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08 09:46:0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反思[经典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学反思[经典15篇]

语文教学反思1

  学完六个单韵母,开始学习声母bpmf。在四个声母之认识这前,我先用出示卡片的形式和唱儿歌的方式让学生复习单韵母,这样,学生兴趣浓厚并巩固了单韵母的学习。随后再出示声母卡片,因为大部分学生在学前班都学习过汉语拼音,所以大都能读准确,只有个别学生将b和p混淆,于是,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区别b和p,学生们兴趣极高,有的说“像个6字bbb,9字反写ppp”,有的根据半圆的方向说“右下半圆bbb,右上半圆ppp”,有的孩子还用

  自己的大拇指和食指做出b和p的形状帮助记忆,经过孩子们的`踊跃发言,那几个读错bp的孩子很快认准了bp,孩子们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在教学bpmf与单韵母a和o的拼读时,我发现学生在拼读时对单韵母加声调读不准确,尤其是三声和四声,三声总是读不到位,四声总和二声搞混,于是我加强了范读,然后再点名读,让读得好的学生当小老师带读,孩子们都好表现,学得更认真了。当学生们都差不多掌握的时候,我再采用开火车、小组比赛读等形式帮助学生加强记忆,这样一来,除了个别学生难以纠正,其他的学生基本上都掌握得不错。

  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学生写bpmf,采取的是送“bpmf”回家的方式,让学生观察bpmf到底住在四线格的哪一格,然后我在小黑板上演示字母书写笔画及顺序,再让几个学生复述,先空书,再在练习本上写。这样,学生能很好地掌握书写格式和笔顺。但仍有个别学生由于幼儿园时书写不规范,现在纠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个别指导。

  不过,在教读音时,因为有部分孩子在学前班时已经学过,于是没有耐心听老师讲发音,在其他学生回答问题或开小火车时自己在下面发音,这样可能会影响没有学过拼音的孩子学习。因此,安静倾听的习惯还要进一步强调。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反复抓。

  课后再次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反思,有些细节问题还是需要细细斟酌。比如在对比bp时,我让学生分析它们像什么?有的学生说b像广播,p像气球,我当时并没有细想,后来一想,q不是也像气球吗?这个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进行一下更准确的引导。另外,对bp的读音指导时可以用一张纸放在嘴前,让学生发音看纸的变化来比较bp,这样学生区分得可能会更清晰。

  总之,经验尚浅,仍需努力!

语文教学反思2

  前两天读了王松舟《诗意语文》,很受启发,我发现我爱上了语文,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自己的语文素养、底蕴有待提高、自己的语文课堂没有魅力、自己对教材的解读不够深入,所以我决定本学期开始挑战自己的语文课堂,——古诗教学。我在细读文本《游园不值》,因没有整理好就想了《春日》。感觉今天的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很喜欢,我上的也很轻松。

  1、没有在单纯的”解释”古诗

  古诗的美是读出来的,是悟出来的,是品出来的。但在品中理解了词语、诗句的意思。如万紫千红: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建立意象的基础上理解了词语,我们联系朱自清的《春》,结合李叔同的《游春》诗句拓展学生的理解。

  2、指导学生“吟”诗,不再是读诗

  古诗本来是吟的、诵的,课学生很好能投入进去,看了窦桂梅的《游园不值》教学视频后,我才发现语文教师必须带着学生吟咏古诗词。我学着窦桂梅老师的样子根据平仄的规律指导学生吟诗(当然做的不好),但学生很喜欢,看着学生摇头晃脑,自吟自赏的表情内心有说不出的高兴。

  3、牵一发动全身,找到读诗的切入点”寻“

  古诗不能串讲,但还要在品读中理解诗意,走进诗的意境。课前我想是抓住作者的感受切入,还是抓住”寻“的景色切入?没有全面的理解,学生的'感受无处生发,可又不能串讲。最后我决定从”寻“字切入文本的阅读。一个寻,你寻到了什么?学生的思维被带到了文本,:无边光景、一时新、万紫千红、春风、胜日。学生寻到后,引导学生建立意象,由万紫千红想到百花齐放、想到朱自清、李叔同,由春风想到“春风拂面杨柳风”,由一时新想到很多很多……学生在诗的字里行间穿行,补充了字里行间的空白之处。学生建立意象的同时解决了词语的理解问题,享受着春光。然后又一个问题“作者的心情怎样”,孩子们再一次走进文本,走进字里行间,品读,把自己真正的置身于当时的场景。不再是单调的理解。

  4、读出诗背后的含义“劝学诗”

  走进作者,我们会发现作者不可能有机会到“泗水滨”去“寻芳”,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5、古诗教学课前热身“词语句子对对碰”使学生们走进春天

  一节课的容量有多大,至少不单单是一篇课文。授课之前我们从春字组词到说四字词语到说诗句,学生的思维之门被打开,在文字间游玩的同时走进了春天。

  古诗、语文教学可以很有趣,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把乐趣“挤”走了。

语文教学反思3

  本周,我教学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从整篇课文来看,《富饶的西沙群岛》篇幅较长,许多语句描写优美。如何做到长文短教,必须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力争做到以学定教。课文分别从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介绍西沙群岛的美景,学生对这四部分都很感兴趣。在教学中,我就紧紧抓住这四部分开展教学,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学生必然对四个不同景点中的某一处特别感兴趣,因而,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教学中明确提出全员参与,共同研究,力求达到学习成果最优化。其中老师不是学习的主宰,而是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只是提供相关的资料,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者。

