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10-20 18:17:1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精选】说课稿模板合集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选】说课稿模板合集10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高一年级思想政治科上册第三课第一节第四框的内容。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又是最主要的市场主体,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它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对入世后,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经济效益的含义和作用,掌握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和途径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内在结构

  本框内容,条线清晰,结构完整。教材围绕经济效益展开,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首先,明确经济效益的含义,通过计算,得出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之间的关系,经济效益与利润之间的关系;其次,明确提高经济效益的必要性,通过录像得出利企业、利人民、利国家;再次,明确如何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四大公司,经过学生的讨论得出三个重要手段。

  (三)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及主要手段。它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节课重点。是因为从内容来看,学生对此知识的理解并不困难,而学会运用这一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是尤为重要的。

  (四)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兼并、破产、强强联合。三者是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且三者之间容易混淆。三者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资源优化配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经济效益的含义、经济效益和利润的公式,理解提高经济效益意义及主要手段,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比较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情境教学模式,采用案例分析法、谈话法、讨论法,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合作意识和效率意识

  二、说教法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强调的师生互动教学方式和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的核心思路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适时地使用电教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通过让学生自学阅读,动脑思考,启发学生对比讨论,调查研究等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使学生学会自主地学习,并培养他们的概括、分析和探究创新的能力。根据本框教学内容,考虑采用以下教法:

  (一)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抽象的理论只有与生动的实践相结合才能体现出它的伟大。教学中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社会现象的分析、学生学习生活的情景联系起来,可以加强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具有重大意义。

  (二)贯彻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原则。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扮演好“主导”的角色,采用问题式教学法,通过学—导—学,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根据学习和思维规律贯彻教学直观性原则。学生的思维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哲学原理是抽象的理性认识,如果离开生动形象的直观材料,往往比较难以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出示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由现象入手揭示本质与规律,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与规律。

  (四)根据教学多感官共同参与原则,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采用投影、漫画、录像等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视听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三、说学法

  21世纪的发展趋势对人才的要求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因而,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在本课的学习中,力求使学生掌握自学归纳法,分析演绎法,讨论探究法,调查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政治课教学要始终贯彻教育和教学相结合、学生是教育教学主体的思想。学生要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观念,自觉外化成为自己的

  正确行动,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讨论、比较、分析、释疑,练习等达到认知和行为上的教育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说教学程序)整节课40分钟

  (一)导入新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唤起学生的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基础。激发学生兴趣可采用设疑和创设情景的方式来进行。采用多媒体展示海尔的20年前、20年中、20年后设置问题情境,最后由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企业只有讲求经济效益才能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必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学生带着兴趣进入新课学习。

  (二)新课讲授

  第一步:经济效益的含义:通过计算、比较得出经济效益的含义、利润的公式

  第二步:提高经济效益的必要性:通过录像展示记者采访张瑞敏和一个消费者的片段,让学生分析提高经济效益对企业、对人民、对国家的意义。

  第三步:通过多媒体展示斜坡球体理论、冰箱生产技术、oEc管理模式总结分析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前两个手段。通过南京伯乐电器公司、红星电器、日本三洋公司、海尔集团的分析对比说明提高经济效益的第三个手段鼓励兼并、规范破产、强强联合。

  (三)巩固练习

  巩固新知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过程,这一阶段从时间上来看是学生注意力易分散,易疲劳的阶段。进行练习可重新唤起学生的注意力,练习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多样化,但要以能提高学生技能、发展能力为目标。高中哲学常识的教学更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对社会政治经济等各种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据此,设计以下两个练习:

  (1)学生讨论: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你如何让三个和尚都努力去挑水,而且又快又省力地完成呢?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经济学启示?

  (2)自创习题训练:习题不是统一的单一模式,也不照搬照抄,更不是简单的思维训练。而是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都是自己设计编写的,让学生在六七个选项中选出若干个答案,这需要学生的积极思考或者是学生间的合作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这里的习题体现教师工作的创造性,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维,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采用具体课例的分析、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注重德育渗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合作意识和效率意识。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设计收到的效果很好。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从整体把握了知识;比较容易掌握学习的重点;难点也变成了易点;口头表达、归纳分析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文言文是初学者觉得比较难掌握的一种文体。本文是本册教材第二次学到文言文。学习本文,是对文言文的进一步熟悉和了解。而学好本文,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利于以后文言文的学习,对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起着比较重要的指导作用。

  2. 教材介绍:本文均出自《论语》,这是过去蒙童教学的必读书,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选录的十章,作为文言文,有一定的难度,但全是短章,又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其内容涉及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修身做人三个方面,较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因而可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教学。

  3. 教材的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其依据: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的及教材的自身的特点,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积累文言词汇;

  (2)流畅地朗读并背诵本文;

  (3)理解每一则的含义;

