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11-19 19:29:1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说课稿模板锦集8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说课稿模板锦集8篇

说课稿 篇1

  今天上课的内容是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平行与相交》中的第一课时《认识平行》。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直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又为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作准备,也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基础之一。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含有平行线的物体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平行线的的概念认识得还不十分清楚。但是他们他们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爱思考问题。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考虑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联系生活情景,体验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能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

  2、使学生能根据直线平行的意义,画出平行线;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了解生活里的平行现象,产生学习图形位置关系的兴趣。

  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及潜在的学习状态,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教学难点是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动手操作,主动学习知识。

  根据教学内容及学校、学生的特点,本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的学习策略。在课堂上从学生常见的情境入手学习本节课的新知识,利用多媒体学习并掌握平行线的特征,了解生活中的平行现象。在折一折、摆一摆、画一画中进一步理解平行线。通过学生的探索与教师的指导掌握用直尺、三角板画等工具平行线的方法。在新知识认识后及时进行练习巩固,进一步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最后通过欣赏生活中存在的平行的物体,感受平行美

  课堂分三步进行教学的:

  ㈠创设情境,理解平行;

  ㈡利用平行,发现创造;

  ㈢拓展探究,总结提高

  一、教学认识平行线

   在课的开始,我先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窗户、花阑干、跑道、足球门,接着从图片中动态地抽象出几组直线,并指出他们都是在“同一平面内”,同时介绍什么是“同一平面”,通时结合汽车在立交桥上行驶知道什么是不在同一平面内。然后让学生观察这四组直线,提出一个问题,按一定的标准,你能把他们分成几组?并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怎样想的?学生可能出现各种不同的答案,对于学生的不同的答案,并不急于评判,而是从学生的回答中揭示“相交”、“不相交”这两种位置关系,并让学生根据这两种位置关系再将三组直线分下类。

  在此基础上,我指出象第二组这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并且另外出示2组平行线,让学生说说谁和谁互相平行,谁是谁的平行线,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的含义。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看作平行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丰富平行的表象。接着,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和第3题:学生自由判断,指名说判断的理由。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初步感知,到对每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分类,概括平行的含义,到找生活中平行的例子,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逐步建立平行的表象,对平行线的认识逐步清晰。

  二、画平行线

   在教学画平行线时,我先让学生借助一些材料和直尺,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画。学生可能出现各种不同的画法,(可能有的是对的,也可能有的是错的)然后让学生进行评价交流:你认为哪些画法是规范的,哪些画法是不规范的?让学生自己看书,了解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然后请学生简单地描述画平行线的过程,再由教师边归纳边示范,让学生经历从抽象到直观的认识过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画平行线的一般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完成作业纸上的练习,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学生独立画,交流各自画法。

  这样,学生经过自由尝试画平行线,通过对各种画法的交流、评价,逐步概括出较规范的画法,在此基础上,按要求画平行线,进一步提高学生画平行线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线的特征,深化概念的理解,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想想做做第2题

  拿出课前发的长方形的纸,按要求对折两次,再打开,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想办法证明你的发现是否正确。学生独立操作,在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然后组织全班交流: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你是怎样证明的?使学生在操作、猜测、讨论、交流中了解长方形对边是相互平行的,长方形对边之间平行的线段都是相等的。

  最后,我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找出互相平行的线段,在全班交流。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线的认识,同时进一步体验平移的特征。

  临近课尾,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自己的收获,并指出平行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还将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

说课稿 篇2

  冬天的脚步悄然而至,萧瑟的寒风带来丝丝凉意,这让我愈加怀念那热情似火的夏天。(点课件,出课题)

  一、教学内容

  而我今天说课的内容(点击课件)正是小学语文版三年级下册21课《夏天好》课后拓展“小练笔”《夏天》。

  二、教学目标

  我给本次练笔制定的写作目标是(点课件):能抓住夏天某一方面特点有条理地描写,从而了解夏天,感受夏天的快乐。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鼓励孩子对所写景物认真观察,抓住特点,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对夏天的了解和喜爱(点课件)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选好观察角度,注意观察顺序,能抓住夏天的具体某一特点描写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下面说说我的教法和学法。(点课件)

