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蜡烛》说课稿

《蜡烛》说课稿

时间:2021-10-11 15:35:3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蜡烛》说课稿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蜡烛》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蜡烛》说课稿15篇

《蜡烛》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半截蜡烛》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12课。这是一篇剧本,课文生动地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母亲伯诺德夫人和儿子杰克、女儿杰奎琳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情报,在危急关头与三个德国敌人巧妙周旋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紧张激烈的战斗,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2、教学目标:

  目标句有激励,导向功能,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读读记记“解释、负责、无奈、粉嘟嘟、小心翼翼、完好无损、不惜代价、例行检查、若无其事、了如指掌”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

  [些教学目标是在课堂中综合渗透完成的。]

  3.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

  5.教学准备:课前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对法国人的残酷迫害。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将主要采用质疑点拨法等自主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

  2.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掌握从读到思的学习方法。在读中抓关键词,体会人物心理,进一步思考理解,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细细揣摩,突破难点。

  三、说教学程序:

  (一)揭示课题

  1、激趣直接板书课题——《半截蜡烛》,学生质疑,你会想到什么?是不是会想:为什么会是半截蜡烛?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用呢?

  2、然后学生带着问题自读。简炼地概括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或含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人沉着地和德国军官一次又一次地周旋,保护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十分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及应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养成读思结合的良好习惯。因此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这节课学生能力培养目标之一。

  3、介绍剧本这种新题材的语言特点。

  (1)课文的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2)整篇课文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这是一种新的文体──剧本。

  4、简单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重、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我认为,任何语文教学的改革都必须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从小了解善恶,了解历史。适当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紧扣中心,重点体味。

  1、剧本前半部分是故事的起因,主要通过“绝妙”、“绝密”这两个词围绕课文内容造句:伯诺德夫人想了个绝妙的主意,把绝密情报封在半截蜡烛里。通过重点句的朗读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不惜代价。[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语言材料,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感知思想内容。]

  2、剧本后半部分是故事的高潮。教师先提出一个思考题提纲挈领,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想了哪些办法在跟敌人周旋?让学生用心地读读课文,画一画,说一说,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教师相机板书:万分危急、一吹二端

  “万分危急”,着急什么?

  (“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剧本后半部分是重点段落,要着重让学生反复朗读,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领悟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机智和勇敢。通过指名读,赛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加深感受。

  板书:勇敢、机智、热爱祖国

  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军官周旋,最后终于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这三个人你最佩服谁?为什么?请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同桌相互交流。[学会合作,提高课堂实效,交流升华]

  五、回归,课外延伸。

  续编故事: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下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 如果被发现会出现什么情景?如果没有被发现又会出现什么情景?[给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说话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作业:

  将续编的故事写下来。

  [写的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当然从孩子的写作中教师也能发现其对文本理解的程度。]

  板书设计:

  万分危急 不惜代价

  半

  三个德国军官 绝 截 绝 伯诺德夫人 杰克 杰奎琳

  点燃 重新点燃 密 蜡 妙 夺回 吹熄 端走 端上楼

  烛 机敏 勇敢 热爱祖国

  学与问教案

《蜡烛》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同行们:

  大家好!今天我将从以下5各方面说说《蜡烛》这篇课文的教学。1 说教材。2说教法 3说学法 4说教学过程。5说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首先谈谈教材

  《蜡烛》是九年义务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是: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形象,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和惊心动魄的情节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而《蜡烛》正是一篇能体现这些训练重点的极好例子,《蜡烛》一文通过描写在二战期间一位饱受法西斯强烈侵略之苦的老妇人,不顾个人安危掩埋苏联红军的动人事迹,赞扬了反法西斯同盟的战斗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友谊。抓住人物和环境描写,体会人物内心情感是文章的主要写作特点,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老妇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苏联红军战士的深沉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以《蜡烛》为线索,精心选择材料,详细描写老妇人,把握文章意蕴地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正义战争中用血肉凝成的友谊

  为了充分发挥本教材的优势,教学重点:掌握详细描写老妇人地方法,把握文章意蕴。 教学难点:为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朗读探究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法,同时将创设情景法,指导学生自读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及想象体验法作为辅助教学。

  三、学法

  初二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教材。采用以下学法:

  质疑提问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法,朗读理解法,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去品味,自己去感悟。达到教师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让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实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程序我从5各方面设计。

  一.激情导入,诱发兴趣。

  二.指导方法,轻松预习。

  三.讨论交流,重在激励。

  四.直奔重点,集中理解。

  五.品析内化,拓展延伸。

  第一环节是:激情导入,诱发兴趣

  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出示大幅相关配乐图片,看与思相结合,蜡烛让你想起了什么?学生自由谈,及时顺势而导,又提出文中的蜡烛你最想知道什么?这样顺利的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第二环节是:指导方法,轻松预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的这种需要尤为强烈,为此在上新课以前,我要求学生运用老师教的学法做好预习,准备好两个记录本,一本收获本,一本问号本,将在预习中读懂的问题记录在收获本里,如对作者的理解,背景的了解,生字词的了解,收获一收获二。不懂的问题记录在问号本里,问号一问号二,其实这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读书批注法。

  第三个环节是:讨论交流,重在激励。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要求学生用三分钟的时间分小组讨论交流预习情况,这时师参与其中,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重在激励唤醒。接着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了解情况,虽然到了初中,但对字词的了解仍然是基础。再检查课文内容的把握情况,之后在之后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对于问题师要做的心中有数,分别处理,对于不涉及文章重点的问题引导学生及时解决,对于引领全文中心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讲解,流到下一集中阅读环节,重点突出。

  第四个环节是:直奔重点,集中理解

  到了这一环节,我没有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带领学生从以下方面着手:

  分析老妇人形象,感悟人物内心情感,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小点首先请你用恰当的词语形容阅读后的感受,在这个地方我做了两个预设:悲痛,悲痛源于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教师随时出示战争影片,加深对战争造成伤害的理解,这也是本课的背景,了解背景也是学习的一种方法。预设二:感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不顾个人安危的事迹感人,出示图片真实再现红军的感人事迹。老妇人不顾个人安危掩埋红军尸体的事迹感人,这也正是文章的重中之重,这就转到了对老妇人形象的分析,这是我要求学生找出老妇人不顾个人安危掩埋红军尸体的语句和段落,读一读,交流一下,这样对老妇人的形象和情感就有了初步的理解。接着老师出示重点句子与学生共同探讨,这时候老妇人的形象和情感便跃然纸上。在要求学生习作:老妇人的这种对苏联红军的超越国际的母亲般的爱,我们非常感动,那么你想对老妈妈说些什么呢?把它写出来,这样从读到写,读写迁移。读写迁移法的运用让学生对老妇人的形象和情感就更加透彻了。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一方面我鼓励学生自己选择教学内容,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又深刻的体会,真正的体现了学习自主性。而师生共同探讨重点句段,有利于解决重难点,也体现了互动性。