  (4)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合作探究的精神;

  (5)进一步把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文言文学习要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文中部分字句的理解。

  一、说教法:

  “教无定法而又有法”,教学方法的设计应面向全体而又注意个体差异,应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的职责主要在于教学生学。”

  1. 朗读法。“教学千法读为本”,本课教学较注重朗读训练,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之前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论语》的语言特色:每节短小精悍,内容前后无联系。在点拨时读,使学生加深对字词和内容的理解。同时朗读训练避免单一,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另外教师要注意朗读技巧的指导,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音流利,音韵铿锵。本文有许多句式相似,要注意读出对称的感受来。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再如:“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在反复的吟诵中,品味语言,感知每一句的大意,加深对每一则内容的理解。

  教法依据:“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本文是文言文,课文要求背诵,对文言字词的理解主要是通过朗读来实现;其次本文语言简练,句式相似者较多,适宜朗读,通过朗读,从整体上感知语言,理解内容。

  2. 点拨法。运用点拨教学法,以突破重点。运用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如学生在讨论“择其善者而从之”与“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三句话中的“之”的用法时,让学生复习回顾《童趣》一文中“之”字的几种用法,归纳总结本文中该词的用法。教师的相机诱导,往往能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不断联系,补充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思维也得到训练。

  教法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废止串讲,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主体与主导的最佳组合是现代课堂教学理想的境界。

  3. 合作探究法。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互问互答,围绕问题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表现出积极的思维。用学生的互问互答,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把问题给学生,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得出答案。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较开放的探究活动中对文章的理解有了深度,如组织学生探究“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告诉人们的道理,以及我们现在用的意思与之相近的俗语,探究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探究中,有的学生甚至对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与教育界“左真右假”的故事提出质疑,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时常有新发现。

  教法依据:

  (1)因材施教,本文内容紧扣学生实际,下有注释,利于组织讨论、探究。

  (2)合作探究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出来的新理念,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必须观测这一做法,这是语文适应新形式的需要。

  (3)学生的主体作

  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原则,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4)让学生充分的活动起来,符合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说学法

  以学为本,变教为学,是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一道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为学生设计教学,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1. 积累文言词语。对于文言文而言,教师应重视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文言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落实字、词、句,而学生应注意融会贯通,归纳总结。

  2. 朗读法:知道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知每一则的含义,加深理解。

  3. 整体感悟法。虽然每一则之间内容缺乏联系,然而就其内容的侧重点而言,内容又可归纳为学习和修身两部分,整体感悟内容,以利于初步把握孔子的思想,即他所认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以及个人人的品德修养。

  4. 讨论、合作探究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讨论探究面越是深广,就越能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潜能,有利于学习的深入;学会发现问题,并能围绕某个问题探究,解决,在积极采育中使自己的话语、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学到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论语〉十则一文的教学安排,主要分两课时,前一课时学习前五则。由<论语>的影响地位入手,激发学生学习<论语>的兴趣,层层推进,在设计中突出学生主动的合作探究,充分让学生活起来,注重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字词的教学在深入理解中得到强化。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齐读全文,整体感知。

  2. 说说感受:和前篇文言文《童趣》有何不同?引出《论语》及孔子的介绍。学生说,教师补充,强调《论语》及孔子的文学地位。

  教学一开始就通过整体感知,让学生初步把握《论语》的内容、结构、表述的特色,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对《论语》及孔子地位的了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外主动深入地研读《论语》。

  (二)教师引导,学法探讨。

  在学习前篇文言文《童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把握文言文学习的要点,整理归纳。学习要点包括(1)读准字音;(2)注意句读;(3)把握句意;(4)提出疑问;(5)朗读背诵;(6)联系实际,把握主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学习文言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该怎么学。

  (三)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在明确学习要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明确要求,然后学生分四人小组,逐一讨论,合作探究,互相质疑释疑。教师适时点拨。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四)师生对话,解答疑难。

  对于一些在小组讨论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在班中进行交流、解答。同时交流学习体会。

  (五)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 说一说你最喜欢文中哪句格言,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够,需如何改正,哪些方面有新体会,介绍一下。

  2. 这一环节设计旨在让学生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其进行思想教育。

  (六)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1. 摘抄文中的成语、格言、警句。

  2. 说说下列字与它们在古代汉语中的意[内容来于Y-Y_课-件_园 ]思是否相同?(省亲、反省)(诚信、书信,信用)(可以)

  3. 课外有选择的阅读《论语》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革命精神的文章。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延安精神。课文主要写了延河,枣圆,南泥湾,宝塔山。

  课文语言优美流畅,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同过课文的学习学生能更好的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

  二.说学生:

  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这个班经过了四年的阅读训练教学后,班上学生思维活跃,对语文非常感兴趣,阅读和写作表达的愿望很强烈;结合对本班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的了解,以及课前的师生交流,我充分感觉到,学生能够领悟延安精神。

  2、学生的阅读能力不错,但对把握文章的关键词能力还不够;

  3、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欠强,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感悟。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板书课题

  根据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有关延安的内容。

  (二)学生读课文

  捕捉信息,品读细品,内化情感

  要求抓住“延河、枣园,南泥湾、宝塔山等来领悟延安精神。

  学生通过小组协作,“抓高楼大厦、家用电器,体会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英雄精神。

  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学生通过小组协作感悟延安精神。

  (三)揭示题目,升华主题

  教师:结合“毫不犹豫丢掉老牛破车,宝塔山的脊梁这反复说明,落后的生产,生活件要改变,但延安的精神要发扬。

  教师将播放课件,播放课件,进一步领会延安精神。

  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将对他们的答案有不同的标准要求,并在讨论时给予相应的帮助。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

  (四)课外阅读,延伸课外

  课堂即将结束时,教师会向学生介绍和推荐相关的革命题材的文章,以此激发学生的继承革命精神的迫切愿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及扩大阅读量.向学生提议,请他们谈一谈读过的课外读物中的感人情节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它是华师版的《信息技术》第二册第一章第七节的内容。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本节课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WORD排版知识的延伸和拓展,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到WORD作为一个优秀的办公软件,不仅可对文字进行处理、还能实现对图像的处理,本节知识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面知识的学习。

  重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因此让学生掌握插入图片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而在对图片的调整和编辑的操作中学生容易出错,掌握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图片的调整编辑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目标分析

  我将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其中教师应特别关注培养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播放)

  (1)知识目标:

  让学生熟悉插入图片的各种方法。初步掌握调整图片、编辑图片的方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精神,提高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宣传单的设计,激发了学生对湖北关注,对家乡热爱的情感。

  三、教法分析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创设情境法”、“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法”、“分层教学法”。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为此在授课时,我首先通过观看运动会比赛的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的主题任务——为省运会制作宣传画单,在完成这个主题任务过程中,再给出一个个小任务,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自已动手,自主探究,以任务的方式再次激发学生兴趣,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

  四、说学法

  在这节课中学生主要用到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尝试操作——自主创造——作品展示”。学生在完成每个任务的过程中,总是从思考讨论完成任务的办法开始,在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探究验证的基础上,完成任务,最后通过作品展示,让学生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

  五、说教学准备

  1、带多媒体系统的网络教室。

  2、多媒体教学课件。

  3、学生预先分组,并确定组长。

  4、将运动会比赛的相关资料及图片存放在学生机D盘。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我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情境激趣,引出主题

  (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三)实践运用,提高发展

  (四)展示评价,归纳总结

  第一环节:情景激趣,引出主题

  首先,我播放了前几年前的奥运会录像片段,同学们看到赛场上运动员飒爽的英姿,场下啦啦队摇旗呐喊的情景,一定会无比激动,此时,问道:“多么精彩的场景,同学们想不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运动会,让更多的人受到运动会顽强拼搏精神的鼓舞呢?那么,今天我想请大家当一回设计师,用我们所学的WORD软件为运动会设计一份宣传单,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体育活动的魅力!好不好?”

  同学们的激情一下了被调动起来,使新知识的学习成了学生内心的需要,从而使这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第二环节: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同学们的激情被调动起来后,个个跃跃欲试,紧接着有一些同学会由喜悦转为疑惑:“怎样为运动会作宣传呢?”

  这时,出示两个文档:“看,这是老师为省运会设计的宣传单,哪种宣传效果更加形象生动,更能鼓舞人呢?”

  学生的回答肯定是带图片。我顺势提出第一个任务

  任务一:同学们自已动手试一试,如何插入图片?

  任务提出后,同学们思考讨论,我提示学生插入图片要使用插入菜单,让学生自已动手实践,看看谁最先找到插入图片的方法,这样意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

  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水平不一,有些同学不仅很快就找到了插入剪贴画的方法,还找到了插入其他图片的方法,但是,也有少数学生不能完全掌握,这时,我请已学会的同学担任小老师,指导其他同学,并鼓励同学走上讲台为大家分别演示插入剪贴画和插入其他图片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能的机会。

  然后,我利用事先做好的课件,演示操作步骤,归纳操作方法。

  这样做,既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又强化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

  通过学生的演示,教师的归纳,学生们都能将图片插入到文本。紧接着我找出几张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广播软件进行展示,我首先对这些作品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请同学们议一议如何使这些作品更加完美,同学们畅所俗言,对于同学们提出的建议,我归纳成3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问题1:如何改变图片的大小?

  问题2:如何移动图片的位置?

  问题3:如何调整图片和文字之间的位置关系?