  写景作文要求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因此我通过创设情境、口语交际、合作交流等方法进行教学,在师生和生生交流中,力求使学生从多角度抒发对夏天的赞美之情。

  五、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从作文指导和作文点评两方面来说说我的(点课件)教学过程。我先说作文指导。(点课件)课堂上,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和学生一起交流体验。

  一、情境渲染,回顾夏天的精彩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始是课堂成功的一半。课前,我利用课件反复播放儿童歌曲〈夏天到〉的MTV,在音画结合的情境中,让学生迅速找回夏天的感觉。上课后,我就用充满激情的语气说:“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觉得夏天美吗?夏天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这时孩子们兴致勃勃地为我们描绘他感兴趣的夏日生活,而我在一旁顺势利导,引导他们有序地介绍。三年级孩子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带着兴趣步入作文课堂,他们会觉得有话想说,乐于表达。

  二、欣赏夏景,感受夏天的多彩

  于是,我趁热打铁,带着他们一起(点击课件)欣赏夏景,感受夏天的多彩。我用课件出示:(点击课件)骄阳似火的田野、芬芳扑鼻的荷塘、欢乐喧闹的泳池,五彩缤纷的大自然。然后让孩子们各抒己见,说一说刚才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夏天?选取四幅特点鲜明,动静交替的图片,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夏天的变化无处不在,从多个角度说夏天。

  三、儿歌引路,归纳夏天的特点

  孩子们在表达时,会不知不觉地运用上已学的课文《我们的夏天》。我让孩子们一边回顾作者眼中的夏天,一边说说,夏天到了,大自然有些什么变化?(点课件)引导他们从感受入手,用生动的语言具体描绘。体验到了变化,夏天有什么特点也便迎刃而解。(课件出示)引导学生围绕其中一个特点,用积累的丰富词汇把内容说具体、生动,可以由多人补充,丰富所讲内容。

  夏天的景色是生机勃勃的,夏天的活动更是丰富多彩!(点课件)引导学生把自己最感兴趣的活动详细地介绍,指导学生从动作和心里的感受说出夏天的快乐。在介绍中还可以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这种排比句式。(设计理念:通过这种化整为零,由说到写,由扶到放的多层次训练,相信不仅写作的难点已突破,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排比的修辞手法也不知不觉会用了。)

  四、美文品读,多角度体验夏天

  阅读对写作潜移默化地起着示范指导作用。接着,我就安排范文展读,让孩子们从多角度体验夏天。我用课件出示范文片段:《绿色的夏天》《美丽的夏夜》《雷雨》等,让孩子们读一读,说说他们分别抓住了夏天的哪些特点在描写?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通过范文品读,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入手,抓住景物特点,按一定顺序描写,让学生掌握总分总的写作方式以及文中所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接着向学生推荐几首有代表性的描写夏天的古诗,告诉学生,如果文章里能够引用几句相关的诗句,会使你的文章锦上添花。(点课件)

  (设计理念:意在指导孩子们从不同角度入手,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平时积累的优美词句,有条理地表达。)

  五、小组交流,确定习作内容

  同学们的写作兴趣激发了,直观地感受到了夏日风情,欣赏了有关夏季的佳作,水到渠成地安排小组讨论,4人一组,议一议,说一说.。我提醒他们当一个人说的时候,其他同学要注意听。听清之后,你也可以给他提问题,来帮助他把观察到的景物丰富起来。同学们交流得非常愉快。

  (设计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在交流中拓宽思维的深度,丰富观察到的美景。在口语交际中使孩子们感悟到习作的思路。“说清楚”,为“写明白”奠定基础。)

  1、大家都感觉心中有所感,笔下有话说。这时教师小结:其实,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连起来就是一篇很生动的写景作文了。(渗透习作思路。)然后出示今天的写作内容与要求(点击课件出现)

  精彩小练笔:

  请以“----------的夏天”为题,抓住夏天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特点,写下你对夏天的感受。

