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总结>教学经验教学总结

教学经验教学总结

时间:2021-07-23 11:40:56 教学总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有关教学经验教学总结范文锦集9篇

  总结在一个时期、一个年度、一个阶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学习和工作情况,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吧。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经验教学总结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教学经验教学总结范文锦集9篇

教学经验教学总结 篇1

  我聆听了四中桂老师的一节公开课——《作文开头并不难》,上课结束以后,听课老师就这节课进行评点。在评课过程中,我有几点想法:

  初三作文课,要加强入格训练还是出格训练?桂老师的这节课,放之初一、初二均可上,更注重的是学习并掌握一定的写作开头的方法,至于好与坏老师和学生无法评说,课堂发言的学生更是“自成一家”,并无章法可依,那么,作文教学教给了学生什么?

  作文教学,“法”从何来,是教师教还是学生悟?整节课,老师出示优秀开头示例、讲评示例的时间较多,也就是说,在本节课上,老师重于“教”给学生一些“技法”。但是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并没有按老师所给的“技法”去操练。这点表明,即使这节课上学生写出了一些精彩的片段,也只是平常作文水平的一个展现而不是提升。我想,如果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阅读感受及写作体验,从阅读材料中发现好开头、归纳好开头的共性及写好开头的方法,也许学生会从中获得一些“技法”,并灵活运用这些“技法”。

  课堂教学语言,应该展示教师个人才华还是贴近学生实际?语文课堂语言,与其他学科相比,它应该更加诗话、更加文学化,可以说,教师的课堂语言,也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一本好教材。桂老师在整节课中旁征博引,尤其引用了很多古语,其文学功底之深厚不得不令人折服。但是,我认为课堂教学语言,不可脱离学生这个本,要做到优美而不失朴实,流利而要言不烦,富有文采而又通俗易懂。在本节课上,桂老师用了很多“进门向壁”“大道五术”之类的古语,纵然能显示个人良好的语文素养,却是脱离学生实际的。

  评课,看人还是看课?也许是我个性耿直吧,我一直觉得评课就是评课,与人无关!就是名师大家,也未必课课精彩,即使是初出杏坛,课堂也会有闪光的星星。但是,为什么一到评课,大家就不肯说真话?看是一定有知名度的教师,就是偶然失足,也定挖出个精彩纷呈,若是无名小卒,恐怕就百般挑剔了吧。评课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发展,为什么不敢实话实说?

  评课的回归本真,或许需要人性的回归本真!

教学经验教学总结 篇2

  一、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一般采用五段式(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复习、布置作业),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被束缚着,有劲使不上。课堂上以教师讲为主,教师满堂灌,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似乎是在看戏,听说书,始终处在压抑、被动的状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

  2、跳不出“认知”的怪圈。课堂上,重在传授知识,教师以为学生听懂了,就万事大吉,这样,教学脱离了实践,学生的能力、品质、行为习惯的培养就难以达到要求。

  3、缺少针对性、实效性。教师主观地照本宣科,不能及时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4、导致课外作业负担过重。课堂上,学生不动脑、不动手,轻轻松松,作业压到课外,各科都是这样,则课外作业负担就必然过重,恶性循环,就会影响课外活动的开展。

  总之,原有的课堂教学结构,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能高效地将课程目标落实到位,必须改革。

  二、“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课堂教学结构的操作

  经过多年探索,我校各年级、各学科普遍地灵活运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即在课堂上,教师先提示课堂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学,暴露问题后,引导学生研讨解决,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经过严格训练,形成能力。比如,数学课上,先引导学生自己看例题、找规律,再让学生举一反三,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研讨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作文指导课上,先让学生独立审题、立意、选材、编写纲目,同时,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了作文中的主要倾向性问题,最后再让学生独立作文。复习课,也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有时一课时一个循环,有时几课时一个循环。如复习没一个单元,可这样安排:第一课时,让学生看书、复习、质疑问难;第二课时,让学生综合练习,力求达到本单元的训练要求;第三课时,引导学生更正训练中的问题,再针对问题当堂强化训练。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时,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情况,灵活地进行。有时可集中学、集中教,最后练,有时可分散学、分散教、分散练,有时可学一点、教一点、练一点。

  “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实质,是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仅“先学”、“当堂达标”这两个环节,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而且“后教”这个环节,也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因为,“后教”是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1、“先学”之前教师要讲一两句,准确地、明确地提示课堂教学的目标,还要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明确自学的方法、目标、要求,让学生很快地通过引桥,上了自学的快车道。在“先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促进学生高效地完成好自学任务,可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特别是能创造性地学习的学生;可给“走错”或“迷路”的学生说几句悄悄话,给他们“指南针”。但教师的讲话不宜多,以免分散学生自学的注意力。教师应通过行间巡视、质疑问难、个别询问、板演、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是倾向性还是个别问题,是旧知回生还是新知识方面的问题,把主要的倾向性新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后教”作好准备。这实际上是教师在修改课前的教案,或者是“第二次备课”。