  这3个问题成为了3个新的任务摆在了同学们的面前,我让学生可根据自已能力的高低选择1个或多个任务进行探究,并尝试操作。这样采用分层教学法,既让能力高的同学充分展示自已的才华,也可让能力较低的同学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使得全体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同学们在操作前,我这样提示大家: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通过1、教材的阅读。2、回顾以前图画程序中图片的编辑来解决。

  教师巡回指导,对于个别同学遇到的问题,可以让小组中会操作的同学传授方法,开展合作学习。对于大部分同学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则进行启发引导。在我的预设中,“在‘嵌入型’的文字绕排方式下不能随意移动图片的位置”将是同学们面临的一个巨大的难题,因此,我有意在屏幕上演示,并质疑:“图片为什么拖不动?看谁能帮帮我?”这时,师生共同探究,得出正确的方法。

  然后选几位同学将屏幕上的几幅作品进行完善。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对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强调。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突破了对图片进行调整编辑这个难点。

  在这一环节,同学们在任务的驱动下,自主探究,动手实践,解决了问题,学生的角色从“让我学”变成“我要学”,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好奇心也随之得到满足,动手实践的得与失,不再是作品的好坏,而是“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

  第三个环节:实践运用,提高发展

  在学生掌握新知后,我设计了一个以小组为单位来为奥运会设计一份宣传画的比赛,制定比赛规则后,给学生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学生自主创造,充分发挥自已的灵感和特长,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体验团结协作的力量,以比赛的方式,使孩子们的兴奋点再次激起高潮,不知不觉中使知识得到了巩固。

  第四个环节:展示评价,归纳总结

  在这个环节里,利作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优势,将小组中比赛优秀作品传送到教师机,我利用事先做好的模板,快速地将这些作品做成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既可以相互学习,交流心得,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又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兴奋,被认可的满足,品尝到学习的快乐。

  在我结束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时,我将请同学们对这节课谈谈自已的收获,目的在于让同学人回顾教学过程,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加深对本课重难点的理解。最后,我会说:“今天已经成功地为此次奥运会设计了宣传单,但还不够完美,如艺术字的使用,背景的设置等,这些知识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学习。”给学生造成学习的期待心理,激发他们下阶段的学习热情。

  七、评价分析

  本节课以任务为主线,有意识地留给学生适度的思维空间,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容为一体。鼓励学生大胆上台演示,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教师将从多方面给予评价,同时,通过作品展示,让学生自评,互评,从而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八、设计思想

  本节课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同学们都十分关心的奥运会为切入点,通过教师的引导,对本堂课进行整体把握,放手发动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探究和创造中来,从而享受到创造的快乐,体会到学习的轻松,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我相信,通过这种快乐的教学方法,学生们一定会更加喜爱信息技术课,爱上富有魅力和新奇的自主创新的学习方法,那时,真正解放的不只是老师,还有广大的学生。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敬请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和特点:

  《 》是高中数学课本第 册(修)的第章“ ”的第 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 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 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 打下基础,所以《》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的特点之一是:

  特点之二是: 。

  2、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B、C

  (2)能力目标:A、B、C

  (3)德育目标:A、B

  3、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最佳效果。另外还注意获得和交换信息渠道的综合、教学手段的综合和课堂内外的综合。并且在整个教学设计尽量做到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三是注重渗透数学思考方法(联想法、类比法、数形结合等一般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四是注意在探究问题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利于开放学生的思维。当然这就应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能够做到叶老师所说“教就是为了不教”。因此,拟对本节课设计如下教学程序: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有效的能被学生接受的学法指导应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是通过优化教学程序来增强学法指导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分析、归纳、推理能力得到提高。本节教师通过列举具体事例来进行分析,归纳出,并依据此知识与具体事例结合、推导出 ,这正是一个分析和推理的全过程。

  2、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索的过程。 主要是努力创设应用科学方法探索、解决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体会科学方法,如在讲授 时,可通过演示,创设探索 规律的情境,引导学生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揭示内在规律,从而使学生领悟到把可靠的事实和深刻的理论思维结合起来的特点。

  3、让学生在探索性实验中自己摸索方法,观察和分析现象,从而发现“新”的问题或探索出“新”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动力。在实践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观察、多交流、多分析;老师要给学生多点拨、多启发、多激励,不断地寻找学生思维和操作上的闪光点,及时总结和推广。

  4、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猜测、尝试、质疑、发现等探究环节选择合适的概念、规律和解决问题方法,从而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如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中,蕴含的本质差异,从而摆脱知识迁移的负面影响。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分析过程、善于比较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现象发掘知识内在本质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创设情景:A、教师演示实验。B、使用多媒体模拟一些比较有趣、与生活实践比较有关的事例。C、讲述数学科学史上的有关情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提出接下去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设计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通过动手探索有关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得出新知,并进一步提出下面的问题。

