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10-21 09:03:4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说课稿范文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说课稿范文9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课文改编自《孟子·公孙丑上》中一文,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理解这则寓言故事所蕴含的寓意,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为此,须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注意形象渲染,重视情境感受,让他们在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语言情境,感受语言内容,感悟语言内涵,并让他们在形象的想象和创造中培养创新能力。

  二、说目标:

  基于这样的本文解读,考虑二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本文本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会认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结合语境猜测、验证“巴望、焦急、疲劳”等词语的意思。随文识字,理解词语意思是重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读、说、想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这也是教学难点。

  三、说流程:

  基于寓言的人文性特点与教学目标,我把教案设计成:谈话——初读,——究因——感悟——明理——拓展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谈话,印记寓言特点

  让小朋友们说说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后揭题。目的在于印记寓言的特点:简短,深刻。

  第二环节:初读,整体感知课文

  这环节让学生带着课题中的疑问,反复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先从课题中的“苗、助、长”的理解入手,问,如果你想让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有什么好办法呢?引出“揠”的理解。先猜测,后查字典。

  第三环节:究因,理解操之过急

  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明确农夫操之过急的心态,为下文的理解打下铺垫。同时,抓住这一主线,带动“巴望”“焦急”等词语的教学。利用这些词语带动上下文阅读,结合语境想象理解,借助关于“急”的成语小结内容,巧妙地将识字与理解课文相互渗透,真正实现随文识字。

  主要过程如下:

  1、农夫种了禾苗后是怎样的心情?请学生从文中找依据。

  2、你好像听到了农夫对禾苗说什么?想象,进一步体会“巴望”的心态。

  3、读出焦急的语气。

  4、 “急”字换成语,(词卡揭示:迫不及待、急于求成、急不可待、操之过急)一起读一读。既积累词语,又能巧妙概括此段内容。

  第四环节:感悟,换位发表看法

  引导学生进入不同的角色情境,多角度展开想象,体会农夫做法的愚蠢,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五环节:明理,表演创编故事

  1、情境再现:如果你就是农夫的儿子,会怎么开导你爸爸呢?同桌想像一下,演一演,看谁最能让爸爸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2、故事新编:到了第二年,农夫又种禾苗了,这回他会怎样吸取教训。

  第六环节:拓展,延伸古文阅读

  《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的原文只用了短短41个字,(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足见古文的凝练。让二年级的学生认识古文,是对今后学习古文的启蒙。同时介绍国外的寓言,如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展示书籍,激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四、说理念:

  在《揠苗助长》这课设计中,我着重于让学生随文识字,随文理解,随文创造。

  首先是引导大胆猜测。对课文中的词语解决,运用“猜想”的方法,要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借助知识基础,能够自己猜出意思的就不要查字典,对猜测不放心的可以查字典进行验证补充,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培养学生独立求索的精神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其次是引导创造形象。为使学生深切感受和理解课文情境,一是引导展开丰富想象,还原具体形象。通过“从课文内容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引导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还原成具体形象。二是展开丰富想象,创造新的形象。注意随机引导,促进学生拓展开去,创造新的形象,诸如:儿子焦急的形象、那人悔恨的形象、重整其鼓的形象。这就能让学生在形象的想象创造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加强对课文的感悟。

  再则是引导介入评价。小学生对蕴含于课文情境中的深刻蕴含往往难以理解,就事论事地引导理解,学生则难以接受。为此,教者引导学生一会儿充当拔苗人,一会儿充当旁观者,进入情境,介入其中,谈看法,说感受。这样,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和知识积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以浅化知识难点,活化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课文蕴涵的领悟同时,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鞠躬)

  我是应聘幼儿园教师的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体育活动《圈儿变变变》。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幼儿情况、说活动方法、说活动准备、说活动过程、说活动延伸这六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圈儿变变变》是大班健康领域的体育活动。在我们的周围,圈儿无处不在,但幼儿更关注的是实实在在的实物圈,这些圈很常见,思维已经形成定势,已经不再有新意,很难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和注意兴趣,为了激起幼儿对圈儿的兴趣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圈儿变变变》。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作用。

  我确立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我根据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第一,认知目标:能听懂游戏规则,知道游戏的玩法;

  第二,能力目标:发展想象力,能够熟练掌握钻、爬、跑等基本动作的方法;

  第三,情感目标:喜欢参与体育游戏活动,有合作意识,体验游戏的快乐。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目标的制定,确定了本次活动的