  2、在“后教”这个环节,教师要做到三个明确:

  (1)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的倾向性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一律不教。

  (2)明确教的方式。应该是兵教兵,会的学生教不会的,教师只评定对不对,完整不完整,对“不对”的教师要帮助更正,对“不完整的”教师要帮助补充。

  (3)明确教的要求。要不折不扣达到大纲规定的要求,不能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要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提醒学生预防运用是可能出现的毛病,这样就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

  3、“当堂达标”中教师要保证训练的时间在20分钟左右,不得少于15分钟,让学生能在实践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不搞死记硬背;训练的形式像竞赛、像考试那样让学生完成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这样的课堂作业犹如“实弹演习”,好比战场上的高强度的综合训练,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如拓宽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培养雷厉风行的作风、严谨的态度等等)减轻学生课外过重负担必不可少的。它能够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即使反馈准确的信息,便于教师课外有针对性的辅导,布置课外阅读、预习等少量的延伸、拓宽性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三、“先学后教,当堂达标”课堂教学结构的评价标准

  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课堂教学结构,评课标准也必须改革,实现三个“转向”。

  1、评价目标,从“单一”转向“多元”。从“单一”的评价认知多少,转向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了多少(学生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创新精神、学习习惯等培养得怎么样),通过评价这一手段,促进教师认真确定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目标,并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结构,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评价主体,从“重教”转向“重学”。从主要评教师怎样教(教态、语言板书、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等)转向重点评学生怎样学,看学生自学的情绪,是否紧张地动脑、动口、动手,自学的效果如何。即使对教师的“教”,也要通过教师指导后,学生是否紧张地学习、效果怎样来评价。这样,评价主体由“重教”转向“重学”,促使教师把备课、讲课的功夫花到引导学生学习这方面来,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爱学、乐学、会学,能力不断增强。

  3、评价重点,从“形式”转向“效果”。课堂上能最有效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真正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特别是能创造性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就是好课,相反教师讲得再好,形式再美也不应算是好课。这样,教师备课、讲课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杜绝形式主义、花架子。

  我们还采取了阶段性评价(即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所谓阶段性评价,即对课堂教学每一步的效果进行评价。如对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的评价,就看学生是不是紧张的自学,效果好不好。对学生自学阶段的评价,由教师通过巡视、提问、板演、练习等检测方式来进行,看学生通过自学,解决了多少问题,收获多少。对“后教”这一环节中教师“教”的评价,则看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是不是彻底解决,真正能够理解、运用。所谓终结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当堂完成作业的正确率高低,说明效果好坏。对学生思想、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评价,则在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中结合进行。

  四、“先学后教”,“当堂达标”课堂教学结构的运用条件

  1、坚决执行教育法规,排除各种干扰,为课堂教学的改革提供良好的环境。特别要节假日不补课、不延长学生在校时间、不加班加点,不加重课外作业负担,逼着大家集中精力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面向全体学生。全体师生解放思想,统一认识,从心底里相信每个学生可以教好,学校坚持不分快、慢班,坚持优生、差生同桌,坚持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等过硬措施,使每个学生合格,都能自学,会自学,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完成学习任务。

  3、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千方百计地铸造师魂,使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在课堂上一言一行能给学生良好的影响,还要引导教师苦练基本功,提高教师在课堂上引导、点拨的水平。

  4、奖优罚劣,加大推进的力度。坚持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改革,写进了教师岗位责任制和教师津贴工资、奖励工资的发放办法中,聘任、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以此实现“一票否决”。

教学经验教学总结 篇3

  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重要环节之一。所谓教学设计就是指在上课之前,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预先制定的教学策略、教学思路等综合方案,也就是上课前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考虑问题越周到,课堂实施就越有效。评价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是否取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和发展。

  一、教学设计必须要突出语文课程的性质。强化语言和思维训练,开发相关的课程资源,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学会正确地理解和得体地表达,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1.强调语言感悟。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育,根本任务是组织、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就是要设法引导学生以教材(教学内容)为依托,去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教学实践表明,语言能力的养成,离不开相关知识的学习,离不开精要、有效的科学训练,更离不开学习者自身的语言运用的创新实践。因而,设计重点要放在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上,训练学生结合语境,领悟语言运用的妙处,体会语言的语境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重视思维训练。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语文课程诸因素中的核心因素。任何语文活动,都是思维活动,听和读,是通过语言理解别人的思想;说和写,是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抓住了思维训练,也就抓住了语文训练的核心。