  2、组织学生进行新问题的实验方法设计—这时在设计上最好是有对比性、数学方法性的设计实验,指导学生实验、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显示学生的实验数据,模拟强化出实验情况,由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出知识的结构。

  (三)、实施反馈:

  1、课堂反馈,迁移知识(最好迁移到与生活有关的例子)。让学生分析有关的问题,实现知识的升华、实现学生的再次创新。

  2、课后反馈,延续创新。通过课后练习,学生互改作业,课后研实验,实现课堂内外的综合,实现创新精神的延续。

  (四)板书设计:

  在教学中我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中间知识推导过程,右边实例应用。

  五、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 》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 知识,并把它运用到对的认识,使学生的认知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这节课是在学习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基础上引入的,学好本节课知识,可为后面的学习生态平衡的知识做好铺垫。针对本节课知识的特点,教学中可联系前面学习的内容,已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本节课知识比较抽象,在引导学生分析时,首先提示学生“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生物圈中的每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系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材以碳循环为例,结合所积累的生物知识较好的理解碳在生物之间循环,从生物体返回无机环境的过程。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对比学习,加强了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名词概念以及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4、通过设计“草场放牧方案”,为学生(特别是X科)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电脑课件和课本的图(图解)的观察,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

  2、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将知识化难为易,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相互合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3、通过实例和结合课本上例子的分析总结,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等思维能力,从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为题撰写小论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生态系统功能的学习,使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三、教材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能量是一切生态系统的动力,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圈中每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系统,这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其重点知识是:能量流动的起点、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流动的途径和特点。这部分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与第三章新陈代谢(同化作用、异化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有一定的联系,它又直接关系到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

  研究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一方面可巩固前面学习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研究生态系统的目的——服务于人类自身(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打好基础。

  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的过程,同时,还渗透着物质运动和物质普遍联系的辨证观点,是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极好素材。

  碳循环过程

  碳循环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具体实例。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功能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学生可以运用学过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物学知识来分析碳循环的具体过程;通过对碳循环过程的分析,可以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特征,也可为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区别与联系奠定基础。

  在碳循环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原理,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碳循环过程包含了生态系统各个组成成分之间的物质联系,渗透着物质普遍联系的辨证观点,也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极好素材。

  2、难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

  能量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能量流动也是抽象的,而且各营养级中能量的来源和去路比较复杂,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对于能量的认识不是很充分,对于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更是生疏,因而成为认知上的难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时,应首先提示学生“能量是一切生态系统的动力”,“生态系统的存在和发展”也需能量,再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过程。对于能量流动特点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能量流动过程分析出抽象的能量流动的特点。组织学生分析必须有很好的切入点,采用设计合理的问题或提示分析的角度和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难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物质的变化必然伴随能量的变化,物质和能量在各个营养级传递过程中均有递减的现象。不同的是,能量多数以热能的形式耗散在环境中,难以被生物体再度利用;而物质不论以有机物或是无机物的形式进入环境后,都可以重新回到生物群落中,被生物体再度利用,因此,“能量是流动的、物质是循环的”。

  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可渗透普遍联系的辨证观点、物质运动观点和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的观点的教育。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有两个知识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在引导学生分析时,首先提示学生“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生物圈中的每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系统。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深入思考,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认识到能量的传递途径是食物链。“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通过提供多媒体课件吗,直观显示碳循环的过程,然后组织各种学生对资料进行讨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请大家欣赏一段动画!并讨论后面的问题。(大屏幕出示这样的情境动画)

  鲁宾逊流落到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然后出示问题: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试说明理由。下面有两项选择:

  1、先吃鸡,再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

  学生讨论。

  师:大家都很聪明,都选择第二个答案,理由也比较充分,因为第二种吃法可以给他提供更多的能量,使他能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一切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没有能量的供给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就是能量流动,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伴随着物质循环。那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设计思想从学生喜欢的动画入手,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再加上教师语言的小结,直接切入本课主题,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将枯燥的问题形象化、生动化和趣味化。

  (二)新课教学

  活动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什么?怎样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能量是怎样流动的?

  2、播放课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示意图。

  3、学生回答: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

  4、引导启发:不是所有的太阳能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只有被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才能流动。

  5、师生谈话:生产者是如何固定太阳能的呢?是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有机物中的。那么能量又是怎样流动的呢?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流动的。我们把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个营养层次称为营养级。那么能量是怎样逐级流动的呢?第一级是绿色植物,第二级是以植物为食的动物,第三级是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以此类推。

  6、分组讨论:能量在流动过程中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么?