  重点是:知道游戏的玩法,掌握钻爬基本动作的方法;本次活动的

  难点是:喜欢参加体育游戏,体验游戏的快乐。

  二、幼儿情况

  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幼儿则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了解儿童的具体情况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大班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好学好问倾向明显,因此,我安排他们对呼啦圈进行一物多玩的探索,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另外,大班幼儿的肌肉控制能力明显增强、合作的意识逐渐增强,针对这一特点,我采用游戏和竞赛的形式组织活动,既能增加体育游戏的趣味性,又能达到掌握练习动作进而掌握动作技能的目的。

  三、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来获得发展的。所以我进行了以下的准备:呼啦圈若干个,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我还准备了一些轻音乐来创造氛围,在幼儿玩的时候可以适当的运用音乐的感染力。最后我在活动中给幼儿一个故事情境,这个熊大的故事情境创设就是为了让幼儿融入到活动情境中去玩去学习,激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四、活动方法

  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加。因此,本次活动我除了以饱满的情绪影响幼儿,以自己的形态感染幼儿外,还挖掘活动的价值,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有情境教学法、操作法、游戏法、比赛激励法等方法,以幼儿为主体,实现本次活动的三维目标。

  五、活动过程

  下面我重点来说一说我的活动过程,整个过程依次分为五个环节,各环节之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一)热身活动在幼儿参加体育活动之前我们都会做一些热身运动,活动幼儿的脚腕、膝关节和腰部。因此我会用《健康歌》导入。“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早睡早起咱们一起来做运动,动动手呀,动动脚呀,勤做深呼吸,学爷爷蹦蹦跳跳,我也不会老”。为接下来的体育游戏做好充足准备。

  (二)自由探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我就利用幼儿喜欢的动画片熊大的形象,为幼儿创设了“熊大请小朋友们一起锻炼身体”的故事情境引发幼儿对呼啦圈的兴趣。首先我以熊大的身份邀请幼儿一起玩呼拉圈,说:小朋友们,欢迎你们来到我的呼啦圈王国,我这边有很多呼啦圈,你们知道怎么玩吗?让幼儿自由探索呼啦圈的玩法。

  (三)教师讲解,幼儿练习教师讲解示范呼啦圈其中一种玩法,将呼啦圈当作隧道来钻爬的玩法,讲解过程中会说明的游戏规则,玩法和注意事项,先讲解再示范练,最后请幼儿练习。在这一过程中,游戏的玩法、规则及注意事项,直接关乎游戏的成败,可能有的孩子的玩法是零碎的,不能理解游戏的玩法和规则,因此,我会邀请个别会玩的小朋友先和老师一起做示范练习,这样其他小朋友也都会玩了。很好的照顾了个别差异性,突出活动重点。

  (四)组织竞赛此时我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这时我会播放一些轻音乐,让幼儿在轻松氛围中大胆进行游戏。首先将幼儿平均分成两组草莓组和西瓜组,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比赛,老师为幼儿加油助威,这时我会适时的表扬他们,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同合作的乐趣,从而突破活动的难点。

  (五)放松活动此环节是游戏结束,随音乐放松。在活动最后,组织幼儿随着音乐做《融化小雪人》的律动,放松情绪,放松身体,来结束本次活动。

  六、活动延伸

  好的教育活动决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时间内,而是需要整合幼儿整个生活进行巩固和拓展。所以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和内容,在活动延伸部分,我会让幼儿整理收拾游戏用到的呼啦圈,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和游戏习惯,促进幼儿多方面的成长。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春天的雨点》是义务教材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写人记叙文。文章记叙了乌汉娜老师为上课走神的学生达丽玛补课并护送她回家的事,赞扬了乌汉娜老师关心爱护这位学生的祟高的职业道德。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两条思路写。一为达丽玛“走神”——“知错后悔”——“发誓”——“专心”。二为乌汉娜老师“发现”—— “补课”——“放心”——“护送”。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文章对乌汉娜老师这个主要人物,主要是通过外在行为、语言、神态的描述,她的思想认识、心理活动没有提及。要让学生感受乌汉娜老师的优秀品质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时,只能根据描写乌汉娜老师的己知句子,去推测、体会老师对学生的爱。

