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10-07 11:41:5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热门】说课稿汇总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热门】说课稿汇总5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本课是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25页-26页的内容。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倒数的认识。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点是都把4/7平均分,第(1)题是平均分成2份,第(2)题是平均分成3份,第(1)题的算式是4/7 ÷2,被除数4/7的分子式能被除数整除的,而第(2)题的算式是4/7 ÷3,被除数4/7的分子是不能被3整除的。无论哪一种方法,目的都是就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我认为这节课应该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借助操作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2、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分数除法算理探究中,渗透转化思想。

  三、教学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

  五、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蕴伏铺垫

  (1)求下列各组数的倒数。

  (2)把2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把1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并说出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二、感知分数除法的意义

  课件出示:把一张长方形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提问:4/7表示什么意思?(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取其中的4份)

  2、把4/7平均分成2份,也就是把图上的哪一个部分平均分成2份?得多少呢?

  3、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会回答:

  1)把这4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占这张纸的2/7。

  2)4/7里有4个1/7,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1/7,是2/7。

  4、怎样列式计算呢?(板书:4/7÷2=)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呢?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齐来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分数除法(一))

  三、大胆猜想,举例验证K12教育空间

  1、提问:想一想,如果不看图,你会计算4/7÷2=2/7吗?你能提出你的大胆猜想吗?

  学生可能会得到“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的结论,举例验证。

  师:大胆地猜想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思考方法,但还要经过科学的验证。

  2、课件出示:把一张长方形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师:可以列出算式吗?

  四、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1、提问: 4/7÷3这道题与刚才那几道有什么不同?(分数的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

  如果要算4/7÷3刚才的方法还能用吗?

  师:看来我们要换一个思维方式探索能普遍运用的方法。

  2、提问:把这4份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请同学们用课前准备的图形分一分、涂一涂。涂好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怎样分。

  3、你是怎样分的?

  (把4/7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4/21。)

  4、把4/7平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4/7的几分之几?求4/7的1/3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板书)

  5、对照这两道算式,你有什么想法吗?

  师:把4/7平均分成3份,就相当于求4/7的1/3,结果都是4/21。因此,中间我们可以用等号连起来。你们看,这样,原来的除法算式就转化成了什么算式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样有什么作用?

  师:分数除以整数,就等于分数乘以整数的倒数。

  6、小结:同学们真能干!会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以旧学新是我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小结:这就是分数除以整数的常用的方法,谁来说一说这种算法是怎样的?那么0能不能作除数呢?所以,这里还要补上一个条件(0除外)。

  7、在今后的分数除法计算中,我们常用这种方法。因为无论分数的分子能否被整数都可以进行计算,不受什么条件限制,它的应用更普遍。当然,分数的分子如果正好能被整数整除时,我们也可以应用第一种算法计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题时要合理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

  五、巩固提升

  1、引导学生完成填一填,想一想。(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引导学生完成试一试。

  六:课堂总结:谈一谈这一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地位、作用

  《剪纸》是苏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册第17课,本节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内容和题材多来源于现实生活。在本课的创作行为中,不需要事先设定某类形象,学生主要是凭感觉和想象来进行造型,并从中获得快乐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剪纸是在纸上通过剪刻镂空成纹的一种古老的民间美术形式之一,其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剪纸历史悠久,发展同古代的风俗有直接关系,人们用它作为迎春、喜庆的装饰品,还广泛适应用到刺绣、印染、陶瓷等工艺中。具有单纯、简洁、明快、朴实、富装饰性的特点。剪纸材料易得,一把剪刀,一张纸就可以为生活增彩,添喜,创作出受欢迎的作品。

  本节课,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剪纸的艺术美,发扬剪纸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对剪纸艺术的热爱,帮助学生了解民间传统文化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方法。我在教学中运用典型作品启发学生发现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将民间剪纸艺术发扬光大。学生可根据自己头脑中了解的物体表象,进行设计构思,再加工,来表现或想象创造新事物。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能促进学生美感的形成。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希望通过学生在动手操作、尝试的过程中学习一些简单的美术理论及技法。