  3.开发学习资源。灵活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学习资源是高效教学的基本要求。语文教材大多是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先要把教材信息、资源信息、“课标”信息转化为自己的信息,明确教材编写意图;其次要回顾此内容先前的实践经验和反思,进行选择性的借鉴;再次要根据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学习任务;最后要吃透文本中的“着眼点”,即内容的重难点、知识的生成点、培养的技能点、情趣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合作的讨论点、渗透的育人点、知识的引申点等。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意识,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引导学生在各种课程资源的训练和长期的语言实践中,自由地表情达意,写出优美的文章,说出得体的.话语。

  二、从学生学习看,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怎样学。

  1.激发主体意识。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应当通过设计合理的启发、评价、矫正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鼓励积极思维,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消除胆怯的心理因素,针对教材内容,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能够自圆其说;引导学生学会讨论:讨论主题,了解题旨,筛选要点,找准目标,恰当表达,深入理解文本,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设计中,只有真正地贯彻“以生为本”的设计理念,真正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实现有效教学才有可能。

  2.转变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在设计教案中要做到“五变”:一是变学生“在听中学”为“在做中学”“在玩中学”,二是变学生“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自主地学”,三是变学生“单一个体地学”为“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地学”,四是变学生“机械模仿地学”为“探究创新地学”,五是使学生“单一向书本学”为“在体验中学”。在教学设计中,只有着眼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建构,才有可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引导自我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好坏的最有权威的评价人是学生自己。高效的语文教学设计要发挥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让评价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弘扬学生人格的主动完善。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建立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体系,强调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不仅让学生评价自我知识、能力等认知方面的发展,还要评价自我兴趣、情感、意志、价值观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教学设计要注意实施多主体评价,强调学生、教师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互相评价,使学生、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处于一种主动的积极参与状态,凸现在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学习,要实施激励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差异性评价,使评价成为有效教学的杠杆。

  三、从教师教学看,教学设计要关注教师怎样教。

  理想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实现教学相长的动态过程。每一位学生都是课堂上主动求知、探索的主体,教师是这个动态过程的创设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语文课堂教学是丰富生动的,教师除了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外,还必须在设计中注意做到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课堂的互动生成,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精讲精练,落实“三维”目标,做到教得生动,学得活泼,轻负担,高质量。

  1.目标清晰适切。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也是教师教学最后要落实的结果。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目标过高,教学目标达不到;目标过低,学生感到没味道。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分析教学内容之前,就必须弄清楚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获得什么;弄清楚语文课程的教育目标是什么,本学年(学期)、本单元(主题)的目标是什么,再思考本课时的基本目标,把握教学目标的适切性。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要具体、可察、可测,要分层,以便于分类施教,也便于自己和他人评价。

  2.重视课堂生成。动态生成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之一。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活力。预设是教学主体的筹划与设计活动。生成就是创生、建构或成长。我们必须认识到,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教学具有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双重特征,二者各有其客观依据和重要意义。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新课改要求关注动态生成,要充分开发和利用生成资源,使教学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生成”反对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一味“塑造”,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个性化建设的成分、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课堂中的“生成”可分为“可预设的生成”和“不可预设的生成”。前者是在教师的教学准备范围内的,是教师有意预设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的相关生成行为;后者是随机的、偶发的,是意想不到的,甚至是突发的事件和行为。此时,课堂教学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学情、课堂环境的变化,那么课堂教学将变成机械的程序,缺乏生气和乐趣。因此,随着师生互动生成的不断推进,教师应根据学情的变化,随机调整教学的程序及环节,学习目标可在生成中随机升降,学习重点町在生成中调整,探究的主题可在生成中替换,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是有效的。

  3.注重精讲精练。“精讲精练”,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教学策略,是一种有效呈现知识和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所谓“精讲”,就是指教师对基础知识用少而精的语言,抓住核心要素,揭示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以讲促思,以讲解惑,讲清知识的纵横联系,讲清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讲求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动,即动脑、动手、动口等。所谓“精练”,是指练习要少而精,向学生提供的练习,要有目的性、层次性、递进性、探究性、典型性和综合性,使学生在“精练”中提升学习效果。设计要在“精”字上下功夫,适当留白,精到精粹,实用高效。