  再从整个单元来看,运用读书记号,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是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春天的雨点》是本单元的第2篇文章,还应进一步落实这一训练点。基于教材的特点和单元阅读训练重点,本文的重点应是运用读书记号抓住描述乌汉娜老师的有关句子来了解乌汉娜老师的内心世界,感受教师的优秀品质,并懂得学习要专心致志。同时,文中对达丽玛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的描述也不容忽视。达丽玛从走神一专心致志听讲这一变化的过程恰恰具体地反映了汉娜老师付出的爱产生的巨大作用。文章的难点是课文结尾部分的理解。它以散文的笔调,以象征、比喻的手法点出主题、总结全文,含义深刻,在教学时可把第三大段作为突破口,设计训练,发展思维,陶冶情感。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学生知识水平,我将分2课时进行教学,并分别制订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第1课时:(1)学会12个生字,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2)能按教师的提示给课文分段。(3)读通课文,了解文章大意。(4)通过研读描写乌汉娜老师的重点句子,体会乌汉娜老师关心、爱护学生崇高的职业道德。

  第2课时:(1)能划出描写达丽玛言行的句子。(2)通过研读描写达丽玛的重点句子,体会达丽玛知错就改的品格并理解达丽玛从走神一专心致志听讲这一变化的过程恰恰具体地反映了汉娜老师付出的爱产生的巨大作用。(3)能说出文中两处省略号的作用。(4)理解第3段中“春天的雨点”的双重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子以及乌汉娜老师和达丽玛的对话,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下面我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 运用读书记号划出描写乌汉娜老师的句子,感受她对学生的爱。教学难点 :学生掌握知识(领悟崇高师德)的过程。教法:指导学生运用读书记号找出重点句子。学法:尝试运用数学论证法分析重点句子。

  教学流程

  一、情境法导课

  上课依始,我播放了自己制作的FLASH影片《兰色的蒙古草原》 ,把学生带入了课文意境。这篇文章的题材切近学生的实际,有极大一部分学生有过达丽玛一样的经历。因此课伊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春天的雨点》。哪些同学有过达丽玛类似的情况?下面我们把自己当作达丽玛来学习课文。”这样导课,可以唤起学生的回忆,引起学生对文章人物的关注,使他们进入最佳的情绪状态。

  小结课文后,我指出:像乌汉娜一样的老师,在我们祖国是数不胜数,也包括今天在座的听课老师。让我们一起歌唱《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以表达我们的尊师之情吧!(播放音乐)

  二、目标导向

  向学生交待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可以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实施目标

  这一环节是影响目标达成度的关键,我以循序渐进为原则,准备分三步进行教学。

  1、学习生字词语,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分组学习让学生划出最能表现乌汉娜老师关心爱护学生的句子,并说说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什么。

  3,尝试用数学“论证法”的方式进行交流。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鲁人版高中选修《唐诗宋词》第二单元的第五课《听颖师弹琴》,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听颖师弹琴》是鲁人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唐诗宋词》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学习的是中晚唐诗歌,共六首诗。《听颖师弹琴》是唐代著名诗人韩愈写的一首描写音乐的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同是“摹写声音至文”(清方扶南语)。

  二、教学目标

  诵读是感受诗歌魅力的锁钥。整齐的句式、平仄的声调、和谐的节奏,使得诗歌中融入了音乐的旋律。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格律与节奏之美,使诗歌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

  根据教学大纲和单元教学要求,结合本课特点和学生情况,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诵读该诗,把握音乐的节奏及感情变化。2、学习作者描绘音乐的方法。

  3、背诵本诗。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成功之处是通过听者的感受来描写音乐,而音乐很难描摩,因此我把鉴赏音乐作为教学的重难点。

  四.课时安排: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我安排1课时。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变学生机械接受灌输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一思一得,诗歌的理解感悟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所以本课堂教学主要还是着重于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如何让学生理解诗人出色的音乐描写是重点解决的问题。

  根据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原理,我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从《高山流水》的古琴声中感受古琴音乐,播放诗歌朗诵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播放音图并茂的歌曲让学生模仿写作等方式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加深理解诗文。因此我将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活动法、视听结合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新课导入得法,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我课前先给学生播放《高山流水》的曲子,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讲述故事:相传在我国的唐朝有一个名叫颖的和尚,从天竺来到我国,人们尊称他为颖师。颖师演奏古琴十分出众,他的古琴长八尺一寸,用质地优良的古桐木制成,音色非常优美。颖师弹琴的技艺精湛,演奏时有特别的韵味,而且曲目很丰富,远近知名。据说有一个生病的人,躺在床上,听到颖师弹琴的声音,顿然觉得病已经好了,坐了起来,不用再服药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韩愈,也慕名前来欣赏颖师弹琴。听完之后,韩愈把他听琴的感受写成了一首诗,述说了当时听琴的感受。这首诗就是《听颖师弹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整体感知,把握诗歌内容。