  最后谈谈这一环节的学法:谈感受----找句子----品句子-----读句子-----写感想----悟真情地方法。

  第五个环节是:品析内化,拓展延伸。

  既然是内化就要对文章的整体内容加以吸收,既然是延伸就要延伸到课堂之外。在这里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①文章的线索是什么?那麽为什么不是炮火呢?文章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炮火很容易给学生以误导,这是师生共同交流,探讨得出结论炮火只是环境描写,起到烘托

  气氛的作用,能更好的为突出主题服务。

  ②出示文章最后一段,品蜡烛深意。

  指明学生有感情朗读,重点词句交流讨论,师适当的补充,说明。最后得出蜡烛深意。 拓展延伸:结合实际谈谈在当今和平年代,战争的硝烟仍弥漫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现在的你会做些什么?今后的你会怎么做?让学生加深对战争的理解及认识。真正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遵循美观,实用,简洁的原则。主题《蜡烛》,线索《蜡烛》,血肉之躯凝聚成的火焰所散发的光芒是永不熄灭,它是生命之光的延续,是在正义战争中各国人民用血肉之躯所凝聚的情谊,情谊永驻。

《蜡烛》说课稿3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半截蜡烛》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语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第十二册自读课文第三篇课文。课文生动地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可分为四段。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地相当细腻。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玄。

  2、教学目标:

  目标具有激励,导向功能,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六年级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厄运”、“摇曳”、“镇定”等词语。

  (3) 能联系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 通过合作的形式,续编故事,培养孩子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些教学目标是在课堂中综合渗透完成的。]

  3.教学重点、难点:

  从不脱离教材本身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围绕课后练习题,确定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课时安排:

  计划一课时完成

  5.教学准备:

  小黑板

  二、 说教法、学法

  1. 教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将主要采用质疑点拨法等自主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

  2. 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掌握从读到思的学习方法。在读中抓关键词,体会人物心理,进一步思考理解,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细细揣摩,突破难点。

  三、 说教学程序:

  (一) 揭示课题

  简单介绍二次大战: 1939-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重、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我认为,任何语文教学的改革都必须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从小了解善恶,了解历史。适当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 自学课文,及时反馈。

  [这是第一课时的重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读思结合的良好习惯。〈〈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十分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及应用。]

  自读课文

  留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扫除字词障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中间采用学生自评和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鼓励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简练和准确。

  指导学生抓住人物活动的主要情节,围绕中心来归纳段落大意。

  四、紧扣中心,重点体味。

  教师先提出一个思考题提纲挈领,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想了哪些办法在跟敌人周旋?让学生用心地读读课文,画一画,说一说,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语言材料,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感知思想内容。]

  教师相机板书: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

  (“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领悟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机智和勇敢。例如:从哪看出伯诺德夫人的机智沉着?学生通过浏览、默读找出“许多、始终放心不下、绝妙”等词语读出人物当时紧张却不慌乱的心理。

  大儿子杰克和小女儿与敌人的周旋以学生的学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还是通过学生找出表现任务机智和勇敢的关键词来体会心理活动。圈画出动作、神情、语言的有关语句。通过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加深感受。

  板书:镇定、勇敢、机智

  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长官周旋,最后终于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这三个人你最佩服谁?为什么?请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同桌相互交流。[学会合作,提高课堂实效,交流升华]

  五、回归文章,课外延伸。

  1、小节全文:本文仅仅是法国人民抗击德国强盗的一个缩影,其实当时的整个法国天天都在发生着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所进行的斗争,最终将德国强盗赶出了法国的土地。

  说话练习: 老师手里的勋章要奖给谁?

  2、改编故事:

  作业:

  将改编的故事写下来。

  [写的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当然从孩子的写作中教师也能发现其对文本理解的程度。]

  板书设计:

  半截蜡烛

  伯诺德夫人、 镇定

  杰克 勇敢

  杰奎琳 机智

《蜡烛》说课稿4

  我今天要说的是出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蜡烛》一课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一.教材及学生分析: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两个极端,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西蒙诺夫的《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从中了解到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的战斗友谊,以及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对记叙文的文体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但他们是第一次接触通讯这一文学体裁。

  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再结合本课内容和特点,我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1)知识技能:A认识战地通讯的特点;B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

  (2)过程方法:A把握记叙的要素,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B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文中“蜡烛”的特殊含义。

  二.设计说明:

  总体理念;

  1)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平等对话提高学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

  2)做到三个结合:文本内容和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听说与读写相结合、方法指导和思维训练相结合。

  设计思路:课前热身→情境导入→整体感知→人物赏析→质疑研讨→情感升华

  三.教学流程:

  (一)课前热身:

  学生交流

  1)通讯的相关知识;

  2)课前搜集到的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内容的了解。设计说明:两项交流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也从文章背景、文体知识两个方面为下面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情境导入:

  多媒体投示阴暗背景下的燃烧着的留泪的蜡烛,同时播放充满悲凉氛围的音乐,师导入:往事如烟,岁月如梭,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二战的炮声已经离我们远去,然而情感的东西能常驻人们心中。这枚燃烧的蜡烛将带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感受那战场上感人的一幕。(设计说明:通过视听手段创设情景,为本课的学习作了情感铺垫,教师的语言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注意体现记叙的六要素);

  2.文中的哪个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好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设计说明:遵循阅读规律,调动学生初次读文的探询心理,训练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在题目设计上注重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课堂中来。)

  (四)人物赏析:

  1.老妇人为红军战士都做那些事?学生:援助—安葬—悼念(设计说明:这一环节在于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从内容上理解老妇人的精神世界,同时对通讯的特点也有所了解)

  2.赏析文中对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语句,进行朗读交流。(设计说明:这一环节为突破文章的重难点服务,通过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赏析达到感受人性美的目的;朗读的训练培养学生语感。总之,让学生在品读与赏析中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3.训练拓展;出示老妇人的头像,让学生仔细观察,描述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而揣摩人物心理,进行口头表达。(设计说明:此环节仍是对人物的进一步分析,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注重分层,同时强化对写作的训练,实现从读到写的迁移)

  4.小结:老妇人的形象

  (五)质疑研讨:你对文章中的哪些问题还有疑问?请提出来。(设计说明:学生可能提出的有——文章最后两句话的含义;黑围巾在文章中多次出现的作用;文章中“蜡烛”的含义。学生如果没有,就由老师提出来。从而体现师生互动。估计在解决这三个疑难中学生会有困难,因此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老师的指导则应注意与学生生活体验相联系)

  (六)拓展升华:投示“铸剑为犁”的雕塑。学生观察,理解雕塑的含义。进行小诗的创作。(设计说明:此项设计在于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视野,并且通过创作激发学生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痛恨,从而使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到升华)

  教师结语:二战的枪炮声早已成为历史的回音,但在这个世界上,枪声、炮声、爆炸声,仍远远多于鞭炮声和礼炮声。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加热爱和平,让我们默默祈祷:和平永驻!

