的整数有什么不同,再此基础上指出,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通过学生熟悉的场景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以3.45这个小数为例,放手让学生尝试读小数,并自己总结出小数的读法。

  (二)借助米尺,初识小数

  1、出示例1情境图,提出问题。

  王东身高1米3分米用米做单位怎么表示,学生尝试解决,学生可能会说出1米3分米等于1、3米,但说不清原因。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入学习。

  2、教学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这一部分内容既是全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用米尺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回忆分数的知识,告诉学生1分米除了可以用分数表示,还可以写成小数0.1米。学生直观感受到1分米,十分之一米,0.1米之间的关系。接着让学生在米尺上再找一找哪是0.1米,让学生感受只要把1米平均分成十份,这每一份都是0.1米,加深对小数含义的理解。

  然后问学生3分米你能用小数表示吗?请你写在本上,从而教学小数的写法。

  接着让两人一组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到米尺上找小数,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直观感受,进一步理解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学到这例1的问题学生会很容易解决了。重点让学生体会1.3米表示的现实意义,加深对小数的认识,然后通过课件演示在尺子上表示1.3米,为数轴上表示小数做铺垫。那老师身高1.6米是多高呢,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巩固练习,运用小数

  1、完成课本92页做一做。

  2、填一填,画一画。

  3、在数轴上写出相应的小数。

  所有的习题设计都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并巩固小数的写法,其中第一题的设计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知识迁移,理解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具体含义,第2题利用正方形使学生内化分数和小数的关系,第3题引入数轴,不仅巩固了小数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4、了解古代小数的表示方法,丰富学生对小数的认识。

  (四)全课总结,分享收获

  学生谈谈本节课有那些收获?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3、44页。

  2、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是在认识了正方形和长方形两个平面图形后安排的内容,此时学生对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教材通过折正方形纸引入三角形,通过拼两个相等的三角形引入平行四边形,这样也更突出了图形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变换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知将更深刻,也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知识打下基础。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为:

  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目标:

  使学生在具体操作活动中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他们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

  在折、剪、拼等的活动中,使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教学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教学难点:通过折、剪、拼等的活动,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5、教、学具准备

  课件、正(长)方形纸、两个直角三角形、钉子板、方格纸,各种图形的彩纸等。

  二、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贯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三、说教学过程

  (一)认识三角形。

  1、折三角形

  (1)师出示一张正方形的纸,提出要求:把这张正方形的纸折一折,你能折出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吗?先动脑想一想,再动手用身边的正方形纸折一折。

  (2)交流折出的图形

  折出来的图形有两种情况,其一是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其二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让学生边介绍边示范折,并把折出的图形用彩粉笔图上颜色。重点介绍第二种情况折出的图形,这样的图形称为三角形[板书:三角形]

  (3)小结:刚才我们折一次把一个图形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这种折法叫对折。[板书:对折]

  2、感知三角形

  摸一摸刚才折好的三角形,有什么感觉?(让学生感知三角形是平平的平面图形。)

  教师小结:三角形和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一样,它们都是平面图形。

  3、找生活中的三角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那谁能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强调物体的面是三角形,让学生思考片刻然后交流)

  把数学课堂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赋予生活”。

  4、围三角形

  这是钉子板和皮筋,你们能用它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操作后展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

  让学生通过举例、折一折、围一围等具体活动,进一步直观认识了三角形,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认识平行四边形。

  1、拼平行四边形

  (1)请小朋友拿出准备好的两个三角形,动手试一试,能拼出哪些图形?

  让学生独立操作后组织小组交流,比比哪个小组拼的图形最多,再全班交流展示。

  (2)有三种不同的拼法①长方形②三角形③平行四边形

  教师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拼法后,把平行四边形贴上黑板,并介绍这样的图形称为平行四边形[边说边板书:平行四边形]

  2、感知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摸一摸平行四边形,并把感觉告诉大家,引导他们认识平行四边形也是平平的平面图形。

  教师小结:平行四边形也是平面图形

  3、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

  电脑出示第44页图,让学生在图上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平行四边形,待学生找到后再拓展到自己身边,让他们举例说一说。

  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帮助他们建立各种图形的表象,也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图形的广泛应用。

  4、围平行四边形

  先请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想一想准备怎么围,再独立完成。同组的小朋友互相检查、纠正。最后展示交流。

  学生有种与生俱来的学习探索能力,他们也渴望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取得成功,有效的学习数学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操作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相互交流,从中活跃课堂气氛,并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三)巩固拓展

  1、判断图形的名称,出示平面图形(包括正方形、长方形和圆)用手势表示,是三角形的打勾,是平行四边形的打叉,不是的不做手势。

  2、画一画(书44页第2题)

  (1)仔细观察钉子板上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比较方格纸和钉子板的相似之处。

  (2)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画完后同桌相互检查,最后在投影仪上展示,交流反馈。

  由扶到放,始终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来学习,这样学生对图形的饿理解就更透彻了。

  3、说一说,拼一拼

  教师指着每个部分让学生说一说是什么形状,然后让大家用身边的图形拼一拼,也可以自己创造其他的图形。

  联系前面的知识,使学生对平面图形有全面的了解。又顺应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的心理,设计的拼一拼环节,寓教于乐。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想说些什么吗?