  要求:1、围绕中心句,写一段或几段通顺的话。

  2、能用上好词好句,把句子写完整具体。

  3、语言生动,能正确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句。

  4、条理清楚,不写错别字。

  2、孩子们自由写作文,教师巡回指导,随机提示

  有人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不仅是改出来的,更是夸出来的。这充分说明了文章修改和点评的重要。下面我就本次习作说说我的点评过程。(点课件)

  一、胸中有数,整体评价

  学生习作时,应该是教师最繁忙的时候。教师要不停的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写作中的闪光点与存在的问题。并提示学生纠正文中的错字病句。在巡视中对学生的习作情况了然于胸,做到胸中有数,才能在点评课上客观公正地整体评价。习作完成后,教师先对全班的作文总体评价,参照写作要求(点课件)写的好的文章哪些方面按了要求?写的差的哪些方面还达不到要求。

  二、抛砖引玉,具体评改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够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尤其是那些平时要求上进,却老是没机会展示的孩子。这时,教师要挑选早就相中的有不同特点的“两头”(最好和最差)文章,安排佳作欣赏和案例评改,让学生给文章“捉害虫”,由孩子自己上台朗读,教师就作文中的用词、炼句、结构、主题提炼等进行评说。为了兼顾全体,教师请学生象多米诺骨牌似的,一个跟着一个用一句话评说,写得好在哪?不足之处在哪?观点还要尽量不一样,用这样的方法能逼着学生评析文章,并注意倾听别人的评点意见。

  三、取长补短,读改结合

  朗读评改只能是关注几篇典型文章,这样势必会冷落其他同学的积极性,要让每个同学的文章都能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那就要读改结合,以读促改,叶圣陶先生说过:文章写完后,最好是念一两遍,这也是个好习惯,要跟平时说话一样念。因此,我要求学生先进行自主修改,即初读内容,查找缺点;再读作文,明确改法。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查完毕后,再实施求助修改,也就是四人小组内互相交换批改。教师出示批改提纲:(点课件)(1、题目是否符合文章内容;2、有没有错别字和病句;3、精彩的词语和句子用波浪线画出。)学生对症下药。三年学生先从字词句修改入手,改完后,再请组员进行等级评价,五星为太阳级,四星为月亮级。直接在稿纸上送星,对那些不愿作文的学生是一次鼓励和促进。

  四、整理文章,装订成册

  全班学生修改完后,让学生养成重新整理文章,誊写工整的好习惯,装订成册,取名《我们的夏天》,留作纪念,这就是你们成长的足迹。

  教师要学会在课堂中做到“悄悄的批评,狠狠的表扬”,学生哪怕一点点亮点、优点都要无限放大,让他们感到自信,感到有尊严,向着积极向上的方向不断前进。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慧指出:“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让我们都努力做一个好老师吧!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访兰》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写了父亲带我去空谷僻野访兰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野兰的喜爱,赞美了野兰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的品格和气质。根据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本文的教学内容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抓关键句子了解家兰和野兰的特点; 能用恰当的语言表现自己读了本文后的感受。

  2、技能目标:通过研读课文重点句段,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3、情感目标: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野生兰草高雅不俗的品格。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培养学生对野兰这一品格的向往,从而懂得做一个有特色的自己,有价值的自己。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紧扣课文语言文字,抓住关键词句,着重体会野生兰草高雅不俗的品格。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结合六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采用导学互动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1、朗读感悟法: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采用各种阅读法,如学习父亲与“我”的对话部分,采用了分角色表演读的方法,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更好地领悟了文章主要内容。

  2、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在教学中,我们很注意这一点。比如通过对家兰和野兰的对比,感悟做人的道理,强调要做自己,做有价值的自己。除了以上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还穿插了学生做小老师评价激励法、合作学习法等等。我们力求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掌握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根据“导学互动”的教学模式,本课时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自学导纲

  第一步 谈话导入新课。

  为了自然地引出课题,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掌握了课文的生字新词,我们了解到父亲种植的兰花很美,家兰虽然很美丽, 可是作者为何还是更钟情于野兰呢?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再次走进文中,到文中去找寻答案吧。 (板书课题)

