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11-03 19:59:0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热门】说课稿集合六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热门】说课稿集合六篇

说课稿 篇1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夜书所见》。现在我就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设计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特色几方面阐明我的教学思路。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技能目标:

  1会认两个生字 萧、梧,会写两个生字 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 挑。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也就是要抓住重难点,这课的重难点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理念是先导,基于以上目标我说说这堂课的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现代古诗教学注重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所以我在教学中以品诗赏画的新理念,发挥学生的想

  象能力,联系儿童的生活体验,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渗透对比阅读,体会诗中有诗,激发读诗的热情。找准拓展点,延伸点,利用逆向思维在所见和所不见中深切体会思乡情。

  叶圣陶先生说;教就是为了不教。是的授之鱼,不如授之渔。

  说教法、学法:

  诵读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对比法:

  渗透对比阅读的理念,利用人物对照、意境对照,激发孩子读诗的热情。

  想象法:

  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利用想象拓展、延伸,逆向思维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直观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品诗赏画,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对于教学过程我是这样预设的:

  一 、课前活动,接近文本

  大量背诵学过的古诗。提醒古诗的节奏与感情可以适时夸张。 这是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及联系以前的古诗激起学古诗的热情.

  二、引题,走入文本,准确地朗读古诗

  A 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要求读得整齐,响亮)

  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解释为写)作者写了什么内容?

  B 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

  C 谁愿意来露一手,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大家评议;字音读准了吗?再读,注意找出多音字“挑”,请同学标上拼音,把字带到诗句里读。 还有两个生字朋友:促 深 注意平、翘舌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

  这是渗透《课标》第二学段目标中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D 指名三读古诗,全班齐读古诗。

  这是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让学生正确流利的读通古诗。

  三、 深入文本,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A 诗人夜晚所看见了什么?(快速找出来)

  梧叶 灯 儿童捉蟋蟀

  B 你从哪句看出儿童在捉蟋蟀?(知有儿童挑促织) 你怎么知道促织是蟋蟀?因为诗歌的左下角多了一项注释,借助注释知道的。对,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帮手。现在开始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学习古诗。

  这是培养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文的大意的习惯。

  C 作者是怎么看到儿童的?(因为看到了灯)原来是孩子在捉蟋蟀。你们捉过蟋蟀吗?捉蟋蟀有趣吗?联系现实生活,体会儿童的快乐,有趣。表情朗读诗句,(这一环节是渗透《课标》中提到的在读中积极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体验。)听你们一读勾起了老师的童心,老师也读一读好吗?提个条件:闭上小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好象看到了什么?(儿童捉蟋蟀)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里既起到了范读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体现了师生平等,师生互动。还起到了品诗赏画的效果。

  D 捉蟋蟀这么好玩,那捉蟋蟀最好的季节是?(秋天)适当表扬:同学们有一双慧眼,那我们再找一找秋天的影子。读出秋天的句子,你们见过梧叶吗?(出示实物)秋天的梧叶变黄了变干了。

  E 出示课件,秋风吹落梧叶,让我们感觉到秋天的寒意,冷。我们一起捧起书读出秋天的冷和寒意。

  这里利用语言,实物和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起读书的热情。

  江上的秋风,萧萧的梧叶,牵动了一个人的情怀(诗人),有一个词,你发现了吗(动客情),

  客的意思课件 客:客人,客商,旅客,漂泊在外的人。这个漂泊在外的人就是诗人叶绍翁(讲小故事,简介作者)。江上的秋风,萧萧的梧叶会牵动诗人想起什么?(亲人,家乡)就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就在诗人想家的时候,看到儿童捉蟋蟀会想到什么?(儿时的伙伴在哪,家乡也有儿童在捉蟋蟀,小孩生活的多么快乐啊,无忧无滤,可我孤单一人)思乡之情就更浓了,更深了。我们来把浓浓思乡情深深的读一读。此时此刻,我也想把浓浓的思乡情读出来!读完后,同学们,不由自主的鼓掌,请同学评议我读得好在哪里,再请同学读出诗人的浓浓的思乡情。 这就是以见衬不见,诗中有诗,渗透对比阅读的理念,把抽象的思乡之情与温暖的家庭生活拉近,增加层次感。还让学生评议老师,真正体现民主、平等。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在这我是让学生自己读书,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它源于分数,又别与一般分数。它是在学过整数、分数、小数,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本单元的起始内容,教材在编写上体现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和百分数的意义,感受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本课的内容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小数、百分数、分数之间的互化,以及百分数的应用问题作了充分的准备。同时有助于更好的理解生活中的百分比、像利率、利润、折扣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为学生以后走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照改版前后教材:改版前主要从“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新课程标准出发,只是可以选取更贴近农村孩子的生活素材,改版后的教材更体现了“方法多样化”的新课程亮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它们都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充分研读教材后,我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比一比,算一算等多种形式与方法来感悟学习百分数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然后再以形式多样的习题来巩固学生的认知。教材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引领学生逐步认识百分数。最后,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延伸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各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说学情

