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10-22 13:02:1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精品】说课稿模板汇编八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品】说课稿模板汇编八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理念

  本节课意在着重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行为习惯,让他们尝试着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通过大量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人人参与活动,并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精神。

  二、说教材

  铝三角及其应用是本节内容的一个重点,也是高考的重要考点,既是对铝三角转化知识的总结,又是对铝及其化合物转化知识的延伸,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一座重要桥梁。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理解和掌握铝三角间的转化关系,了解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人人参与,主动学习和思考,使他们在问题情景中获得知识和体验。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问题的讨论、交流与探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使他们树立起事物间可以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三、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问题开路,各个击破,层层深入,从而获取新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问题贯串课堂的始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获取新知。注重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让人人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化学素质。

  四、说学法

  根据我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教材实际,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更多地注重了指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方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他们:听---听得明白,思----敢思敢想,想得出来,说----说得清楚,说得完整,议---都可参与,积极交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让尽可能多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新知识。

  说教学过程

  引入,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始,让他们系统总结出铝三角关系和转化条件,掌握这一理论知识后,学生都很想知道他们到底在化学中有什么用?正是利用这种心理我便顺势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在处理Al(OH)3制备的条件选择时,我首先要求学生充分利用铝三角关系,找到制备Al(OH)3的方法,然后逐步深入,根据Al(OH)3的性质,让他们分析得出制备Al(OH)3的最佳条件。

  2、在处理的Al3+、AlO2-共存问题时,我先让学生回忆找出他们所属类型,然后让学生去分析讨论这些类型的物质不能与哪些物质共存,最后提高难度,提出AlO2-能否HCO3-与共存,让大家讨论,从而使知识得到进一步升华。

  3、在处理有关Al(OH)3的图象问题时,我是引导学生根据铝三角转化的数量比例,确定生成物,然后要求他们亲自动手去画出Al(OH)3与H+、OH-的量的关系图。同时为了提高他们加深对本知识的理解,我还设计了两个问题,假如换成弱酸弱碱图形又是怎样的,让学生思考,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

  课的结尾,我作了一个简单的小结,既是对所学内容的一个总结,同时又提出新的要求,给学生留下一个美好的悬念。

  最后设计了两个问题作为课堂练习让学生去做,让学生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

  板书内容:《铝三角》及其应用

  铝三角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一、制备Al(OH)3的条件:

  1、Al3+与酸(弱酸):

  Al3++NH4、H2O=Al(OH)3↓+NH4+

  2、AlO2-与酸的(弱酸)

  AlO2-+CO2+2H2O=Al(OH)3↓+HCO3-

  二、Al3+、AlO2-的共存的问题

  1、Al3+、OH-、AlO2-弱酸根阴离子

  2、AlO2-、H+、Al3+弱碱阳离子和HCO3-等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课本第八册的第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第二课时。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语言简洁,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表面看,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要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到朗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在脑海中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三,教学方法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他们对同一文本的反映也是千差万别的。莎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和作者常常不是处于同一时代、同一环境,知识基础、生活阅历、文化心理、世间观等等,不可能与作者完全相同,因此,我在课前就安排学生搜集一些关于宋庆龄的故事,让他们对于那个时代的那个人物有整体的感知,让课内课外知识交融,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更快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环:揭题导入,复习上课时内容。

  第一课时,我跟同学们一起了解了课文大意,分享了关于宋庆龄的一些生平事迹,学生对宋庆龄这个人物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第二课时一开始就直接揭题提问,宋庆龄不肯搬家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马上可以回答,是因为她舍不得那两棵樟树。这样,学生的目光就从宋庆龄身上转到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上,让学生明白宋庆龄跟这两棵樟树有着密切的联系,宋庆龄很喜欢这两棵樟树。