  让学生参与本堂课的总结,既可以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又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所处的地位及联系

  语文出版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八年级(上)对浅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编写。通过三册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有必要让学生更深入地去学习、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样式。文言散文在整个中学教育阶段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在八年级(下)第七单元开始安排文言散文,三篇“记”篇幅相对前三册出现的文章来得长。而《桃花源记》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它是我国千古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这一课给学生印象好坏必将影响到以后学生对文言散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有必要对这一课进行时代的处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散文的兴趣。

  本单元在文体上属于“记”一类的文字,四篇都被选入《古文观止》作为传诵千古的美文,学习、背诵这样的文章对培养、提高学生的文言语感很有帮助。教学中应该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能力来学习这几篇文言课文。

  (二)教学内容

  本课是本单元的重点,而作为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因此,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把握“记”文体特点,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文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这是第一课时。

  (三)教学目的

  1、掌握“交通、问讯、绝境、间隔、无论、妻子”等词的古今异义,掌握“志、寻”等字的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运用。

  2、初步了解“记”的一般特点。

  3、疏通文章

  4、流利运用普通话朗读

  (四)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部分虚词

  2、顺畅朗读并熟读成诵

  3、领会本文按渔人所经历的顺序记叙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且详略得当的写法。

  二、教学方法

  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以存疑——质疑——解疑的模式解决字面上的翻译。

  2、运用归纳教学法学习实词、虚词,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同类知识点。

  3、边读边译,反复朗读增强语感。

  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规律并形成习惯。

  三、学法指导

  1、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养成查阅资料、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了解作者、掌握新出现的字词的含义,并能翻译全文。

  2、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读。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准备课文录音带、录音机,并准备好《天仙配》音乐磁带,小黑板。

  (二)设置情景导入

  现在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天仙配》———(曲终)你从歌曲中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待学生回答后归结)歌曲描绘的是一副环境优美、夫妻怡然自乐、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美景。这种美景过去有吗?现在有吗?将来有吗?(学生作出回答后)不会,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比喻?——“世外桃源”。是的,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现在我们一起跟陶先生走进世外桃源吧。

  以音乐渲染情境,美好的音乐能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对审美的感知和想象。

  (三)预习检查

  1、全班齐读课文。

  2、教师出示卡片指名解释字词。

  3、让学生说说对“记”的理解。

  4、指名概述课文内容。

  朗读一是为了检查学生预习时关于字音的掌握情况;二是引导学生初步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地熟悉课文。卡片解词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程度,符合初二学生应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积累原则。概述内容符合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四)阅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读音及朗读节奏,进一步感知全文。

  录音示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更加专注阅读课文。

  2、了解作者及背景——以《爱莲说》及《饮酒》两篇诗文回顾作者,并让学生借助资料进一步介绍作者。之后,教师强调与本文创作有关的内容: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分裂崩亡时期和晋末的换代之际,社会矛盾尖锐,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他对东晋的黑暗现实不满而归隐,而对这些惨痛的现实,越来越坚决地否定自己所处的社会,不断构思和向往理想的`生活图景。《桃花源记》就是他亲笔绘出的理想社会图景。

  让学生简介作者是为了让学生养成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习惯并形成能力。教师的进一步补充强调则是为了后面文章主旨的理解打下基础。

  3、解疑、扫除文字障碍

  请同学把预习中碰到的不理解的词句指出来,同学间互相解疑,未能得到解决的疑问由老师解答明确。

  符合课标的阅读要求——对课文的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5、在个别字、词、句排除疑难的基础上准确翻译并反复朗读。方法:同桌一人读原文一人口译,逐句疏通文章。对于串译有不妥之处,师生共同加以纠正。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对于初二学生,能粗略看懂一篇文言诗词并能尝试着现代汉语把文意表达出来,已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节奏反复朗读并能熟读成诵是初中生阅读浅易文言美文最基本的要求。

  6、默读课文没,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武陵人一路上见到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