  钻透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必需,学情分析是实施教学的基础。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孩子都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这节课前学生已经在知识、生活、思维等方面有了充分的准备。知识储备方面 :学生已在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信息窗一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一对小数有了初步认识以及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信息窗一通分知识的掌握,为本节课学生自主建构百分数的意义,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方面:学生在生活中或有所见或有所闻有丰富的感性认知。合作探究能力方面:经过几年的学习,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些都为本节课教学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说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百分数知识这一部分的目标是会正确读写百分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从四个维度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数学思考目标:

  让学生经历材料的收集与整理,经历比较、分析、交流、表达的过程,促进学生个性化的数学理解和表达。

  3、解决问题目标:学会发现与提出问题体验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4、情感态度目标: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含义,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

  其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是重点,了解百分数与分数在意义上的区别与联系是难点。

  四、说教学模式

  在合作学习理论和邱学华教授“先学后教”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镇联合校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总结出一套适合本校发展的,独具特色的数学课教学模式,即“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在知识的学习中主要以学生自学、学生讲解为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均有所发展。旨在打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小组合作活动和课堂展示为载体的新型课堂。

  其基本教学环节如下:1、前置练习、激情导入——联系旧知,做好铺垫;2、明确目标、尝试探究——出示学习目标,明确探究方向;3、讨论合作、展示交流。组内交流、班内展示。4、精讲点拨、归纳提升-----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总结;5、达标训练、信息反馈———巩固提升、拓展延伸。6、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简明扼要,总结学情。在具体的操作中流程可以删减、颠倒、循环或有所侧重,给予课堂更大的开放空间。

  五、说教学法:

  1教法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为了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我将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索----合作交流----引导发现----引导自学----组织练习等教法。把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其自由开放的探索和学习。

  2学法

  基于新课标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交流是学生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法指导我将采用:自学发现---操作体现—合作交流---自学尝试等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总之,以上这些方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本着一法为主,多发为辅的思想,将多种教法优化组合,已达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教学目标。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并结合本校的数学新授课的教学模式,我设计本节课教学环节如下;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约2分钟;

  2、明确目标、尝试探究约4分钟。

  3、讨论合作、展示交流约9分钟。

  4、精讲点拨、归纳提升约6分钟;

  5、达标训练、拓展延伸约16分钟。

  6、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约3分钟。时间分配力求突出重点难点。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针对这一环节我采取师生谈话,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求职的欲望,有意图地引入讲课内容。

  【意图】:因为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激情导入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提高课堂效率。

  (二)明确目标、尝试探究

  1引出课题,在学生的回答中板书课题并出示学习目标。

  【意图】:旨在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2尝试探究

  针对探究环节我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教师在此适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交流。

  【意图】:因为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从复杂的情境中提炼数学信息,发现问题,同时教师也要发挥好引导作用。

  (三)、讨论合作、展示交流

  1在此环节我将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索比较的方法。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进行交流,学生的方法可以是把三个分数,化成小学后再比较或者通分后比较。

  【意图】:因为新知是是旧知的延伸和发展。联系实际,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都把它们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就容易比较了。在此基础上,体会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从而引入百分数。

  2、出示自学提示

  针对这一环节我将采取

  (1)小组成员首先尝试自主解决问题,然后互相帮助与合作,交流百分数的有关知识。

  (2)把百分数的有关知识系统、条理地进行整理。

  【意图】:旨在注重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精讲点拨、归纳提升

  1、教师精讲点拨(百分数的读写方法)

  【意图】: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教师在此适时精讲点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知识体系。

  2、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

  首先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间交流汇报,教师总结归纳。

  (五)、达标训练、拓展延伸

  达标测试能让学生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也是学生注意力分散易疲劳的阶段。因此,根据这一特点为学生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练习,让他们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结合百分数的意义说明三所学校六年级学生近视人数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百分数所代表的具体意义。

  【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把对百分数的认识化作一种财富,学生练得丰富,学得扎实。

  2、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课件逐一出示插图,说说图中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意图】:选择现实的素材,让学生读、写百分数,说百分数的含义,既练习了百分数的读法,又巩固了百分数的意义,还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百分数,感受百分数的应用价值。

  3、基础练习【意图】夯实基础,有效落实学习目标。

  4、课本自主练习第一题。【意图】:数形结合中体会小数、分数、百分数的联系

  5趣味数学【意图】:增强了趣味,拓展了与语文学科的联系。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最后,我将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收获,进行归纳总结,帮建立知识体系,肯定学生的表现,并与他们共勉爱迪生的一句名言:

  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

  【意图:课的结尾用名人名言来说明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既联系生活,又留给学生深刻的思考。】

  2、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下搜集生活中出现的百分数,说一说他们表示的意义。

  七、说板书:

  板书是一门艺术,好的板书具有无声示范性和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心灵,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板书力求简练美观,重点突出。

  尽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结束语:有人说教育是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教育是门科学,科学的本真在于求实,我们走在教育的康庄大道上,我们就应该努力拼搏、奋发求实、开拓创新。让学生体验到幸福的教育,让教师享受到教育的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一)专题要求:

  《鸟啼》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生命之歌”板块中的一篇文章。本专题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对生命价值作深层思考,启示学生珍爱生命。

  (二)文章特点:

  《鸟啼》是英国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劳伦斯的一篇散文。该文写于1919年,那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不到一年,在那场战争里,十几亿人被卷入,几千万人丧失生命。整个欧洲一片废墟,满目疮痍,战争给欧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肉体和心灵创伤,战争的阴影在欧洲人民的心中始终挥之不去。面向人类如此惨烈的死亡、欧洲人民对战争的心理阴影,劳伦斯通过描写严冬消逝、春天来临之际鸟儿的啼鸣,表达了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和对生命神奇的由衷赞美。鸟儿啭鸣的目的指向是生命的欲望:创造新生而不是沉湎于死亡,鸟啼这一动物的本能行为由此获得了意义上的升华。启示我们学会珍爱生命。

  劳伦斯在本文运用拟人、象征等手法,将鸟人格化,把自然当人看待,展示了自己对死亡与再生独特的思考: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生的,或者是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质上不可兼得;同时,他充分肯定了生命的价值,春天必然来临,谁也无法阻止生命的冲动,无法阻止我们对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和追求。不难想象,读这样的文章,浅层表象的内容可以理解,但对文字里透悟出的对“鸟啼”的象征意义、作者的生死观学生很难理解、体味并认同。基于上述,本课教学将从两个层面上展开。其一,文本层面,通过诵读,了解本文描写、抒情、议论的内容;其二,思想层面,抓住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了解“鸟啼”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的生死观,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提高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二、说学情:

  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通过本专题的其他三篇文章的学习,他们对“珍爱生命”这一主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思考。但学生平时阅读比较多的是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对哲理性散文了解甚少,更缺乏鉴赏这类散文的能力。面对这样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他们理解上还有一定难度,对“珍爱生命”内涵的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

  三、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学论的核心是确立教师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还要认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引发出“教与学是双边活动”、“提倡教学民主”等主张,从而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对知识初步获得整体印象后,会有意识地进入知识的探究情境之中,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质疑、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自主的阅读、鉴赏并体悟散文的能力。

  1.朗读感受

  本文是散文中的名篇,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

  2.质疑探究

  本文是一篇哲理性散文,学生朗读后肯定有许多疑惑,在课堂中让学生大胆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就是课堂上要重点探讨的问题,教师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组织教学。

  3.设疑讨论

  对于本文,其重点在于感悟赏析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理解作者的生死观,从而引发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该贯穿始终。

  四、说教学程序: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了解本文描写、抒情、议论的内容;

  2.通过文本研习,知道“鸟啼”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通过讨论探究,引发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二)重点:体悟、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难点:通过对本文的阅读,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研究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三)准备: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包括作家作品、生字生词、熟读课文、质疑),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实施:

  一、导入

  史铁生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他绝望得曾想要放弃一切,是地坛接纳了他,他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与地坛的交流中,领悟了生与死,感人至深。今天,劳伦斯又带着一篇生命的赞歌来到了我们面前,这就是鸟啼。(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整体把握:

  1.那么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这篇散文,从中领略那生命的激情。(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朗读课文)

  2.学生质疑:

  这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同学们读完后有不懂的地方请尽管提出来。(学生自由提问)

  3.出示学习目标:

  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其实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请大家阅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这是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对本文的理解而预设的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了解本文描写、抒情、议论的内容;

  (2)通过文本研习,知道“鸟啼”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通过讨论探究,引发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4.本文的题目是“鸟啼”,那本文通过鸟啼主要揭示了什么哲理呢?大家能不能找出全文的文眼呢?

  明确:15段的“向死而生”。

  (二)文本研习:

  1.“向死而生”的含义是:明白了生与死的关系,因而能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的生活。作者在本文要展示自己的生死观。生与死本是极其抽象的概念,但为什么本文读来却并未有这样的感觉?作者又为什么用“鸟啼”作题目呢?

