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10-17 18:27:5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精选】说课稿合集八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选】说课稿合集八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在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要求: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必须能够领会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加水稀释以及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还有物质的量浓度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能够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化学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四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教学重点、难点及其依据: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构建“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同时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分析:

  为了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本节课采用主体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实物展示、问题探讨和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等多种手段,并将生活中各种常见溶液作为课堂教具使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三、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合作伙伴是我校高一学生,经过初三一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但初中到高中的衔接过程中,学生对初中接触的某些概念如 “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高中自主学习方法的运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尚有一定程度的欠缺。

  因此在本节课的概念学习中,主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并进行团体合作学习,以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乏味感。

  四、教学程序:

  1、总体设计:创设情景,引入课题(5分钟)→自主探究(25分钟)→拓展延伸(5分钟)→课堂反馈(5分钟)→课后作业。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因此,课前事先让学生准备或自己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溶液的标签,如常见的口服液、消毒液、眼药水、酒、矿泉水等标签,另外教师还要增加一些实验室常见的溶液,如盐酸、NaOH溶液等,让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 、m/v 、n/v、m/m,从而教师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

  (2)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主体探究式学习认为: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新知识。

  采用主体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等基础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获取新的概念。

  学生首先自主阅读课本感受概念,然后在三个具体实例中运用概念。

  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 1mol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 1克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3、 1molNaOH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学生亦是如此。这次设计的三个阶梯式练习,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第一个练习意在让学生体验“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表达式,达到能初步构建概念的目的;第二个练习意在巩固前一节所学知识“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间的换算”,达到新旧知识融汇贯通的目的;第三个练习意在强调“单位体积溶液”与 “单位体积溶剂”的区别,同时回顾质量的加和性与体积的非加和性,达到深刻理解概念的目的。

  第三个练习的解答过程将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此时我会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请代表发言。学生对此练习会有下列见解:有的同学可能会简单地认为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有的同学可能意识到溶液的体积和溶剂的体积是不相同的,却发现溶液的体积无法求出;有的同学可能会大胆猜测此题尚须补充、添加已知条件(当然如果这一飞跃学生无法达到,我将以“尽信书不如无书”适当引导,鼓励学生在科学研究中要勇于质疑。);有的同学可能想到如果已知NaOH固体的密度,则可计算NaOH固体的体积,然后与水的体积相加就可求出溶液的体积;有的同学可能想到如果已知NaOH溶液的密度,通过溶液的质量则可求出溶液的体积。

  整个过程中,学生们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耳朵去听、嘴巴去说、彼此的心灵去碰撞,他们相互解答困惑,自主进行合作学习,课堂探究便能活跃起来。直到他们达成共识,共享成功后,我再给出练习所缺条件-溶液的密度,同学们再次进行计算,他们就不仅仅领悟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还掌握了溶液体积的计算方法。

  在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后,趁热打铁我设计了几个判断题,意在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总结溶液稀释和体积分割时对物质的量浓度的影响及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种类,即为后面的“课堂反馈”作好铺垫,又达到升华概念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为丰富。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从2L1mol/L 的NaOH溶液中取出1L,所取出的溶液的浓度为0.05 mol/L。

  2.将2L1mol/L 的NaOH溶液加水至溶液体积为4L,所得溶液的浓度仍为1 mol/L。

  3.1L1mol/L 的蔗糖溶液含蔗糖分子1 mol。

  4.1L1mol/L 的NaOH溶液含NaOH分子1 mol。

  5.1L1mol/L 的H2SO4溶液,氢离子的浓度为1 mol/L。

  对于以上说法学生可能走入下列误区:从NaOH溶液中取出一部分,溶液浓度改变;NaOH溶液中存在NaOH分子;H2SO4溶液的浓度与其中氢离子的浓度相等。我将请同学们相互协作,相信部分学生很快就能走出误区,实现全班同学整体提高的愿望。

  探究二、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我引导同学们从概念、计算公式、单位、转化关系等方面将两个物理量进行对比,意在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分类的认知方法,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整合信息。如果有学生能较快推导出两个物理量间抽象的转换关系,我将给予高度的评价,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但我预测对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转换关系的建立都是难以跨越的鸿沟。于是我为学生准备了密度为1.38 g/cm3的40%的NaOH溶液,当他们经过具体化、形象化的转换,再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将所有的数据换成字母进行推导,抽象的公式随即而生。

  (3)拓展延伸:

  课本知识不一定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升华。充分利用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投影,为学生提供了物质的量浓度在工业生产、医疗保健、环境监测和科学实验等方面的应用,使学生从中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与本节知识相关网站的链接,供学生课后进行延伸性学习,促使其萌发新的学习动机。