《蜡烛》说课稿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三册的一篇课文――《红蜡烛》。

  这是一篇日本童话故事。讲的是猴子在山下见到一个像花炮一样的东西,准备晚上点花炮,乌龟和黄鼠狼都不敢点,只有野猪最勇敢,把花炮点着了。原来,它不是花炮,而是一支红蜡烛。它写出了动物们那种好奇、想尝试又害怕的心理。本篇课文我一共安排了3课时。第一课时,初步感知课文。用多种方法认识生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识记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做到人人能自主学习。

  第二课时,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进行朗读感悟。在教学中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发表见解,续编故事。第三课时是识字教学,着重写好左右结构的字。

  现在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授课。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直观的事物易于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我先出示花炮和红蜡烛的实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故事情节创设教学情境,让孩子们沉浸在童话的世界里。并且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让孩子们融入童话描述的情境中。学习生字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勇敢的小野猪还为森林王国请来了许多客人呢!看,它们来了。指导第一、二自然段朗读时,我创设了生动的情境,“看样子,老师难不倒你们,让我再想想办法。哎呀,差点儿把小野猪给忘了,它正催我们去森林王国呢!森林王国热闹极了,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呢?”

  二年级的孩子已经积累了许多识字方法,有了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我设计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会认字。如,“轰”字可用编故事的方法:两节车厢相撞,轰的一声响。“鹿”可用字理识字:你看,“鹿”像什么?它是个象形字,就像一只鹿。“蜡”字可用换一换的方法:借字换成虫字旁。“烛、险、炸、签、挨、胆、绕、捂”都可用换一换的方法。“柔”字可用加一加的方法:矛加木很温柔。还有孩子们学会了在生活环境中认字,在公共车上、广告牌上、标语、电视等等生活场所他们都记住了许多生字。这样,孩子们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合作意识也更强。

  指导学生朗读感悟时,我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朗读感悟,第二自然段重点写了猴子说的话,我指导学生理解后进行朗读。如“危险!危险!不能离它太近,会炸的!”请学生先读读这句话,试着结合这句话中的三个感叹号体会当时的情景。看到小动物们向花炮围上来,小猴子的心情怎样?猴子当时觉得这东西非常危险,所以他的声音一定特别大,尤其是“会炸的”中的“炸”字要读得更响亮,让所有的小动物都能听见。

  整个教学过程我多处渗透安全教育,让孩子们明白勇敢的真正含义。如学生讲到野猪勇敢时,我趁机进行安全教育:小野猪是很勇敢,可放花炮必须经过专门训练的大人才能放,小朋友不能放花炮,太危险了。教学“你推我搡”的意思时,我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说话,引导学生上下楼梯时,小朋友不要你推我搡。

《蜡烛》说课稿6

  【教材分析】

  《半截蜡烛》描绘了一场没硝烟的战斗,但它无时无刻不给们以紧张激烈的感觉,让们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为什么呢?这因为对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已经达到了入微的境界,特别成功地运用了人物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虽然花费笔墨不多,但简约而不简单,循一点,足可以窥见全貌,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学会生字新词,能在理解内容基础上,清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怎样与德军周旋的。作者对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的方法,以及环境描写在烘托当时气氛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主要采用“以读促悟,以悟导读”的方法,通过揣摩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词语和句子,领悟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朗读,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重点难点

  指导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理念】

  应当想法设法创设相应的情境,紧抓文本语言不放松,引导通过概括、揣摩、想象、诵读等方式潜心会文,深入人物的内心,去感受当时情况的危急和严峻,更要感受他们一家三口的勇敢、智慧和强烈的爱国心。

  如何紧抓语言文字?于永正:“要深入钻研教材,根据的语言重点和情感重点设计过程……”在这里,想更进一步地实现自身的意图,那就根据内容,要仔细斟酌、反复钻研,找到语言重点和情感重点的交融点,把最能体现当时形势严峻,人物的内心品质的词句提炼出来,也要大刀阔斧、删繁就简地把虽然也很精妙,但与中心无关或关联不大的词句撇开。具体展开就把文中对人物的描写(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和环境的描写(蜡烛)的词句精选出来,穿插在序的故事情节中,引导再三咀嚼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从而深入领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在启迪智慧的基础上陶冶情操,使的人文性凸显出来,最终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此外,在引导文中三位主人公同德军周旋斗智的基础上,本人还力图在训练语言、积淀情感的同时,体现一个由扶到放,由指导到自主的过程。实现“教为了不教”和“提倡自悟自得”的理想境界。

  本课着力对两个问题的思考探索。

  一、文本解读的多元性与规定性

  中,强化展现个体理解的丰富的非预期性与创造性,同时认为多元解读并非没任何制约的纯个体主观心理反应,而主观心理与文本隐蔽信号的契合,因而中注意通过价值的引领让领悟文本对话中“主观”与“客观”的辨证规律。

  二、语言转换的整体性与主动性

  在中力求把握整体性与主动性,将体验,想象与语言发展结合起来。诸如引发认知冲突,进行争辩,凭借文本信息想象描述心理,既力求体现“多维度”“多层次”的丰富性,又旨在激发思维,表达的积极性,使之获得整体的发展。

《蜡烛》说课稿7

  一.教材及学生分析: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两个极端,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西蒙诺夫的《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从中了解到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的战斗友谊,以及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对记叙文的文体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但他们是第一次接触通讯这一文学体裁。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再结合本课内容和特点,我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1)知识技能:A认识战地通讯的特点;B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

  (2)过程方法:A把握记叙的要素,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B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2)文中“蜡烛”的特殊含义。

  二.设计说明:

  总体理念;1)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平等对话提高学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2)做到三个结合:文本内容和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听说与读写相结合、方法指导和思维训练相结合。

  设计思路:课前热身→情境导入→整体感知→人物赏析→质疑研讨→情感升华

  三.教学流程:

  (一)课前热身

  学生交流1)通讯的相关知识;2)课前搜集到的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内容的了解。

  (设计说明:两项交流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也从文章背景、文体知识两个方面为下面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情境导入

  多媒体投示阴暗背景下的燃烧着的留泪的蜡烛,同时播放充满悲凉氛围的音乐,师导入:

  往事如烟,岁月如梭,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二战的炮声已经离我们远去,然而情感的东西能常驻人们心中。这枚燃烧的蜡烛将带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感受那战场上感人的一幕。