  向学生展示多媒体动画配乐朗读,通过音乐的熏陶、声情并茂的朗读、形象逼真画面的感染,把学生带到《听颖师弹琴》的氛围之中。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文本大意,依据描写的具体内容把诗歌分为两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后八句:听琴的感受和反应。

  (三)品味音乐,体会感情

  1、在上面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结合注释根据听后感受,分组讨论第一部分描摩了哪些场面?音乐的描写中体现了怎样的旋律变化?在这个变化的旋律中又饱含诗人怎样的情绪变化?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培养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想象联想能力。

  场景有(1)儿女私语(2)勇士赴敌

  (3)云絮飞扬(4)众鸟喧啾

  (5)凤凰高飞(6)凤凰失势落千丈

  变化:细柔宛转------昂扬振奋-------激昂高亢-------舒缓悠扬--------和谐高扬--------由高滑低,戛然而止

  以上场景表现了音乐由袅袅升起,轻柔细屑而骤然昂扬、激越。接着琴声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展示了高远阔大的意境,蓦地、百鸟齐鸣、声音细碎,于这喧闹背景中,有高音昂起至极高又迅速向低音滑落,写出了音调的复杂变化,而这变化由于有场景作依托,而有了具象化的表现,我们似乎看到了勇士慨然赴敌的豪迈,看到了凤凰不甘与凡鸟为伍,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后,却还是跌落下来的不幸。

  2、诗人听琴有什么样的举动?怎样看待诗人的举动?

  “起坐在一旁”“挥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诗人听音乐的过程中“起坐在一旁”即在一旁起坐不宁,这实际上是说音乐与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共鸣,诗人已进入到音乐的境界里去了。这表明了音乐的魅力。而诗人“滂滂”落泪而“止之”是因为颖师的乐曲引发了他“冰炭”置肠的感受。

  附:“冰炭”置肠实际上也是通感。是说明诗人内心情感变化剧烈,一时火热,一时又冰凉,以至于潸然落泪了。

  (补充背景:此诗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因受谗言被降为右庶子以后。韩愈此时正处在人生的低谷,自然易从音乐中感伤自身的不幸。而音乐中“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这大起大落,正是诗人人生的写照,最能引起诗人的感伤。这与白居易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为相似。)

  (四)把握音乐的描写技巧

  引导学生根据以往所学,自己试着总结描写音乐的方法。以《琵琶行》为例,学生讨论。

  本诗运用了正面描摹声音与侧面烘托琴声优美相结合的手法。前十句是正面描写,运用通感的手法,把抽象的音乐表现得生动、形象,这可以说是“以形显声”;而诗中“昵昵”“轩昂”“喧啾”,又是以其他声音来摹写琴音,又是“借声拟声”了。

  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诗人听后叹为观止、全情投入、不能自禁,形象地表现了颖师技艺的高超,琴声的优美。

  (六)深入理解,总结规律

  联系以前学过的《听蜀僧浚弹琴》和《琵琶行》,总结描写音乐常常使用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看哪个小组找得全。

  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正面描写有《听颖师弹琴》中的前十句、《听蜀僧浚弹琴》中的中四句、《琵琶行》从“大弦嘈嘈”到“四弦一声如裂帛”。侧面描写有《听颖师弹琴》中的后八句、《听蜀僧浚弹琴》中的后四句、《李凭箜篌引》中除了一二句和五六句都是侧面,《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②联想想象。所有正面描写的部分都是诗人想象的。

  ③比喻。《听蜀僧浚弹琴》中的“客心洗流水”,《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④夸张。《听颖师弹琴》中“失势一落千丈强”。

  ⑤用典。《听蜀僧浚弹琴》“绿绮”、“挥手”、“流水”“霜钟”。

  (七)当堂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听颖师弹琴

  (以形显声)

  正面描写:音乐→通感←场景

  (虚)(借声拟声)(实)

  侧面烘托:诗人的感受、反应→感伤身世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张洁的散文婉约清丽,直接追求和呼唤爱与美,《拣麦穗》一文就集中体现了张洁散文的特点。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很容易理解作品表达人与人之间纯真质朴的情谊和讴歌美好人性的主题,并被文本深挚的情感所打动,实现了读者与文本的良好对话。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就是例文,语文学习就是在模仿例子的过程中,逐步具备表情达意的能力。

  而《拣麦穗》一文在表情达意方面,堪称是典范的散文例文,因此,我考虑,为什么不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在表情达意的技巧上,引导学生做一番品味,借鉴一些宝贵的写作经验呢?