  第二环:感悟樟树的“形象”,体会樟树永远蓬蓬勃勃的顽强。

  学生已经了解到宋庆龄是很喜欢这两棵樟树的,那就可以很顺当地引导他们去看一看这两棵樟树到底长得如何,为何会得到宋庆龄的青睐。于是我马上安排学生自由读课文第四小节,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学生可以迅速找到“蓬蓬勃勃”这个词。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最重要的手段,找出了蓬蓬勃勃这个词,就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的含义是:生命力非常强,长得很茂盛,很繁荣,很旺盛。哪些地方反映出樟树的蓬蓬勃勃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圈画出有关语句,随机交流,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样子。指导的时候,特别要学生读好“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等词语。

  这里还有一个关联词“无论……总是……”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这个关联词说明樟树在任何条件下,它的生命力都是很顽强的。抓住这点,我展开说话训练,要求学生想象一下,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同桌交流彼此的看法。接下来再读“蓬蓬勃勃”这个词,学生的感受就强烈了,带着这种感受齐读第四小节,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樟树这种生命力顽强的特点整体感知,更为课文要求的背诵打好基础。

  第三环:品味樟树的“精神”,体会樟树的可贵。

  在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默读第五小节,把樟树跟其他树木进行比较,先讲别的树木有容易招虫的缺点,并举石榴树为例予以证实。接下来就说说樟树的特点,让他们自己发现樟树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本身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拒虫的香气能够永久保持。”这是第一步,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那第二步我提问“这种拒虫的香气可以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揣摩的表达顺序和层次,抓住“即使……仍然……”“只要……就……”这两个表示假设、条件关系的句子来理解这个香味保持得的确够久!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呀,怪不得宋庆龄那么不舍得它们。带着这种理解,再次感情朗读,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在读中品味樟树的可贵之处。这样,学生对樟树精神的体会更加直观深入,也能更好地记住并背诵。

  第四环:体会樟树与宋庆龄共同的“精神”

  在教学完樟树的外形特点和作用之后,学生很顺利地知道了樟树的外形特点:蓬蓬勃勃,具有顽强的生命;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于:具有拒虫的香气,并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这时,我引领学生回到课始,这就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是宋庆龄舍不得的两棵樟树,深深爱着的两棵樟树。引导学生读最后一小节,读完提出问题:人们为什么要在樟树前留影呢?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展开讨论。如果学生只是从樟树本身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来思考,我就继续引导,让他们回顾第一课时所了解到的宋庆龄生平事迹,且边回忆边想:宋庆龄和樟树和哪些相似之处?然后展开小组讨论,最后代表发言。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表见解,意在为学生打开一个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激活他们潜在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精神,从而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宋庆龄与樟树之间的相似。

  最后点明,这就是人们喜欢在樟树前留影的原因,樟树是普通的樟树,但与众不同的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还是因为这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在人们的心中,这已经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了,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们就是宋庆龄的化身,在它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宋庆龄的影子。带着这样的理解和体悟朗读整篇,感情升华。通过上述对文本、课外知识的有机整合,学生对本课的写作目的有了各自深浅不一的独到的解读。

  深入学完整篇,最后回到的写法上,让学生明白这是运用了“借物喻人”写法。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在写宋庆龄;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我举例让学生回顾以前接触的一些运用“借物喻人”写法的,并课外拓展篇运用了“借物喻人”写法的《芭蕉》,让学生说一说用芭蕉来比喻谁?他们有什么共同的品质?跃出文本,有机拓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为以后掌握并运用这种写法打下基础。

说课稿 篇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加热和冷却》。本课是第二单元《冷和热》中的第三课。前两课,学生已经了解到热在物体中是可以传递的,并且不同形态的物体,其传热方式不一样;也已经关注到常温下不同物质的形态是不一样的。在此基础上,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物体加热或冷却后,形态会发生变化(固-液-气;气-液-固);二、物体加热或冷却后,体积发生变化(热胀冷缩)。由于后面会有一节课专门研究水在加热和冷却以后的三态变化,因此本课不把形态变化作为重点,仅作初步了解。本课重点关注不同形态的物体由于受热和冷却引起的体积变化。