  (4)课堂反馈:

  精心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当堂反馈,巩固知识、技能目标。

  1. 下列溶液中氯离子的浓度与150mL0.5 mol/L氯化铝溶液中的氯离子的浓度相等的是( )。

  A.150mL1mol/L氯化镁溶液 B.450mL1.5 mol/L氯酸钾溶液

  C.50mL1.5 mol/L氯化钾溶液 D.50mL0.5 mol/L氯化铁溶液

  2. 一种NaOH溶液的浓度为a mol/L, 密度为ρg/cm3,则这种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

  A.1000a/40ρ B.40ρ/1000a C.1000ρ/40a D.40a/1000ρ

  3. 1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此时NaCl饱和溶液的密度为1.12 g/cm3。在此温度下,NaCl饱和溶液中,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 0.15 mol/L B . 1.36 mol/L

  C . 5.07 mol/L D . 6.15 mol/L

  4. 将26.5gNa2CO3溶于水并配成500mL溶液,Na2CO3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5)课后作业:

  课本第18页第2、6题。通过作业使学生在课后能及时巩固本节课内容,加强化学计算的能力。

  另外,与学生多交流是取得信息反馈成功的关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制造师生间的民主氛围,通过讨论、提问、批改作业、考试即能掌握他们的学习状况。

  五、板书设计: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

  (1)符号:CB(B代表溶质)

  (2)单位:mol/L (mol·L-1)

  (3)表达式:CB =nB/V

  2、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简单计算。(课堂反馈中的有关问题)

  3、溶液稀释定律:

  C(浓溶液)· L(浓溶液)= C(稀溶液)· L(稀溶液)

说课稿 篇2

  目标:

  1. 能区分葱和蒜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知道他们都是“植物”,也属“蔬菜”。

  2. 会认真整理葱和蒜,对蒜的球茎感兴趣,有求知的表示。

  3. 了解葱蒜的药用作用,有想吃的表示。

  准备:

  葱、蒜、剪刀、筐子、老蒜头。

  过程:

  1. 让幼儿把桌面的葱、蒜分别摆放,请各组组长介绍区分的依据(有什么不同),不同者补充发言。

  2. 在幼儿发现的事实中,要幼儿分别取样作验证。同时要求幼儿取一棵蒜苗,指认其根茎与叶。教师及时出示小班曾穿过的蒜串作引子,启发幼儿回忆小班认知蒜苗的经验。

  3. 要幼儿取一根葱,仔细观察其各部分的色、形,知道名称,教师对葱的茎做重点介绍,鼓励幼儿描述,如葱叶像什么等。

  4. 分组自然常态地整理葱蒜、分别摆放,理好后请组长送回厨房。

  5. 每人一个蒜头让幼儿分别解剖,看其特点,作感受性认识,用蒜瓣形态和排列常态作数数和联想,对形态、结构好奇即可。

  6. 为每桌提供工具2-3个(可收集借用,也可以用其他器物代替。)让幼儿捣蒜泥,在活动中感受蒜味,事后小组长把食物送到厨房。

  7. 集中交流,教师朗读书本知识(辞海)或网上截取的知识。

说课稿 篇3

  一、 教材分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本课《锄禾》和《悯农》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每首诗都是五言绝句。两者相比,《锄禾》难度较之《悯农》稍大些。我准备按顺序先教学《锄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学习古诗的方法,接着再学《悯农》。然后再以一首带多首,放手让学生学习补充的两首诗歌《咏鹅》、《春晓》。当然,这两首古诗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难易适中,既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又是对古诗的积累。所以,学好古诗《锄禾》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根据教材的难易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我分两教时进行教学。

  第一教时:

  把《锄禾》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充分解剖,充分展示学习过程;

  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学《悯农》,补充学习《咏鹅》、《春晓》。

  这样安排简洁、紧凑而又有所侧重。下面我重点来分析一下《锄禾》这首古诗。(出示课件画面并板书:锄禾)

  《锄禾》是学生在小学课本中学到的第三首古诗。在这之前所学的《画》和《古郎月行》两首古诗,意思浅显易懂,而《锄禾》这首古诗也比较简单,但在理解意思时必须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那么,正确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也就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从内容上看,《锄禾》的前两句描写农民在烈日下挥汗锄禾的劳动场面;后两句通过反问告诉人们粮食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使学生能够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同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习题,同时针对我校一年级小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第一课时的五个教学目标:

  1、 掌握5个生字:禾、午、粒、辛、苦,着重理解“锄禾”“当”、“皆”“辛苦”这些字词的意思。

  2、 能说出这首古诗的意思。

  3、 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练背诵古诗。

  4、 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5、 懂得农民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教育学生尊重农民的劳动,爱惜粮食。

  二、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充分运用尝试教学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

  2、学法

  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学会共享知识,在交流中得到知识。

  三、 基本教学过程

  大家都知道,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是实际教学中能成功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低年级孩子,对于学古诗感到枯燥、深奥。因此,我把教学过程分为这样四个步骤(出示投影)。

  下面我有侧重地作个解说。

  1、解诗题

  首先出示锄禾的画面,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自行弄懂“锄禾”的意思。教师在过程中适当提问点拨,同时进行生字“禾”的教学以及检查学生借助拼音认读诗文是否正确连贯。在这里,教师可以渗透一点,如果碰到题目意思不懂的古诗,一般先理解诗题,举例说,学《悯农》这首古诗时,一般先弄懂“悯农”的意思。

  2、知诗人

  接着,向学生介绍本课两首古诗原题就叫《悯农》。《锄禾》原为第二首。都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同时强调李绅是我们无锡人,他的诗很有名气。

  3、明诗意

  我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已经学了哪些古诗以及在课外已经掌握了哪些古诗。再回忆学习古诗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因为实验班的孩子对于古诗的积累比普通班的孩子要多得多,所以,通过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记忆仓库中的信息为今天的学习所用。接下来,我就请学生自由读诗句,尝试理解字义。在自学基础上,请他们讨论学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字词不懂?估计学生对“当、皆、粒粒、锄禾日当午”这些字句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讨论解决。“点拨”在什么地方呢?“点”在学法上,“拨”在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上。比如,我可以请他们说说学习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查字典、请教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学生查阅字典,联系诗句,知道“皆”的意思是“都”,而对于“当”的教学可以渗透在“锄禾日当午”这一句的教学中:问“锄禾”已明白,看图,这是什么时候?(中午)从哪里看出是中午?2。出示“日当午”,讲“当”,请学生用“当”找朋友(当时,正当)。3。看看图,读读句,说说“日当午”的意思。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句的意思。(在这里,要告诉学生:为了使句子说得清楚、明白,可以颠倒古诗中词语的顺序,并且引导学生按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的顺序将第一句说完整)。剩下的诗句也以此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先通过自学以及教师点拨解决字义,然后尝试串讲诗句的意思,这是教学的重点。(课件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逐步展示,生字的教学也穿插在其中)我告诉学生串讲诗句可以变换次序,也可以添加字词,我对于串讲只要求意思基本到位,句子通顺连贯。在此过程中,学生先逐句串讲,讲后先让他们自己评议,最后我再纠正。这样通过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交流,比较正确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从而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4、诵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读起来琅琅上口。为了使学生读出味儿来,读出感觉来,我分4步进行教学:

  1、教师示范朗读,确定基调:严肃、较沉重。(教师范读)

  2、采用尝试法,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

  3、教师进行适当的技巧指导:比如:读“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句,我要求学生重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减慢速度进行朗读。(教师范读)

  4、反复练读,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竞赛读等多种形式,直至熟读成诵。最后,教师向学生进行归纳式提问:通过学习《锄禾》,你懂得了什么?学生可能会给教师不同层次的答案。有的是对内容的掌握,有的是对中心思想的理解,还有的会是学习古诗的方法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向深层次思考。当然,要求不能很高,能够大概说出意思就行了。因为毕竟才一年级,还是学习古诗的起步阶段,在今后漫长的求学道路上,他们会慢慢感悟的。

  四、 作业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的“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我适量地设计了这些作业:

  1、 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中的题目,巩固基础知识。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积累一些古诗词,准备进行古诗朗诵大赛。

  板书:

  锄禾

  解诗题:锄禾

  知诗人:李绅(唐)

  明诗意:当、皆、粒粒皆辛苦

  诵诗句:严肃、较沉重

说课稿 篇4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文中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山中访友》位于本单元五篇课文的第三篇,上承《春》、《济南的冬天》,下跟现代诗《秋天》和《古代诗歌五首》共同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图景。本文放在两篇精读课文之后有利于巩固学生赏析美文的方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2、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

  3、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让学生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

  品析优美的语言,体味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博望山和石海洞乡自然风光资料片。

  一、说教法

  1、情景教育法:

  通过音乐渲染,图象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进入情境,体会情感。

  2、自渎点拨法:

  本文属自渎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

  二、说学法

  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学生相互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课题。(1~2分钟)

  导入设计:(老师配乐深情朗诵,学生闭上眼睛想象。)