  【设计理念:这样的设计既承接了上节课的内容又为后面品读课文打下了基础。】

  第二步:出示导纲

  【设计理念:这两个探究性问题是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老师整理成学习提纲的。】

  第三步 学生自学

  我让学生在导纲的指导下对教材进行学习,同时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手来,便于老师掌控课堂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二环节:合作互动

  第一步小组讨论,我将巡回进行指导,将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导纲中的问题,各小组推选一个代表作为小组发言人,收集讨论情况。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也将参与他们的讨论,并及时点拨。

  【设计理念:本环节让学生通过交流形成小组意见,相互取长补短,使小组同学人人参与 。】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情况

  第二步展示评价

  这一环节上台展示的学生先说出自己的做题依据,然后由小组代表进行评价,小组 代表就是小老师,他要对学生的做题情况进行评价,然后征求其他小组的意见,进行补充。这一过程中我也引导学生抓重点句子进行品读,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家兰和野兰的不同,明白父亲带我去访兰的真正目的。

  【设计意图:因为孩子每一双眼睛都会有不同的发现,对课文的理解学生的感悟也是不同的,表达出来的语言也是不同的,因此此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这里就像一个报节目的主持人,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想法。这对于启发学生体会野兰的品格有帮助意义。同时《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还要重视语言的积累。在教学设计中,我意识到这一点,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感知。这种读绝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从而体会感情、理解课文。】

  第三步 学生质疑

  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质疑解决心中的疑问。

  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是“访兰”呢?可不可以把“访”改为“赏”“看”呢?因为作者把兰当成了人来写,好像是去探访一位品质高贵的朋友,所以用“访”不用“赏”。我们这样处理,是为了做到本节课结构完整,前后照应。并相机指出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以前学过的《胡杨赞》就是这种写法。这种写法的特点是先写某物的特点,再赞扬它的品格。

  总之,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第三环节:导学归纳

  为了让本节课的学习落到实处,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学到什么?”老师可以提示“可以是学法上的,可以是内容上的,可以是感受等等。”

  第四环节:导学训练

  【设计理念:设计这样的题目,通过再现课文中的部分片段让学生体会野兰的性格特点,这样的设计不仅是因为体会野生兰草高雅不俗的品格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而且要让学生明白做人也应该像野兰一样纯朴,保持纯真的品格。】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鸡的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小鸡的家》是新纲要云南省实验教材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第一册二单元五课中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画图中前7种工具、前景色、背景色以及颜料盒的使用之后,要求更高的一次教学。学生要在原有基础上学会画不规则的图形及简单图形并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我将教学目标设计为:

  l、认知目标:让学生熟悉画图功能的基本操作,初步掌握对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三、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利用画图软件中“多边形”、“矩形”、 “刷子”等工具对封闭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

  教学的难点是:能灵活运用多边形工具绘制一个封闭的图形同时对“小鸡的家”这一教学内容丰富内涵的理解、体验与表现。

  四、教法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典型“任务驱动”的方式来组织进行。因此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通过美术教育、环保教育和信息技术的课程整合,创设一个电子画展的情境,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查缺补漏,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启发、诱导、鼓励、探究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学习,并且在学习中时时体验成功的乐趣,使课堂教学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五、学法

  三年级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乐于探究利用计算机完成学习任务,在两年的信息技术学科学习中初步形成了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本课教学我采用“小组学习”方式,因班级中学生的水平存在差异,将他们分成8—10个小组,每个小组挑选一位计算机水平相对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组内学生的答疑和管理,这样不但能分担教师的负担,而且能让更多的学生当堂掌握知识,有问题及时解决,

  同时既发挥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又能使本组学生的配合更加默契,为今后的合作学习打下基础。

  六、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展示一组房屋图片,学生通过已有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评价,从而认识到房子是多种多样的。最后教师抓住时机提出任务:希望大家通过所学的画图软件创作出自己的房子。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情景,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习兴趣,乐于接受学习任务。