  四年级的学生对物体受热冷却后会发生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例如冰受热化成水,水冷却一定程度会变成冰,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但这些认识都是表面层次的,物体受热冷却后到底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问题就是本课中要了解的。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给铜球加热和冷却认识到固体的热胀冷缩。

  能够设计实验证明液体和气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受热以后会改变形状、体积和其他一些物理性质。

  知道有一些物体受热会融化成液体,遇冷会凝固成固体。

  知道热胀冷缩现象,即物体一般在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遇冷体积会缩小。

  能够设计实验证明物体的热胀冷缩变化。

  知道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好处,避免许多危害。

  体会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

  重点:知道有一些物体受热会融化成液体,遇冷会凝固成固体。知道热胀冷缩现象,即物体一般在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遇冷体积会缩小。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难点:能够设计实验证明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的机会。教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尊循这些理念,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为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

  为了配合本课的教学,我采用的实验材料有:铜球,酒精灯,铁圈,蜡烛,火柴,水槽,热水和冷水,气球,塑料瓶,吸管,锥形瓶,这些材料看似杂乱无章,却与本课的知识点有着密切的联系。

  整堂课,我分四个环节来进行教学:激趣导入、自主探究、拓展应用、全课小结。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

  看一段视频,了解糖画的制作过程,有没有从录像中发现什么科学小秘密?通过视频的展示,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糖在加热后由固体变成液体;而在冷却后,又可以迅速从液体恢复到固体。这是一种形态上的变化。由此自然导入新课的学习,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物体《加热和冷却》后的变化。紧接着,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像糖一样具有这种性质呢?学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各抒己见。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

  这一部分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活动:

  (一)、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变化。

  1、看来,加热和冷却能使许许多多的物体发生形态变化。老师这儿有个小铜球,如果把放在火上加热,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放进冷水冷却又会怎样呢?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们的猜想并说说为什么这么想?(变大变小)明显吗?有没有办法让大家看清这个变化?在学生思考后出示铁圈,你能借助老师手里的铁圈来设计实验验证你的想法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设计,各小组按照这样几个步骤来探究;1组员进行分工2、商量实验方法提出实验步骤3、动手实验4、记录实验单5、整理信息汇报

  在分组实验的过程中,我注意几个方面的指导;

  实验操作的指导,实验中会让学生用到酒精灯,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在操作前,我会进行操作示范及讲解酒精灯的用法,同时提醒学生加热后的铜球温度很高,应立即放入冷水中冷却,切勿触碰。

  汇报交流的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常常有带有自己生活化的语言,而不能科学地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对发言准确有条理的学生进行鼓励,适时点拨、提炼新知,取人之长,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汇报,认识到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研究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铜球加热后体积会膨胀变大,冷却后体积却会缩小。如果加热水或空气,也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吗?跟上一环节一样,同样也是让学生说说猜测,然后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说说现象,进而发现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进而引导学生回顾板书,认识到固体液体气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第三环节:拓展应用

  出示一个瘪的乒乓球,让学生来说说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它再恢复原型,依据学生的想法提供适当的材料来让学生进行验证。同时也提出问题,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做哪些事?你还能说出哪些?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生活中相应的场景图,让学生更为直观的认识物体热胀冷缩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这一环节,是为了了解巩固学生在以上实验中认识到的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学以致用,同时激发后续的探究兴趣。

  第四环节;全课小结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通过说说收获,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梳理,明确探究的一般步骤,同时,也检测本节课达到了哪些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板书我是这样来设计的:

  加热和冷却

  糖→糖水(固体→液体) 糖水→水(液体→固体)

  加热 冷却

  固体 体积变大 体积变小

  液体 体积变大 体积变小 →热胀冷缩

  气体 体积变大 体积变小

  这样的设计,简单明了,突出重点,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一目了然。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谢谢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变化的量》。《变化的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8页上的内容,是学习比例的第一课时,主要体会生活中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认识变化特征。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充分感知了常见的量,对量有丰富的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学习正、反比例以及今后将要学习的函数的基础。作为一种新知识的开始,本课内容具有重要作用。