  二、说学情:

  我们所招的幼师生,虽然文化课基础大多不够扎实,但她们也都是勤学上进的学生,她们都有学好知识的强烈愿望,只是在表达技巧上还缺少经验。因此,利用她们喜欢并且能打动她们的例文,引导她们从中借鉴写作技巧,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特定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研读课文,使学生掌握几种写作技巧,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通过研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借鉴能力。

  (展示课件)

  四、说重点难点:

  以上目标,以完成第一个目标为重点,因为它直接体现着本节课教学的目的。但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学生品味课文有关语段的阅读能力的激发和诱导,则恰是本节课施教的难点所在。

  (展示课件)

  五、说教法:(展示课件)

  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本节课,我拟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三种教学方法。

说课稿 篇6

  《穷人》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12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乐斯泰写的一篇小说。

  本单元课文侧重于写的训练,重点训练项目是“真情实感,恰如其分”,旨在让学生懂得写文章要用朴实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真情实感。这不仅决定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是怎样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出真情实感,也为我对本课教学设计提供了依据。

  下面我就从怎样导入课文、教学构思、怎样结束课文三方面说说我的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我用设疑激趣的方法导入课文。走上讲台,出示课题后,我问:“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待学生发表完自己的见解,情绪高涨之时,我趁机导入:“本文是被称为‘俄国文学泰斗’的列夫托勽斯泰的作品……”并在此简介作者,“这位文学巨匠会给我们讲述一个有关穷人的什么故事?会和你想的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的导课设计,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目的之二,由简介作者的文学地位,唤起同学们对他的崇敬之情,进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

  二、教学思路及教程设计

  这一内容我分以下三步来谈:

  1、初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大意,梳理思路。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感知大意,总揽全局,使学生学习全文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2、精讲细读,体会感情。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由于文章篇幅较长,为了实现长文短教,我先用情境教学法把学生一步步带入故事情节之中,再用抓重点词句的分析理解,以占带面的导读法,帮助学生读懂全文。

  学习第一段。我先用配有音响效果的课文录音把学生带入一个海风呼啸的夜晚,一个渔家的小屋。极富感情的朗读,逼真的模拟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我抓住本段的中心词“温暖而舒适”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中体会主人公桑娜的勤劳能干。用对比的方法,体会穷人悲惨的生活。并在此设置疑问:这里的“温暖而舒适”仅仅是指“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火还没有熄……”这些外在的表象吗?它还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这样巧设悬念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第二段篇幅较长,但内容易理解。所以我让学生继续听配乐朗读,了解故事的发展。先抓住本段的重点句,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那颗善良的心;再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相互依存对桑娜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着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灵,因此,我细扣其中的每一句话,先教给方法,再让学生学会运用,从而使其明白此时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描写桑娜此时心理活动传神的写作手法,我以文中大量使用的省略号为突破口设计问题,说明这样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并指出这正是“真情实感,恰如其分”的具体表现。这样,不但突出了本文的训练重点,而且学以致用,教给了学生写作的技巧。

  第三段的故事极富戏剧性,集中表现了渔夫夫妇俩的善良。但从中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一种悲哀。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感情,我抓住重点词、对话、表情、动作的描写,让学生自行品味。

  文章结尾一行,我主要让学生体会这精彩的瞬间,主人公那美好善良的心灵在不谋而合之时迸射出的灿烂光芒!体会这样写言已尽,而意无穷。

  全文教学完毕,在此解决第一段设下的疑问:为什么这间渔家小屋“温暖而舒适”?使学生认识到,是因为主妇桑娜的勤劳能干,更主要的是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还洋溢着一种浓浓的温情!