教学经验教学总结 篇4

  一、教师应注意对自身创造性素质的培养

  绘画教学中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很多,有的来自于教师本身创造性素质,也有来自家长和幼儿方面的。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创造性教育的实施者——教师。应当首先增强对教师自身创造性素质的培养。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戈特弗里德·海纳指出:“倘若把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创造型的教师。”幼儿大都喜欢摹仿教师,他们常有意无意地采取与教师相似的行动,从而学到教师的某些行为和思维方式。创造型的教师在教法,倾向于采取“建设性的行为”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这些富于创造性的言传身教,就成为幼儿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良好刺激和榜样。因此,有必要加强教师创造性素质的培养,最大限度地给予幼儿表现创造力的机会。同时,教师要树立现代的教育观,侧重幼儿的思维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只有具备这种观念的教师才会自觉地改革传统教育中束缚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做法,不至于把前面所说的幼儿的各种创造性探索行为看作淘气、捣乱、有意破坏而加以限制。如在一次绘画课上,让幼儿画小朋友坐滑梯的场景。我在示范画上添加了太阳公公、小草、小花等。有一名小朋友没有按照我的画法做,却将太阳公公的胡须画得很长很长,成了一座小滑梯,小朋友们顺着太阳公公的长胡须滑上滑下,一个个动态可掬的幼儿栩栩如生。我问这个小朋友为什么要这样画,小朋友说:“这多有趣呀!”当即我在全班幼儿面前表扬和鼓励了这名幼儿。此后,这个小朋友画画的劲头更大了,总是能想出好多新颖、独特又极富童趣的作品。

  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是培养和发展幼儿创造力的基础

  对儿童自信心的培养极为重要,他们能否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想法,大胆地描绘世界,与他们自信心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自信心强的幼儿,他们的画面表现力较强,想象奇异丰富,线条生动流畅,构图饱满,色彩鲜明。自信心较弱的幼儿多在绘画中表现出胆小、谨慎,画面空洞,线条呆板生硬,缺乏生动性。对这些自信心较弱的幼儿,老师和家长切不能因此而批评嘲讽,否则幼儿会变得越发胆小,更加不敢动笔,久而久之会逐渐丧失学画的兴趣。在幼儿遇到困难和出现错误时,老师和家长应帮助他们找出问题的所在,鼓励他们多注意观察描绘对象的典型特征,争取能有所提高。当幼儿有所进步时,应及时加以表扬,或者向其它幼儿展示以提高其自信心。家长也可以在幼儿的房间布置小画廊,把幼儿的好作品装上镜框,摆在显眼位置,让家人欣赏。还要经常把幼儿初学的作品拿出来和近作加以比较,让幼儿自己去评判是否有所进步。逐步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和画画的兴趣。

  三、对幼儿好奇心、想象力的支持和保护对创造力的培养有较大作用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绘画的指导方法不很妥当。总是一味要求幼儿按照教师的范例进行摹仿,不允许有丝毫的变动。比如,一次画菊花,我的范画用了橘红色和黄色,有的幼儿想换几种颜色,旁观的家长马上制止:“你看清楚老师用的什么颜色,别弄错了。”也有的家长大声斥责孩子:“又弄错了,今天不画好就别回家。”根本不注意保护幼儿的自尊心,限制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许多老师和家长很注重绘画技法的训练和知识的灌输,一味求全责备:“你看你画的就不圆,小马的眼睛怎么会那么大呢?”有一次,我班绘画能力较强的小朋友模仿老师画了一个小朋友后又在旁边加了一团黑色。她爸爸马上皱起了眉头:“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这是小朋友的影子。”孩子自豪地说。“谁让你画了,没看见老师只画了一个小朋友吗!”孩子看着爸爸严肃的脸色,呆呆地点了点头。孩子的一次极富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设想就这样被家长扼杀了。要知道,这团黑色对这个孩子来说是多么的珍贵,是她经过想象独立自主创造出来的,完善的摹仿毕竟是摹仿,有缺陷的创造终究还是创造。心理学家康定斯坦曾经感慨地说:“儿童直接从他们的情绪深处所构造的形式,岂不要比那些希腊式的摹仿作品更富有创造性吗?”