  “我闭上演讲,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根,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成树籽,被鸟衔向远山远水。”

  同学们,想象使我们变成了一棵棵老树,想象真实魅力无穷!今天就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与李汉荣先生一起进山访友吧!(板书:山中访友)

  2、反复诵读,感知内容。(10分钟)

  ⑴ 解读课题,猜测作者所访之友。

  ⑵ 速读课文印证自己的猜想,再由学生自由跑上黑板写出作者所访之友。

  ⑶ 课件展示山中众朋友,是学生进入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中。

  ⑷ 教师有感情的配乐朗读,学生轻声跟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3、探究语言,领会手法。(15分钟)

  学生自由诵读,勾出最喜欢的句子,再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在此基础上重点探究课文奇特浪漫的想象及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两种手法。

  ⑴ 探究奇特浪漫的想象通过诵读,品味、赏析第四节来完成。

  ⑵ 探究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通过第三节原文与改文对比赏析体会。

  改文:我第一个去看古桥,它已经在涧水上存在了几百年,多少年来,他把无数人马渡过彼岸,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时光飞逝,斗转星移,唯有它以应有的姿态,屹立在那里,永不改变。(课件展示改文)

  4、想象意境,体会感情。(6分钟)

  ⑴ 伴随优美的音乐,学生闭上眼睛,以深情舒缓的语调,描述山中的美景,使学生进入作者所描述的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中。

  ⑵ 合作探究:

  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课件展示问题)

  ⑶ 教师引导学生归结:热爱珍视大自然,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5、练笔实践,拓展延伸。(12分钟)

  ⑴ 欣赏博望山和石海洞乡的资料片。

  ⑵ 课件出示两则课堂练笔,要求学生二选一,当堂完成,交流展示。

  A、你躺在草地上看过云吗?想象你幻化成空中的云后的情景、感受,写一段话,写法自由。

  B、把自己幻化成景区内的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

  【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想象奇特浪漫

  第二人称亲切倾诉

  热爱大自然

  珍视大自然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部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蜘蛛开店》。

  一、(说)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引人入胜有思维价值的童话故事。“借助提示讲故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蜘蛛开店》一课故事情节简单,一波三折,内容丰富。蜘蛛从“卖口罩”改成“卖围巾”,再改成“卖袜子”,想的都是“织起来很简单”;他卖东西的价格,总是“每位顾客只需付一元钱”。蜘蛛思维方式简单,处事方式简单,偏偏迎来了三位特殊的顾客,让他吃尽了苦头。本课在结构上有反复的特点。“卖口罩”、“卖围巾”、“卖袜子”三个部分,故事情节类似,写法相似。

  二、(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已经基本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本课的生字教学采取随文识字的方法,但是对于抽象的词语,学生理解困难的,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进行理解。童话故事本身有很强的趣味性,学生愿意去读。但是,由于低段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在教学中,要引领学生梳理课文内容,理清故事发展的顺序,搭建讲故事的支架。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以上学情,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本组训练重点,教学时要实现如下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蜘蛛开店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事。

  4、能根据示意图讲讲这个故事,并能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四、(说)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读懂蜘蛛开店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事,并能根据示意图讲讲这个故事。

  五、(说)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能借助拼音读准文中的生字,读准“蹲”“颈”“匆”的音,联系上下文理解“寂寞”“匆忙”的意思,指导书写“店”。

  2、把课文读通读顺,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炼出课文的示意图。

  3、指导学生读出三位顾客的特点,感受蜘蛛思维方式的简单。

  六、(说)教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本着教为学服务的原则,我准备采用以下教法。

  1、朗读教学法。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充分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充分地感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多种形式地读,读出动物的特点,读出味道来。

  2、启发想象法。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感知想象。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展开想象,感悟文本。

  七、(说)学法:

  俗话说,得法者事半功倍。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至关重要。

  1、自主合作探究。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同桌互评,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举一反三。“举一”提供模式,“反三”按图索骥。从扶到放,使学法得到迁移,让学生触类旁通。使学生逐渐学会朗读的技巧。

  3、读、品、悟。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代讲,品读重点语句,入情入境感悟文本内涵。

  八、(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目标,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板块。

  板块一:谜语导航,打开“店”门

  这一板块主要是为了达成目标一中指导“店”字的书写。

  利用谜语导入课题,开门见山,提出课题中的“店”字进行生字教学。检查字音,交流字形。教师引领,利用PPT启发学生根据汉字的部件和意思想象识记。在书写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观察谈发现,再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左上半包围的字“丿”画要伸展;“口”字在下,要写得扁。然后教师范写,学生边说笔顺边书空。在学生练写的过程中,指名一位同学上黑板写。引导学生客观评议,评出优缺点来。