  二、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后评价。用有感情朗读的方式表现海水的美,读后请同学来评价,读得怎么样?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这样不仅进行了听说能力的训练,同时,同学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增进了友谊。在知识和能力的维度上,强调综合和整合。教学中分组讨论后,集体交流汇报,由老师给出的知识提示,再整合,跳出过去强调语文知识系统性的老圈圈。

  注重语文工具与人文性的统一。例如,整个课堂结构设定为研究汇报活动,使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愉悦地学习语文知识。如学习海鸟这一部分的时候,顺势进行保护鸟类的环保教育。最后让学生饱含激情地朗读最后一段,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

  三、培养质疑能力

  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核心。本节课,我给予学生充分的质疑空间,在集体汇报时,让其他组员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学生再自主回答。一改以往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同时教给学生主动向他人请教的学习方法。

  四、努力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老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鼓励学生大胆向老师挑战,培养学生自信心。由于本人在语文教学中还很稚嫩,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还存在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

  1、课堂调控能力有待加强。

  2、教师的课堂组织语言不够精炼。

  我真诚的希望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使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进步。

语文教学反思4

  本节课学习内容为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语文园地中的我的发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三个板块,教师以刚举行的旅游导入,并以一次特殊的.旅游贯穿全文,设计新颖,思路清晰。三个板块的内容均通俗易懂,尤其是日积月累中有关动物的成语和趣味语文中的小故事趣味横生,学生学习饶有兴趣。通过自由读、分角色朗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学生很快就能熟读成语。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词典、上网等方式了解词语意思,课堂上小组交流、反馈,加上教师适当引导,学生也较快理解词语意思。课堂上,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了一些训练,学生积极踊跃参加。趣味语文的教学,教师重点抓住有趣的对联,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待客之道。教学之后,老师深深体会到——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还要教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

  让孩子们能更好地成长。

语文教学反思5

  本课是以体育活动为主题,由一幅画、六个词语和一首儿歌组成,词语都是体育活动的名称,儿歌描绘了下课后在操场上学生活动的情景。本课属于按事物规律识字一类,反映的是学校生活,学生在生活中也较感兴趣。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学时,我将观察图画、认识事物、学习汉字有机结合起来,教材倡导“多认少写,及早阅读”的识字教学新理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看图说、看图贴、再多种形式反复学习词语,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学,在情境中学,增强了趣味性、参与性和可接受性。

  另外,我还注意到一年级学生的生理特点,有意注意虽然在发展,但占优势的还是无意注意,注意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新鲜的刺激所吸引,受兴趣和情绪所支配。我在课堂中采用多种形式复现生字,让学生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学生的无意注意被充分利用,有意注意也被调动起来。、采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

  1、看图说话,认识体育活动的名称。

  2、带拼音,学生自由练读,然后开火车读。

  3、请小老师领读。

  4、男女生比赛读。

  5、打乱次序指名读。

  6、课间操:拍拍球、打打球、拔拔河、跑跑步、跳跳高、快坐好玩拼字游戏。

  7、比较发现生字规律,然后贴在图上。

  8、玩拼字游戏,游戏分四人小组拼字。

  9、把生字送回课文的词语中,引导学生读词语。

  从上面列举的九次生字复现的`情况可以看出来,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复现生字,开火车、比赛、玩拼字游戏、贴图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这些活动中又调动了学生的眼、耳、口、脑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学习热情高涨,在愉快的玩中不知不觉认识了这些字。

  学生的注意力难以保持是一年级的年龄特点。只有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学中要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识字,体验识字的乐趣。这样教识字,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不是把识字当作任务,而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语文教学反思6

  断想之一:如何理解反思?

  一个术语被频繁使用之后,人们往往容易忘却对这个术语原义的追问。“教学反思”在不同的场合,从不同的角度,说话人往往赋予它个性化的理解。这就造成对“教学反思”这一词语理解的歧义。善意一点理解,也可称之为内涵的丰富。

  在一般的印象中,“反思”似乎与“反省”或“内省”意思最近,都含有自我省察之意。《论语·学而第一》中有曾子的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大概就是中国知识分子骨子里的“反思”精神的发端。

  “反思”通过内心活动指向自己的言行,反思的主体和对象在这儿合二为一了。换句话说,就是作为统一体的“我”,一方面在做事,另一方面又扮演了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冷静地观察、分析、批判、总结。黑格尔认为,反思是统一体分裂为对立面的二重性活动。

  教学反思的主体和对象就是从事教学活动的“我”。在活动中,“我”把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所做的事情,作为观照对象予以关注,时时感到“我”在从事教学工作,又时时感到“我”在看着“我”工作。

  断想之二:反思要不要讲真实的故事?

  在反思的过程中,我们会摆事实、讲道理,要用说故事的方式来讲道理。故事的真伪,与我们反思中要讲的道理有没有关系?这个问题,我们在一些研讨会上经常争论。我认为,可以分两种情况来看待:

  其一,讲别人的故事。引用故事,转述故事,把这些故事当作教育寓言来看,其真实与否,就是无关紧要的。我们仅仅是要借这个故事,引申或佐证我们的观点。而且,此类故事往往无法、也无须考证。试想,有谁会傻到去考证“刻舟求剑”和“掩耳盗铃”的真伪呢?