  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作者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个感性认识,同时让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喂──出来》。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喂──出来》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以环境污染为题材的科学幻想小说。本文的主题为破坏大自然,必遭大自然报复,告诫人们破坏大自然的行为与大自然的报复行为二者虽然相隔一段时间,并非同时发生,但报应终究是要到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故事性强,情节完整,构思新颖奇特,结尾更是出人意料:篇末写到小石头为止,初看莫名其妙,再一想恍然大悟,接下去将要发生的一切也就不难想像。这样的结尾耐人寻味,又发人深省。情节全然出于幻想,理念却发人深省。可见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好素材;学习本文,应注意引导学生在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特点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

  根据科学幻想小说的特点,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家及科幻小说的文体特征,理清小说的情节,把握作品的主旨。揣摩作者的想象活动,探究想象与现实

  的关系,学习作者的想象思维。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列结构提纲把握文章的内容,运用学生探究教师点拨的方法理解作品的主旨,以续写结尾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针对学生对科学幻想小说特性不好把握的现状,我确定本课的重点、难点分别是:

  1、熟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及文意,理解其深刻内涵。

  2、研读小说的结尾,理解神奇想象的写法,领会文章所阐明的道理。

  二、说教法:

  教学时引导学生把握情节,让学生寻找关键词,以“情节链”的形式走进文本,在此基础上通过列结构提纲来感悟文章的主旨。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突破采用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的方法。

  三、说学法:

  采用先学后教、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当堂训练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课堂效率。

  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 由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开门见山地引入文本)

  1、 台风吹倒了一座小庙,庙底下露出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于是,各色人物围着它纷纷表演,它成了人们丢弃废物的垃圾桶??接下来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共同的走进日本现代小说家星新一的科学幻想小说《喂——出来》。

  2、文体知识简介:

  科学幻想小说,简称“科幻小说”,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

  (二)、出示学法,完成学习目标

  【学法指导】

  1、初读文,扫障碍

  2、再读文,明大意

  3、三读文,解疑难

  (三)、研读课文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学生速读文,圈划疑难字词,利用工具书处理字词,小组内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现自学成果,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把握故事情节:

  学生速读文,试编写结构提纲并在小组中交流。

  学法指导:根据小说阅读的已有知识,通过找关键词、画情节链的方式教会学生筛选课文的主要信息,整体感知课文。

  找关键词, 画出情节链

  庙塌——洞现——洞深——叫声——小石头——栅栏——记者——科学家——看客——警察——用绳量——用强音测——商人买下——填洞??

  3、学生根据编写的情节链掌握课文主要内容,试着编写结构提纲,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师生共议,明确:

  现洞——探洞——填洞——预示

  4、疑难点探究

  学法指导:从学生最容易产生疑问的结尾入手,探知文章主旨。 出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倾听大家的看法,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问题1:在小说的结尾,那奇怪的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小石头掉下来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本题抓住小说显露主旨之处,引导我们将上下文联系起来,理解结尾的含义。

  师引导,明确:叫声和小石头都从那个深不可测的黑洞里来。最初一个年轻人对着洞使劲地大叫了一声“喂──出来”,后来他捡了一块小石头扔进洞里,叫声就是他当初叫的,小石头就是他当初扔的。

  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一切是不言而喻的,原先倾泻进洞里的原子能反应堆废料就要倾泻到人们头上,原先扔进去的机密文件就要扔到

  人们头上,还有动物尸体和流浪者尸体,还有废物和污水,还有日记本、照片、假钞票、犯罪证据,都将接二连三地倾泻到人们头上。甚至更为严重的让整个城市遭受灭顶之灾。

  问题2:想一想,这个虚构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师生共议,理解主题:破坏大自然,必遭大自然的惩罚。 教师小结、板书,揭示主旨。

  (板书直观揭示本节课的重点。)

  (四)、课外拓展:联系生活,反思课文

  现实生活中,人们怎样处理生活垃圾和废气、废水、废渣的?人们为什么这样处理垃圾呢?这与文中的人们做法相似吗?