  “书写密码”促成长:

  1、把字写正确。★

  2、写准压线笔。★

  3、“丿”画伸展,小“口”扁扁。★★

  学生对照“书写密码”进行同桌互评,然后进行二次练写,得到二度提升的效果。

  板块二:三顾文本,理清“店”名

  这一板块主要针对目标一和目标二设定

  (一读)出示初读要求,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圈出生字,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标出自然段。

  (二读)整体把握故事的起因,蜘蛛先生为什么要开店?学习第一自然段。

  随文识字:“蹲”“寂寞”。联系“尊敬”的“尊”和“遵守”的“遵”来对比识记“蹲”字;结合上下文和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体会“寂寞”、“无聊”的感觉。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三读)新课标指出,在低段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学习默读的能力。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思考:蜘蛛先生先后开了哪些店?遇到了哪些顾客?梳理出课文示意图,并进行板书,为第二课时根据课文示意图说故事做铺垫。

  板块三:认识“店”客,读出特点

  这一板块主要为达成目标三设定

  聚焦描写蜘蛛想法的句子:

  卖什么呢?就卖口罩吧,因为口罩织起来很简单。

  引导学生找到其他两处,对比朗读,引导发现“很简单”,并进行板书。

  接下来,创设情境,分别来到“口罩编织店”“围巾编织店”“袜子编织店”。关注招牌,指名读内容,一方面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认读情况;另一方面,继续感受蜘蛛思维方式的简单。

  读出三位顾客的特点是这一板块的教学重点。教学时,以读代讲。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读。2、观察图片,启发想象来读。如“河马嘴巴那么大,口罩好难织啊……”这个句子,就可以引导学生先观察图片,发挥想象,想象河马的嘴巴到底有多大,再抓住“那么大”“好难织啊……”来进行朗读。然后举一反三,让学生触类旁通,读出描写其他动物特点的句子。在指导朗读描写蜈蚣的句子时,由于句子较长,教师通过范读让学生学习停顿的技巧,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读懂“匆忙”的含义,帮助学生入情入境感悟文本内涵,培养朗读的能力。

  在课堂的结尾,留下悬念:蜘蛛到底吃了哪些苦头?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等待下节课再开启。

  总结部分:

  各位评委老师,在小学低段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追求的是趣味而又有成效的课堂。所以我在备课的时候努力做到“一课一得”,如这节课就是在整体梳理文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三位顾客的特点来朗读感悟。让课堂变得简单,让学生学得轻松。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反思:说课不仅仅是按部就班说出内容,更重要地是传递思想。我在说这节课时,想要传达的就是我个人的教学理念。怎样教让学生易于接受;怎样学让学生触类旁通,掌握方法。说课前的学情分析至关重要,因为教为学服务,在基于学情的基础上,才能以学定教,才能有法有章。低学段的教学内容不能过多,要懂得取舍,抓住一个点,落到实处,做到“一课一得”。

说课稿 篇6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晏子使楚课文的说课稿,我们来看看。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简析

  《晏子使楚》是浙教版义教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要注意理解和揣摩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先想字面上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含着的意思。《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虽然离我们年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但文章中的思辩之美能给我们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本文主要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国君主依仗着国势强盛侮辱晏子;而晏子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了针锋相对、将计就计、顺水推舟等高明的策略,一一加以反驳,维护了个人和齐国的尊严。读来脍炙人口,令人回味无穷、发人深省。

  (二) 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了楚国君主的三次侮辱;维护了自己作为一个大国使者和作为强国齐国的尊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简单的逻辑思维的过程。

  3、激发学生为维护国家尊严而挺身而出,举理力争的爱国情感和懂得尊重他人的道理。

  (三) 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掌握人物的个性特点,并朗读好相关的句子。

  (四) 教学难点

  晏子反驳楚国君主中这些句子的逻辑性的思维结论。

  二、 说学情

  (一)学生对历史性故事的文章一般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往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故事情节,而忽略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

  (二)文学是用文字塑造形象的。学生已有较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缺乏文学中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要很好利用这类具有思辩之美的文章,让学生认真解读,把握难点,努力突破,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 说教法

  (一) 推导法:

  在解读晏子三次反驳楚国君主的句子时,教师可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在课件中分别先后给出(大前提、小前提)前面的两个句子,然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从而得出结论,让学生感悟到晏子作为一个使者的精明和才智。

  (二) 诵读法:

  为了让学生能很好体会到当时楚国君主的横蛮霸气、盛气凌人;体会到晏子的沉着睿智,又针锋相对,不受欺侮的人物特点,教师只有认真引导学生细读人物的语言及其前面的提示语,才能很好感悟到人物内心精神世界的情感脉动。

  (三) 剥笋法:

  在教学晏子三次反驳侮辱的故事导读过程中,可采用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的结果到分析理解个别的句子,词语的方法进行。然后再串联起三个故事,进行总体的再现领悟。例如:首先理解掌握每则故事分别讲什么主要意思,最后结果又是怎样的?三个故事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从“只好”的结果来分析,楚国君主是步步退却,晏子却一次比一次更淋漓尽致的在反驳,最后,楚国君主“只好”落得个“赔不是”的下场。由于这种强烈的首尾反差,能很好地引领学生去深究细抠,在深入的研读中,找出个中原因,得到人生的启迪。

  四、 说学法

  (一)联想与想象: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获得抽象思维品质的培养;感受当时国与国之间外交斗争的激烈舌战。

  (二)朗读与讨论:

  对人物的对话,要让学生反复的朗读,在朗读中有所感悟和发现。在教学晏子三次反击侮辱的过程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让学生在学会学习方法的过程中,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合作、讨论的学习空间。

  (三)再现与表演: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使学生与文本对话,从而在阅读课文后有所领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进行表演。我们不求学生表演的优劣,但孩子在表演中的自我理、解感受。教师可以创设:拍三集电视连续剧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表演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再现文学形象。

  五、 说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

  从总体感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入手;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原因,选取一个故事内容认真导读,明确因果联系;再通观全文,进行情景再现,加深对全篇文章的理解、掌握,加深对人物个性的把握。

  (二)教学用具:

  自制多媒体课件一个。(要求是:移动式的一个三段论。)

  例: (1) 狗国,开狗洞。

  (2) 访问狗国,我得钻狗洞。

  (3) 楚国是狗国。

  (三)具体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1) 启发谈话,回顾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再读课文第一大段。

  (2) 思考:当时的楚国是怎样一个国家?想象当时的楚国君主又是怎样一个国王?楚国君主要侮辱晏子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国势强盛、显显威风

  2、整体阅读

  (1) 快速阅读第二大段,思考:楚国君主侮辱晏子共使出几招?

  (2) 读后交流

  (3) 讨论三次侮辱晏子的结果如何?读“只好”的三个句子。

  板书:只好,开城门,陪着笑,赔不是

  (4) 再连读这三个结果,思考楚国君主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小结 楚国君主是步步退却,直到“赔不是”。

  3、赏读第一个故事

  (1) 一个依靠国势强盛,霸气十足的楚国君主为什么会在最后向晏子赔不是呢?细读第一个故事,说说其中的原因?

  (2) 理解“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一句的含义。

  (3) 课件出示:得出楚国是狗国的结论。

  (4) 读好这个句子。

  (5) 想象说说:当时接待的人向楚国君主报告时的情景。

  (6) 齐读这个段落。

  4、赏读第二个故事

  (1) 见面后的楚国君主又是如何对待晏子的?晏子又如何应对的?细读课文。

  (2) 交流汇报:理解:瞅、冷笑、严肃、装着为难、拱了拱等句子。

  (3) 重点理解:描写人多的三个句子。试说成语:遮天蔽日、挥汗如雨、摩肩接踵。

  (4) 解读:说说:故意笑了笑和陪着笑的两个“笑”有什么不同?

  (5) 课件出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既:

  A 访问上等国家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派下等人去。

  B 我是最不中用的人。

  C 楚国是最不中用的国家。

  5、赏读第三个故事

  (1) 自学课文:思考楚国君主又想如何侮辱晏子?晏子又是怎样反驳的?

  (2) 合作交流说说句子含义。

  (3) 课件出示:类比推理的三段论。

  既:

  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到了淮北结出又小又苦的枳。

  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到楚国就做起强盗。

  楚国是个强盗之国。

  (4) 结论。理解:“水土不同”一词。

  (5) 个别朗读。

  6、小结再现

  (1) 通读三个反驳的故事,你觉得晏子是怎样一个人。

  机智、善辩

  (2) 请你们合作表现,自由分组整备。

  7、表现深化

  (1) 分三组分别表演,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整备拍摄三集电视连续剧)并给出每集电视片片名。片名应该是开放的。

  (2) 让学生说说:人们看完这个电视片你想让大家明白一个什么道理?(结论也应该是多元的)