  明确:因为劳伦斯巧妙地将小鸟拟人化,并将鸟啼作为切入点,向我们展示了死的哀痛、生的萌动。

  鸟啼,历来我们就不陌生,中国传统诗词中更是信手拈来。但劳伦斯笔下的鸟啼更多了一分震撼。请大家听课文1—5段的示范朗读,看看劳伦斯笔下的鸟啼有何特点。(友情提示:注意描写鸟儿啼叫的形容词)

  鸽子开始不间断地缓慢而笨拙地发出咕咕的叫声,这声音显得有些吃力,仿佛还没有从严冬的打击下缓过气来。

  从夜色中浮起的隐约而清越的声音。那小小的清越之声已经在柔弱的空气中呼唤春天了。它们的啼鸣,虽然含糊,若断若续,却把明快而萌发的声音抛向苍穹。

  田地间响起斑鸠的叫声。每一个夜晚以及每一个清晨,都会闪现出鸟儿的啼鸣。

  它活泼,像泉水,从那里,春天慢慢滴落又喷涌而出,新生活在鸟儿们喉中凝成悦耳的声音。小结:由划线短语我们可以看出,鸟啼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有活力。

  思考: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啼叫的?

  文章第一段描绘了这样一副图景:由于寒冬,遍地鸟尸。面对惨烈的死亡,鸟儿们何去何从呢?它们没有选择永久的沉寂,反而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勇敢的啼叫,那是新生命的象征,那不是简简单单的生,而是向死而生!

  介绍背景:其实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也面对着惨烈的死亡,本文写于1919年,那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不到一年。在那场战争里,十几亿人被卷入,几千万人丧失生命。整个欧洲一片废墟满目苍夷,战争给欧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肉体和心灵创伤,战争的阴影在欧洲人民的心中始终挥之不去。面向人类如此惨烈的死亡,面对欧洲人民对战争的心理阴影,作者希望人类能和鸟儿一样向死而生!

  2.鸟啼给予了作者怎样的启示?

  面对着向死而生的鸟儿,作者得到了启发,于是文章的后半部分充满了议论与抒情。请大家跳读文章6—15段,找找你最喜欢或你最受感动的一些抒情议论句,读一读,悟一悟。(友情

  提示:注意那些能体现向死而生的语句)

  教师预设了以下五个句子:

  不必再注视那些暴露四野的破碎的鸟尸,也无须再回忆严寒中沉闷的响雷,以及重压在我们身上的酷冷。冬天走开了,不管怎样,我们的心会放出歌声。

  ——破碎的鸟尸、沉闷的响雷、身上的酷冷,那便是沉重的悲哀的死亡,我们面向死亡,绝对不能沉湎于其中。

  春天不能抑制,任何力量都不能使鸟儿悄然,不能阻止大野鸽的沸腾,不能滞留美好世界中丰饶的创造,它们不可阻挡地振作自己,来到我们身边。

  ——世界不能选择,复苏与更生也无可选择,生命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

  我们知道过去的是冬天,漫长、可怖。我们知道大地被窒息、被残害。我们知道生命的肉体被撕裂,零落遍地。……它像高空中的一阵风暴,一阵浓雾,或一针倾盆大雨。……但它永远不是我们最深处真正的自我。我们就是这样,是银色晶莹的泉流,先前是安静的,此时却跌宕而起,注入盛开的花朵。

  ——我们就是这样,新的日子正在开始,无论曾经有过多少哀痛和忧伤,甚至面向死亡,生命就是这样顽强的存在,这样顽强的生命也是值得赞美的。

  它们不能哀伤,不能静默,不能追随死亡。死去的,就让它死去。现在生命鼓舞着、摇荡着到新的天堂,新的昊天,在那边,它们禁不住放声高唱,似乎从来就这般炽烈。

  ——我们知道死亡不可避免,我们也知道死亡非常强大,每个人在它面前都十分渺小;但我们不能屈服,我们甚至要笑对死亡,因为生活有时需要的便是勇气。向死而生,也是一种生的方式,或许更好。

  谁能阻挠到来的生命冲动呢?它从陌生的地方来,降临在我们身上,使我们乘上了从天国吹来的清新的柔风,就如同向死而生的鸟儿一样。

  ——这是一种新生的力量,更是一种哲理的力量:死亡只属于过去,现在面向死亡,我们已经置入崭新的开始。

  小结:劳伦斯在本文中展示了自己的生死观: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生的,或者是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质上不可兼得;但强调的是生,那种面向死亡勇敢的生,不可阻挡的生。让我们牢牢记住四个字:向死而生;也牢牢记住这篇生命的赞歌。(大家齐声朗读12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

  那么,珍爱生命仅仅是活着吗?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也展示了自己的生死观: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是的,该怎样活着呢,即人怎样活才更有意义。其实许多名人对这个问题都提出过自己的看法:

  人生的光荣,不在永不失败,而在于能够屡仆屡起。 ——拿破仑

  所谓活着的人,就是不断挑战的人,不断攀登命运峻峰的人。 ——雨 果

  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米歇潘

  你若要喜爱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歌 德

  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爱因斯坦

  教师点拨:在挫折面前永不言败的生命是有意义的;狭路相逢勇者胜,勇敢的活着也是有意义的;关爱他人,奉献社会,那样的生命更是有意义的。那么,同学们,你们认为怎样的生命是有意义的呢,不妨结合具体的例子,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回)

  大组交流。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点、点拨,并作适当补充:

  小结:他们毫无疑问是热爱生命的,而且这种爱已经超越了“活着就好”的层次。他们中有的人还活着,有的人已经死了,但他们的生命都是流光溢彩的。

  自然界中万物也都用自己的方式展示自己生命的精彩,植物中的草,在石缝中顽强的生长,创造生命的奇迹,动物中的蚂蚁,在火海中惨烈的求生,展示生命的悲壮。

  作为高一的学生,我们应该怎样热爱生命,展示自己生命的精彩呢?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课后思考。

  (四)总结:我们一直沉浸在热爱生命的氛围中,这令我想起了一首自己特别喜欢的诗,就把诗的其中两节作为我们今天这堂课的总结吧。

  我有着向命运挑战的个性,虽是屡经挫败,我决不轻从,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那请去墓地寻找我的碑文,那上面仍会刻着:热爱生命。

  (五)作业

  1.摘录本专题文中关于珍爱生命的警句,搜集几则古今中外名人关于珍爱生命的论述,与同学交流并讨论其意义。

  2.阅读读本中《珍爱生命》《敬畏生命》两文,结合本文,联系你的实际,思考:作为高一的学生,我们应该怎样珍爱生命,展示自己生命的精彩呢?写一篇随笔。

  五、说评价: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评价具有导向、激励、反馈、总结等多重功能。语文课堂评价涉及到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语文课除了本身的学科特点外,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在课堂评价中,如果只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正误、优劣进行评价,语文课堂将无法充分体现其自身的活力,也无法真正成为学生灵性培养的天空。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语言、行为、思想的评判。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对课堂学习的评价,也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即要在语文课堂中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

  1、学生自评,就是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对自己在学习实践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评价。如学生自己回答一个问题后,独立思考、判断,想想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自己进行评价。

  2、学生互评, 在“指导-自主学习”中,强调小组合作学习精神的培养。给予这个有利条件,开展集体和学生间的互相评价更有实现可能。学生互评可以通过同桌或学习小组成员互说、互评,全班互评,拓展自主评价的空间,促进人人参与,提高学习效率。本节课有两次小组交流,主要采用学生互评的方式。

  3、老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多的是定性评价,也就是用描述性的语言或者鼓励性的语言在学习活动实践中的表现,知识掌握的情况和能力水平进行表述,侧重于评价学生发展性领域的表现。 本节课老师除了对学生问题回答作出评价外,更多的是对学生的作业作出评价。在本节课布置的随笔中,评价的标准就是学生能否联系自身的努力拼搏,能否把自己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来谈“珍爱生命”这个话题。如果能,说明学生已经达到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果不能,则说明学生对“珍爱生命”的内涵理解还不到位。

  板书设计:

  鸟 啼

  劳伦斯

  (1-5)鸟啼的场景 鸟尸 啼叫

  (6-15)生与死的思考 向死 而生

  高一语文《鸟啼》教案21(苏教版)

  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一语文《鸟啼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鸟啼”的象征意义,理解其给人的启示。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文本解读,学会分析“鸟啼”的启示;

  2、通过活动体验,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情感体验,深化热爱生命的情怀;

  2、体会劳伦斯对生与死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1.分析“鸟啼”的启示;

  2.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

  教学方法:

  引导阅读 启发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播放鸟啼声,同学们,这是什么声音?(鸟啼声)

  鸟啼啼鸣在我们的耳边,也啼鸣在古典诗词里,同学们可以想到哪些诗句?(……)

  那么,鸟啼声也啼啭在英国作家劳伦斯的心中。今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聆听鸟啼……

  (投影:题目)(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见学案)

  三、文本研习

  1.(投影:第1题)鸟啼的描写

  (1)快速阅读课文,找段落

  (2)齐读这些段落(提示学生:特别关注直接描写鸟啼的句子)

  (3)让学生读出找到的句子,并说出修饰语。

  (4)投影第一类、第二类,让学生观察鸟啼声音的变化。

  第一类 缓慢、笨拙、吃力、微弱、隐约、含糊、时断时续

  第二类 清越、明快、悦耳、清明、生动、轻柔、欢快

  鸟啼的变化: 弱-----强,少-----多,含糊-----悦耳

  2.(投影:第二题)看鸟啼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出现的?

  由学生找,比如:风、温暖、慰藉、太阳、当大地还散落着厚厚的一层鸟的尸体、当大地仍在束缚中时、冬天离去了,一个新的春天的世界、在这么长的严酷之后、冰消雪化之后、第八节……(第一节的内容,灵活机动)

  问:这么多描写环境的句子,大家可看出是什么季节呢?