  认识目标-----欣赏剪纸作品,了解剪纸的一般常识和中国民间剪纸的特点。

  技能目标-----进行剪纸练习,学习剪纸的简单技法和创作设计方法,锻炼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了解剪纸的图案特点和用途,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大胆展开探究性学习,摸索剪纸小窍门,运用折、剪等技法进行形象表现,激发学生的表现力。

  难点:创作和正确把握纹样连接与完整性,做到线线相连、面面相接。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造型能力,三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是,三年级学生对剪纸比较陌生,虽然拥有比较熟练运用剪刀的经验,但他们对剪纸的点、线、面相连的表现方法依然难以适应。因此,剪纸教学须将繁杂的内容分解后逐一学习,以达到较好的学习结果。

  三、教法的选择及依据

  《美术课程标准》中对三年级设计应用类型的课提出了一条活动建议: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对于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的主张是,要让学生在操作实践的过程中去学习剪纸的知识,而不是先把理论教给学生,再在理论的轮廓里实践。我主要运用两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

  感知新知时,以创设情境法为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开始,我运用“海洋世界要举办时装会”为主线,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欣赏各种各种各样的剪纸造型。学生从课堂开始就被剪纸的氛围所包围感染,也通过课件的欣赏看到了各式各样的剪纸。有趣的场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诱发了学生的思维想象,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解、学习新知时,以引导发现法、深入探究法为主。教师并不急于引出本课的理论,而是让学生欣赏更多的剪纸作品——剪影。让学生对剪纸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剪纸的特点。然后通过教师提供素材,进行从剪纸到剪影的由浅入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剪纸。三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剪纸,由浅入深的教学模式让原本复杂的教学变得简单。能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这样学生的求知欲会更强,在欣赏和讨论中不知不觉地学习美术知识,比较符合三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形成技能时,以辅导法、练习法为主。学生在学会剪影的同时,获得很大的成就感。引导学生在这种情感的愉悦中释放创作的原动力,将更多自己的想法表现在剪影上。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过程保持敏锐的监控能力,指导学生突破学习障碍,攻克学习难关。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稍加点拨,解决学生的困惑;看到学生的闪光点,即时表扬,给学生鼓励与肯定。

  评价、拓展时,以多元评价法、激励评价为主。创设宽松、民主又积极的评价氛围,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老师给以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通过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四、学法指导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剪纸的制作技巧,感悟作品,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引导学生在学习剪纸过程中逐渐形成技巧并赋予巧妙的构思从而用合适的表现方法转化成作品,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从而获得知识。

  五、教学设计及依据

  (一)创设情景,导入剪纸。

  1、教师创设情境,播放海底世界的视频:以“海洋世界要举行时装舞会”为整节课的线索,引导学生观看视频。

  【海底世界视频】

  2、播放鱼形的课件:“艺术大师把这些可爱的海洋生物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是哪种艺术表现形式?你最喜欢哪张,为什么?

  教师小结:引出课题《剪纸》

  【设计意图】:在本课之前,我利用海洋世界的一段视频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年级学生并没有接触过剪纸。而观察是最直接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课件的展示,能让学生更多的欣赏到剪纸作品,更加了解剪纸。以“海洋世界的时装舞会”为整节课的线索,能激起学生的创作兴趣。

  (二)初步了解,欣赏感知

  1、教师示范,学习剪影制作方法

  教师先展示一些剪影图片,让学生欣赏了解“剪影”的含义。(剪影可以作为剪纸造型的一个突破口。)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剪影的制作方法。

  教师总结:这种把海洋生物外形特征表现出来的剪纸方法叫做剪影。

  2、然后课件出示一张海洋生物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海洋生物的外形特点。教师在纸上展示整个剪影的制作过程。

  教师演示并讲解剪影制作步骤:以金鱼为例:

  (1)、仔细观察金鱼特征,在纸上尝试用铅笔画一画;

  这个环节提醒学生注意: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构图要大。只有构图大,后边的剪纸环节才能更顺利的施行。

  (2)、可以对造型进行夸张、变形(这一步鼓励大家大胆想象,勇于尝试);