  8、课后作业。

说课稿 篇7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23课《假如》 说教材

  《假如》是一首清新感人的儿童诗,小作者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首小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适宜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产生共鸣,感受到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产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美好愿望,产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教参的分析,及对二年级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我设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对目标的分析,我认为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关爱他人的愿望。是本次教学的重点;而朗读诗歌时,注意诗歌的节奏性和诗歌情感的起伏变化,是难点。

  说教学设计:

  “诗化心灵”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是净化美化学生心灵的过程。在教学中,我确立了“以读为主线”的思想。学生感受着清新活泼的文字,想象着美好动人的图景,语言在不知不觉中积累,情感在潜移默化中生成。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它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多角度互动对话。在对话中,学生进入文本,触动心灵,获得独特的体验和真切的情感。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模仿、想象等理解、感悟字词的精妙与意蕴。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五个环节:(一)谈话

  导入,铺垫情感 ;(二)读悟结合,体验情感; (三)自主积累,提升情感;

  (五)拓展想象,释放情感

  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铺垫情感

  首先直接进入课题,通过谈话过渡到去了解小女孩的心愿 接着齐读全文。 (设计意图:对课文内容的复习)

  (二)读悟结合,体验情感

  (过渡)课文读完了,小女孩想用马良的神笔画什么呢?

  (设计意图:对课文总体内容的了解和掌握,为后面的读悟结合做铺垫)

  1、学习第一节

  (过渡)老师想问一问,小女孩为什么要给小树画红红的太阳呢?

  学生找原因,读句子,表演体验,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在动作模拟、师生对话中换位思考,深入阅读,感悟词句,体验情感,感受小女孩的爱心)

  2、学习第二节

  (过渡)小朋友把第一小节读得这么好,相信你们也一定会把第二小节读得很好。想展示的起立

  谈话创设情景,将自己和小鸟联系起来,读出对小鸟的同情,读出对小女孩的赞扬。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引发情感共鸣)

  3、学习第三节诗

  (过渡)树暖和了,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小鸟吃饱了,唱着快乐的歌儿,可是我们的好朋友西西却只能坐在屋里,呆呆地望着这一切,为什么呢?

  首先是通过谈话和读相关句子了解、感受西西的不幸,设想西西就在我们身边,谁愿意帮助他?来引导学生朗读本小节。

  (设计意图:在换位中,学生走进文本,感受到没有一双好腿的西西的痛苦,产生了要帮助西西,还西西快乐的强烈愿望。情感熏陶和人文渗透水到渠成,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自主积累,提升情感

  首先总结小女孩真是个有爱心的孩子。她的三个愿望是多么美好啊。 然后问小女孩的愿望只有这三个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的?引出省略号的教学

  接着问你想对小女孩说什么?生活中真有这样的神笔吗?小女孩的美好愿望能不能实现呢?

  最后是选自己喜欢的部分朗读

  (设计意图: 把选择权、自主权交给孩子,教师只作适当引导,积累语言、提升语言,触动心灵)

  (四)拓展想象,释放情感

  (过渡)一个有爱心的人,随时随地都会想着去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想拿它来实现什么愿望呢?

  学生先自主说。

  (设计意图:在入境感悟体验后,学生有一种表达的愿望在涌动。抓住时机,发散、拓展学生的思维,给孩子以充分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进行创新思维,在思维中倾诉关爱他人,关爱自然的激情。)

  说教学反思: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氯元素是一种典型的化学性质活泼的主族元素,也是生活中一种很常见的、化工生产中很重要的元素,了解氯元素的性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探讨卤族元素的性质,从而与其他系列元素性质比较来归纳元素周期律。

  氯气(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氯气与水的反应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非金属元素的性质了解不多,只学习了氧元素的性质,而在高一前一段内容学习了金属的性质和一种非金属-硅的性质,基本可以运用原子结构的基本理论分析浅层的元素性质的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归纳能力。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归纳出氯气的物理性质,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性质以及次氯酸的一些化学性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推理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动手实验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氯气的性质和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逐步养成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质疑敢于探究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材料准备

  1、多媒体设备

  2、制备好的氯气、氯水、干燥和湿润的有色布条、试管、导管、PH试纸、蒸馏水、盐酸等。

  五、教学方式及手段选择

  1、问题式教学

  2、探究式教学

  3、启发式教学

  总之,通过巧妙设疑、启发讲授、知识回顾、归纳总结、实验探究、讨论总结、指导学习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六、教学过程