  明确:春或冬去春来等

  问:刚才我们感受到冬天充满了死亡的气息,那么春天是怎样呢?(灵活提问)

  明确:充满生机、富有力量……

  问:课文哪些段落具体表现了春天的力量?

  明确:9-11(注重朗读指导)

  3.(1)春天的力量如此强大,冬天也无法抑制,那么劳伦斯仅仅写的是季节吗?

  (投影:背景资料)

  (2)了解了背景,你觉得仅仅写的是季节吗?

  明确:冬天是死亡的象征,春天是活力、生命、希望的象征(教者灵活表达)

  问:那么鸟啼象征什么呢?

  明确:新生命的象征。

  (3)回归课文,问:课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写暗示了这一背景?

  4.那么劳伦斯希望我们如何面对死亡呢?他有怎样的生死观呢?(12-15节)

  明确: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

  不能追随死亡。死去的,就让它死去

  向死而生(板书)

  四、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了解中,有多少熟悉的人与物,他们也正确地对待生与死,请同学们说说

  五、课堂总结

  1.播放图片。配乐《命运》

  2.结语

  附板书

  鸟啼

  劳伦斯

  (向)

  鸟尸 死

  (而)

  鸟啼 生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

  课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旷世奇才。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共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1)略写刘备前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

  第二段(2—4)具体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

  第三段(5)写刘备与诸葛亮的亲密友情。

  (二)、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这个教学理念出发,在教学中紧扣中心问题——“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体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

  (三)、我的教学特色:“以读代讲”和“以读悟情”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能够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干一番大事业。

  (五)、教学重、难点

  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理解品味,体会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

  (六)、教具准备:挂图

  (七)、教学时间:两课时

  二、说学情:

  教师让学生在课前阅读《三国演义》少年读本,初步了解一些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能力。

  三、说教法:

  1、以读代讲法:也就是以读为主,通过范读、引读、自由读、指名读的朗读方式,指导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悟情。

  2、由“因”导“果”法: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诚心诚意”这个成语,懂得诸葛亮之所以愿意出山,是因为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

  四、说学法:

  1、合作探究学习法。

  2、自读自悟学习法。

  五、说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能准确熟练地朗读课文,并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2、能说出文章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

  3、初步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哪一位同学知道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分别是哪些?《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书中有许多性格鲜明的英雄人物,你最喜欢的英雄是谁?这些人都是谁的手下?(板书:刘备),这些智勇双全的人为什么都愿意跟随刘备打天下呢?看来刘备这个人物值得我们好好地研究研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写刘备的一个历史故事。(板书:《三顾茅庐》)

  1、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一下“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板书:诸葛亮,并教学“诸葛”,我们也叫他孔明,不过他称自己为卧龙先生。谁还能说出其它的复姓吗?)

  2、由这个题目同学们你还想问老师或自己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感受“诚意”。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要把课文读正确,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自己主动想办法识记,并想一想每一小节讲的是什么?课文讲了什么?

  2、检查朗读,交流反馈

  ①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教师随即正音。

  ②教师谈话过渡:这一自然段讲了刘备前两次去拜访诸葛亮,第一次,他听说诸葛亮是个了不起的天才,于是在一个秋天,他和他的两个兄弟张飞和关羽去拜访诸葛亮,但是没有见到,便给童子留个口信:“刘备来拜访过诸葛亮。”第二次到了隆冬腊月,刘备又决定去拜访诸葛亮,他俩兄弟不愿意,说:“这个诸葛亮有什么了不起的,充其量是一个村夫,还劳大哥亲自去吗?”刘备仍然亲自前去,但仍没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本课就写他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这次他拜访到了没有?谁来读第二自然段?

  ③理解“结拜”这个词语的意思。它还有个什么故事?

  ④指名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前半“描写卧龙岗景色”这一部分,理解“蜿蜒起伏”、“青翠欲滴”和“秀丽宜人”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⑤大家齐读“刘备是怎样拜访诸葛亮的呢?”这部分内容。

  ⑥请大家齐读第四自然段,理解“群雄纷争”和“茅塞顿开”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⑦请同学们齐读第五自然段,抓住“如鱼得水”这个词语来理解。

  (设计意图:本环节力求通过学生自主读书,达到读通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的目的,同时让学生真正走入文本,潜心阅读文本,学生为学习主体真正得以体现)

  (三)再读课文,探究“诚意”。

  1、像诸葛亮这样有才华的人肯定有许多人去请过他,但他都婉言谢绝,为什么刘备请他,他就答应了呢?你觉得刘备有什么过人之处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可以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来说说。