  这一环节教学使学生深刻地领会了全文所蕴含的真挚情感和写作特色,并强化了重点训练项目。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对课文的认识。这一环节旨在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再头昏脑胀感受文中核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体会作者行文思路和独具匠心的写作特色。

  三、结束课文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定‘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这样结束课文,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其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及其说明文字。(略)

说课稿 篇7

  说课稿:《传统文化的继承》

  ——政治科组 游月茹 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

  一、说教材

  (一)本框题的地位与作用

  本框题是高中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的内容,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介绍文化发展的三个过程(文化传播、文化继承、文化创新)。本框题《传统文化的继承》它向前承接了在文化传播中,如何尊重和培育自己的传统文化,向后又为今天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做了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只陈列在历史遗址中,她的价值在于传承与发扬,只有让青少年学生参与其中,才能焕发活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以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够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形成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树立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成为传统文化自觉的传承者和享用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传统文化的表现;?传统文化的作用

  2.难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二、说教法

  1.设疑激趣法:在教学的四个层次中层层设疑,让学生带着疑惑去学,时时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不断激发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行为。

  2.情感引导法:激发学生内心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性情,以达到知、情、行统一的最佳效果。

  3.情境教学法:将图片、时事等直观资料有机整合,将学生带入到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氛围中,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去讨论、去运用,师生共同在教学中获得新知。

  三、说学法

  1.合作探究法:课前让学生分小组搜集资料,了解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培养合作探究能力;课堂上学生积极合作探究讨论 、在探究中深化认识。

  2.辨证分析法: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这就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

  3.调查研究法:理论联系实际,调查惠州本土传统文化的现状。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立足实际,发挥学生调查和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课前布置两项调查活动:一是“寻找家乡的传统文化”,学生分组去了解自己家乡有哪些传统文化,搜集有关图片或文字资料形成学生作品展览;二是让学生收集资料说明为什么端午祭会被韩国申遗成功。

  (二)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紧紧围绕传统文化,分为“设置情境、引入新课—分析重难点—课堂小结—练习、作业”四个层次,环环相扣,逐步推进,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情境导入

  德国的普克朗认为:“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因此,一开始,我就运用20xx年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讨论为什么端午祭会被韩国申遗成功?我们该怎样对待自身的传统文化?引发学生自主思考,得出结论:韩国申遗成功原因在于对端午祭的重视和保护,这也提醒我们国家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由此开始新知的学习。

  2. 分析重难点

  紧接抛出“我们要继承哪些传统文化?”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介绍自己家乡有哪些传统文化(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然后每小组派一代表上台将

  课前收集到的图片和材料进行直观的展示,使学生产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感情,并与教师的经典点拨相结合,让学生从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中悟出传统文化的真正含义。

  3.思维探究

  (1)问题探究,培养能力,突出传统文化的作用。

  从传统文化的含义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教师抛出问题“我们应该怎样继承传统文化?是不是全盘继承?,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展示安徽省西递村的敬爱堂中悬挂着的“孝”字。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在今天如何看待“孝道”这种传统思想。“在今天还需不需要讲孝道?是不是把古代的孝全盘继承下来”。此处借助《二十四孝》之埋儿奉母的故事,借助问题的探究和学科知识的支撑,突出传统文化作用具有双重性的这一重点,为实现难点突破提供基础。

  在认识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时,要重点突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反映课标思想。

  (2)案例探究,把握标准,突破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难点。

  通过对传统文化双重作用的学习,学生能较容易归纳出对待包括“孝”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由此归纳出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4、课堂小结和练习、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含义:

  2、具体表现: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的作用

  ①积极作用 ②消极作用

  三、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

说课稿 篇8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第14课《荷叶圆圆》。下面我从教材的特点、设计的理念、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作简要的说明。

  一、说教材:

  《荷叶圆圆》是一篇散文诗。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像;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他们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这是一篇从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入手的好课例。

  针对课文特点,在第一课时教学字、词和进行初步的阅读之后,我把本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全文。

  2、语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荷叶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带来了欢乐,给小朋友也带来了欢乐。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表演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4、品德目标: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二、说设计理念

  1、调整师与生的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的,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特别是起始年级,就更要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语言特征和价值观念,想儿童之所想,乐儿童之所乐,把学生视为平等的学习伙伴。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本着一个“成为孩子们学习时的伙伴,玩耍时的朋友”的指导思想,从教学程序的设计,到课堂用语和肢体动作的运用,都力求让自己更儿童化。