《蜡烛》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半截蜡烛》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语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第十二册自读课文第三篇课文。课文生动地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可分为四段。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地相当细腻。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玄。

  2、教学目标:

  目标具有激励,导向功能,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六年级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厄运”、“摇曳”、“镇定”等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通过合作的形式,续编故事,培养孩子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些教学目标是在课堂中综合渗透完成的。]

  3.教学重点、难点:

  从不脱离教材本身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围绕课后练习题,确定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课时安排:

  计划一课时完成

  5.教学准备:

  小黑板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将主要采用质疑点拨法等自主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

  2.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掌握从读到思的学习方法。在读中抓关键词,体会人物心理,进一步思考理解,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细细揣摩,突破难点。

  三、说教学程序:

  (一)揭示课题

  简单介绍二次大战:1939-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重、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我认为,任何语文教学的改革都必须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从小了解善恶,了解历史。适当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自学课文,及时反馈。

  [这是第一课时的重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读思结合的良好习惯。〈〈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十分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及应用。]

  自读课文

  留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扫除字词障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中间采用学生自评和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鼓励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简练和准确。

  指导学生抓住人物活动的主要情节,围绕中心来归纳段落大意。

  四、紧扣中心,重点体味。

  教师先提出一个思考题提纲挈领,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想了哪些办法在跟敌人周旋?让学生用心地读读课文,画一画,说一说,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语言材料,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感知思想内容。]

  教师相机板书: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

  (“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领悟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机智和勇敢。例如:从哪看出伯诺德夫人的机智沉着?学生通过浏览、默读找出“许多、始终放心不下、绝妙”等词语读出人物当时紧张却不慌乱的心理。

  大儿子杰克和小女儿与敌人的周旋以学生的学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还是通过学生找出表现任务机智和勇敢的关键词来体会心理活动。圈画出动作、神情、语言的有关语句。通过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加深感受。

  板书:镇定、勇敢、机智

  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军人周旋,最后终于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这三个人你最佩服谁?为什么?请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同桌相互交流。[学会合作,提高课堂实效,交流升华]

  五、回归文章,课外延伸。

  1、小节全文:本文仅仅是法国人民抗击德国强盗的一个缩影,其实当时的整个法国天天都在发生着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所进行的斗争,最终将德国强盗赶出了法国的土地。

  说话练习:老师手里的勋章要奖给谁?

  2、改编故事:

  作业:

  将改编的故事写下来。

  [写的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当然从孩子的写作中教师也能发现其对文本理解的程度。]

  板书设计:

  半截蜡烛

  伯诺德夫人、镇定

  杰克勇敢

  杰奎琳机智

《蜡烛》说课稿9

  一、说教材

  《蜡烛会熄灭吗》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节课。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活动单元。而本节课又是单元探究的重点,以猜想与实验(两个杯中的蜡烛会熄灭吗?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可能与什么有关?)作为探究活动的开始,然后安排了实验与记录(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与杯口下垫棋子数量即空隙大小的关系,揭示了对比实验的实质)、设计实验(蜡烛高度的不同与燃烧时间长短的关系)讨论(蜡烛熄灭的原因,引出燃烧与空气的关系)、阅读(空气的成分,按比例涂画)。《蜡烛会熄灭吗》这一活动力图引导学生学习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学习用表格、柱形统计图等方法进行记录,最后达到初步设计控制变量实验的目的。

  二、说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2)知道燃烧的条件,会用简单仪器进行实验。

  (3)认识空气的气体形态及成分,了解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

  2、过程和方法

  在猜想和实验的过程中,能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方式,用秒表计时,并做记录,揭示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与什么有关的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耐心细致,善于反思,尊重证据。

  (2)进行防火安全教育。

  (3)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讨论解疑的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我采用的是三勤四环节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用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入手,提出猜想,让学生带着猜想引入课题;接着为学生列出自学提纲,让学生分组做实验,在探究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与什么有关时,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材料,提出了明确的活动要求,留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和思维空间,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带着急于解决问题的心理,进行探索,通过讨论、交流等探索活动,同时体验了成功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提高学生能力。让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再通过自学成果汇报,来解决教学重点;在讨论解疑的过程中,可以解决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疑点。最后,通过师生共同总结课文内容,巩固新知。

  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在老师的引导下,真正经历探究活动,动手、动口、动脑,并通过猜想、比较、观察、讨论等方式,自己学到了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成功意识不断得到升华。

  四、说教学流程

  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定向诱导,第二个环节是自学探究,第三个环节是讨论解疑,第四个环节是反馈总结。

《蜡烛》说课稿10

  【说课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化学》九年级上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是介绍在实验中如何观察、描述和记录,第二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是说明实验探究的方法。这是两节典型的入门实验课。本节课的教材中设计了一个对比观察蜡烛点燃前、燃着时、熄灭后的步骤,让学生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学会动态、辩证的看问题。并学会观察具体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发光、发热、新物质的产生等)。这是一节如何实验的方法课,在整个教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co2 、h2o这些产物生成,就是一个用肉眼看不到的现象!怎样呈现出来?让我想到了“路遥知马力”、“疾风知劲草”这些哲理性诗句,何不让它们和冷却的烧杯、澄清石灰水较量一下,让同学们认识,记住。教材的设计真是妙不可言!只有深入探究的人,才能体会到“我探究、我成功、我快乐!我一定能行!”

  第二个问题是:教材为什么安排点燃蜡烛熄灭后的白烟?这是学生经常看到的一个现象,对于为什么会有白烟我们不一定有过深入思考, 我认为这可以让学生观察蜡烛三态的循环变化来深入探究蜡烛的燃烧。让学生思考蜡烛的液体为什么会上升?是蜡蒸气还是液态蜡在燃烧?为什么白烟中有蜡固体?其实蜡烛燃烧到吹灭产生白烟,经历了固体→ 液体→ 气体→ 固体四个过程。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和实验证明,有利于学生掌握动态的对比观察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习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②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提出课题,而后进行师生讨论、确定方案,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最后总结交流,填写实验报告,掌握系统观察的内容与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③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并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准确表述实验现象。

  【教学方法】

  在上一届学生学习这一课时,由于男学生操作差,仪器损坏多,女生的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不敢动手。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今年,我是先上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让学生学会基本仪器的使用和药品的.取用规则,再学习两种基本的实验方法。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了很多的教学方法:

  1.咬住观察的方法这一中心不放松。先让学生盲目观察,品尝失败,再引导学生用对比观察法,注重观察内容,进行系统的探究实验。真切的感受到点石成金的学习方法比死记硬背的书本知识更重要。