  7、播放课件:生态系统能量流向示意图。

  (推荐一个同学归纳其中心内容,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8、师生交流: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有三个去处: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了,即通过细胞呼吸释放和生命活动利用了;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没被利用的枯枝落叶和下一营养级摄食未消化而排出的粪便中的这一部分被分解者释放出来。因此,可以看出,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设计思想本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本部分的教学策略是先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然后播放教师自己制作的直观性较强的“能量流动图解”使学生对“能量流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师生谈话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能量流动的过程”有深刻的理解,突出体现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发散思维,对生态系统是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更加深刻,让学生感受到生物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的生物学观点。

  活动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教师语言导入: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中还伴随着物质循环,其中碳循环就是非常重要的物质循环。大家都知道,二氧化碳气体是空气中的主要气体,也是碳参与物质循环的形式之一。下面我们就来讨论,碳循环是怎样进行的?

  2、复习巩固:写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公式,说明二氧化碳在此过程中的作用。

  3、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教材P92的填图,结合书中的课文,练习描述碳循环。

  4、师生共同小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生态系统中,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二氧化碳变成有机物,再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碳循环可见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微生物也能把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另外,生物体内的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可将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还有一部分生物遗体没有被分解者分解,转变成为地下的石油和煤,暂时脱离循环,但一经开采燃烧,便可产生二氧化碳返回碳循环。

  5、教师引导探索: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地采伐森林,再加上燃烧化石燃料以及环境污染,因而使大气中CO2的浓度明显增加,导致温室效应。那么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请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6、小组讨论并回答。

  设计思想本部分是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的教学策略是:从回顾旧知入手,通过知识迁移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再通过分析、讨论、交流、填空等形式加深对“碳的循环”知识的理解;通过“课堂延伸”引导学生利用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的理念,并展开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STS)教育,并通过“温室效应”问题的讨论,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活动三: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两者密不可分。

  师:请大家阅读书后的课外探究,了解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并且回去做模拟实验,或制作一个小的生态球。

  设计思想通过简单的语言对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使学生知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是彼此联系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密不可分的。有利于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辩证的生物学观点。再加上课外探究的设计,使学生更加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实际意义,将课堂内容引申至实际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望,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神奇的水》,本课与《观察水》共同组成对水的认识。在《观察水》一课,学生已对水的颜色、气味、味道等物理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老师要带领学生研究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了解水的这些本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对水的性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水的其他性质。

  2.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如语言、文字、图画)描述水的其他性质。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能够产生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了解水的其他本领。

  2.了解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分享交流。

  三、教学准备:

  烧杯(红水)、纸条、布条、粉笔、塑料尺、烧杯(热水)、曲别针塑料杯(一满杯水)。

  四、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的体现必须在启发性原则和自主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本节课对水的研究,就是以学生原有认识为基础,通过一系列动手实践活动,认识水的有关性质,如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等。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学科知识的整合,强调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水,将有关说的学习置于生命之源的广阔背景下,使学生体会到联系生活的教育所带来的魅力。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科学课应精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因此这一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是这样安排的:

  1.情景导入,老师创设了一个魔术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观察魔术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或想研究的问题。古人云:学贵思疑。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先让学生自己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作为三年级的学生。也许他们提出的问题有些幼稚,也许他们提出的问题没有太大的研究价值,但作为科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引导学生善问,培养学生善于质疑问难的能力。科学的本质就是从问题入手,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提出来了,那就是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2.探究交流,首先是对毛细现象的探究,出示一杯加红墨水的水,让学生想办法让水往高爬,一来是发散学生的思维,二来是为毛细现象的特征出现,作铺垫,当学生一时想不到让水自已往上爬时,教师适时出示餐巾纸,有了抓手,学生的生活经验一下子被唤醒,办法有了,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一下子把所有器材都陈列给学生,充分给了学生的思维的空间,以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接着让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让他们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实验哪些物体水会沿着它上升,哪些物体水不能沿着它上升,能上升的这些物体有什么特点,一环紧扣一环。这一实验结束后,学生提出“水为什么会往上爬”这一问题,鼓励学生分析与交流,并且辩析一此原因,尽量让学生能找到餐巾纸中有小孔和缝隙这一原因,从而让学生了解水能产生毛细现象这一性质。其次是对“水”表面张力的探究,共两个实验,硬币装水和满的水杯中加回形针,都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并由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然后交流、分析、辨析一些原因,这两个实验之前充分让学生进行猜测,作出假设,通过列数字的方式,让假设和事实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震撼学生的心灵,那有关水的表面张力才能在学生的脑中刻下永久的痕迹。这个实验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乐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探究欲。从而使他们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3.归纳总结,让学生谈收获,谈感受,再让学生提出一些有关水的问题,让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中止,课的结束成为学生新的探索的起点。

说课稿 篇8

  一、指导思想、理论依据:

  本课以新的课程标准为依据,倡导主体性与研究性的学习,将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高中阶段的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两段式教学的意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完成的让学生自主学习练习,对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部分教师加以辅导,最终达到学习练习的目的。这样的学习方法目的在于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体育锻炼方法,懂得更多的体育锻炼知识,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和竞争意识,以及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结合形神拳套路结构的特点,培养会学武术,会欣赏武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二、教材分析:

  形神拳是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武术运动教学中的选修内容,这套形神拳动作舒展大方,刚劲有力,要求学生在学习时有较好的协调、柔韧、劲力等。因此,对培养高中学生的武术意识,发展灵敏,协调、力量等身体素质具有良好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班级为高三年级武术选修班的学生。由于高中学生已具备较强的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本课结合了图片教学、演示教学等教法,以及各种练习手段,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对插步摆掌,钩手推掌,弹踢推掌,弓步冲拳的技术动作初步了解形成概念,学习体会形神拳的精、气、神等风格特点。

  2、技能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插步摆掌,钩手推掌,弹踢推掌,弓步冲拳的技术动作。全面发展学生的柔韧、协调等素质,提高掌握动作技能的能力,力争80%以上的学生能达到基本掌握的程度。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树立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刻苦锻炼,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4、负荷目标:预计练习密度:37-40%;预计平均心率:110次/分。

  五、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练习时动作到位,刚劲有力,学习体会形神拳的精、气、神

  2、教学难点:动作之间的合理衔接及动作之间的攻防转换

  六、教法与学法:

  本次课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现有的水平上通过自主学习来提高动作技能,教师在教法上采用:①讲解引导法;②演示法;③指导法;④预防和纠正错误法;⑤积极性评价法等,适时进行施教,使学生对教学目标有更深的理解和体验。

  学生在学法上:采用了①体验法;②观察法;③模仿练习法;④探究法;⑤合作与互评等学法,来改进和提高形神拳的技术动作,从而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

  七、教学流程:

  (一)导入部分(10分钟);

  1、教学常规内容;

  2、热身跑

  3、跳兔子舞;

  设计目的:跳“兔子舞”不仅提高学生的灵敏性和协调性,而且培养学生情趣,达到热身效果。

  3、准备活动操:徒手操练习(学生带做)

  设计目的: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热身的目的为下一步的教学奠定基础。

  (二)自主学习与展示(10分钟)

  1、自主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由复习形神拳前几节动作(3-5次)

  设计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自主练习的过程中,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巩固动作技能。

  2、展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展示(1次)

  设计目的: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动作的机会,而且可以了解学生前几节动作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准备。

  3、集体练习:教师引导下,集体复习前几节动作。 (2次)

  设计目的:改进和提高前几节动作,巩固基础。

  (三)合作与探究学习(13分钟)

  1、观看教学图片,导入课的主题。

  设计目的:通过教学图片的观看和讲解,让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良好的动作概念。

  2、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新授课内容,并模仿练习。

  设计目的:把时间让给学生,把教师的主导教学转化为学生的自主地学,使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增强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新授动作

  设计目的:让学生的感性练习转化成动作,真正体会动作之间的奥妙。

  4、教师巡回指导、示范、答疑、帮助各组解决问题并强调重点及关键点,并及时纠正学生错误动作,同时用鼓励和肯定语言激发学生信心。

  5、集体学、练习:师生共同完成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并加以巩固。

  (1)、教师领做,使其进一步了解动作;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仿练习;

  (3)、巡回指导,纠正动作;

  设计目的:在教学中让学生真正理解动作的涵义和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动作的识记,提高动作演练的质量。

  (四)、课课练: (5分钟)

  男生俯卧撑 15/2组

  女生立卧撑 10/2组

  (五)、愉快转换(5分钟):

  值日生带领进行瑜伽放松。

  设计目的:消除肌肉的疲劳,恢复身心,为下一堂课做准备。

  (六)、结束部分(2分钟):

  1、集合

  2、组内自评及教师评价并小结。

  3、布置课后复习内容。

  4、师生再见!

  八、预计课的心率及密度:

  预计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预计课平均心率110次/分。运动密度37--40%。预计教学的技能目标达成:80%的学生能独立完成套路技术动作。通过课课练,达到增强学生上下肢力量的目的。学生不但在身体上得到锻炼,意志品质得到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帮互学充分体现了小集体的作用,使得学生的责任感,与他人的合作及人际关系得到培养,在教学中得到充分落实。

  九、场地、器材:

  场地:舞蹈教室

  器材:电脑、教学展板等;