  其二,讲自己的故事。寓言故事能提供的,仅是概念化的启示。但我们自己的故事,却凝聚着我们自己内心真实而隐秘的想法、复杂而微妙的情感,乃至我们经历的生活场景,我们的信念、价值观,等等。它所能给自己和他人的启发之丰富,远非寓言故事可比。而且,有时讲自己的故事,还不一定非得总结出一些道理,有句话叫做“摆事实,就是讲道理”。在这种情况下,故事的'真实性就是至关重要的,是一个应当坚守的道德底线。

  虚假的、美化的、伪饰的故事,自己读了会脸红,别人读了会误解。当然,如果你就是想制造“雾里看花”和“水中望月”的朦胧境界,误以为这就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境界,是一种创作,像写教育小说,那就是另当别论的了。

  我总觉得,为了预设的结论,虚构或者文饰自己的故事,有点像某些射箭高手。为了表示他的百发百中,射箭时不是瞄准靶心,而是胡乱放几箭,再围绕胡乱放出的箭,画出一些圈圈,以示都射中了……这其实就是掩耳盗铃而已。

  断想之三:为什么抵触“反思”?

  “你需要什么样的教学反思?”当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说“反思”这个词的时候,我试着问自己。我想想,是啊?大家都在反思,我也应当反思。受“趋利避害”的从众心理所驱使,我开始反思了。

  可是我反思的第一个问题,不是别的,而是“我究竟需要不需要反思?”想了几天几夜,又添了些白发,也没个答案。我终于明白了,没有答案实际上意味着,回答是否定的。

语文教学反思7

  【过程勾勒】

  一、选用《海燕》原文,讲解“郑振铎”名字的意思,“振铎” 就是摇铃铛。引导学生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二、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思考:写了怎样的燕子?这是一种怎样的乡愁?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伶俐、凑”等词语的意思,并通过与《海燕》中的原句比较等体会语句的情意及节奏特点。

  三、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乡的小燕子,作者把它放在什么背景下来写的?重点抓住“烂漫、千万条柔柳”体会春天的美丽;理解、体味“唧、闲散、痕”等词语的涵义,并指导朗读,体会语句的节奏之美。

  【片段回放】

  师:伶俐什么意思?我给你们注好了。

  生:聪明、灵活的意思。

  师:对,伶:聪明,俐:灵活。伶俐:聪明灵活的意思。还有吗?

  生:活泼、可爱的。

  师:这是怎样的一个小燕子?

  生:尾巴似剪刀的燕子。

  师:读,书上是哪一句话?

  生:“加上一双剪刀似的的尾巴”。

  师:(手势摆出剪刀形)“加上一双剪刀似的的尾巴”,看过吗?所以我们就叫这样的形状为燕尾。还有吗?

  生: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

  师:这句话写得多棒啊!语文书上怎么写的?

  生: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

  师:“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比较一下原文,“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哪句好?

  生: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

  师:这句话好,为什么?

  生:这句话写出了燕子的美丽。

  师:(再读两句话,引导学生比较。)有节奏吧?你们喜欢扯着嗓子“呜”地一下子?(做上扬的手势)还是喜欢有起伏、有节奏的歌?(做波浪高低起伏样)

  生:喜欢有节奏的。

  师:我们要体现出这样的节奏来,把这句话再读一下。(师示范读)

  生:(齐读。)

  师:后面还有个词叫什么?

  生:(齐声)积伶积俐。

  师:“积伶积俐”,读这两个词,节奏怎样啊?(师做手势,高低起伏)我们再来读,要像听音乐读一样。(着重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节奏。)

  师:读文章一定要读出文章这样的起伏节奏!故乡的小燕子,在作者如此起伏的描写中显得更加活泼,显得更加可爱,这就是故乡的小燕子。作者放在什么背景下写的?用作者的话说。

  生:海面上。

  生:二月、三月。

  师:二月、三月是春天的开始?还是结束的时候?

  生:(齐声)开始。

  师:开始的时候,叫什么春?

  生:初春。

  生:早春。

  师:春间二、三月间就是初春、早春的时候,这是一个怎样的时候呢?看看作者写了什么?注意下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告诉我,体会一下作者的节奏,自己读。大声读。

  生:(自读第一段中相关句子。)

  师:读后告诉我,这是一个怎样的春天?

  生:烂漫无比。

  师:烂漫无比什么意思?

  生:颜色鲜艳,明亮而美丽。

  师:颜色鲜艳,明亮而美丽,烂漫无比。无比什么意思?

  生:没有什么可比的。

  师:没有什么可比,如此的春天更加颜色艳丽,明亮而美丽。这是怎样的春天?

  生:美丽。

  师:怎样美丽的春天?有什么?

  生:有花,有草。

  师:作者怎么写的?读一读。

  生: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

  师:作者为什么不写“红的白的黄的花,各色的花,各色的草”,写在一起,不是更简洁吗?为什么这样写啊?

  生:这样写体现出春天的美丽。

  师:哦,体现出春天的美丽。你有什么感觉?春天好像在哪里?(师用手在眼前晃一圈。)

  生:春天好像就在眼前。

  师:这个春天还有什么?看,作者还写了什么?

  生: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

  师:(示范读这句话。)齐舒什么意思?

  生:一齐舒展。

  师:一齐舒展是什么意思?(师做舒展动作。)

  师:是很紧张地展开?还是很轻松地展开?