  2、提出任务探索新知

  这个环节由三个任务组成。

  任务一:设置“画纸”的大小和颜色

  教师通过屏幕广播方式演示操作过程,学生观察操作过程中“画纸”有什么变化,怎样实现变化,之后留一点时间练习。任务完成小结时,教师再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强调、说明,同时肯定学

  生的成绩。对学生的每一个操作成果进行及时的评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明确学习目标。

  任务二:画房子

  首先,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如何画房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讲解、演示、使用多边形工具画一个封闭图形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学生反复尝试练习,出现问题组内讨论,遇到技术难题老师及时辅导,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让学生明白:(1)画房顶用多边形工具;(2)画墙壁以及门窗的基本形状要用直线工具和矩形工具。通过展示学生作品,集体讲评,检验和促进每个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

  任务三:个性补充画面

  小鸡住的房子画好以后,接下来该怎么做呢?

  在这一环节里,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同桌交流完成预先设定的任务后,还需要充分施展个性创意,制作出只属于自己的漂亮房屋,以及完整的“小鸡的家”画作。

  3、课外延伸作业布置

  提出问题: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制作出丰富多彩的“小鸡的家”。

  七、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1、学科整合。本课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两大学科,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内部整合。

  2、讲练结合。坚持精讲多练,重难点突出。

  3、体现“生本位”思想。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等),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4、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学习每一个任务时,都创设适当的情境,让学生不知不觉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八、总结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我注重体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有效结合,努力形成“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形成学生爱学、乐学、会学的良性循环,以达到一个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导。谢谢!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牧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古诗,本单元以“童真童趣”为主题,本首诗主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表现出牧童心灵的自由自在,无牵无挂,自然放松。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充满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与追求。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编写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牧童、蓑衣、铺”等生字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默写古诗。

  3、通过看注释、圈点批注、想画面等方法,理解诗意,并会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

  4、通过古诗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与快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为了能顺利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是:通读古诗,再通过看注释、圈点批注、想画面等方法,理解诗意。

  难点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与快乐,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说学情:五年级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基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看图想画面等方法读懂古诗大意,但是,他们对古诗背后蕴含诗人的情感还不能深刻体会,此时,教师就应适时点拨引导。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曾经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突出重点,攻破难点,解决疑点,再结合本课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例如:初读古诗时,我让学生充分的把古诗读几遍,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读古诗,通过个别读、齐读、对读等方法读出层次美,读出情感。其次我还运用了圈点批注法、点拨引导法,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去解决问题。

  学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关键,可是学生获得知识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我首先引导学生学会圈点批注,运用圈点批注法阅读文章。可以在圈点中积累词语,在批注中感知语言,感知作家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这样课堂就会有了语文味。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就如拥有了学习语文的一把钥匙。例如:在初读古诗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边读边用斜线画出古诗的节奏,用圆圈画出不认识的字词,然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力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教会学生合作交流,学生在初读古诗的基础上,边读边勾画出重点词句,并在旁边处写上自己的感受,就疑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以求明确,解决疑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总结规律。这种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敢于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我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根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环节我借助多媒体回忆童年生活的情景,从而引入古代儿童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这样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多种感官,引发学生的思考,自然而然的会把学生带入文本。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新课标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学生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本环节我让学生充分的把古诗读几遍,学会圈点勾画,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组内互相学习,重点理解“蓑衣、铺”字,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借助一些图片帮学生理解词语,指导学生读通古诗,读出节奏。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3、研读古诗,深入思考

  阅读教学正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过:“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鼓励学生,不仅要读通古诗,还要想象画面读懂诗意,结合学法指导,重点采用朗读,圈点批注、合作交流等方法,指导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理。主要抓住以下三个环节:

  (1)、出示自学任务。

  (2)、学生自己对照任务自读自悟,期间自己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尝试解决问题。

  (3)、小组的同学一起交流自己想法,我作为引导者,适时抓住学生交流的精彩词句、语段谈体会,谈作者用词的好处。

  例如:抓住“铺”想象画面,品读“弄”感受情趣,想象“卧”感悟形象。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去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我还鼓励全班同学敢于大胆对个别同学的发言做出合理的评价,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在品读中积累语文,在合作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4、拓展延伸,读懂诗人