  这个环节可引申前面一课学过的关于对称美秩序美的教学内容,提示学生可以进行对称造型设计,叫做对称剪。而教师介绍的这种单独的剪影方法,叫做单剪。

  (3)、用剪刀将画好的轮廓剪下来,并加上眼睛(强调眼睛是由两个半圆形成的,不能刻断)

  小结设计步骤:看一看——画一画——改一改——剪一剪

  【设计意图】:剪影可以做为剪纸教学的突破口。先从外形入手,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总结绘制出剪影。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思考,从而画出造型新颖的剪影。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了解剪影的制作方法,并从中得到启发画出更有创意的剪影。

  (三)交流分享,深入研究

  1、深入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制作剪纸。提问:“一样的剪影有些单调,还能做什么?”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在剪影上添加花纹使之成为一幅完整的剪纸作品。

  教师出示剪纸常见花纹:

  (1)锯齿纹:常用来表现刺、草以及类似的东西。特点:较硬。

  (2)鱼鳞纹:用来表现鱼鳞、波浪以及类似的东西。特点:柔和,具有动感。

  (3)月牙纹:用来表现衣纹皱褶、头发、纹路以及类似的东西。特点:用途广泛,变化多端。

  教师补充和总结:除了上述三种花纹外,还有橄榄纹、剪刀纹、半圆纹等。在我们的剪影中,加上这些花纹。能让剪纸更加生动,漂亮,具有艺术性。

  2、教师出示刚才的剪影,示范花纹的剪法:

  (1)、教师取花纹中的一至两种进行简单介绍,克服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无从下手的问题:画:1、利用对称美秩序美的方法来设计海洋生物身上的花纹

  2、同学们也可自己设计更漂亮的花纹

  剪:1、怎样剪?可以分为折剪和单剪两种。

  2、要做到线线相连,面面相接。

  (2)、拿出另一张不同剪法,相同图案的剪纸,简单介绍阴剪和阳剪。

  教师小结:

  阴剪:图案上的装饰纹样被(剪)去,形成镂空效果,一般要求线线相断。

  阳剪:将图中的装饰花纹留下,花纹以外的部分剪(刻)去,要求线线相连。

  综合剪:一幅漂亮、完整的剪纸作品往往是阴刻、阳刻相结合的,它们互相连接,互相映衬,构成一幅完美的画面。

  3、欣赏同年龄学生作品,看看其他同学运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作品】【学生作品】【学生作品】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介绍最常用的几种剪纸花纹,以此激发学生无穷的创造力。明确剪纸的花纹多种多样,没有固定唯一的答案。通过欣赏更多的同龄学生的作品,让学生体会剪纸设计的巧妙;另一方面激起学生的制作欲望,鼓励他们大胆的进行剪纸制作。

  (四)拓展思路,动手动脑

  教师出示课件,创设情境:“让我们也来为海洋世界的海洋生物们设计一身漂亮的衣服吧。海底世界各种各样神奇的生物层出不穷,可能有些我们还没见过呢。同学们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己设计一个海洋新生物的时装。”

  提出作品要求:1、用剪纸的形式为海洋生物设计一套时装

  2、发挥想象设计不同图案的时装,比比谁的金点子最多

  3、不能与老师做的重复,越新奇越好。

  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同时循环播放剪纸作品。

  【设计意图】:理解了剪纸后,再次创设情景,利用评选“金剪刀设计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让学生在愉快,放松的状态下,更好地完成本课的作业。

  (五)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1、展示评价:“海洋世界时装舞会”,将学生作品直接贴到做好的海底情境板上,以采访形式让作者上台介绍作品。其他同学提建议。未完成或失败作品也可说说原因。

  2、课堂小结:剪纸也可以运用到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我们的衣服图案,文具的装饰,房间的美化等等。通过今天学习,同学们更深刻感受到剪纸的魅力,今天我们还要介绍和剪纸有关的另一件艺术品:过去,人们把剪纸往灯光下一照,觉得很好看,人们就把这种叫做灯影。后来人们用牛皮、驴皮等材料在上面剪刻画,制成各种各样的戏曲人物来进行演出。这个艺术就叫做,皮影。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师也加强了形成性评价,旨在通过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原有水平的发展。课后的拓展作业,可让对本课感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探究剪纸的魅力,从而增强了本课的实效性和延续性。也为下一课皮影的学习做了铺垫。