  生:轻松地展开。

  师:轻松地、放松地展开,一齐展开了。咦?柳树有眼睛吗?

  生:(齐声)没有。

  师:作者怎么说它有眼睛呢?

  生:这是它的嫩芽。

  师:哦,这是它的嫩芽,太棒了。作者把嫩芽比作?

  生:(齐声)眼睛。

  师:齐舒了,就像人睁开眼睛,这又是什么手法?

  生:(齐声)拟人句。

  师:既用了比喻,又用了拟人。千条万条的柔柳,为什么不说千万条柳?多简洁啊!为什么不这么说?你们听,千万条柳丝,千万条柳条,千条万条柔柳,感受到了什么?

  生:因为这样写说出了柳树的美丽。

  师:怎样美丽?

  生:非常地柔软。

  师:非常地柔软,对,非常地柔美。好,我们再来读,读出作者那种温柔的感觉来。

  生:(齐读)“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皆如赶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来,形成了烂熳无比的春天。”

  师:在这样的春天,这样的燕子,这样的故乡的可爱的、活泼的燕子,它们怎样呢?把春天中故乡的小燕子的样子那些句子找出来,自己读,然后用自己的话说给我听,行吗?

  生:(自读课文。)

  师:读好了,想好了,就举手,我就知道哪些同学想好了。春天里的小燕子怎么样?它们都在干什么?

  生:小燕子在飞来飞去。

  师:飞来飞去,在哪儿?

  生:在天空中飞。

  师:它是怎么飞的?在哪儿飞的?读出来。

  生:小燕子带了它的双剪似的尾,在微风细雨中,或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卿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

  师:你们满意她这样读吗?能不能读得更好些呢?把小燕子这样轻快地、飞来飞去的感觉读出来,每个字啊,它都有节奏。

  生:(重读一遍。)

  师:满意吗?有点意思了哦!是吗?

  生:(齐声)是。

  师:阳光满地什么意思?

  生:阳光照在大地上。

  师:大地到处都是阳光,晴朗的春。好,微风中的细雨是什么意思?

  生:天空中吹着微风,下着毛毛雨。

  师:哦,那是春天吹着微风,不是刮风;下着毛毛雨,不是暴雨。明白了吗?

  生:(齐声)明白了。

  师:在这个时候,它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旷亮什么意思?

  生:宽阔,明亮。

  师:无比呢?

  生:没有再比这个宽阔了。

  师:哦,没有再比这个宽阔了,没有再比这个明亮了,在这样的天空中,作者用了一个什么字来写它的飞?

  生:唧的一声。

  师:唧的一声,写出了小燕子的什么?

  生:小燕子的叫声。

  师:飞的速度怎样?

  生:(齐声)很快。

  师:然后又停在了?

  生:(齐声)停在了高柳下了。

  师:对了,所以第一句话写得特别短,后面这句话写得特别长。前一句话,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得快一些。后一句话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得舒展一些,慢一些。读读看。

  生:(齐声)“唧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

  师(示范读。做手势,飞出去了):飞出去了,这种声音飞出去了。再读一遍。

  【教者感言】

  这次之所以这样来上《燕子》缘于我四五年前对另一篇课文《珍珠鸟》的印象,读了冯骥才《珍珠鸟》原文才知道冰心的评论是多么的妥贴,这从做过修改的课文《珍珠鸟》中是无法获得的感受。因此我便开始以一种审慎的目光看待经过改编的课文了,这些年比较对读的结果是——最好(说话还是留有余地些,)使用原文教学,经过改编的课文往往会让语文老师身处尴尬。

  尽量使用原文进行教学,这是我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认识。我以为小学语文教育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教材问题,教材改编原文之后的不忍卒读绝非一篇两篇的问题,在教材编写中,用糟糕的语言改写了优美的语言,翻译文本病句连连,不恰当的斩头去尾,莫名其妙的应景时文,这些都成为现在小学语文教育非常突出的障碍。小学生的母语学习不同于外语学习,过分的担心小学生的理解力实在大可不必,因此我以为用原文进行教学是一种重要的尝试,同时也应该是一种语文教学的趋向。其实这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用作语文(小学生的国语或是中学生的国文)教材的课文基本未做过修改,上世纪之前的传统语文教育就更没有过修改的课文了。

  就课文《燕子》

  而言,如果打个未必恰当的比喻,经过修改后的课文《燕子》几乎是生物课老师讲鸟类“燕子”时的一幅挂图,没有背景没有情感的生物课教具图。当然原文很长,似乎不适宜小学课堂教学,但是否一定要在课堂上将一篇文章每个字都交给学生呢,这似乎是我们的一个误区,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应该教什么,这应是个重要问题,似乎在这短短千字中无法阐释清楚。所以我尝试选择原文,提前一天让学生预习。为了帮助学生读通原文,我为原文《海燕》作了34个注释,有这样一些的注释,学生读通这篇文章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当然在注释时我非常仔细地核对原文,比如后来选这篇文章一直出错的一个字“(xùn)”,就连《郑振铎全集》也弄错了,我查了《康熙字典》予以纠正。

  用了原文,学生有了整体感知,燕子,海上的燕子,故乡的燕子,带着乡愁的燕子,学生的情感才能被调动起来。虽然学生未必理解这样乡愁的燕子是故乡的燕子和海上的燕子“凑成”的,但学生知道这样的燕子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被说明的对象,于是这篇文章也就不是一篇单纯的说明性文字了,而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散文了。