  (1)、学习古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也就是诗人的思想体现,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本环节我引入诗人的背景资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体会诗人对自由、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后我还出示了几首古代儿童诗,拓展知识,开阔视野,学生通过读,突出单元主题。

  (2)、一节好课的结束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所以我针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布置让学生课后搜集更多的儿童诗去读一读(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阅读量。又达到了课内外知识相连接目的)

  四、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课堂的浓缩,本节课我主要抓住学生对牧童的评价语言和作者情感表达的概括进行板书,这样结构清楚,层析分明,力求达到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五、说反思:

  以上就是我预设的一堂课,本节课我主要是打破了古诗教学中逐词逐句的串讲串问,通过想象画面,抓关键词,品精妙处,进一步想突出语文味,不过课堂是生成的过程,课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跟预设有偏差的问题,但我会努力根据课堂生成的机智去随时调整、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忆江南》。我将从教材解读、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方面对本课教学思路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单元目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通过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初步感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开拓学生的视野,感悟中国经典诗词的无限魅力。

  2、教材分析:《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唤起人们对江南绚丽春色的向往,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眷恋之情。

  3、学情: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灿烂奇葩,然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包括我自己都曾切身体会到:教师激情有余,学生悟性不足;教师情有独钟,学生却无动于衷。原因何在?往往由于教师在教学上的情感灌输,造成学生的情感距离,未体现经典诗词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单元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新课标要求及词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三个维度:

  知识与能力目标: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鉴赏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激发热爱古诗词的情感。

  三、说重点、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四、说教法、学法

  本堂课的教学重在体现语文新课标中“以读为本”的理念,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交际互动教学法、读书指导法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渗透古诗词教学“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性规律,使学生学会品读语言、诵读情感、美读意境,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古诗词的品味和审美情趣。

  五、说教学过程

  本首词的'教学过程我设定为四个环节:

  (一)谈“忆”导入,情境揭题。

  (二)“胖”读全词,古词新谈。

  (三)“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四)牵引“忆”线,拓展延情。

  第一环节:谈“忆”导入,情境揭题。

  1、教师由“忆”的本意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到“忆”在这里是:回想、思念的意思,然后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带领学生和诗人白居易一同去“思念江南”。

  2、课件出示江南风光图片及写作背景。

  《忆江南》这首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诗人白居易50多岁时曾在江南的苏州、杭州任职做官,江南的秀丽风光给他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12年以后,他对江南依旧魂牵梦萦,67岁那年,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忆江南》。(播放朗读视频或教师配乐范读)

  设计理念:教师巧妙地把词、作者和写作背景与江南美景融为一体,在这种无意注意之下,细腻、传神、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心中荡漾起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进而有种渴望要了解,朗读这首诗的心情,激发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热情。

  第二环节:“胖”读全词,古诗新谈。

  这一环节分两步进行:

  1、学生自由朗读并提出循序渐进的要求:读准字音,读正确,读通顺,争取熟读成诵。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要求学生根据注释读懂词的大意,不懂的地方质疑提问,小组交流学习收获。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前面的范读已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求知欲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胖”读全词,不在于质好,只在于量大,让学生在反复自由地读字、读词、读句的训练过程中,先领悟诗的大意,初步感悟诗的意境。

  第三环节:“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1、品析佳句,引导想象。

  (1)江南好,好在何处?(景美)

  (2)词中写了哪些景物?(太阳、花、水、春天)

  (3)分别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进行描写?(色彩)

  教师引导学生口头填充:

  ( )的花儿 ( )的江水

  ( )的太阳 ( )的春天

  顺势引出句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对这个句子的品析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①轻读句子。

  ②说说这个句子写得怎样?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③把词中的“胜”换成“似”、“像”,比较朗读,进一步理解“胜”的妙处。 ④江边的花为什么会红胜火,江花为什么会绿如蓝呢?