  设计说明:进行思想教育,使学到的知识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树立环保意识。歌曲是最能引发人们共鸣的艺术形式,所以此环节学生定能有所触动。

  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指出人们的错误做法,进一步加深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五)、当堂训练:续写小说结尾(学习本文想象写法)

  提示:1、重点想象当时垃圾涌来时的场景以及当时人们的反应。

  2、想象要符合作者本意。

  (六)、回顾与作业

  让学生自己总结在本节课所学所获的内容,完善小说结尾的续写为本课作业。

  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60—62页《认识面积》。

  2、说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内容是第五单元《面积》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他们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触摸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3、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体验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探究中张扬个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二、说教法、学法: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认识了物体的面,感知过面是什么,也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面积”这个抽象的概念,同时面积又是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或物体的面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三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物体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1、教法:

  本节课主要运用了比较法,通过不同物体的面或平面图形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面积是有大有小的。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法:

  动手操作: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自主探究:比较面积大小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出多种方法,从而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初步感知,认识面积

  看—看黑板的表面,课本的封面,体会物体有面。

  比—比黑板表面与国旗表面哪一个比较大,哪一个比较小,体会各个物体的面都有确定的大小。

  听—听懂“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它比国旗的面积大”这句话的意思,首次感知面积的含义。

  摸—摸数学书封面和课桌面,体会这些面客观存在,感知这些面各自面积的大小。

  说—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

  新课开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先比较黑板的表面与国旗表面的大小,引出面积的初步含义,接着让学生进一步比较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在说的环节让学生在更大的范围里体会:看到的物体都有面,每个面的大小就是这个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形成初步的面积概念。

  2、操作实验,比较大小

  (1)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2)比较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

  课件出示例2,引导学生读题。如果学生说是直接看出大小,在肯定的基础上提醒学生:直接观察大小有时不太可靠,启发学生探索其他的比较方法。教师提供三种小图形(○□)请学生用这些图形来拼一拼、摆一摆,测量一下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哪个大哪个小。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发现:要得到一致的测量结果,作为比较标准的图形,形状不同不行,大小不同不行。从而得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主要通过观察法来比较。

  (2)完成P62页做一做,启发学生比较方法。

  (3)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区别面积和周长。

  4、全课总结,反思得失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7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主要知识点包括介绍色彩静物的几种画法:改画法、写生法和创意法。以色彩静物画为载体,着眼培养最基本的观察与表现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显现出的美感,学习用艺术的眼光审视这些最普通的物品上折射出的动人之处,为美术素养的形成进行有益的积累。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思维方式也已从直观形象思维向高级形象思维发展,并已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的能力。而且初中阶段也是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美术鉴赏能力、美术创造能力和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的重要时期。所以现阶段的学生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力、设计能力、动作制作能力,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课学习。

  三、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和教材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维度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对比色、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写生法的方式进行静物画的创作。

  过程与方法:通过赏析名作、技法学习、摆放静物和静物画写生或创作实践,达到能够欣赏和绘制静物画,并能用语言文字表述自己对静物画感受的目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用审美的眼睛去体察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尝试动手表现这些普通事物中蕴藏的美,借此提高自身的审美品位。

  四、教学重难点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色彩搭配的方式以及写生法的创作方法。

  难点则是:运用写生法的方式表现静物画并且突出色彩的搭配。

  五、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讲授法、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

  六、教学准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准备:多媒体课件、示图、静物等

  七、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置活动,导入新课

  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所以创设情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将展示静物(苹果、罐子、盘子),引导学生体验静物摆放组合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绘画作品是在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的,由此引出课题——《色彩静物画》

  环节二:作品赏析,感知色彩

  (一)色彩三要素

  《课程标准》中强调美术课程需要凸显视觉性,所以我将采用合作交流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回忆色彩的三要素包括色相、纯度和明度。与本堂课程建立联系,为接下来的对比赏析做铺垫,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二)对比色

  为了更深入的理解色彩知识,我展示了作品《鸡冠花》与照片中的鸡冠花,引导学生对比赏析,并提问真实鸡冠花的花朵和叶子与油画作品中的鸡冠花相比较有怎样的不同?学生回答,我结合图片讲述真实鸡冠花的花朵和叶子与油画作品中的鸡冠花区别在于:画家笔下的鸡冠花叶子和花朵的表现更加的概括,用色较为大胆,叶子和花的颜色对比较为强烈,使得作品更加的富于魅力。而画中运用了红绿两种不同的色相,对比关系强烈。在纯度方面运用暖绿色的叶子和背景,衬托出红花的艳丽繁茂。从而引导学生学习丰富画面色彩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对比色之间的关系以及运用。

  (三)色相对比、明度对比

  而后,我将会继续展示教材中的作品《金鱼》、《静物》,引导学生赏析,并思考两幅作品在用色上有怎样的区别?具有哪些特点?与真实场景相同吗?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发现,马蒂斯的作品《金鱼》属于强调色相对比的静物作品,没有众多的蔬果、器皿和衬布,各色花草围绕着游动的小鱼,生机勃勃。桌面下的重色不但使主体更加突出,也起到统一整体的协调的作用。《静物》这幅画强调属于强调明度对比的作品,墙壁和衬布以柔美的灰调子衬托梨子的鲜艳,梨子周围有较粗重的轮廓线,下方有浓重的阴影,突出了梨子鲜明的色彩;亮度很高的白色瓷器使画面产生很强的节奏感。与我们真实的场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引导学生学习画家的表现方法和理念,进一步理解色相对比与明度对比,为实践创作提供理论基础。