  教材在编排上,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通过表格、图像、关系式等多种方式,充分感知不同的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变化的量的特征。这样的内容初看十分简单,但是细细品味,隐藏于基本知识后面的常见的量向变化的量的飞跃,表格、图像、关系式等不同解题策略的训练,定向思维向多向思维的转变等,都是重要的教学点。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变化的量,感觉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认识变化特征。

  2、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能力,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3、 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体验用多种方法研究问题的乐趣,感觉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安排了多个生活情境,以表格、图像、关系式等不同方式呈现,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认识变化的量的特征。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具体情境,感觉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认识变化特征。

  六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以前从未接触过变化的量,从之前熟悉的定向思维模式转向多向思维模式,并认识变化特征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用多种方式认识变化的量的变化特征。

  本课需要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准备学习单。

  二、说教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我主要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教学中,在感知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环节,创设了小明体重变化、小明步行上学、买邮票等丰富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公感知生活中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对变化的.量的规律有一定了解,突出了教学重点,为后面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比较教学法。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教学中,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情境有了充分和感知,了解了一定的规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信比较情境中的变化规律,然后对情境进行分类;在学生对情境初步分类之后,再次引导学生对同增、一增一减这两类进行再比较,再分类。通过一次次的比较,一次次的分类,让学生深入认识到变化的量的变化特征,较好地突出了教学重点,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我还运用了复习导入法、谈话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主要指导学生运用了以下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法。《新课标》指出: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感知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环节,师生一起研究了小明体重变化的情境后,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其余五个情境中量的关系,通过计算、观察、思考、抽象等,自己体验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之后,继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对情境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分类,最终深入认识变化规律。整个过程让学生充分经历研究的过程,学生获得了丰富的直接经验,突破了教学难点。

  合作交流法。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情况是有差异的,学生之间合作交流,能达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的目的,学生可以自愿与他人合作,教师也参与到合作之中去,然后进行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不同层次的交流,让学生的智慧相互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运用多种策略研究的方法。常常教学的根本就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而多种策略的运用正是发展学生思维直接的体现。教学中,为学生精心设计了三张学习单,研究问题时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单,从而使用表格、图像、关系式等多种策略来研究问题,使学生思维更加开阔,更加深入。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准备通过以下三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师:以前我们认识了很多量,你能举例说说什么是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认识有些量会随着一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引入新知:变化的量。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自己发现变化的量的起因,顺利完成了“常见的量”向“变化的量”的飞跃。

  (二)、自主探究,攻取新知;

  1、感知身边变化的量。

  出示六个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自主体验,感知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

  2、根据变化的规律分类。

  深入探究同增和一增一减两类变化的量的联系和区别。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逐层认识变化规律和特征,研究与总结方法齐头推进。

  (三)、知识回顾,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对于学生的问题,能在课堂中解决的,请同学们来解决;不能解决的,提议让学生课后自己想办法解决。

  五、说板书。

  我的板书采用框架式结构,主要反映变化的量的分类情况,简单明了。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本文是人教版十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精读课文。本文是由一位印第安酋长写给即将收买他们土地的白人领袖的精彩的演说稿,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无比眷恋的真挚情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本课的学习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2、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

  二、说学情

  学生通过初读课文,能明白本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土地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以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大地的情感。

  三、说教学方法

  1、教法:在教学中,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读文,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逐渐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2、学法: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等方式展开。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填空()的土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各抒己见。紧接着,我便直接揭示课题,与学生一起进入学习新课文的情境中。

  (二)初读感悟

  这一环节我主要让学生自主读文,并想想课文中为什么说“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把相关的内容找出来,反复朗读、体会,让学生初步达到“在读中体会”的学习目的。