  (太阳很红,花儿在太阳的照射下,更红了,胜地过了火焰。美丽的江水绿得很纯净,如同蓝草一般)

  ⑤心诵词句。(提示学生眼睛看着文字,嘴上说着语句,脑海想像画面)

  课件出示:江南美景视频

  ①让学生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这时的江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②如果你身临其境,你会怎么说?会怎么做?(会大声感叹,会把它画下来,拍下来,会流连忘返??)

  2、搜寻词眼,品读“江南好”。

  教师引导:解释词意,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不知不觉就把词读“胖”了。但是这首词只有27个字,这就是词的优美、简洁、凝练、含蓄的魅力所在。要想把这首诗读“瘦”,就要把整首词读成一个词语,找找整首词是围绕哪一个词语来写的?(明确:江南好)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质疑:江南好,除了景色美,还好在哪些地方呢?(引导学生说:人好、天气好、人杰地灵、美食多??)

  教师引导朗读:一个“好”字,包罗了诗人对江南的无限赞叹和向往之情,此时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当时赞美、回忆江南的表情、神态来读,或者想像诗人作诗的心情,大声的赞诵读,或小声的感叹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设计理念:一个既浅又俗的“好”字,包罗了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作者的赞扬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只因“好”字之甚,方能“忆”之不休,“好”和“忆”二字在词中相互验证,相得益彰,实为绝妙之笔。品析佳句、搜寻词眼,体会人物心情可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情感,从而实现感悟语言、熏陶感情的目标。

  第四环节:牵引“忆”线,拓展延情。

  教师导语:对比洛阳,如此美丽的江南春色,叫诗人怎“能不忆江南”呢?

  1、课件出示:能不忆江南?要求学生把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应该忆江南。

  对“忆”线的牵引,将以创设情境的方式从忆人、读诗、悟情三方面进行:

  2、创设情境

  (1)忆人

  资料链接: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杭州人民和他的感情非常深厚,在他辞官离开苏杭那一天,苏杭人民扶老携幼,提着酒壶,洒泪而别??自离开之后,诗人的思念之情一直未断,但是直到离开人世,他魂牵梦绕的杭州,他亲自命名的西湖,都因路途遥远,身体虚弱,没有能够旧地重游。他只能把一腔思念,托付于《忆江南》。

  (2)读诗(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读一遍,课件更换一种字体。)

  ①师引导:此时此刻你就是诗人白居易,你能不忆江南?

  江南的春色我如此地眷恋你:学生接读全词—

  江南的人民我深深地思念你:学生接读全词—

  ②师继续引导:此时此刻我们就是诗人白居易,江南这份情哪,我抹不了,也忘不掉,学生齐读全词—

  步步深入的导读使学生更深的体会了诗人对江南的思念之情。

  (3)悟情

  抓住时机课件出示(朗诵视频)诗人忆江南的另外两首诗: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了解这首词。

  3、总结全课,浓情延续

  (1)诗歌的艺术魅力在于以声传情,借景抒情。最后播放歌曲《忆江南》,让学生从声韵悠扬的歌曲中再次感受诗人白居易对江南的爱与思念。回首江南,他悲伤,他感怀,他深情,然而他又感到甜蜜和幸福,因为他庆幸,庆幸自己曾去过江南,并为江南的人做过许多的好事,珍惜了在江南的每分每秒。

  教育学生要学会珍惜,珍惜与同学、朋友、亲人的相识,相知,相聚,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让幸福永随回忆!

  (2)在优美抒情的旋律中结束这节课,留下意犹未尽的诗意美!

  设计理念: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品味古诗词的文字优美,语言精练,品味古诗词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每读一次都是一次不同的情感体验,再次体现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的理念,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这种民族特色文化的热爱。

  六、说板书

  附:板书设计:

  景

  忆江南 人 江南好

  情

  忆江南,江南好,只因景美、情浓,诗人寓情于景,抒发了对江南深深的怀恋之情。“景、人、情”这三个字是本首词内容的精华所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