  20xx年4月15日重庆天原化工总厂的氯气发生泄漏,15万名群众被疏散,事故一度使举国震惊,谈“氯”色变。

  贮存液氯的钢瓶发生了泄漏,旁边的工人首先看到一股浓浓的黄绿色气体逸出,接着闻到一股刺激性味,然后被毒倒了。

  消防官兵得到信息后,迅速将中毒人员转移至地势较高处等待救护车,同时将周围的群众往高处疏散。

  然后在周围50米处筑起了“水墙”以降低空气中氯气的浓度。

  并将液氯钢瓶扔进了投放了大量烧碱的水坑内。

  3、提出问题,验证问题,巧设实验,层层 推进

  (1)氯气物理性质:可通过展示实物以及让学生观察提供的新闻图片所获得的信息来认识。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氯气化学性质:

  (a)与金属(Cu、Na、Fe等)反应

  紧扣结构决定性质这一主线,先分析氯气的强氧化性,再分析不同金属与氯气反应产物的规律,

  让学生自己总结出:

  氯气与金属反应时一般都生成高价金属氯化物。

  (b)与典型非金属H2的反应

  观察实验视频,探究H2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讨论。

  初中所学的燃烧一定要O2中反应,对比现在H2的燃烧,能讨论给出燃烧一个更加科学的定义吗?

  (c)与H2O的反应

  [教学设计3]

  在事故现场,消防人员筑起了水墙,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氯气能与水反应吗?氯气溶于水后有什么用途呢?

  [实验探究1]

  学生动手实验:把蒸馏水、盐酸、新制的氯水分别滴在黄色的pH试纸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作概括。

  学生总结现象:蒸馏水不能使黄色的pH试纸褪色、盐酸能使黄色的pH试纸变红色、新制的氯水滴在pH试纸上中间褪色,边缘变红色。

  《讨论》:①氯气中没有氢离子,水又不能使pH试纸变红色,为什么边缘显红色呢?(学生联想预测出:氯气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而生成了酸性物质 )

  ②但是为什么中间又褪色了呢?(学生分析是不是因为氯气也有氧化性,把色素氧化了呢?为了验证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做对比实验

  [实验探究2]

  学生动手实验:往氯气的集气瓶中同时放入干燥的有色布条或试纸和潮湿的有色布条或试纸,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作概括。

  学生总结现象:干燥的有色布条或试纸不褪色;而潮湿的有色布条或试纸却褪色了。 《结论》

  氯气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酸和强氧化性物质——次氯酸,它具有漂白作用。学生书写推出氯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开展生生评价、师生评价。

  多媒体

  Cl2+H2O ==== HCl+HClO

  2HClO ====2HCl+O2↑

  介绍次氯酸的一些性质:不稳定性、强氧化性、漂白性学生讨论交流:新制氯水与久置氯水成份的区别。强调师生参与、生生参与。从而巩固次氯酸的不稳定性。

  六、通过练习,加深理解

  1. 如果遇到开头一幕氯气泄露事故时,你将采用下列那种措施比较好

  A.使用湿毛巾捂住鼻口

  B.使用浸有氢氧化钠的毛巾捂住鼻口

  C.使用浸有碳酸氢钠的毛巾捂住鼻口

  D.使用干毛巾捂住鼻口

  2、饲养金鱼所用的自来水(经氯气消毒)需经日晒或放置一段时间后再注入鱼缸,其目的是( )

  A、提高水温,有利于金鱼生长

  B、利用紫外线杀灭水中的细菌

  C、增加水中氧气的含量

  D、除去溶于水中的Cl2,并促使次氯酸分解,以利金鱼存活

  3、[意图]课堂练习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把握重难点,并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 《作业布置》

  1.思考如何通过实验验证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酸是盐酸?氯气与碱的反应可不可以先看成是与碱液中的水反应呢?

  2.写一篇化学小文章“我对氯气的认识”。

  [意图]启发学生联想推测,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同时为下节课的内容铺垫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与技能。布置如上作业,既深化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情感体验,又训练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七、板书设计

  一、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二、氯气的物理性质

  三、氯气的化学性质

  ①与金属反应(如Na,Cu,Fe等)

  ②与非金属反应(如H2,P等)

  ③与水的反应 Cl2+H2O=HCl+HClO

  次氯酸性质:a、弱酸性

  b、不稳定性 2HClO==2HCl+O2

  c、强氧化性,可以漂白。

【【精选】说课稿合集八篇】相关文章:

精选说课稿模板合集七篇07-06

【热门】小学说课稿范文合集四篇07-11

关于小学说课稿范文合集三篇07-06

【必备】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8篇07-31

精选幼儿园中班说课稿范文合集5篇07-30

关于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六篇07-30

有关幼儿园说课稿范文合集7篇07-25

【精品】幼儿园说课稿模板合集7篇07-19

有关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十篇07-14

【精华】数学说课稿初中模板合集9篇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