  2.始终坚持探究式教学法。无论是蜡烛的密度、溶解性(让学生把蜡烛放到水中观察得出结论),还是蜡蒸气或是液态蜡在燃烧?(让学生用玻璃管吹蜡烛火焰,点燃火柴等物体来证明)

  3.本课题教学主要采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方式展开,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要分层次对待,讲解和提问要考虑到中下层学生的基础,多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动手的机会、回答问题的次数。在分组实验中让好生给于差生合作式的帮助。让他们尽可能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把“自我参照性评价”运用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随时随地的进行反思。大量运用激励性评价语言,开好“高帽子”公司,创设一种学生努力思考、积极动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和谐教学氛围。充分肯定学生成功的地方,即使学生错了,也表扬学生大胆,具有代表性,错的也很有价值。并在教学的最后小结中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自我参照性评价,从三维教学目标的三方面进行反思,谈体会、谈收获。从而进行对学生身心无毒无害的绿色评价。

  【学习方法】

  上课时首先让学生回忆蜡烛燃烧时的现象,学生回答的不完整、不系统,给学生讲明科学观察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再讲解对比观察法以及观察的内容,和学生一起观察蜡烛点燃前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等项目,现时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规范学生的观察方法。再放手让学生观察蜡烛燃烧时、熄灭后的现象。在实验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注意仪器的使用和药品的取用。确保操作正确,实验成功。学生在探究蜡烛燃烧时是否有co2、h2o生成时,不教给学生完整的探究方法,但要引导学生回忆co2、h2o的有关性质,设计一个有明显现象的实验证明co2、h2o的存在。让学生重视探究步骤中的设计与实验证明。即使是蜡烛的密度,也不要求学生精确测量,只要求与水进行比较,把蜡烛放到水中证明即可。白烟的点燃,强调要求与方法,注意多鼓励学生。学生自我评价时不会太勇跃,应从方法上加以指导,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方面谈体会、谈收获,反思自己提出问题是否积极?设计的实验方案合理吗?基本实验操作规范吗?分析问题思路是否清晰?掌握了观察实验现象的基本方法吗?对学好化学有信心吗?等问题。为以后开展“自我参照性评价”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手段。同学们,你做过蜡烛燃烧这个实验吗?你仔细观察过蜡烛吗?学生粗略回答。

  思考:为什么回答的不理想?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

  讲授新课

  1、教师讲解观察的方法与内容

  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点燃前的现象:(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

  倾听、理解

  验证密度时,学生把蜡烛放到水中验证

  进行观察方法的学法指导

  2、学生实验观察燃着时现象

  再交流讨论

  3、难点探究:如何间接观察

  火焰分层,生成水、二氧化碳,是液体还是气体在燃烧。学生分组实验(三人一组):

  共同合作:设计后再实验,一边实验,一边记录。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表达能力。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熄灭后的观察观察现象:

  而后点燃蜡烛刚熄灭的白烟

  (如果实验不成功,学生可以多实验几次)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不断追求的精神。

  教师提示:还有什么有关蜡烛的实验吗?学生可以进行设计实验。扩展学生探究的空间

  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方面谈体会、谈收获

  填写实验报告。

  学会“自我参照性评价”的基本方法。

  板书设计: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观察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

  观察方法:对比

  【教学反思】

  1.探究“是蜡蒸气还是液态蜡在燃烧”时,教师一般是用玻璃管导出气体点燃,然而导出气体点燃的效果并不明显,我想到小时候玩过用玻璃管吹蜡烛,于是我将实验改为“用玻璃管吹蜡烛火焰”,吹火焰时学生观察到火焰横向伸长,很好点燃,学生也容易理解是气体在燃烧。让学生体验到不少化学问题是从实际中来的,知道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种课堂体验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2.黑烟是否需要探究?在教这一知识时应渗透环保意识。

  3.学生反应的问题是观察水的生成现象不明显,很多同学没有看到水珠。上完课后,我也反复做了该实验,发现有少量水珠生成,由于同时有大量的热量产生,水珠转眼又蒸发了。我们教研组几位老师也开动脑筋,反复用粗玻璃管、大试管、带支管的大试管做对比实验,找到了最佳仪器,就是带支管的大试管。由于它较长,又有支管散热,让水蒸气充分冷却,出现了大量的水珠。解决了夏天观察这一现象的难题。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校本教研的魅力。

  总之,本节课给了我许多新的启迪,它使我深切地感到:新课程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悄然变化。

《蜡烛》说课稿1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五都镇中学的语文老师李敏,今天很荣幸和大家共同来交流网络教学模式下的语文教学思路和具体做法。我说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蜡烛》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将从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深入地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两个极端,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蜡烛》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位在炮火中挣扎的老妇人几乎耗尽所有的心力埋葬苏联红军,并将一对凝结着爱的蜡烛点在红军战士的坟头的故事。学习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理解超越国界的母爱,欣赏文章悲壮的意境,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程目标定位是三个维度合一,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合一。新课程要求由原来的以文本为主转到以学科课程发展为主,以理解内容为主转到语文能力发展为主。以前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静态的分析和训练为主,结果必然导致无效重复,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转到动态的体验感受为主逐步达到个性化鉴赏,动态的四个层次:沉浸——体验——感悟——思辩。因此,我给本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a、理解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b、了解文章中“蜡烛”故事的写作背景,了解通讯这种体裁

  c、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从互联网获取有用信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体验感悟课文中超越国界的母爱并主动与他人利用网进行交流分享。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战争带给人类的痛苦,解读世上最宽厚的母爱,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我给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体会文章深厚的思想感情,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学习者分析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对记叙文的文体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但他们是第一次接触通讯这一文学体裁,要让他们自己去通过互联网查找这一相关信息。八年级的同学已经初步具备利用网络的能力,但上课时不能信马由僵,老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来查找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另外,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体验、欣赏、评价文章的能力,只要激起他们的兴趣,他们一定有很多的感想。老师要鼓励他们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分析

  这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诗情画意导入法,自主阅读教学法、心灵体验阅读教学法,学习方法主要是自主合作学习以及网上讨论法。诗情画意导入法其实就是创设一个学习情境,为学生沉浸到课文意境中去做一个铺垫。自主阅读教学法就是组织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实践,由整体感知到深入地品味文章的意蕴。心灵体验阅读法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会语言的深邃的内涵,体验作品展现的生活,体验作品震撼人心的意境。自主合作学习和网上讨论法基本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在自主阅读和心灵体验的过程中都要用上,主要是让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生成思想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始终都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究