  四、教师的积极评价是发展创造力的重要手段

  幼儿的自我评价主要依赖于成人的评价。尤其是幼儿心目中最有威信的老师的一言一行,批评或表扬往往是幼儿评价自己的标尺。在绘画教学中,教师对幼儿作品给与积极评价能使幼儿体验到绘画的乐趣,激发幼儿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大胆,更富有想象力。而消极的评价给幼儿带来的不良影响则是长期的,往往使幼儿丧失对画画的兴趣,不愿甚至不敢提笔。

  五、积极引导幼儿志趣,尽量满足幼儿表现需要,提供宽松作画环境,有利于开发幼儿创造性潜能

  研究表明,教师在绘画教学中运用有效手段提供宽松、自由、和谐的创作环境能够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激活幼儿的创造性潜能。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的情绪是波动的,来自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处于较低年龄阶段(4-5岁)的幼儿有的正处在初级的涂鸦阶段,而有的已发展到图式的再现阶段。处于涂鸦阶段的幼儿对绘画的过程很感兴趣,喜欢用笔和纸来表现各种儿童喜爱的事物。因此,教师应为他们提供较大的纸和笔,多给他们涂鸦的机会会使他们获得愉悦的体验。而已经发展到图式再现阶段的幼儿则用多种材料进行创作,教师应利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和造型,积极启发引导,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绘画过程中,有的老师和家长不顾幼儿的年龄层次、心理需要和体力状况,一味苛求幼儿的绘画结果。这样不但不会出现优秀的绘画作品,而且会使幼儿对绘画产生厌恶之感,更无从谈起什么兴趣。而此时,老师和家长们总是不明就理的叹息“这孩子,越来越不如以前了”。这种忽视幼儿成长规律,揠苗助长式的教学当然不会产生什么好作品了。教师在设计主题时,选材要来自于幼儿熟悉的环境和喜欢的事物,积极引导幼儿志趣,尽量满足幼儿表现需要,使幼儿想画,愿画,并能画。难易程度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既能使能力强的幼儿尽可能的发挥创造性潜能,又能使能力差一些的幼儿经过努力也能成功。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如在命题画创作教学中,如果有的幼儿认为老师的命题妨碍了自己的表现力或是其生活体验中有他更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应避免坚持使用集体指导的方式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应采取个别交谈或辅导的方法去顺应幼儿的表现需要,尽可能为他们提供符合自己兴趣的学习和创造的机会。不要过分苛求整齐划一的效果,使美术活动真正成为幼儿求真、求善、求美的创造性发展过程。

  通过绘画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需要循序渐进的引导启发。“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将是一个以创造性为主体特征的世纪。我们幼教工作者应该竭尽全力,从娃娃抓起,尽量把每一个幼儿都能培养成具有创造力的有用人才。

教学经验教学总结 篇5

  20xx—1—2720xx学年,我们学校初三化学学科在中考中取得了区里第六名的优秀成绩,这与学生的努力以及教师的辛劳是分不开的。以学校实际出发,注重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提高,努力提高合格率,争取较高优秀率。为了能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总结了几条经验:

  ①、 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不可取。 考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 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抓基本技能,要抓好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 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②、 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今年化学试题中出现科学探究内容,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③、 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今年试题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近年逐步加强。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④、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钻研教学大纲(化学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学校虽然还么有实施化学新课程标准,但老师们都已开始研究新课程的特点,因此,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要提前在初三化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

  ⑤、强化教学过程的相互学习、研讨。听完课后能与上课老师及时进行交流,提出不足之处,以求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⑥、加强实验教学,中考试题中,实验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引起了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及复习中加强了这一部分的力度,因而这一部分相对得分较高。

  ⑦、理直气壮抓好学有余力、有特长的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给有特长的学生创造发展个性的氛围,鼓励他们冒尖,脱颖而出,为将来培养专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⑧、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成长。首先要扎扎实实抓各学段的合格率,这样才能提高初中毕业合格率,最后取得高的升学率及较好的优秀率。 通过大家共同努力,20xx学年初三化学取得了这么优秀的成绩,今年我们将继续保持,并争取更大的进步

教学经验教学总结 篇6

  本学期,我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我不仅在教学上有所提高,在业务水平上也有了不小的进步。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注意营造英语氛围,培养英语学习兴趣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既生疏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英语,就要让学生喜爱英语,让他们对英语产生兴趣。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如在上课过程中,我坚持用英语授课,要求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下课后鼓励他们用英语进行交流。一个学期下来,大多同学都能够表达,而且也没有胆怯。同时尽多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堂语言实践活动,帮助班上的同学改英文名等等;介绍英美国家的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体会到应用语言的快乐感和成就感。。使他们了解英语、喜欢英语,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目前,我们班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始终稳定在较高水平。

  二、认真备课、上课,改进教学方式、注重辅导学法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我能自觉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进行二次备课。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本人能做到每天都有积极的精神状态,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积极的学习气氛。我能遵循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教学要求,努力加大课堂训练量,加快课堂节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除保证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课外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利用课间休息时间辅导学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坚持认真批改学生作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以打好他们的英语基础。

  三、做好“培优转差”

  按以往经验,学生在英语学习进入一定阶段后,会出现分化现象,尤其是初中基础差的学生,到高中学习难度加深以后。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培优转差”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例如我把这批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一定基础,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第二组是肯学、但学习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进行耐