  (三)研读赏析

  通过上一环节的初步学习,学生基本明白:全文可分三部分。因此,本环节的学习任务

  便是抓住“神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保护环境、保护土地的意识。

  1、在第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师生共同探讨“文章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引导学生理解,在这部分作者用大量事实告诉人们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并指导情感朗读,在朗读中体会。

  2、紧接着第二部分,我提出“西雅图酋长重点是从哪几个方面告诫白人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发新一轮的探讨,学生合作交流找答案。然后,我还与学生一起通过充分的朗读体会“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个体现文章主旨的中心句,感受作者表达的强烈情感。

  3、第三部分的教学我出示这两个句子“①我们热爱大地,就像初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②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让学生来谈谈自己的感受,目的是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土地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最后我还是用朗读来提升学生的认识。

  (四)再读课文

  课文寓意深沉,内涵丰富,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初步的审美能力。如,我抓住“溪流河川中闪闪发光的不仅仅是水?”“清风给了我们的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后一声叹息”这些内涵丰富的语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借助生活事例和经验来理解,使教学的难点在学生深刻的体会中得以突破。

  (五)拓展延伸:拓展延伸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得到情感上的提升。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它们是得到了保护还是遭到了破坏?就这个问题,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个微型,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

  一切都是神圣的

  神圣的土地善待河水热爱大地

  保护环境保护大地

  照顾动物

说课稿 篇6

  教材分析:

  我执教的是三年级下册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了画师收了三个徒弟,他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三个徒弟画了不同的画,只有小徒弟得到了师傅的称赞。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阐述教学过程时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读文之前,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再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组织学生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进行合作学习,并围绕着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学生将精读课文中所学习的分段、理解课文等语文基本功,用于了本课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了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说教学过程:

  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故事连故事,让学生入情入境,自主学习。

  新课标倡导的是自主学习的精神。或许,很多人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自己学习”或“自由学习”。我的理解是,自主学习应该是师生互动的、积极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因此,上课伊始,我就用一个故事导入课文,激起学生的兴趣。我在授课之前就布置学生根据古诗“深山藏古寺”画画,上课时我先让学生介绍自己的画,并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告诉学生他们做的是宋朝翰林院的考题,学生顿时兴趣盎然,我马上给学生讲了这个故事,孩子们在听故事和自己亲自绘画的过程中便已明白要开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接着学习课文的故事,课后又布置了另外一道作业,翰林院的另外一道考题:为“踏花归来马蹄香”配画。整堂课,学生都在听故事、学故事、用故事来增长知识。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符合他们那种爱听故事的心理,获得一种愉悦的享受。学生会非常自觉、主动的学习。

  二、发掘教材训练点,让学生动脑动口,主动探究。

  文中,画师评画是全文的重点。在发掘教材时,我把它设计成一个思维训练点,故设疑问: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两个人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加以称赞呢?而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这三幅画,自己去体验小徒弟画的妙处,然后引导学生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来说一说这三幅画。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究的能力,使他们的思维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重视学生体验,让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语文,必须加强体验性学习。然而,由于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不同,体验和感悟也就不一样,学生的理解就显示出多样化的特点。学生如何交流和展示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悟?如何深化对教材的理解与认识?在本节教学中我采用了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的形式。

  首先,我利用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小徒弟的画,并让学生读读写小徒弟的画的句子,自己感悟小徒弟画的妙处,并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画。在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后,我又采用生生对话的形式理解师傅为什么会称赞小徒弟。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看了小徒弟的画,你有问题问他吗?谁愿当小徒弟,你们有什么要问他的吗?

  2、你想夸夸小徒弟吗?