  用了原文,我当然没有放过经过修改的课文,我让学生比较“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和“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这两句话,显然原文的节奏感是多么的强烈生动而改变后的课文则很是平直,“乌黑的一身羽毛”,节奏缓缓一起,“光滑漂亮”,节奏略略一顿,“积伶积俐”,节奏又是一伏一顿,这是多么美丽的句子啊!汉语文学文本很重要的特点是声音美,这样的音律美就是应该在母语教育的开始阶段就潜移默化的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用原文,在课堂上我试图领着学生通过语言文本靠近作者,通过文学审美理解作者的感情,其中我最为用心地去让孩子体会文中“凑成”的意味,甚至让学生去想象作者在写下这样一个得意的词的时候脸上露出的浅浅的笑容。在这一环节上我花了很多的时间,虽然结果没有达到我所期望的那样完美,但我至少让孩子有了一个自己去文学地体味文章中一些关键词语的意识,不是简单的记住一个词的字典上的意思,而是让这个词在阅读中有了活力和温度。

  通过原文,我试图让学生去靠近那位被迫远离家乡在茫茫大海上看到一群极像家乡春燕的海燕时生出惊喜和愁思的作者,为什么把春天写得如此的烂漫无比,为什么把燕子写得如此的伶俐可爱,不靠近作者这样的一种特定的环境是无法理解的。理解了作者当时的情绪才能读“活”文章中的那种轻松的笔调和浪漫的气息及温馨的情味,学生才能理解那个“唧”字的速度和轻盈,才能理解“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的荡漾了开去”的舒缓而优雅的节奏。

  最后说说我之所以这样呈现《海燕》的初衷:用原文——文学作品——作为文学的文本——进行文学教育。我以为语言教学和文学教育“分家”是语文教育将来的方向,是语文教育的回归和必然!语文教育走到今天这样一个境地(也不能一概地说“坏到极点”的地步)根本不是什么“工具性”“人文性”的相悖问题,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悖论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归因错误的假命题!这是一个漫天迷障!

  语言和文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姑且把它就叫做“人文性”,将有另文详论)本身就是不言自明的客观现实,两者在不同语文教育的阶段当然会显现出有所偏重的状态。张志公曾提出过两种分开:写字和识字分开;语言和文学分开。这是一种睿智的构想!此问题非本篇主旨,不赘。

  我在课堂上基本采用的是文学赏析贯讲的方法,虽然失之琐碎,但文学教育的尝试还是比较成功的,如“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得树叶”处的赏析学生就“生成”得非常好了。当然,那时已经是课堂的“下半时场”了,看来到半节课时学生就已经从语言教学的频道换到文学教育的频道上来了,我当时很是高兴的,而我真是期待我们的语文教育一个轨道单行也尽快转换成语言教学和文学教育双轨并行!那将是更高兴的事情,因为汉语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音乐!汉语文学文本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乐章!

语文教学反思8

  高二是高中三年中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适应,对高中语文的特点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高二这一年对学生来说是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的黄金时期,在这一年里我们更有必要不断反思,不断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期中考试即将来临之际,对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做一个梳理,这对接下来的教学和复习将有很大帮助。

  一、备学生:

  任教现在的两个班级快一年了,我对他们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感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没有信心,应付学习

  部分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没有想过自己在学业上有什么发展,对学习总是采取应付的态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大致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2、学习表现全凭个人喜好

  有些学生的学习状态很不稳定,对学习缺乏思考,没有轻重也没有主次。是否要学全凭个人喜好,喜欢这门学科,听讲就认真,作业就完成。喜欢这个老师就发言积极,主动参与。有时候即使是喜欢的学科喜欢的老师也要看学习的内容,没兴趣的内容即使是难点重点,也不会多做留意。

  3、没有方法,效率低下

  有些学生的学习态度很好,整天都在学习,但考试结果总是不怎么理想,这类学生大多是女生,上课笔记记得书满本满,实则并未掌握。课堂上不掌握解题思路,基本方法,而是满足抄抄写写。课后不能有效复习,而是机械完成作业。学习没有科学方法,效率很低。

  二、备教材

  本学期我们将要完成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的学习,教材的目标:

  1、阅读古代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3.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

  三、备自己

  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 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思考:

  1、 教学内容要能体现主体需要,能激发主体兴趣

  备课时要勤思考,多动脑。站在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选择他们的学习兴奋点。教学实践中,要创设有利情境,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重难点知识用学生们感兴趣的方式加以呈现。一篇文章要讲的东西太多了,而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们每节课都有所取舍,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要素,运有各种条件和手段,努力创设情境,使每节课都有亮点,更有效地吸引学生参与课堂。

  2、 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信心

  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自信心对于我们的学生更为重要。我们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建立成功目标。 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 例如 :默写满分的学生、背书最积极的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最快的学生、进步明显的学生、书写认真的学生、作文完成好的学生等等。还有上课时有针对性地提问,把“适合的问题”问给“适合的学生”, 但无论怎样,我通过做这样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快乐 ,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3、 强化基础,反复训练