  心指导,多加鼓励,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基础不好、学习又不认真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由于实施了分类辅导,针对性强,效果比较明显。

  四.认真批改作业、坚持基础教学

  坚持布置适量的作业,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布置作业时,坚持做到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形式多样化。每个学生对课堂上的知识掌握程度,都会在作业中得以直接体现出来。因此,我用《导学案》中的题目进行练习。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学生出现错误较多的作业,课上利用时间统一详细讲评每个错误;对于学生不该出现的问题,指导学生及时纠正。每天布置听写任务,对所学新单词、新短语、好句子进行听写。认真及时地批改听写。并针对学生的听写情况,认真透彻地进行讲评,根据其情况不断改进教法。同时根据“抓住阅读、抓住高考”的成功经验,大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英语周报》为依据同步进行阅读培训。另外,加强作文训练,本学期先后共进行了8次作文训练,每次都努力做到认真批改,认真写评语,力争使学生快速提高作文成绩。

  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只有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发挥。具体包括: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掌握英语基本知识的能力、学生自己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另外,自学能力的提高还得益于大量的独立的阅读,要求学生人人必备一本英汉词典作为工具书,让学生勤查字典。

  六.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不打击、不恶语相向,多鼓励、多表扬,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

教学经验教学总结 篇7

  一、我们要抓住学生心理,培养兴趣

  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需要对事物的认识表达时就有画画描述的冲动,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比如在初一人物线造型的美术课上,当有老师要求作业画女同学头像时,总会有个别学生提出要画男同学,有的还要画自己的爸爸,有的甚至要画只小熊猫。我们分析一下这些学生的想法,要求画男同学的可能觉得自己能画的更好;要求画自己爸爸的是因为他最熟悉,能画象;要求画熊猫的同学可能是因为不自信,怕自己画不好人头像而要画自己拿手的。如果这时教师大怒,以不按老师要求做作业和无理扰乱课堂批评的话,就使学生的绘画热情受到挫伤。因而应该给他们创作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可以先画自己喜欢的,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要把握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的给予表扬和肯定,再画教师布置的作业,使学生乘胜进步。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二、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因为农村教学条件的限制和教师水平的差异,使农村的美术教育参差不齐,美术教师的个人意识也有差异,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认为是简单的哄孩子玩。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要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也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评价学生。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要多给予肯定的表扬,少有居高临下的指责。观念的转变是教学的指导思想,首先教师不能有副科意识,美术是不重要的课程等意识。美术联系其他各学科,渗透各学科,体现在生活的衣食住行中,教师要转变观念,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

  三、我们要从兴趣入手,提高创造能力

  1.改革教学方法

  过去有些人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书非常“认真”,把课堂教学当成只传授知识的场所,没有做到教书育人、培养才干、开发智力。而是教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常规,老一套,不变样,致使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以至学生失去兴趣,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方法必须改革。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在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有它特有的优势。然而如何发挥、扩大它的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比如在初一人物头像的课程中,就可以用古老的“贴鼻子”游戏教学,再贴眼睛、贴眉毛等,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在游戏中了解人物的五官位置关系,掌握了五官的“三庭五眼”的比例关系。因为农村学校条件的限制使很多课程不能开展,如果教师局限在学校现有的条件里,有的课堂教学内容只能是简单的讲讲,甚至让学生自己看看就上自习课了,我们应该利用农村现有的条件尽量开展好课堂教学。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死板的传授知识,应该是以兴趣为引导,利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创设兴趣的课堂氛围,达到美育的目的。学生兴趣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美术教育要靠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所以要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兴趣。

  2.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直观教学

  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美术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教师上美术课时,总不能天天“游戏”,长了也呆板,使美术课单一枯燥。要搞好课堂教学,我们还要利用现有设备,培养学生兴趣,上好美术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在上美术课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设备不齐。特别是欣赏课,有些作品经过几次印刷,色彩效果差,图片又不多,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美感。教师生硬的让学生只是去画画,因此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补充就非常有必要。通过自己找些资料,如挂图、画册、录象、幻灯、光碟等,让学生观看欣赏。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只有通过大量作品欣赏,教学示范,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3.课堂教学内容适中,训练有层次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主要让学生多写生绘画,少临摹,要分层次训练,按高低年级不同的要求进行。低年级的主要进行不同类的物体练习,观察要求低一点。如:初一年级的线造型练习,开始应该从简单的造型画起,有的甚至要从简笔画开始,不能从难度大的要求学生,那样会使部分学生感到困难而退缩,要循序渐进,逐步加深。通过这种类型的练习,可极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简单的写生训练后可用默写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事物特征的记忆表现,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认真仔细,经常进行这类练习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我们教师只有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从自身出发,了解学生,转变观念,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工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不增加他们的负担,培养他们的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经验教学总结 篇8