  五、教学过程设计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课堂教学中心从教师转向学习者,核心在于学习者主动将新的信息和经验与其原有的知识基础相融合的过程,因此网络教学正是适应了建构主义理论的需要。网络教学模式有两种形式:即集体教学模式和自主教学模式。我这节课采用的是网络教学模式中的集体教学模式。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环节是: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在课间和预备铃时间里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听歌后的感受。老师随即深情地告诉学生:在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也有一位“妈妈”,有妈妈的地方就有烛光,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一片温暖的烛光里。由此引出课题《蜡烛》。这是老师为学生创设的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和情感,并为下面课文的意境营造氛围。

  之后是提出任务:登陆局域网,利用网络搜索《蜡烛》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西蒙洛夫的简介。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惨烈,这与前面老师创设的烛火的温馨情境形成极大的反差,了解作者也能为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打下基础。要求在3到5分钟内解决这个问题。也可以在老师的课件上浏览相关资料,老师要及时监控这个过程,对学生的认知起一个保障作用。

  第二环节是:自主阅读,交流体验。

  (1)引导学生听读课文配乐朗诵,这是老师利用网络为学习提供的学习资源,要求积累生字词,快速把握文章基本内容。听完之后口述故事梗概。

  (2)再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复习并运用记叙要素这一知识点。

  (3)自由精读,品味细节。组织学生大声诵读出令自己感动的文段,并将自己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以评论的方式发表。并与同学交流。在自由精读细读品味这一小环节里,我设计的是传统教学形式与网络相结合,可以口头发表,也可以发挥网络的交互作用,在网络上进行评论,写下自己的真切而深刻的感悟。

  (4)通览全文, 理解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让学生学会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我设计用利用网络来帮学生突破这个难点。在这一小环节里,我设计是小组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每个小组同学的搭配是自由搭配,因为在网络教室了是不受空间限制的。先学习课文动作心理活动的写法,然后让学生结合平时实际观察写一个片段,在小组内先交流,并把同学认为不错的片段提交的公共平台上供大家欣赏学习。对写得好的同学是一种极大的鼓励,对其他同学也提供了一个现场学习的机会。

  我设计这一环节大致用时25分钟,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体验文章深厚的感情,并交流相互的体验,相信学生会体验到炮火的疯狂,战争的残酷,体验到老妇人对红军情同母子的爱与尊敬,感受到生命的美和爱的力量,从而树立和平的信念。并利用网络突破这节课的难点,学会用动作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第三环节,质疑创新,拓展延伸

  这个环节同样是小组讨论学习,小组同学有比较简单的问题,小组内先行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上来,大组讨论解决。老师也可以参加进同学的讨论中并及时地进行指点。老师预设的疑问,看学生有没有提出,没有提出的话,老师也可以将问题提交,让大家来讨论。我预设了这样的两个问题:1、文章为什么要反复写炮火、蜡烛、围巾?2、文末为什么说“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在深入讨论了这两个问题,再探究文章主旨升华感情就水到渠成了。

  在网络环境下的交流,有学生个别对个别的交流,有学生对老师的个别交流,还有公共平台上的共同交流。最后老师对整个过程要有个点评,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对全班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有多少学生积极参与 谈论,问题回答是否正确;有多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高,问题回答不很恰当,学生是否最终完成了对所学 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这一环节里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着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探究创新的精神。

  这一环节里,我给学生准备的创新作业是:如果那位年轻的军人的亲生母亲后来读到了这篇通讯,她会有怎样的感想?请你以她的口吻给玛丽育乞西写一封信。相信同学对这个作业会比较感兴趣的,也能让学生思维更加开阔,并且学习设身处地的考虑问题。当然,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上网查找本课相关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最后老师总结本课,并在《祈祷》的歌声中祝福世界和平发展结束本课。这个设计我觉得和开课时的歌声呼应,并且是在不自觉中提升学生的价值观,使整节课余韵悠悠。

  总之,我这节课是充分尊重了网络作为工具,网络作为资源,网络作为环境的三大特点来设计的。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蜡烛》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在本课的教学中应当认真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定的动作、神情、语言和紧张激烈的心理活动去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单独阅读理解能力。教学本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从课文描写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中体会人物的品质。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定会参差不齐,为了让全体学生能借助文本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以及感受从文字中流露出的思想。受到情感熏陶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依据教材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通过朗读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3、通过品味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走进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学习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理念

  教师应当想法设法创设相应的情境,紧抓文本语言不放松,引导学生通过概括、揣摩、想象、诵读等方式潜心会文,深入人物的内心,去感受当时情况的危急和严峻,更要感受他们一家三口的勇敢、智慧和强烈的爱国心。 如何紧抓语言文字?于永正说:"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根据课文的语言重点和情感重点设计教学过程……"在这里,我想更进一步地实现自身的意图,那就是根据课文内容,教师要仔细斟酌、反复钻研,找到语言重点和情感重点的交融点,把最能体现当时形势严峻,人物的内心品质的词句提炼出来,也要大刀阔斧、删繁就简地把虽然也很精妙,但与中心无关或关联不大的词句撇开。具体展开就是把文中对人物的描写(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和环境的描写(蜡烛)的词句精选出来,穿插在有序的故事情节中,引导学生再三咀嚼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从而深入领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在启迪智慧的基础上陶冶情操,使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凸显出来,最终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教法、学法

  1. 教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将主要采用质疑点拨法等自主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朗读感悟,画重点词句,讨论交流体会,教师适时点拨的学习方式,多渠道接受信息。

  2. 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掌握从读到思的学习方法。在读中抓关键词,体会人物心理,进一步思考理解,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细细揣摩,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程序

  第二课时:

  (一)预习展示

  1、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学生通过回忆思考回答问题,为继续学习新课文做好铺垫。)

  (二)交流释疑

  1、学习3----7段

  教师先提出一个思考题提纲挈领,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如何与敌人周旋的?并且一家留给了你怎样的印象?让学生用心地读课文,画一画,说一说,也可同桌相互交流。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领悟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机智和勇敢。例如:从哪看出伯诺德夫人的机智沉着?学生通过浏览、默读找出"先生们、()轻轻地吹"等词语读出人物当时紧张却不慌乱的心理。

  大儿子杰克和小女儿与敌人的周旋以学生的学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还是通过学生找出表现任务机智和勇敢的关键词来体会心理活动。圈画出动作、神情、语言的有关语句。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就是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进一步落实‘读’,读的方式要多,读的面积要大,读的要求要逐步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精髓以及言外之意。" 所以,通过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加深感受。

  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军官周旋,最后终于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你认为是谁救了大家?为什么?请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同桌相互交流。.预设与生成的和谐充分显示教者的教学内涵与驾驭课堂的精湛技巧。课堂上,由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有限,不可能所有的思考都完全正确。怎样运用巧妙机智的语言不动声色地调整课堂指向,纠正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正确领悟语言文字的准确运用也是教师的一大难点。

  (三)拓展延伸

  1.同学们认为是谁拯救他们自己的性命?保护了国家机密?法国总统戴高乐如果知道了这件事,要颁发荣誉奖章,会给谁呢?