  2、同桌交流、合作探究

  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诚心诚意。刘备的三次拜访一次比一次更显诚意。

  (设计意图:根据阅读教学的规律和学生认读规律、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先对课文有个浅层次的感悟,从而为深层次的感悟打下基础)

  (四)指导写字,巩固新词。

  1、完成课后练习2、用钢笔描红。

  2、先说说带点字的意思,再解释词语。

  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五)小结全课,细细回味。

  三、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

  刘备 诸葛亮 卧龙

  结拜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二力平衡”这节的内容涉及到最简单的受力分析和最基本的运动状态分析,它也是将来学习多力平衡的基础,因此它是初中物理的学习重点之一。

  二力平衡这一节内容安排在第三章《运动和力》的第五节,它的前面是力、力的测量、重力和同一直线的二力合成,后面是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本节内容需要以机械运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力、力的作用效果和重力等知识为基础。

  关于平衡状态的概念,教材是直接给出。但是生活经验和直觉告诉学生:静止的物体是平衡状态,而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是平衡状态却没有这种认知。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先由学生根据运动状态是否改变将运动状态进行分类,通过老师引导,得出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都是平衡状态。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根据教材要求,要分别探究静止物体和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对于静止物体的平衡条件比较容易探究,采用学生实验寻找结论;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探究,由于匀速直线运动不好控制,因此本节课采用DIS探究实验进行研究,学生通过观察图像,分析匀速上升的钩码受到的拉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得出平衡条件。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的三维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①知道物体的平衡状态。②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③会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判断一对平衡力。

  【过程与方法】①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感受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科学方法。

  ②通过DIS实验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感受用图像来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体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学习带来的变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新课引入时,通过直升机空投救灾物资的情景,感受生命的重要性。②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分工合作做实验,交流、归纳结论,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③通过了解二力平衡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感悟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激发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兴趣。

  3、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二力平衡的条件。难点是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

  二、说教法

  为突破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本节按照以下思路进行教学:以实验和实例分析为基础,以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学生探究静止小车所受的拉力关系和老师演示用传感器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拉力与重力的关系的实验,归纳得出二力平衡条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加深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

  要突出的重点是:二力平衡条件。方法是: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得出二力平衡条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加深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要突破的难点是: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本节课就是通过DIS演示实验突破难点,通过DIS演示实验,得到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F—t图像,组织学生对图像进行讨论、分析,逐步归纳得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二力平衡条件。

  三、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设问,猜想,实验的基本步骤,引导学生逐步得出静止物体的二力平衡所要满足的四个要素,即:同体、等大、反向、共线。进而演示实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F-t图像,进一步得出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整个过程中,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一步步的找到结论。运用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以及喜欢动手的特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探究,感悟科学研究中实验探究的重要性和作用。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二力平衡的实例。感受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环节一:情景引入: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对运动状态的分析,提出平衡状态的概念。

  环节二:认识平衡与平衡力

  要求学生对所列举的几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对平衡物体的受力有个全面地认识,进一步指出一个物体如果只受两个力的作用而平衡叫二力平衡,既澄清了概念,又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环节三:实验探究

  活动一:学生探究实验

  设问:物体受两个力要处于静止状态,两力满足怎样的条件?

  猜想:引导学生从力的三要素来考虑。

  在猜想的基础上,以小组形式,结合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设计实验,并合理的完成实验:交流实验结论,得到静止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

  活动二:演示实验

  设问:用绳拉着物体匀速上升,物体受到的拉力和重力又满足怎样的条件呢?

  演示:分析F-t 图像,得到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

  归纳两个实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环节四:实际应用,巩固提高

  利用二力平衡知识,联想生活中二力平衡的实例.解释杂技表演中的平衡道理。提高应用意识。

  环节五: 归纳总结

  总之,这节课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以实验探究为主线,通过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得出结论,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还提升了情感。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为了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设置了两个实验,分别探究物体静止和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条件,课堂实验气氛较活跃,教学内容能够顺利的完成。

  对于学生实验: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猜想两个水平方向上的拉力应满足的条件,学生基本能够猜想正确,并且能够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对猜想加以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找到了静止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

  对于演示实验:基本达到了预期的设计要求。

  关于这节课,有以下不足之处:

  1、新课引入时,分析匀速吊起的货物受力情况时,没有很好引导,以致学生分析时有点偏离主题。

  2、在用所学知识举出生活中的二力平衡实例时,学生举到了教室中的电灯,此时电灯受到了两个拉力作用,涉及到了多力平衡。而此时我为了把学生引入到上课的主题,也没有很好的扩展。使得教学过程流于完成教学任务的形式。

  本节课完全是以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物理规律的探究课,上完这节课,我感到了要上好这节课的难度。因为要把握好此类课堂,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需要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需要教师转变观念,用新的思想和理念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正确的引导与分析,这样才能上好一堂有质量的好课。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鲁教版的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一目的内容《我爱你,中国》。