  3、谁能用画师的话来夸夸小徒弟。

  通过对话,学生感受并学习了小徒弟“想别人没想到”的思维方法,并明白画师赞美小徒弟画的真正用意。我想,这比直接让他们去读画师的话要好得多。

  四、利用课文插图理解词语,让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

  运用多种方法,走进词语的世界,让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突破两个词语“连绵起伏”、“若隐若现”,我用鲜明的插图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并通过联系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理解小徒弟的画与两位师兄的不同之处在于能够给人以想象,想象到在那山后还会走出许许多多的骆驼。这样,既化解了词语理解的困难,又领会了课文内容。在教学“连绵起伏”一词中,我让学生将老师的画与课文插图的比较,当学生看到一座座起伏的山峰,自然就水到渠成地领悟了“连绵不断,连绵起伏”的含义。接着我再让学生理解小徒弟为什么要画连绵不断的山峰。“若隐若现”一词的教学方法也是如此。在理解词语后,我便问学生看着这幅图,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闭眼想象画面给我们带来的意境。

  在这节课中,我用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合作学习,所以在时间的调控上我有点失误,后面设计的两个拓展话题没有讲完,觉得非常遗憾。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价值

  "鸟"是动物世界中的一个大的家族。在厦门,到处都可以看到鸟的身影,听到鸟的叫声。而且教育的资源也很丰富:家庭养鸟,花鸟市场,公园,厦门的白鹭洲有鸽子,鼓浪屿上有"百鸟园"等。大班的孩子对鸟的认识有一定的经验,他们喜欢给鸟喂食,还喜欢亲近鸟。这些鸟有着不同的外表,不同的生活习性,不同的生活环境,对人类有不同的作用。那么多的鸟也有相同的特征:有羽毛,有翅膀,会飞……。新《纲要》告诉我们,"要与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我认为,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鸟与人类的关系,探索不同鸟类的不同的生活环境有着一定的教育价值。

  2、目标定位: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依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材本身的特点,我从情感态度,能力,认知等方面确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和的一面。具体的目标为: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多种鸟类及鸟类的共同特征。

  (2)依据生活环境的不同进行分类并学习自我纠错。

  (3)萌发爱护鸟类和大自然的情感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了解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多种鸟类及鸟类的共同特征。难点为依据生活环境的不同进行分类并学习自我纠错。我们知道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我看了,听了,都会忘的;只有我操作了,才会记住。"因此身临其境的学习定能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为此,我们做了如下活动准备:1。知识准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认识过一些常见的鸟。

  2。物质准备:"百鸟园"的场景,鸟类生活的不同的背景图,各种鸟的图片若干,磁带,录音机等。

  二,说教法:

  根据活动的内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有:

  1。观察法:

  观察法就是提供大量的直接经验让幼儿观察探索,让幼儿通过五官的感受来发现,探索事物的现象,获得具体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

  2。操作法:

  操作法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本次活动,为幼儿提供的不同环境,不同的动物的图片,让幼儿自己与图片的互动中,来获得不同的鸟类生活的环境也不同,并能依据生活环境的不如进行分类的经验。通过材料的自我纠错功能使幼儿的能力得到提高。

  3,启发引导法:

  幼儿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运用适当语言,帮助幼儿来发现问题,引导幼儿解决问题。并灵活运用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的组织形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得到发展。

  三,说学法:

  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主要有:

  1,讨论谈话法:

  新《纲要》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我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说一说,看一看,比一比,在多通道,多感官的参与下,了解鸟类的共同特征。

  2,体验法:

  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因此为了加深幼儿对不同鸟类生活的环境也不同的了解,我提供了鸟类生活的背景图及不同的鸟类,让幼儿在操作,纠错的过程中加深体验。

  四,说教学程序:

  我采用层层递进的办法组织活动程序,具体流程为:

  激发兴趣――参观比较――操作体验――反馈延伸。

  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活动的一开始我便向幼儿提出"百鸟园"的要求,激起幼儿的兴趣;并在激发兴趣的过程中向幼儿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要仔细观察你认识哪些鸟,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在第二个环节我集中幼儿,鼓励幼儿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发现,鼓励幼儿自己探索说出鸟类的共同特征,同时让幼儿讨论企鹅是不是鸟类,企鹅生活在什么地方目标(1)在这里自然完成。