  建议:

  1、 在规范中说出亮点,呈现出个性化的东西。

  2、 用自己的语言说,而非读稿子。

  3、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要说透,不要大而化之,如“激发兴趣”,如何激发,目标达成否,用何种手段解决等。

  4、 说课件占10%。用课件比不用课件好,好在哪儿?要将我们的设计体现出课件的优势。

  5、 教态自然,最好能脱稿说。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中班科学课《小树叶找妈妈》。

  教材分析:

  新《纲要》中科学领域提出了: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目标。《小树叶找妈妈》这一活动是在平时到户外散步的时候,小朋友对树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结合本季节开展的主题:金色的秋天,我设计了一系列关于树叶的活动,本次活动就是其中之一“从幼儿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出发”是瑞吉欧教育理念之一,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细致地观察、倾听幼儿的言行,及时捕捉他们的兴趣点,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为基础,贴近幼儿自身的经验进行自然而然的引发,层层深入开展活动。我们鼓励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从不同角度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来发现问题。在摆摆说说的活动中,他们的想象力发展了,会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对家的认识。

  二、说目标活动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确立了情感、认知、能力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本次活动目标为:

  1、引导幼儿观察、对应、和比较,认识树叶的不同。发展幼儿的比较能力、思维能力,激发幼儿的探索的兴趣。

  2、教师对幼儿进行保护树木教育,知道树木对人类的重要性。

  3、激发对周围事物的关心,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让幼儿获得帮助他人的情感体验难点:观察、对应、和比较,认识树叶的不同。

  在活动中我先让幼儿观察树叶的颜色、大小、形状等特征,然后引导幼儿运用观察、比较、对应的方法帮小树叶找妈妈,最后通过送小树叶回家,巩固对树叶特征及名称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制作电脑多媒体课件。

  2、磁带一盒。

  3、物质准备:叶标本三种;杨树、柳树、枫树的挂图;彩纸若干张。

  四、说教法

  《纲要》强调幼儿是中心,教育活动应以幼儿的需要、兴趣,尤其是幼儿的经验来进行,学决定教,在活动中我对自己角色的定位是一个参与者,我希望和孩子共同发现、讨论、寻找,让孩子在观察树叶时享受探索的快乐、在帮树叶找妈妈时,享受助人为乐得乐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本次活动以幼儿喜欢的帮助小树叶找妈妈为线索,贯穿整个活动。

  2、问题设置法:

  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激发兴趣的提问:这些树叶是从那里来得?激发情感的提问:小树叶离开了妈妈会怎样呢?我们可以帮它做些什么?使幼儿不断的思考,不断的进取。

  3、操作法: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在与实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用小树叶拼贴出美丽的图画。

  五、说教学程序

  (一)激发兴趣(拾落叶)播放音乐,请幼儿想象自己是一片从树上飘落的叶子,配合音乐模拟叶子飘荡。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机,活动一开始幼儿小树叶随音乐做动作,引起幼儿参与的兴趣小朋友拾起散落在地上的树叶。

  (二)幼儿观察树叶(发现树叶的特征)请幼儿找一找自己喜欢的树叶做朋友并说一说它像什么。(幼儿自己寻找、想象)在这一环节中是启发幼儿合理想象。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象,我们能看到他们大智若愚的稚嫩童趣,一片树叶可以引发他们不同的想象。例如:“这片树叶像什么?”“扇子”“它还像什么?”教师可以再次启发幼儿的想象,让他们深入思考,出现各种奇思妙想。

  (三)自由探索根据幼儿好奇的特点,请小朋友找一片你喜欢的树叶和自己做好朋友。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你的好朋友它像什么?是什么颜色的?摸上去是什么感觉?我们可以帮小树叶做些什么?它的妈妈是谁?