  环节三:示范讲解,实践练习

  1、《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通过各种美术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美术活动中提高观察、构思、创意、造型、表现、设计和工艺制作的能力。所以最后我会引导学生思考色彩静物画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并进行演示,

  ①起稿:画出静物构图、基本造型,并用色彩概括出素描关系

  ②定色调:根据静物组合确定画面的整体色调。从暗部色彩入手,概括并且整体地画出大的色彩关系

  ③调整色彩关系:将亮部颜色跟上来,铺完整个画面,使画面的主要色彩关系完整地展现出来。

  ④深入刻画:对细节进行深入刻画,使作品更加完整。为学生独立创作解决技法上的难点。

  2、教育家弗赖登塔说过:“学习唯一的正确方法就是实现再创造”。为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课堂练习时间,和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学生用水粉完成静物写生。(注: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针对共同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及时纠正)

  环节四: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1、作品完成后我会通过自愿分享、互相展示、多角度评价的方法进行展评,开拓绘画思路和巩固绘制色彩静物画的方法。

  2、在课程即将结束时,以回顾式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色彩静物画的写生法加以回顾,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更加系统的认识。

  3、最后,为了使学生能有更高层次的提高,我引导学生课后要多多的关注生活中的色彩,学会用色彩美化生活。

  八、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9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全文紧扣“奇妙”用形象化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科学知识,语言生动活泼,意思表达得深入浅出,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我将从以下四方面来说说我教授这节课的过程。

  一、说教材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是一篇介绍现代高科技的说明文。课文通过对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与人们关系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奇妙的国际互联网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也将越来越来多。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和人们密切的关系。

  2>感悟、体会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

  3>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它的工作原理、构造和作用,体会起奇妙之处。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选择了目标教学法,谈话教学法。用运多媒体课件。

  语文课,重在通过对语文文字的接触、揣摩,培养学生的语感,积淀语言。如何在说明性文体课上上出语文味,是一大难点。但本设计应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第一特性。根据本课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以读代讲,以合作探究代讲以图引文,图文结合。利用多媒体手段,抓住文中重点句子体会互联网的奇妙。通过课前预习、读、疑、想、议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到课文中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表达。

  三、说教学程序

  1)复习上节课所学词语。(开火车读)

  2)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上节课学了生字词,读了课文,这节我们做什么呢?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感悟、体会其奇妙之处)

  3)出示课题齐读

  4)精读课文感受奇妙

  A、点击学习要求,按要求先自学,后小组合作学。(认真读每一句话从中能看出什么奇妙之处?可在句子边写简单的批注,如:大、快、多等)意在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习惯,合作学习的习惯。

  B、全班交流朗读感悟。

  依次出示板书三个特点;大、快、多,学生很快找出相关句段。课件出示这些段落,通过读、想、议等方法让学生感悟互联网的奇妙,同时了解了互联网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C、拓展延伸

  互联网给我们的工作、学习、娱乐、交往购物提供了种种方便,功能太多了,真是奇妙啊!除此之外,能不能说说你知道的?(引导学生说出:写文章,通缉犯罪分子,捐款,看病等)意在丰富知识。

  5)总结全文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情感,我总结说:同学们,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这篇课文,从互联网的结构、它是怎么工作的以及它与人们有什么关系这几方面说明了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但这只是网络知识的一个很小的方面,犹如冰山一角,还有许多需要同学们不断的学习、探索。

  6)课外作业巧布置,你把你的作业发送到老师的电子信箱,老师将在网上批改你的作业。这样的作业和课文内容紧密结合,这应该是学生所喜欢的一种方式。

  四、说这节课的得失

  这节课有以下两个优点:

  1、注重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

  2、教学中,注意了教师角色的转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足之处:没能很好利用网络,让学生亲自感受作用之大、之奇妙。由于时间关系,没能点明沉溺网络的危害。

【【热门】说课稿集合9篇】相关文章:

【热门】幼儿园说课稿大班模板集合八篇08-02

【热门】说课稿模板锦集7篇08-06

【热门】说课稿范文集锦九篇12-22

【热门】小学说课稿范文合集四篇07-11

【热门】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7篇07-09

【热门】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九篇07-27

【热门】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8篇07-26

【热门】幼儿园说课稿范文汇总九篇07-25

实用的幼儿园说课稿集合8篇07-28

有关说课稿模板集合七篇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