  操作体验:

  下面进行的是小组式的游戏教学。指导语:你们知道这些鸟生活在什么地方吗(幼儿自由回答)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鸟的图片和它们生活地方的背景图,请小朋友试一试把它们送回家。

  幼儿操作,并学习按背后的正确答案自己纠错。在活动中,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把各种鸟类送到它们各自生活的地方,判断,感受鸟类的生活环境的不同,同时,操作材料背后的答案相关会提醒他们重新思考,修正经验。自我纠错的能力得到提高。目标(2)在这里完成。

  集体交流:

  幼儿作品的展示交流,再次提升和加深了前面的活动经验,然后教师鼓励幼儿一起把"百鸟园"里的鸟都送回自己的家,再次巩固幼儿的新经验。新《纲要》在社会领域的目标中提到,"培养幼儿主动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在这次的操作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不知道的可以问同伴,可以寻找刚才的操作材料来解决问题,让幼儿有多种途径来解决问题。

  反馈延伸:

  这次的活动后,肯定还有一些幼儿不能完成活动目标,教师可以把各种操作材料继续提供在活动区内,让幼儿进行操作,同时提供各种鸟类的图片,图书,VCD等材料,让幼儿继续丰富相关的经验,激发幼儿的爱鸟之情。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五年级《信息技术》下册的教学内容。但由于教材中介绍的是PowerPoint20xx中的自定义动设置,而该版本低,不是现在普遍使用的版本,且机房中统一安装的是20xx版,所以本课教学改用了20xx版。当然,教学内容也做了重新设计,选择了学生熟悉的的《喜洋洋和灰太狼》作为教学素材,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本课的基本目标还是使学生学会在 PowerPoint 中设置自定义动画的方法。20xx版中的自定义动画共分为四个类别,我只选择了“进入”、“强调”、“动作路径”做为本课的教学内容,不选择“退出”。是因为“退出”与“进入” 类别是相对应的,学生通过自学不难理解该类别动画,作为学生往后自学的内容再合适不过了,也是为了让学生在本课时中有多点时间通过操作熟悉调整动画的属性的方法。使学生对自定义动画多些了解,为往后的学习积累经验。

  二、教学目标

  学生只有对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后,才会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更浓厚的兴趣和意识,这时再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也就有了可靠的支持。考虑到该年龄阶段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为:

  1.使学生掌握在PowerPoint中设置自定义动画的方法。

  2.让学生通过上机操作学习,提升学习电脑的兴趣和能力。

  3.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培养学生与他人协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方法

  本课中,我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演示讲解、个别指导的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也会适时地给予学生启示。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有教学方法的根本目的应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所以我使用以上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所收获而不放弃思考。

  四、学习方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是这样学习的:1、通过自读学案,完成简单任务;2、发现问题,接受提示,独立操作解决问题;3、相互讨论,合作解题。赋予学生这样的学习过程,为的就是引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在相对自由的学习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

  五、教学过程

  兴趣,是牵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的首要条件。因此,我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在上课一开始我就对学生说:今天,黄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礼物。(播放课件,让学生观察课件。)播放完后接着问:两个礼物,大家更喜欢哪一个礼物?学生好动,通常会说,喜欢第二个,再提出问题:这些动画是怎么做的呢?再揭示课题《自定义动画设置》:黄老师告诉大家,刚才的动画是用幻灯片软件制作的自定义动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PowerPoint20xx中的自定义动画设置。

  紧接着,教学“强调”动画、“进入”动画、“动作路径”动画。教学内容是按先易后难的顺序来安排的,这样做可使学生容易进入。

  (一)教学“强调”动画

  让学生从自学最简单的操作开始,为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能更有兴致地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1、播放动画效果