  这一点是我感触最深刻的,即使是上课,听课很认真的学生,他们也做不到提前预习,课后复习。尤其是“软作业”基本就等于没有作业,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及时做了调整,把作业落实到笔头上,同时强化课堂上的动笔,及时提醒,及时督促,及时检查,这样的情况目前得到一定的改善,在以后的教学中,这样的问题还要继续探究。

  主要措施:

  1、 充分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备自己),注重课堂教学,选取诗词教材中的要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好每节课,

  2、 精心编写学案,引导学生把握“双基”(诗词教材的名句、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等)有做有改,有改有评,提高学习效率。

  3、 多做限时训练,多做综合练习,在练习中逐步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

  4、 合理布置作业,给不同学生布置不同作业,作业要求更加灵活,只要能达到巩固目的,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诗歌赏析作业,角度自选)

  5、搞好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多读文学名著,多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走上讲台和同学们分享,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又能增强信心。

  6、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语文教学反思9

  今天上了《藏戏》一课,和我预料的那样,这篇课文教起来十分费劲。

  在根据连接语的提示分好段落后,接下来的教学就如老牛拉破车,怎么拉都拉不动。没辙,只得花费唇舌自己来讲:

  藏戏的形成过程大部分是我讲的,形成之所以被称为传奇则是我讲一半后一半让学生来填。

  藏戏的特色部分,则由我提示学生,让他们先看第一至三自然段,看看文章前面部分写了它的什么特点,接着在第三部分找对应的内容,然后看看文章还写了藏戏的.什么特点。

  至于《藏戏》和《北京的春节》在写作特色上的比较,变成了我出示相关的内容,读给学生听了。

  就是这样,我还是用了两节课才把这篇文章教完。

  我个人觉得,还是这篇文章太抽象了,要求学生理解难度太大。教学时,如果我把形成过程概括一下,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填,降低难度,学生学习起来应该会好一些。至于为什么说这个故事是传奇,其实只要教师小结时点一下就可以了。我要求学生说出它为什么是传奇,难度太大了。对于《藏戏》和《北京的春节》在写作特色上的比较方面,我对自己的处理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我还是认为:比较写作特色实在太难了。今天先学了《北京的春节》,这主要是因为课后第三题要求“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感兴趣的,可以简单写一写。”凡是“可以写一写”,老师们自然会要求学生写一写,而要写的话,还是趁热打铁吧!

  在讨论文章的写作特色时,我首先引导孩子体会老舍清浅俗白的语言风格;再让孩子们自由读、体会;接着安排了小组讨论;最后是集体交流,孩子们谈到了:1、按时间顺序写了开始——准备——高潮——结束,2、有详有略,3、抓住人物的不同特点来写。虽然整个学习过程孩子们有些吃力,但经过努力,最终达成了目标。

语文教学反思10

  《草原》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淳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脉络清晰,衔接紧凑,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淳朴简练,生动感人;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对草原的赞美之情。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课前,我收集了许多优美的草原图片和音乐,为上好这一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我努力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出示准备好的图片和音乐,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在音乐的伴奏下,我范读了全篇文章,学生还没有接触课文,便被草原的美丽风光吸引住了,从而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很好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接着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读,自读、指名读、赛读等朗读形式,走进课文,理解课文。学生们读得绘声绘色,入情入境。充分地感受到草原的碧绿辽阔的特点。

  2、然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体会人情美。例如: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对待客人的特点,你想用哪个词?(生答:热情好客)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这一设计,让学生围绕中心问题展开学习,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

  3、在进行“夕阳话别”教学环节时,我创设蒙古包外依依惜别的情境:找同学扮演主人和蒙古族老乡。设计了一道拓展练习题:此时此刻,假如你是客人,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主人,你又会说些什么?这些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开展是学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语言的练习中,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这一教学环节,使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情感得到了升华。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高远素雅的'美丽图画。精读时,透过课文优美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启发揣摩、品味语言美,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优美的语言描绘的图画美,充分发挥想象,受到美的陶冶。先生笔下草原的天“比别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抓住“明朗”一词,让学生再去找出具体表现出明朗的一些句子来品读,然后让学生读出“我”赞美草原美的方式是“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追问:“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呢?”学生通过朗读和理解就了解了那是作者受到美的感染,决意用歌声来赞美草原。

  三、不足之处

  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还有以下不足的地方:1、在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的教学中,老师引导得不够,使学生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地锻炼;2、老师的评价语过于单一,应具有针对性;3、不能够兼顾全班学生,对于学困生还需多关注。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引导学生围绕“草原人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一题展开学习。读是学习理解课文的必要手段,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读中走进文本。然后围绕中心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对草原的认识逐渐清晰深刻。最后,创设一个夕阳话别时的情景,拓展想象,感受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语文教学反思11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教师在教学实施前,应该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为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和控制功能,如果目标定得过高或任意扩展而偏离学生的实际,往往会降低教学效率,不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我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根据高中阶段的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设置了三个目标:(1)学习并积累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并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及倾向;(3)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力所能及的鉴赏、评价。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反馈,我发现前两个目标基本上能达到,但第三个目标,却只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能达到。第三个教学目标不能面向全体学生,显然超出了教学要求,于是我及时进行了调整:(1)知识目标:学习并积累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修饰语、修辞的巧妙运用等);(2)情感目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3)技能目标:初步学会鉴赏散文的方法技巧(如抓文眼等)。通过“反思一调整”,教学目标基本上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二、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过去,教师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往往着眼于“精英”的培养,而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公民的意识不强,对教学内容常常喜欢面面俱到,一味地求深。如我在教学《秋水》时,课堂上用了相当的篇幅分析庄子哲学中的“万物齐于一(事物没有差别)”的思想,尽管引经据典补充了相当丰富的`材料,学生仍是云里雾里。通过反思,我发现问题出在教育理念上,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仍着眼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而这恰恰是拓展型课程追求的目标。于是,在另一个教学班我及时作了调整,降低了难度,突出了“基础性”,从而顺利地落实了教学目标。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最近几年,我基本上是采用问题的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的,在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课堂上随机应变地补充一些问题,实际上就是“满堂问”。经过反思,我发现这种方法与传统的“满堂灌”是异体同质的。第一,这些问题不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生发出来的问题,而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教师仍然享受着话语的“霸权”,这是对学生主体的漠视。于是在教学实践中,我开始着力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变教师问为学生问。