  因为很多班主任是从高三回到高一的,所以对高一班主任工作容易受到高三时的影响,仍然用高三时的方法和经验管理高一;有的班主任又是新手,对高一班主任工作缺乏经验,所以我在这里谈谈搞好高一班主任工作的十轻十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轻以学习成绩定优劣;重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

  高一学生来自各个不同的初中,加上一大批线下生,学习成绩自然参差不齐,生活习惯也不一样。如果班主任不重视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而是像高三一样盯着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必然使那些成绩靠后的同学失望,无法改变落后的状态,从而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与进高中的最初愿望背道而驰。

  再说,有的学生属于“慢热型”,他们的实力要到高二、甚至是高三才会凸现出来。我曾经带过一个学生周熹,高一在平行班,成绩在几百名开外,高二时进入了实验班,高三时成绩进入年级前30名,最终考取了中国科技大。

  二、轻批评和处罚;重正面引导和表扬。

  在教育学生适应高中学习、规范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必然使一部分同学受到批评。然而高一是一个学生未来两年多的基础,“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所以班主任一定不要打消一个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遇到学生调皮或违纪,一定要多想办法,尽力采用最妥当的处理方式。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多正面引导,多表扬,从而使学生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切忌动辄严厉批评甚至打击学生,让他们抬不起头来,灰心丧气。

  三、轻以自己为中心,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管教不管学;

  重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学法指导和各科知识的掌握。

  通常老师的教学任务都有一个统一的进度安排,然而各个班级学情不同,班主任要做好应对工作。建议老师们不要按自己的安排完成教学任务了事,而应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学生的困难,使学生掌握所教授的知识。

  有些同学适应能力差一点,对高中某些科目的学习,如物理、数学、英语等,很不适应,班主任一定要做好引导工作,多介绍一些学习方法,多开展一些调查,多做一些课后辅导,争取让他们早日适应高中学习,不让某科成绩掉太远。

  四、轻以个人好恶待学生;重对所有学生一律公平、公正。

  个人性格不同,特别是年纪大的班主任与90后学生更有观念的差异,所以班主任尽量不要以自己的好恶来对待学生。不管学生成绩好坏,不管学生是否是熟人的孩子,不管性格内向还是开朗,班主任应尽量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公正公平。

  任何学生都是有优点的,在他们的父母眼里都是宝贝。班主任胸怀要开阔,目光要高远,善待每一位同学。不公正的对待将会引起大家的不满,严重影响班级建设和学生学习。

  五、轻满足于当个维持会长;重班级文化建设。

  良好的班风、学风,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和班级凝聚力是一个班级战斗力的源泉,高一班主任要多动脑筋抓好这几方面的建设,切忌满足于按部就班完成年级组任务,满足于当个不出问题的维持会长。

  如何建设好班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深入班级、深入学生的生活、与学生同一个战壕。用心付出,必有回报。

  六、轻包办代劳;重自主管理。

  尽管学生是个孩子,但到了高中一定要培养自主生活和学习的习惯,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基,所以班主任要学会适当放手,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立自强。很多高中生都有比较强的管理能力,他们常常能把班级搞得会有声有色。

  班主任不要当保姆,但自主管理也不是放任自流。班主任一定要抓好班干部建设,培养好自己的“耳目”、“遥控器”。虽然让学生自主,自己心中也要有主。

  七、轻文理偏科;重各科平衡发展。

  由于到了高二要分文理科,所以有些班主任会教育学生重视文科或理科学习,以取得更好的成绩排名。这种做法可以说是急功近利的做法,不利于学生的长久发展。

  通过调查反思,我们可以发现,过早分文理科容易形成严重偏科,对文科或理科知识知之甚少,使那些即使是暂时冒尖的同学到了高三后期没有后劲、冲劲。

  八、轻各人自扫门前雪;重科任老师间团结协调。

  高一有的老师带的班级多,对学生一时难以熟悉,容易忽视某些性格内向、偏科然而总成绩较好的学生。长久下去,必然使这样的同学的跛腿学科进一步恶化,甚至使他们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成为差生。

  所以班主任除了带好自己的学科外,还要多与科任老师联系,介绍班级的整体情况,介绍不同性格和成绩的学生,让科任老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减少教育教学的失误。