  2、更新教与学的方法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的两个关键词,怎样让如今的课堂成为充满爱意的课堂,富有诗意的课堂,饱含情意的课堂,体现创意的课堂,更需要在“教与学”上下功夫。在教的方面,我主要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创设情境,游戏活动等方式,引领学生自读自悟,主动参与,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学的方面,我则更提倡个性化的学习,遵循先学后教的原则,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说教法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由于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根本不用老师去讲解分析,因此这节课,我基本选用“自主读书、合作学习、自己感悟”的教学方法。我以一个伙伴的身份给学生加油,并作适当的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说中训练语言,创造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笋芽儿》是一篇拟人体的科学童话散文,课文形象生动,内容浅显易懂,语句优美。采用春雨姑娘和雷公公对笋芽儿的引发力,竹妈妈对笋芽儿的束缚力以及笋芽儿自身奋发力交错的形式,绘声绘色地叙述了笋芽儿如何冲破一切阻碍,由竹笋生长为强壮的竹子的经过。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孩子们只有从小敢于经风雨、见世面,锻炼自己,才能健康成长,以此来启迪学生要趁大好时光,冲破阻碍,好好学习,勇于进取。本文是一篇训练阅读的好题材,也是思想教育的好材料,通过老师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挖掘潜力,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在全身心投入的自主阅读中,情感得以释放,思想认识得以升华。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拟定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联系语境理解本课“撒娇”、 “滋润”等词语的意思。

  2、自主学习,潜心会文,了解笋芽儿的生长过程。感悟描写的细腻以及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并积累语言。

  3、静心涵咏,读中感悟,懂得只有经过风雨、见过世面,勇于锻炼,才能健壮成长,渗透自强、自立的精神。

  以上目标着力反映知识与能力,强调过程与方法。同时注意本文的价值取向,我想能较好地反映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

  三、说教学重、难点

  鉴于以上的文本分析,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领悟笋芽儿不怕困难、向上进取的精神。而了解笋芽儿的生长过程,学生感到生疏,因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时我采取引导学法,以“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笋芽儿?”为切入点引导质疑,然后组织学生结合实际进行阅读反思,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大自然、与社会相结合的特点。

  五、说教学流程

  本课我预计2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学习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深入探究,领悟笋芽儿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

  下面我将详细说说第二课时,本课时共有4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唤醒情感。

  新课伊始,教师要让孩子情感的碧波荡漾起来,使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理解。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笋芽儿》,让我们一起轻轻喊喊它的名字吧!

  [设计理念:让学生呼喊笋芽儿的名字,主要是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唤醒学生已有的情感积淀。通过学生的亲切呼唤,打通了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联系,一段遥远的情感变得亲近,仿佛就在眼前。]

  (二)潜心会文,开启体验。

  1、教师顺势导入:哇!你们的声音真好听,犹如一股暖流滋润了老师的心窝,藏在地下的笋芽儿好像也听到了你们甜甜的呼唤,此刻它在做些什么呢?打开课文,认认真真地读读,找找课文中哪些地方是描写笋芽儿的?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笋芽儿?

  2、交流。

  预计学生会从这几个句子读出不同性格的笋芽儿。

  (1)课件出示:

  笋芽儿被叫醒了。她揉揉眼睛,看见四周仍然是漆黑一片的,便撒娇地说:“是谁在叫我呀?”

  ②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笋芽儿? ①指名读。

  ③然后通过朗读的方法,读出一个可爱的笋芽儿、读出一个爱撒娇的笋芽儿、读出一个淘气的笋芽儿。

  (2)过渡:听到雷公公的呼唤,笋芽儿又是怎么做的呢?

  (3)课件出示:

  笋芽儿扭动着身子,一个劲儿地向上钻。

  ①自由读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勇敢、坚强)

  ②你是从文中哪个词里体会到的?

  ③根据学生回答,顺势而导,那该是怎样地钻呀?

  预计学生体会:

  生:那是使劲地钻,拼命地钻。

  生:是永不停息地钻。

  ④引导:多么勇敢的笋芽儿!笋芽儿,你在钻的过程中都遇到哪些困难呀?

  预计学生会说到“泥土很硬”、“石头挡住去路”等等。

  ⑤随后,教师再次引导:这一钻,钻出了一个怎样的笋芽儿呢?(钻出一个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奋发向上的笋芽儿)

  ⑥指导学生读出笋芽儿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来。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有创意地阅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使他们从不同角度去欣赏课文,提高阅读质量,并渗透思想教育,萌发学生斗志。]

  (4)过渡:笋芽儿钻呀,钻呀,终于钻出地面,此时她都看到了什么?这些她以前有过吗?