  (四)体会成功的喜悦(课间操)帮助小树叶找到妈妈,并于它们一同跳舞。

  (五)知识拓展(知道树的种类、作用)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幼儿了解其他树的种类。组织幼儿互相交流并讨论树木有什么作用,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树木能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好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爱护花草树木,做个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六、延伸活动

  这一环节是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性的创造制作,对孩子们来说,这种充满自信和自主的操作同样具有想象、创造性的成分,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操作可以使幼儿按目前的心理需要(成功需要、尝试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式,在已有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创造向前推进一步,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体验成功的喜悦。

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2、能抓住大公鸡的特征和动态,画一只或几只神气的大公鸡。

  3、培养创新能力,形成健康的个性,促进人格全面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鼓励学生画出自己的感受,提 高他们的绘画技能。

  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抓住公鸡各部位的特征,表现出公鸡神气的样子。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播放公鸡的叫声】

  师:猜猜这是什么动物的叫声呢?

  生:公鸡

  【展示神气的大公鸡图片,板书课题——神气的大公鸡】

  师: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大公鸡呀?

  生:神气的、勤劳的

  二、欣赏评述。

  师:同学们仔细看看这只大公鸡,它从外形上看可以分为哪几个大部分?

  生:头、颈、身子、尾巴、脚

  师:非常棒!谁来说说公鸡每个部分都有什么特点呢?

  生:头——头顶上有锯齿状的大红肉冠,眼是圆圆的,嘴又尖又利,嘴下有

  肉髯,特别威武。

  颈——长又圆,长满了羽毛。

  身子——胖又肥,背上有短短的翅翼,满身披着美丽的羽毛。

  尾巴——特别美丽,尾巴上的羽毛特别长,颜色丰富多彩。

  脚——两只,粗短有力,脚上生爪。

  师:大家真是生活的有心人,对公鸡这么了解!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

  歌吧!

  【出示儿歌,一起读】

  《大公鸡》

  大公鸡,真美丽,

  大红冠子花外衣,

  一摇一摆真神气,

  每天催我早早起。

  师:这真是一只神气的`大公鸡!你觉得公鸡在干什么的时候是最神气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请学生上台学学公鸡神气的样子,并板画公鸡各个神气的动作。】

  三、作品欣赏。

  【展示公鸡图片】

  师:这只公鸡哪里最神气呀~?

  生:头抬得高高的,脚站得直直的。。

  四、学生作业。

  作业要求:画一只或几只神气的大公鸡,再添上场景。

  播放音乐,学生画。

  五、作业展评。

  比一比谁画的公鸡最神气。

  六、下课

  

说课稿 篇5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一个苹果》,它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篇课文讲述了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个动人故事——防炮洞里的志愿军战士在异常干渴的情况下分吃一个苹果,最后还剩下了一大半,生动地体现了战友之间深厚的关怀与友爱之情。根据教材内容与单元主题,我认为本课的教学应该在落实读书、识字等常规目标的同时,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世界,让学生透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及当时的背景深入理解、感受志愿军战士相互关怀的深厚感情,进而使他们懂得“团结才有力量”这一深刻道理。

  说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3、学习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说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

  说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激发情感。

  课堂尹始,我将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曾经有过口渴的感受吗?能说一说你当时的感受是怎样的吗?学生通过回忆自己的切身经历,将会很自然地进入“干渴”的体验,那种“嗓子冒烟”的感觉就必然成为理解课文思想情感的重要基础。然后我将采用“激将法”,这样对学生说:“你只是几个小时最多不过半天没喝到水,那算不上什么干渴,连续几天几夜喝不到一滴水,而且还要打仗,那才叫真正的干渴呢!。想一想,那会是什么样的滋味?”学生对此可能感到难以置信,紧接着我将给他们播放一个电影《上甘岭》的片断,然后我就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这就是当年志愿军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敌机的封锁,防炮洞里的战士们已经连续几天几夜没喝到一滴水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个苹果》这篇课文正是发生在这个时期的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学生有了这样的间接性体验,对干渴的滋味感受得就会更加深刻,对课文的理解也就会变得水到渠成。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小学高年级阶段阅读叙事性文章要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事情的梗概。”逐步具备“略读”的能力。依据课标的这一要求,我将趁热打铁,在学生有了“干渴”的具体感受之后,让他们带着下边的问题快速阅读课文:围绕“一个苹果”讲了件什么事情?这一问题看似简单,但真正回答起来并非容易,学生需要通过扎实的阅读,才能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通过这一问题的思考回答,不仅有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将为精读阶段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础。随着学生的概括回答,我将通过相机引导,揭示出事情的基本脉络:火线运输员把路上捡到的一个苹果送给连长,这时防炮洞里的战士们已经几天没喝过一滴水了。这一个苹果先后在8个人手中转了两圈,第一圈原样回到了连长的手里,第二圈还剩下大半个。教师随机板书。