  九、轻惯用老经验;重教育理念的更新。

  对于高一,有些班主任心里存在轻视的态度。特别是老班主任,容易墨守成规,面对新时代的学生不能与时俱进,喜欢用老一套的教育教学方法,难以有创新之举。

  例如,现在的学生是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男女生的交往上比较开放、随意。班主任要了解到他们不一定是谈恋爱,往往是渴望得到友情,来弥补兄弟姐妹情感的缺失。所以,在对待男女同学的交往问题上,就要与上一个年代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方法。

  总之,班主任不论老少,一定要保持学习,从同行、报刊上了解最新的思想动态,学习最新的管理理念,这样就会受到不同届别的学生的欢迎,班级管理不落伍。

  十、轻急功近利求成绩;重长远目标谋发展。

  有的班主任满足于对学生的阶段性管理,只负责自己所带的期间学生的教育,没有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他们开展工作常常是为了应付学校和年级对于班主任的各项考评,表面上是“优秀班主任”,其实不过是“形象工程”。

  实际上,班主任应该着眼长远,不以个人“政绩”和荣辱作为出发点,而应以学生的前途为根本目的,尽心竭力,并用个人魅力来感染学生,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基。

教学经验教学总结 篇9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如果数学教中教师只为了教而教,把知识生硬地教给学生,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就会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的,是冷冰冰的,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进行数学考试。这样的教学欠缺了鲜活有趣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使数学与生活脱节了失去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方向。

  一、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启示。

  为了让学生更多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活动中的实际作用,我设计了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智慧游乐场》。在活动的各个环节,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创设的游乐活动情景,并将相关的数学问题穿插其中,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步步闯过关卡,取得胜利。在课堂中,学生活跃起来,主动参与问题讨论,协作解决问题。他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和老师、同学经历、体验整个活动过程,不时还能提出较有创意的见解。学生的积极、投入的学习启发了我:每位学生都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又充满了好奇,并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教学内容,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经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体验----探索”,从中感受数学的价值,主动去学数学,用数学。

  二、对数学生活化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

  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数学计算本身就是数学应用的一个方面。

  例如:①你要去文具店买5本练习本,每本3角钱,一共要用多少钱?②47位师生去游乐场游玩,门票每人5元,带250元够不够?③家里要装修,估算要用多少块瓷砖。在生活中,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与数学息息相关。

  2、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是数学应用的关键所在。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过程,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它不仅包括数、式的运算,还包括推理、分析、判断、选择、估算、统计、绘制图表、数据分析、及空间与图形、优化方案等诸多方面。如设计活动方案过程中考虑的乘车路线的选择、时间安排、人员分配、资金运用等,都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些都离不开数学的应用。

  3、实践、创新是数学应用的价值体现。

  数学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它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又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我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实践过程中,数学得以创新、发展;而数学的应用,又“优化”了我们的实践,使实践理性化,最优化。由此可见,数学应用与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即在“实践----创新----再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体现数学应用的价值。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应用观,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想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并具有自觉、主动地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如何实施数学教学“生活化”。

  (一)课堂学习问题生活化。

  1、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活动课《智慧游乐场》的导入,我将学校门口的景物和公共汽车拍摄下来,制成课件页面。当把它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亲切感立增,马上就融入了教学活动的角色当中。在导入中创设情境,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2、例题生活化,让学生体验、感受数学。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悟所学习的知识。如:在学习有关价钱问题的数量关系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购物经验进行编题,并让其他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其中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3、练习生活化,提高操作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使数学成为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我创设了一个乘车的情景,同组的同学轮流扮演司机和乘客,要求乘客算出司机所提的行程方面的问题才能顺利开车。学生在生有趣的活情境中活学活用,更容易接受与理解数学知识。

  (二)课外生活问题数学化。

  1、做一做。指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学会生活。

  如在学习了“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互换后,我让学生用两种计时法记录自己双休日中一天的活动情况,再尝试为自己设计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在练习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两种计时法的联系和区别,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思想教育,使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学会珍惜时间。作为教师,应坚持提供给学生综合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喜悦,逐步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更加热爱生活。

  2、找一找,培养从数学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从买东西、玩、家庭生活等多方面的生活中“找”数学,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如在购物是计算一下要多少钱;在玩乐时比较一下多少远近;在家里统计一下家庭开支情况等,都是让数学生活化的体现。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还要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令数学教学生活化,令数学学习充满生机。

【有关教学经验教学总结范文锦集9篇】相关文章:

教学经验总结02-14

教育教学经验总结11-26

个人教育教学经验总结11-03

个人教学经验工作总结06-18

有关教学总结11-02

教师教学经验总结10-11

【精华】学期教学总结范文锦集10篇12-10

化学教师教学经验总结12-08

有关教学工作计划范文锦集八篇08-23

有关小学数学教学总结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