说课稿 篇9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情节简单,文字鲜活,是一篇极具生命教育意义的经典文章。记叙了萨沙与家人出外度假,突然遭遇暴风雨,因为出门时只带了一件雨衣,所以父母亲自然地把雨衣让给了最需要保护的萨沙。而萨沙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把爸爸、妈妈让给他的雨衣盖在了“比自己弱小的”的蔷薇花上的事。尽管文章说的是一件简单的生活小事,却阐明了深刻的做人道理,这既渗透了“不甘于做弱小者”的文本价值观念,又饱含着“保护弱小者”这样的信念情感,更体现了文本生命的高度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熏陶中获得思想启迪。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以“弱小”一词为文眼,抓住文章的明线——“谁是最弱小的”;以“保护”一词为情眼,抓住文章的情感暗线——“保护比自己弱小的”,通过“对话”的形式,深化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对话状态中,让学生产生领悟,激起语言思维的火花,让学生获得生命的体验。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向萨沙一家人学习,有不甘为弱者,自觉保护弱小的意识。

  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真正含义。

  文章中语言是外在的,情感是内含的,在教学中,我本着让学生领悟课文精炼的语言、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力求凸显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体现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阅读这样的教学理念进行设计。

  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以读为主,读写结合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在由读至写的倾吐中发展语言、陶冶情操。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生的知识习得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而自主探究又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在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情况下,组织开展小组学习、同桌交流等活动,就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并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

  3、想象体验,发展个性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学生在读书时的联想、对生活的回想、转换角色时的畅想及创编故事的遐想中,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对人物内心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将课堂与生活“链接”,感受到了今后怎样做人,从而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学案教学对于我来说是个新生的事物,从学案的设计到课堂的实际运用,都有种盲人探路的感觉,只能是跟着自己浮浅的感觉走。课堂教学中操作不得力的地方,肯请在坐的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

说课稿 篇10

  说教材:

  1、本单元内容的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分数的产生及意义》位于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主要学习内容有: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些都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单位“1”,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并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产生和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4、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

  说教法:

  牵引法-----学生已经能将一个物体平均分若干份,并能用分数准确表示各部分大小,由此我引导学生由平分一个物体过渡到平分一些物体,知识牵引过渡,降低了学习难度。

  归纳法-----在三年级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分数,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平分一些物体,得到一些分数,在原有基础上,更加深了对分数的认识,进而归纳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指导练习法-----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认识了分数单位后,通过几组练习题,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说学法: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讨---分数的意义。

  让学生知道单位“1”是什么,平均分了几份,这样的几份表示什么。学生在独立思考后,再小组探讨、交流、汇报,理解各个分数的具体含义。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课前让学生猜谜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从中引出本课教学内容。如:一分为二、一心一意、七上八下。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分数的产生及意义(课件出示)

  (1)将1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多少?这一份怎样表示?能用整数表示出来吗?

  (2)课件出示苹果图,学生用分数表示出来,问有什么发现?学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归纳:分数的产生、意义。

  2、认识单位“1”

  我为各小组准备了数量不同的物体,让学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来分,在分的过程中让学生找出不同的分法。

  (1)教师强调说出单位“1”的含义,不仅指一个物体,还可以是一些物体。(课件出示)

  (2)学生举例:加深对单位“1”的认识。

  (3)说明:单位“1”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单位“1”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

  3、让学生自学分数单位(出示课件教学)

  (1)引出分数单位的概念,强调“其中的一份”。

  (2)指导完成P64的第8题。(课件出示学生做,读出分数,并说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三、新知运用

  课件出示习题,让学生做,当堂指名回答,集体订正。小组比赛,学习积极性高。

  四、课堂小结

  由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再总结。

  说板书设计:

  板书了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重点板书了分数的意义几分数单位的概念,做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学生的预习汇报引出教学课题及学习目标,让学生对照目标进行学习。我设计了让学生把学习材料平均分,能有几种不同的分法并用分数表示出来这个探究活动。在小组进行平均分的时候,出现这样的问题:得到一个物体的小组很快分了出来,如: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这个圆的四分之一,得到几个或多个物体时学生就不会分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及时进入到每个小组参与并指导分法,但因时间关系,不是每个小组都进入。因此,当我指名一个小组汇报时,就出现了“把9个圆平均分给6个小组成员,每人得到六分之九”这个分数,与我教学的进度内容不符,我的课堂随机能力相当弱,我没有给学生肯定,因为我没有想到这组的学生会得到这样的分数(这是后面才学习的分数与除法的应用),我的冷处理不但暴露了自己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差,更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扼杀,真是值得好好反省。通过这节课让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今后我要加强这些方面的提高。

【【精选】说课稿模板合集10篇】相关文章:

精选说课稿模板合集七篇07-06

【必备】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8篇07-31

关于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六篇07-30

【精品】幼儿园说课稿模板合集7篇07-19

有关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十篇07-14

【精华】数学说课稿初中模板合集9篇07-10

精选小学说课稿模板4篇12-22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九篇09-11

精选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5篇06-08

【热门】说课稿模板锦集7篇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