  第一圈——原样回到手中第二圈——还剩下大半个

  整体感知阶段将随着完成识字任务。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识字能力,因此在这一环节上不必花费过多的工夫。本课的生字只有3个,其中有两个字容易写错,一个是“卸”字,要提醒学生注意左边的竖是一笔到底,不要断开。另一个是“熏”字,要提醒学生不要跟“重”字混了。

  3、仔细品读,体会情感。

  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一个苹果》一文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是一篇渗透价值观教育的好教材。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细节部分进行仔细品读,从中体会志愿军战士那种相互关怀、团结友爱的思想情感,不仅会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审美能力,而且可以激励学生树立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的价值观,从而使语言文字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实现和谐统一。为此,我将以两个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细节进行品味:第一个问题是“一个苹果在8个人手中转了整整两圈还剩下大半个,难道是他们不渴?”借助这一问题把学生阅读的目光引到有关“干渴”的细节上来。课文中这样的细节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如写连长干渴的语句:“说实在的,自从二十四日我连出击开始,已经几天没喝过一品水了,只有前天晚上,营长给了我一块两寸长的萝卜,我的喉咙早就干得烟熏火燎似的。”再如写步话员小李干渴的语句:“小李正用沙哑的声音向上级报告战斗情况,这些天一直没休息,他的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口子”,再像写通讯员小蓝干渴的语句:“他的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等等,对于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要启发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出战士们的干渴,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运用恰当的语气读出“干渴”,实现“读悟合一”。第二个问题是“既然战士们那样地干渴,为什么他们不肯吃掉这个苹果?他们心里当时是怎么想的?”这个问题是对第一个问题的进一步深化,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透过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去感受志愿军战士相互关怀、团结友爱的伟大胸怀。

  4、总结深化,点燃激情。

  本篇课文在体材上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小小的一个苹果折射出志愿军战士团结友爱精神的伟大光芒,反映出人民军队无往不胜的根本原因。在对课文的细节进行仔细品读之后,我将抓住课文的最后一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防炮洞里的战士为什么都哭了?此时此刻,你的感觉又是如何?通过思考回答,唤起学生对志愿军战士友爱之情的强烈共鸣,此时,他们内心的情感将会从理解发展到敬佩,再由敬佩升华为感动,他们会不知不觉地变成防炮洞里的一名战士,这种角色转化将把他们的内心感情,从而使情感目标的落实达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随着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团结就是力量”。

  5、升华情感。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一个苹果的转移为“明线”,以战友间的情感加深为暗线,紧紧抓住文中的细节部分进行品读,着力引导学生走进志愿军战士的内心世界。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将会时时感受团结友爱的巨大力量,进而使情感价值目标的落实同语言文字的学习达到高度和谐,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热门】说课稿汇总5篇】相关文章:

【热门】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九篇07-27

【热门】幼儿园说课稿范文汇总九篇07-25

【热门】说课稿模板锦集7篇08-06

【热门】说课稿范文集锦九篇12-22

【热门】小学说课稿范文合集四篇07-11

【热门】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7篇07-09

【热门】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8篇07-26

有关说课稿范文汇总九篇07-24

【热门】幼儿园说课稿大班模板集合八篇08-02

精选幼儿园说课稿模板汇总七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