  2.续写德军走后,母子三人的精彩对话。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主要呈现课文的主体结构内容,体现人物的性格和品质。是全文的缩放。

《蜡烛》说课稿13

  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给大家说课的题目是《蜡烛的变化》。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物质在变化”的第一课,属于课程标准中的物质世界的范畴,主要通过围绕蜡烛的系列研究,发现物质的变化有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

  一、说教材

  按照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中又有规律可循。教材选取了学生十分熟悉的蜡烛作为研究对象,分三部分安排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实验探究,通过加热蜡块实验、蜡烛火焰熏烤白瓷片实验和火焰烘烤涂与不涂石灰水烧杯壁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变化有形态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第二部分是交流讨论,辨析判断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第三部分拓展探究,在六个实验中,选择几个来做一做,通过动手做,来判断是属于哪类变化。由此看出教材是按照“问题—实验—结论—应用”的编排思路。

  本课由实验得出结论时所采用的逻辑推理方法是归纳法,从蜡块熔化由固体变成液体,蜡块燃烧产生水气、黑灰、内壁“浑浊”等一系列现象中,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产生和不产生新物质两类,这是一个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过程。然而,无论在教学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不知不觉地犯这样的错误,就是从一次观察中得出普遍性的结论。本课仅仅用跟蜡烛有关的4个实验,从蜡烛这一种物质的变化就得出关于所有物质变化规律的普遍性结论,恰恰犯了这样的逻辑错误,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我将对教材进行如下调整和处理,一是加大第一部分实验探究的分量,除了关于蜡烛的系列变化实验外,把第三部分的一些实验适当移前,如碾碎蛋壳,在碱中倒入少量白醋,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等,同时找更多的关于物质变化的直观图片资料,如铁栏杆生锈、小树长高、河流拐道、水滴石穿等,在学生观察面不断拓宽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收集更多的信息和证据,从而为得出关于物质变化的普遍性规律的结论。二是加强课堂的拓展外延性,让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更多的物质世界的变化,并能说说变化的其他特征,如变化速度上的快、慢等,使学生对变化有一种更全面的认识。

  鉴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和处理,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碾碎蛋壳、白醋反应、水滴石穿等现象中归纳出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既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和概括。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学习用归纳的方法对复杂现象进行整理和概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身边。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六年级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成熟、逻辑思维正在发展的阶段,通过实验和观察,收集大量证据,归纳物质变化的类型,得出结论,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在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集体研讨”教学法进行教学。

  科学课堂的探究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浓缩。对于物质变化的认识,人类同样也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本课就是把通过漫长的研究获得的认识浓缩在一节课中,因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以动手做的研究资源、掌握第一手研究资料是基础,其中包括各种有结构的材料,如蜡烛、酒精灯、蛋壳,碱、白醋、澄清的石灰水等,各种直观图片资料,如铁栏杆生锈、小树长高、河流拐道、铁杵磨成针等。因为本课涉及到的实验,都比较简单,对于实验的操作方法除了提醒安全外,我将弱化处理,让学生自主实验。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从收集的广泛的现象中归纳、得出物质变化的规律。为了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我采用“分类”和“集体研讨”的教学策略。在学生获得大量的关于物质变化现象的认识后,请学生把所有看到的物质变化现象分成两大类,并在大家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物质变化分为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这个规律的认识,不是教师强加于学生,而是学生经历“收集证据——概括分类——得出结论”这样的探究和思考过程自行获得。

  三、说学法

  根据我采用的教学方法,可以看出,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是实验法、观察法、互动讨论法。特别要说的是,在学生对物质变化的现象进行分类归纳的时候,将采用唯恩图法进行分类,用直观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概括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准备主要是教师准备,如前面提到的蜡烛、酒精灯、蛋壳,碱、白醋、澄清的石灰水等。本课堂教学力图体现基于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下,运用多元智力理论,将以往“个体户”式的单向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小组活动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根据以上各教学要素的分析,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流程:

  1、故事导入,引生入境。由“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请学生讲述李白小时候的故事,引出“变化”这一话题,再请学生举出一些物质变化的例子,然后通过教师的叙述:“大千世界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云卷云舒、草木生长、生米熟饭、平地高楼……可是,这些变化背后隐藏着什么科学奥秘?今天,我们就以蜡烛为例,来研究周围世界的变化”进入实质性的探究学习阶段。就是2、学习探究,建构新知。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和技巧,关于蜡烛燃烧的实验不需要教师一步一步的带领,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图例和提示去做,重要的是把观察到的事实收集并在“实验观察记录表”上记录下来。实验活动结束后,再用多媒体播放音乐短片,种子发芽、铁杆生锈、小树长高、馒头发霉、冰块化水等,然后请学生比较“蜡炬成灰”和“加热蜡烛”两种变化的不同,在比较的基础上,请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用维恩图的形式给这些变化来分类,最后归纳出物质变化的类型: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这一部分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学生可能对燃烧时蜡烛油的流淌有关心,但对蜡烛为什么越烧越短可能没有深入去研究。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物质变化中的原因,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发现知识,在知识的建构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3、应用原理,判断解释。如果说,前一阶段学生的学习,经历了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过程,那么,接下来,对于普遍原理的应用,就是从一般到具体的演绎过程,在这种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概念才不断地明了和清晰。我用幻灯片形式向学生呈示和简单介绍一些物质的变化过程,请学生说说它们是属于哪一种变化。如苹果生锈、生鸡蛋变熟、铁水变钢锭等。同时,也请学生列举几种自己观察到的变化,互相说说是属于哪一种变化。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认识。4、实践拓展,引发新思考。呈示“滴水石穿”图片,引发学生更多的关于物质变化的思考。我认为“一节课下来,教师不一定给学生一个肯定的、标签式的结论”,不应该是一个圆满的句号,应该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因课堂的结束而中止,课的结束应成为学生新的探索的起点。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思考,是否能在实践中能很好地是实现,这还是个疑问,这中间肯定也还有很多问题存在,希望各位专家老师毫无保留地给予批评指正。

  五、板书设计

  变化

《蜡烛》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半截蜡烛》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语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第十二册自读课文第三篇课文。课文生动地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可分为四段。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地相当细腻。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玄。

  2、教学目标:

  目标具有激励,导向功能,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六年级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厄运”、“摇曳”、“镇定”等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通过合作的形式,续编故事,培养孩子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些教学目标是在课堂中综合渗透完成的。]

  3。教学重点、难点:

  从不脱离教材本身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围绕课后练习题,确定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课时安排:

  计划一课时完成

  二、说教法、学法

  1。 教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将主要采用质疑点拨法等自主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