  我的基本做法是:首先,营造良好的氛围。如公开备课资料,鼓励质疑权威,提倡师生、生生合作等。其次,提供对话空间。课前和课堂上要给学生阅读文本留足时间,课堂上要给学生提问搭建平台,课后鼓励学生对问题的质量进行反思。再次,运用多元化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深或浅、或难或易,我都视提问者本身的情况而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对优秀学生尽可能客观评价,对后进学生则多采用肯定评价,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当然这些做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反思一调整”,在不断的反思中逐步完善。

  四、对“反思性教学”的反思

  “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勤于调整反思,即观察、反思新的教学方法或改进措施后的实际效果。可以说,调整反思是尝试改进的延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研究原有的问题是否已经较好地解决,如果已解决,教师则应针对尝试改进的成功方法,主动寻求进一步强化的方式和手段,以巩固自己已经形成的好的教学行为,防止原有问题再次出现。若发现又出现了新问题,则应谨慎地追问新问题的实质,针对新问题再次尝试另外的教学方法或其他的改进措施。

  语文“反思性教学”的有效运用,还要求教师对教学有自觉的意识,在不断尝试“反思性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由于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教学活动丰富且复杂,加上其知识、观念、动机、情绪、情感等个人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的反思能力也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和多样化的表现。

  此外,教师反思能力结构中的自我监控能力与教学监控能力是相互影响、彼此促进的,以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为切入口,可以进而提高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提高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技能,同时养成对学生的敏感性。这样,面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就可以应付自如。

语文教学反思12

  本周我教学了《大海的歌》这篇课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重视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

  因为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目标。读的能力不强,就会影响分析理解能力,读的任务完不成,也就谈不上语言的'积累感悟。因此,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一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拦路虎。二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整体感知课文。三读课文,提出问题,自由回答。如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或了解到什么,懂得什么?答案不惟一,可从多方面、多角度回答。重在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这样既避免了一问一答满堂问的繁琐教学模式,又体现了灵活的机动的新的教学理念。

  二是真正将学生放在了主体的地位。

  质疑问题的安排,美读欣赏的训练,各个教学环节都是以人为本的。如,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后,再把课文读一读,看看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哪些疑问可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从而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有关词句精读体会,最后使学生明白。

  三是美读欣赏,感悟积累。

  读中品味,从读中欣赏。找出你自己认为写得特别优美的段落、句子先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几遍,然后读给大家听,最后摘抄下来,这种为今后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不足之处,学生读的水平有层次的差异,如何克服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努力使每位学生学有所长。

语文教学反思13

  1.恰当地安排教材。

  有余数除法这部分知识教材一共安排了5节课,这是最后一节。这节课是有余数除法知识的综合应用,应该让学生拓宽应用视野,放手活动,在活动中充分打开思路,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并掌握用进一法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通过多种方案的设计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应该有节约意识,而这位老师的教学则出现了面面俱到与收得过紧的情况,忽视了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个人感悟,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备课是功在课前的教学工作,树立处理教材的整体意识,明了教材编写者的编排意图、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最近发展区,灵活处理教材与设定教学目标,对教材要走得进去、跳得出来,是考察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指标。

  2. 教学应抓住契机把静态的教学预案,转变为学生动态的知识生成过程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案是课前的教学预案,学生是不同的,它进入课堂不同的学生会对它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教师应该抓住学生对数学学习材料的不同反映及时地调整教学的进度,把静态的知识转变为鲜活的、有意义的、可以触摸的数学学习活动,展示掌握、运用、整合、实践知识的过程,使不同学生在课内实现不同的发展。比如这节课在学生设计派车方案时就可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想象力来设计方案,学生可以都乘面包车,也可都乘小轿车;可以两种车都乘;每种车可以乘满达到限乘标准,也可以不乘满。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经验、出发点不同,设计的派车方案是不同的。教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找到合适的'派车方案,这个过程既可培养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达和倾听,也可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感悟精打细算、不铺张浪费的重要性。