  开始我展示静态的幻灯片,然后给学生讲故事:在一个晴朗上午,喜羊羊和懒羊羊来到了山坡上玩,喜羊羊在开心地击打着它漂亮的腰鼓,而懒羊羊也在一旁开心地玩着风车。可不一会儿,懒羊羊的风车坏了,喜羊羊却只顾自己玩得开心,不管懒羊羊,村长又不在,懒羊羊哭了。只要我们帮助它,让风车转动起来,它就不哭了。

  2、学生观看学案,完成操作

  ①教师指导学生观看学案

  ②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操作

  ③让已经完成操作的学生帮助未完成的同学

  3、学生口述操作步骤,教师演示操作步骤

  ①选中风车

  ②右击鼠标,选择“自定义动画”

  ③单击“添加效果”按钮,选择“强调”,“陀螺旋”

  ④单击“幻灯片放映”菜单,选择“观看放映”

  4、全体学生同时放映幻灯片。

  (二)教学“进入”动画

  1、展示图片

  师:懒羊羊的风车修好,可喜羊羊因为太贪玩,不注意休息,感冒了,可村长还没回来,喜羊羊就到村门前的红绿灯等村长。(教师借机进行安全教育。)

  2、教师演示基本操作步骤

  师:现在绿灯了,村长怎么没有过马路啊?我们来帮帮村长过马路。

  ①选中慢羊羊爷爷,将其拖放到门口前

  ②右击鼠标,选择“自定义动画”

  ③单击“添加效果”按钮,选择“进入”,“飞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没有演示修改动画属性的操作,主要是为下一环节埋下伏笔。

  3、学生操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①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操作

  ②让已经完成操作的学生帮助未完成的同学

  学生完成基本操作后,会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疑问:

  ③慢羊羊走得太快了,怎样让它走点慢点呢?

  因为学生熟悉的慢羊羊通常是走得比较慢的,这样设计为的就是引发学生的思考,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更极积主动地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4、教师提示,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①提示:请大家注意观察“自定义动画”面板

  ②学生观察,尝试操作、解决问题

  ③指名上台演示,教师加以讲解

  ④学生完成最终操作

  (三)教学“动作路径”动画

  1、播放课件

  师:村长过了马路,给喜羊羊看了一下病,发现喜羊羊病得很厉害,连忙喊来沸羊羊把喜羊羊带去医院。

  2、教师演示基本操作步骤

  师:怎么还没到医院就停下了?喜羊羊病得很厉害啊!可等不了,得赶紧把车开到医院啊!

  ①选中小汽车

  ②右击鼠标,选择“自定义动画”

  ③单击“添加效果”按钮,选择“动作路径”,“向左”

  默认的动画效果会使小汽车停在狼堡前,这时顺势问:不是要去医院吗?怎么到了狼堡就停下了?这很危险啊!

  此时,有些学生会小小紧张,接着提出要求:想想办法,帮帮沸羊羊。

  3、学生观察、讨论、操作, 尝试解决问题

  4、教师演示、讲解关键操作步骤

  5、学生完成最后操作

  最后,课堂小结:

  师:喜羊羊到了医院,病治好了。又可以开开心心地玩了。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什么?

  生:《自定义动画设置》

  接着放映自定义动画效果的作品,告诉学生:自定义动画效果还有很多种,等着我们去发现,我们可以把我们学习的动画效果合理地组合在一起,做成一个完整的作品,作为给同学、给自己的“六一”礼物。(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创作的欲望,为后面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生动机。)

  在本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合作讨论,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教授了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全课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也给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动机。

【【精品】说课稿模板汇编八篇】相关文章:

【精品】幼儿园说课稿大班模板汇编十篇08-08

【精品】幼儿园说课稿模板合集7篇07-19

精选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5篇06-08

实用的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六篇07-28

【精品】主任述职报告模板汇编9篇11-03

【精品】工作方案模板汇编六篇12-09

【精品】认识与实习报告模板汇编9篇04-25

【精品】服务承诺书模板汇编9篇04-24

【精品】公司承诺书模板汇编九篇02-08

【精品】公司承诺书模板汇编8篇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