  2。 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掌握从读到思的学习方法。在读中抓关键词,体会人物心理,进一步思考理解,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细细揣摩,突破难点。

  三、说教学程序:

  (一)揭示课题

  简单介绍二次大战:1939—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重、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二)自学课文,及时反馈。

  自读课文

  留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扫除字词障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中间采用学生自评和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鼓励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简练和准确。

  指导学生抓住人物活动的主要情节,围绕中心来归纳段落大意。

  四、紧扣中心,重点体味。

  教师先提出一个思考题提纲挈领,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想了哪些办法在跟敌人周旋?让学生用心地读读课文,画一画,说一说,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领悟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机智和勇敢。例如:从哪看出伯诺德夫人的机智沉着?学生通过浏览、默读找出“许多、始终放心不下、绝妙”等词语读出人物当时紧张却不慌乱的心理。

  大儿子杰克和小女儿与敌人的周旋以学生的学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还是通过学生找出表现任务机智和勇敢的关键词来体会心理活动。圈画出动作、神情、语言的有关语句。通过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加深感受。

  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军官周旋,最后终于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这三个人你最佩服谁?为什么?请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同桌相互交流。[学会合作,提高课堂实效,交流升华]

  五、回归文章,课外延伸。

  小结全文:本文仅仅是法国人民抗击德国强盗的一个缩影,其实当时的整个法国天天都在发生着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所进行的斗争,最终将德国强盗赶出了法国的土地。

《蜡烛》说课稿15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很荣幸和大家共同来交流语文教学思路和具体做法。我说的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蜡烛》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将从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深入地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两个极端,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蜡烛》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位在炮火中挣扎的老妇人几乎耗尽所有的心力埋葬苏联红军,并将一对凝结着爱的蜡烛点在红军战士的坟头的故事。学习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理解超越国界的母爱,欣赏文章悲壮的意境,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程目标定位是三个维度合一,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合一。新课程要求由原来的以文本为主转到以学科课程发展为主,以理解内容为主转到语文能力发展为主。以前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静态的分析和训练为主,结果必然导致无效重复,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转到动态的体验感受为主逐步达到个性化鉴赏,动态的四个层次:沉浸——体验——感悟——思辩。因此,我给本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a、理解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b、了解文章中“蜡烛”故事的写作背景,了解通讯这种体裁 (以上两点较为简单,学生自己能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完成,所以我把它们在课前预习环节。)

  c、学习怎样把文章写得感人,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从互联网获取有用信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体验感悟课文中超越国界的母爱并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分享。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战争带给人类的痛苦,解读世上最宽厚的母爱,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我给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习怎样把文章写得感人,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三、学习者分析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对记叙文的文体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但他们是第一次接触通讯这一文学体裁,要让他们自己去通过互联网查找这一相关信息。八年级的同学已经初步具备利用网络的能力。另外,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体验、欣赏、评价文章的能力,只要激起他们的兴趣,他们一定有很多的感想。老师要鼓励他们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分析

  这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诗歌激情导入法,自主阅读教学法、心灵体验阅读教学法,学习方法主要是自主合作学习。诗歌激情导入法其实就是创设一个学习情境,为学生沉浸到课文意境中去做一个铺垫。自主阅读教学法就是组织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实践,由整体感知到深入地品味文章的意蕴。心灵体验阅读法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会语言的深邃的内涵,体验作品展现的生活,体验作品震撼人心的意境。自主合作学习法基本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在自主阅读和心灵体验的过程中都要用上,主要是让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生成思想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始终都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究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是: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课前,我设计了一组诗歌,由此引出课题《蜡烛》。这是老师为学生创设的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和情感,并为下面课文的意境营造氛围。

  第二环节是:听读课文,提出任务

  首先我采用传统的电教手手段听录音的方法让学生听读课文,并带着问题边听读边思考。我主要就是用这三个问题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来三个问题依次是:

  ①这是一对什么样的蜡烛?

  ②老妇人怎样点这对蜡烛?

  ③她为什么要点这对蜡烛?

  第三环节是:合作交流,师生互动。

  这三个问题一个比一个深入,第一个问题非常简单,应该说所有的学生在听读完课文后都能很快地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这样也就激起了全体学生的阅读兴趣。问题虽然简单,但却是教学面向全体的需要。第二个问题是:老妇人怎样点这对蜡烛?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可能很快的答出老妇人点蜡烛的过程,而忽略了前面老妇人埋烈士的很多文字,这就要教师提醒学生:老妇人一开始就点上了蜡烛吗?有了这个问题的铺垫,学生能更细致地,更深入地再次阅读。那么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就了解了这篇叙事性作品的故事情节了。第三个问题是:她为什么要点这对蜡烛?这个问题更为深入,学生一时还不能全面完整地答出来。因为这涉及到作品的主题。教师要适时地提醒学生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来理解,在必要的话,教师还要补充地讲解一下,因为光靠学生课前查资料是不够的,有些学生可能偷懒了。

  第四环节是:品味语言,感悟意蕴。

  “理解课文最后两句话。”是课后练习一的第二问。课文最后一句话是富有深意的,是有很大难度的,但教师把这个问题安排在了第四环节,学生在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后就变得容易多了,教师只须作必要的补充就行了。通过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检查前一环节中学生对文章的主题了解了多少。了解文章的主题,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通过这个问题的探讨,也是对文章主题的进一步理解,对这个教学重点的加强。

  第五环节是:个性阅读,交流体验。

  如果说前面的环节是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导学,那么这个环节就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阅读的平台,“学生找出自己最感动的部分,细细品读,说说它为什么感动了你,”这是课后练习一的第一问。最感动的部分肯定有所不同,让学生相互交流阅读的体验,可以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后一个问题相对来说就难多了,“并想想这样感人的艺术效果是怎么产生的?”这涉及到写作方法,所以教师适时地作了点拔和适当的讲解。

  第六环节是:小结。

  通地教师的小结,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本课的学习所得作一个系统的回顾,使零碎的知识变得有条理起来,有利于记忆的巩固。

  第七环节是:作业

  最后的作业教师安排的是课后练习三。这是一个写作练习,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总之,我这节课是以一开始提出的三个问题来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并把课后的两道练习巧妙的穿插到课中,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没有使用现代化的课件,但守住了阅读教学的灵魂——以文为本、以生为本。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蜡烛》说课稿15篇】相关文章:

《变废为宝》说课稿12-26

《山雨》说课稿12-15

《下雨了》说课稿12-08

风筝说课稿12-06

爱莲说的说课稿12-05

《倒数》说课稿11-29

《所见》说课稿11-26

《篮球》说课稿11-24

《劝学》说课稿11-20

《鲸》说课稿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