  下面,我将分设计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程序、自我评价五个板块逐一向大家介绍。

  第一板块——设计理念。

  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对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在设计本课时,对于教材,我依靠又不依赖,超越又不脱离。对于学生,我落实三个字。落实“主”字,突出“动”字,体现“爱”字。使学生在愉悦中学习,自己在快乐中教学。

  第二板块——教材分析

  1.本节课引导学生把自己对“小家”的热爱进一步上升为对祖国大家庭的热爱,引导学生认识祖国的山河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灿烂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华夏文明,结下了密不可分的兄弟情谊。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情,增强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爱国教育为教材进行了很好的升华。

  2.依据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祖国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能力:尊重不同民族的传统和习惯,培养与其他民族成员沟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知识: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

  3.本课的重点是青少年肩负的责任,难点是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第三板块——教学策略

  卡尔迪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所以我在教学中遵循教法服务于学法的策略。使创设情境、感悟思考、活动探究、情境模拟教学促进学生的情境体验、合作交流、角色体验。在本节课中,我以四环节引领课堂,而每一环节所运用的教学策略都体现着教法服务于学法。

  第四板块——教学程序

  下面我将重点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总体设计思路:

  以歌曲导入新课——以四环节授新课引领课堂探究问题——师生归纳所学内容——教师寄语,整个过程提现了“让学生的生活成为教育内容”的新课标的理念。

  (一 )导课 播放音乐《大中国》

  我们都共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我们不仅要让爱驻我家,更要让爱驻大家。放眼祖国,我们会为祖国56个民族感到骄傲,走进民族大家庭,我们会感受到56个民族共处的温馨。然后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就走进我们的家,对家庭的探讨。

  (二)讲授新课

  师生共同进入第一环节欣赏祖国的可爱。——通过大屏幕播放精选的各地景色。

  通过欣赏,同学们都能感受到祖国如此多娇,如果我们在祖国大地上走走,

  去欣赏亲身体验一下,你又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们每组派一个代表说说你去过我国的什么地方?有什么感受或者说说你想去哪儿?你为什么要去 那儿。 这一环节让学生交流达到思想的一个碰撞。通过看说,了解我们祖国山河壮丽,江山如画,为生活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明白祖国江山多娇。 通过看说同学们了解了祖国山河壮丽,但是,我们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请同学们走进历史的辉煌,带我们参观祖国悠久的历史。

  这一环节,让学生结合历史知识,畅所欲谈。小组讨论并交流,可以小组分工,分为文字典籍,艺术创作,科技发明。

  接下来师生互动,让学生明白,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共同开创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创作了历史的辉煌,我们是祖国的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应该怎么做?

  通过学生总结,交流,突破重点。学生在心里会认识到,我们青少年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历史完整,祖国的寸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被侵占;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创造更加光辉的民族文化而尽心竭力。从而达到让认同祖国的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落脚点。

  在前面四个环节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认识了我们可爱的祖国,在我们祖国的建设中,发展中,各个民族兄弟姐妹都奉献了自己的力量,我们一同走进下一部分——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由此过渡到第四环节。 第四环节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想、说、悟、做----模仿尝试)

  这里有着理性的思考,请看同学们自己动手编排的小品《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剧情简介,在历史发展中,在外族入侵的时候,在现代化建设中各民族人们和睦相处,有好往来,谱写了一首首民族团结之歌。学生在自己创设的情境中,感悟到社会的发展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兄弟情谊。

  通过师生合作,解决了难点问题。我们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最后独立思考,在我们身边如果有小数民族的同学们,我们应该怎么做? 第五环节——自觉一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师生交流,达到共识,我们要热爱祖国的民族大家庭,就要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情。在学校生活中,各民族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实际行动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光荣义务。

  这一环节是设置,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处理好与少数民族的同学关系。

  (三)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我是通过框架做出小结。一环扣一环。让学生明白本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四让”即(1)目标----让学生明确。(2)新知----让学生去发现。(3)过程----让学生去参与。(4)问题----让学生探究解答。

  (四)教师寄语、指导生活。

  我们是一个集体,一个家,要让爱驻我家,更要让爱住大家。我们青少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民族团结做出自己的贡献。

  好,我的教学过程就介绍完了,最后做一下自我评价。

  第五板块,自我评价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热门】说课稿集合六篇】相关文章:

【热门】幼儿园说课稿大班模板集合八篇08-02

【热门】说课稿模板锦集7篇08-06

【热门】说课稿范文集锦九篇06-23

【热门】小学说课稿范文合集四篇07-11

【热门】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7篇07-09

【热门】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九篇07-27

【热门】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8篇07-26

【热门】幼儿园说课稿范文汇总九篇07-25

实用的幼儿园说课稿集合8篇07-28

有关说课稿模板集合七篇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