  出示带有画面的文字:

  哎呀,地面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桃花笑红了脸,柳枝摇着绿色的长辫子,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唱着……

  (5)导读:看到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一个美丽多姿的春天,一个令人陶醉的世界。此时,你高兴吗?请你高兴地来读。

  [设计理念:提升情感境界,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超越文本,充分享受朗读的愉悦,陶冶情操,也渲染课堂气氛。]

  (6)导入:在这美好的春光里,笋芽儿不再是娇气的、沉睡在地下的竹宝宝了,它已经努力成长为一株强壮的竹子了。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生齐读。

  (三)互动交流,深化主题。

  导入:笋芽儿终于长大了,但你们考虑过没有,笋芽儿能长成这样强壮的竹子,都有谁的功劳呀?

  1、交流:

  针对学生的回答,出示一段话:

  沙沙沙,沙沙沙。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上弹奏着乐曲,低声呼唤沉睡的笋芽儿:“笋芽儿,醒醒啊,春天来啦!”

  (1)依据学生不同的回答,教师进行导读:你们都说得对,在成长的道路上,因为有了春雨姑娘的亲切呼唤,才让沉睡的笋芽儿醒过来,看来春雨姑娘的功劳确实少。下面,让我们好好地读这段话,表示对春雨姑娘的感谢。 (1)引导学生诵读课文,思考:你喜欢春雨姑娘吗?为什么说笋芽儿长成强壮的竹子有他的功劳呢?

  (2)生读。

  [设计理念:此为投石问路,看上去这只是指导学生为感恩滋润人间万物的春雨姑娘而朗诵,在学生的幼小心灵中培养对大自然的深情厚意,但更重要的是为下一步引人入胜而微起波澜。]

  2、过渡:除了春雨姑娘,还有谁呀?

  预计学生会讲到雷公公和太阳公公,对这部分内容,我不作重点指导,让他们读一读,使学生了解笋芽儿长成竹子,雷公公的大鼓和太阳公公的照射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导入:同学们,笋芽儿长成竹子,这仅仅是春雨姑娘的功劳吗?是雷公公的功劳?是太阳公公的功劳?到底谁的功劳最大呢?

  预测学生会谈到:

  生:太阳公公的功劳最大,如果没有太阳公公的照射、温暖,她能长大吗?

  生:春雨姑娘的功劳最大,假如没有春雨姑娘滋润、爱抚,笋芽儿能长大吗?

  生:要论功劳最大应该是雷公公,他能在关键时刻给她勇气,给她信心,才使笋芽儿下定决心克服困难,快快长大的。

  生:你们都错了,功劳最大应该是笋芽儿自己。

  [设计理念:让学生从“谁的功劳最大”开始争辩,畅所欲言,纷纷道出了自己不同感受,并对课文的理解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得以建构,情感得以丰富,精神得以提升,人格得以完善,自我得以实现。]

  (四)抒情表达,丰富语感。

  1、导入:你们说得都有道理,在长成的道路上别人的帮助固然重要,但最主要的还是靠自己,如果自己不去努力,一切都是徒劳的。笋芽儿就这样不顾一切阻拦,一个劲儿向上钻,最后长成强壮的竹子。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可爱的笋芽儿(课件出示画面),一边看,一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笋芽儿。

  2、学生交流。

  3、教师总结:同学们,你们说得太好了,其实在我们今后的成长道路上,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我们要像笋芽儿一样,懂得在困境中要保持奋斗的勇气和信念,要学会自己鼓励自己,战胜自己,创造成功的人生。

  [设计理念:学生在感情朗读、发表意见、思想碰撞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思想教育,老师没有去牵强地说教,学生就能通过自己教育了自己,启发了自己。这样不但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深层次的理解,学生个性得到了张扬,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思想教育效果。]

  板书设计:

  笋芽儿 竹子

  娇嫩 ? ! 强壮

  [设计理念:该板书,简单精练,抓住了关键词,能清晰显示文章结构,也准确表达出笋芽儿从娇嫩到强壮的过程,中间用符号来代替文字,形式简单但内涵丰富,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从而使文章的内容一下印在了学生的脑子里。]

【关于说课稿范文9篇】相关文章:

关于《折线统计图》的说课稿范文06-08

关于说课稿04-29

关于小学说课稿范文合集三篇07-06

关于《认识东南》说课稿06-08

《圆的面积》说课稿范文12-23

中学体育说课稿范文11-08

《巨人的花园》说课稿范文06-08

《花钟》的说课稿范文06-08

关于幼儿园小班说课稿范文十篇07-24

关于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十篇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