  3. 数学教学要渗透语文教学的因素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学生学习数学是靠问题引路的。问题的的引入、发展、解决等过程要靠语言文字的支撑,学生只有理解了叙述问题的一些生涩的词汇,才能促进问题的解决,在低年级尤其要注意这个问题。本节课限乘这个词学生是第一次见到,由于有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理解起来不会很难,但是作为教师一定要引导到位。面包车限乘8人可以理解为它可以容纳乘客1人、2人、3人、4人、5人、6人、7人、8人,最多只能容纳8人。每次乘坐的乘客人数不同,设计的方案是不同的,学生只有理解了限乘的含义,才能拓宽问题解决的思路。教学是润物无声的艺术,教师教学中一句轻描淡写的话,可能影响着学生问题解决的水平,也可能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由爱好到兴趣,由兴趣到乐趣,由乐趣到志趣的转变。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如果是和谐的,就可以在课堂上看到人性光辉的闪烁,可以看到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得到不同的发展,实现对数学知识的不同解读。从一定程度上讲,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功在课前---充分备课。只有充分备好课,教学过程才称得上是让学生真正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真正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方法也才能在这个舞台上得到实践、展示与升华。教学的过程是艺术演绎的过程。艺术的过程的实现需要操作者不断的学习与思考,只有将自己的教学感悟不断地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才能实现教与学艺术的协调。

语文教学反思14

  本学期即将尾声,现结合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反思如下:

  一、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反思,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可见“质疑”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它更是培养学生洞察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起点。

  二、目前我们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薄弱,学生课堂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变得越来越低,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但随之也有一系列的问题出现,那就是课堂上组织教学出现了相应的难度,往往是易放难收,遇此情况是让其发展下去,还是把他们的热情消灭在此,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三、以探究、实践为核心组织教学。

  脱离探究、实践的生物教学不能适应将来新课标的要求,只有经过认真探究、亲身实践,学生的生物能力才能得以切实提高。以探究、实践为核心组织教学的基本策略,以探究、实践为核心,完全摈弃了老师的讲解与分析,将学生推到了课堂主人的地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多样性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效完成的学习任务,达成课堂课程目标。活动方式如探究活动、创新活动、实践活动等。

语文教学反思15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即将结束了。在这半学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于我来说,无论是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形成与接受,还是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的积累和提高,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理论的丰富和拓展,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反思才能进步,温故方可知新——现将本学期的工作的得失情况具体而详细的加以总结。

  一、根据计划,我认真抓了课堂内的效率,增强课堂内的容量,提高课堂内的训练效率;根据学生的学情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面向全体学生,依托中间兼顾两头,布置不同要求的作业,即使是布置同量的作业,也是分不同的要求,好的要完成得’好、准、快’,中等的要完成得’好、准’,中下的只要完成好就行。

  二、在基础知识方面,提倡自学,依据教师教的方法,以个人完成任务为主,团结协作为辅,在平时的生活中主动积累并逐渐形成习惯。促使他们积极归类知识,在多看多说中掌握。针对新题型,在老师的带领下,作一些典型训练。

  三、在古诗词的积累方面,狠抓背诵。除教师在课堂上指导他们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外,重要的是督促检查他们灵活运用方法去巧记,注重实效,抓重点,突破难点,对诗词作适当的归类,对一些名句则多角度地训练和思考,在实际的语言中灵活运用。

  四、在阅读训练方面。从课堂内开始严格训练,依据课改新理念,利用现在有的各种参考书、材料、工具,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教师的指导性。运用浏览、略读、细研等方法,在多读中整体感悟,快速理解课文。在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后,深入重难点,细细体味,在团结互助协作中多方研讨,尽量让文本成为他们提高语文水平的一个工具,而不是他们一定得记住的死知识。课外注重培养大语文观,多阅读欣赏各类文章,增长见识,不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从学生掌握的情况看,古诗文的课外阅读和现代文的课外阅读得分率较低,阅读依然是个薄弱环节。快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依然是今后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五、在写作方面。书写仍然影响其得高分的一个直接原因,书写差的学生总与高分无缘。虽然我也狠抓了这部分学生的书写,但都坚持不了多久,在老师督促检查下也改观不了多少,小学时形成的书写的不良习惯,一直难以纠正,即使原来书写好的学生,在作业成山的面前,想写好也难。因此,书写依然是严峻的问题。其次是仍然需要练笔,每周要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一至二篇练笔,在多写多练中增长能力。再次,注重总结和归纳,在老师的归纳总结性的习作评讲中得到提高。最后要充分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及时发现他们的长处,顺势引导,在相互模仿中得到提高。

  六、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

  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我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七、重视朗读、培养语感。利用早读课时间让学生大声朗读,以提高他们的语感。选择美文,让学生感悟理解。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美文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如在《紫藤萝瀑布》的阅读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这样品评:“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说一说。”此时的学生充分表述他们的真实感受。

  八、无论任何时候都要注重学生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培养,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我通过朗诵名家名作的方式,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和美学教育和一定写作训练。另外,我还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都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在平时补充一些知识性与趣味性统一的习题,让同学们在说笑中受到了知识的灌输和美的熏陶。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正是在教学实践这一过程中,我得到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及材料积累,为以后的教学、教研工作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在总结收获的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第一、在处理已有的知识与传授的知识的时候,有时不能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对部分教材内容把握不全面、有时只求形式,忽视了内容实质。

  第三、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学难重点处理的有偏差。

  总结经验可以充实自我,反思不足可以提高自我。相信在反复的总结和反思中,我会不断的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今后我定会在教学中不断改进,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新浪潮,努力使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学反思12-20

语文期末教学反思04-13

语文教学反思12-01

语文园地教学反思10-20

语文教学反思05-29

语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08-31

语文《风筝》教学反思09-19

语文《母鸡》教学反思09-26

语文识字教学反思12-02

语文教学反思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