  七、说教学反思

  总之,本节课由“谈忆导入,情境揭题”到“胖读全词,古词新谈”“瘦读全词,搜寻词眼”,最后“牵引忆线,拓展延情”,层层递进,紧紧围绕着“自主探究,自读感悟”这一主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享受阅读的乐趣,使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快乐历程。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19号选手,我说课的内容是《曹冲称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几方面做具体说明。

  一、教材

  《曹冲称象》这篇文章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爱动脑筋想出了秤大象的办法的故事。全文围绕“称象”这一中心,运用渲染烘托、映衬对比的方法记叙了称象的全过程,表现了曹冲的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大胆表达的品质。

  二、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的语文学习已经具有初步理解词语能力。但曹冲称象这个历史故事远离孩子们生活实际,需要借助多媒体的图片和动画等帮助理解。

  三、教学目标

  遵循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我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教学目标来展开教学: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到底”、“才”等重点词语表达的意思。重点学习第四自然段,通过朗读、交流、看动画、结合课后题等多种手段,根据步骤,用上表示顺序地词语,能说出曹冲称象的过程。

  2.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

  四、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同时,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五、在课堂的教与学中,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方法:

  1.图文结合法。

  借助多媒体,出示大象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想象说话。此外,在学习重点段时,通过演示图,让学生能根据提示完整的讲出曹冲称象的过程。

  2.自读提示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两处自学提示,让学生有目的地自主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学到读书技巧,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多种形式的说话训练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本课中应用了多种形式的说话训练。如,看图想象说话、按要求回答问题、重点句的朗读、逻辑思考表达、用词造句等方式。

  六、教学过程

  本篇文章的授课教学,我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温故而知新

  学生复习巩固生字词以及量词的使用,夯实基础知识。教师书写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浏览课文,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导入文本。(此环节用时4分钟)

  (二)接着明确学习目标(不读ppt)

  先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就好像行驶在大海里的一条船,知道自己的方向。(用时1分钟)

  (三)第三环节,精读感悟。

  (1)出示大象的图片,请孩子们迅速找出文中描写大象样子的句子。通过多媒体图片的直观比较,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使学生明确,大象的确又高又大呀!增加了称重的难度。再通过提问,引出句子“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大屏幕上出示两个句子,一个没有“到底”一词,一个有“到底”一词,让学生通过自读和评价读,体会有“到底”这个词更能说明大家都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再顺水推舟,让学生用“到底”一词说句子,以读促悟,以说促悟。

  (2)下一步出示自学提示

  学法,被喻为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有目的的自主学习。这一环节要求学生默读或小声读课文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官员们想的办法,用横线画出曹冲想的办法,在读一读,评一评官员们的做法。预设学生会从麻烦、浪费树木、曹操听了直摇头等方面说出官员们的做法不可行,体会曹操的不满意。孩子们最愿意做的事就是分角色朗读,在这一过程中,指导学生读好人物语气。读曹冲的话,要读的自信,胸有成竹。官员在讨论称象的办法时,要读好对话中的问句。其中“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这句话既是问句,又是长句,先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在读出反问的语气,语调上扬。

  (3)小组讨论。接下来是小组任务。讨论

  曹冲的办法需要几个步骤?结合课后第一题,将曹冲想出的办法与官员的办法作比较,为什么曹冲的办法更好?曹冲的办法好在哪里?

  给予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对这个办法,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如果不能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引导:为什么要在船舷上划线呢?石头为什么要装到船下沉的地方为止?通过学生提问或是回答问题,让称象的办法逻辑关系更加清晰。结合动画PPT,完成课后第2题,给内容排序,在借助词句说说称象的过程。

  这一环节,通过有感情朗读、做比较、质疑、以及结合PPT动画、课后题和借助词句等多种方法,再让孩子们叙述曹冲称象的过程,从而解决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4)在曹冲称象的这一部分叙述后,问一问孩子们,佩服曹冲吗?为什么?引出“他才七岁”这个句子,运用比较读,说句子等方法,体会“才”字的作用,突出了曹冲的年龄之小。

  (5)课文结束后,让孩子们说说这节课的收获,老师总结,我们要学习曹冲这种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

  说板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进入课堂,但是板书在教学中,仍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在进入文本开始,我会板书课题,交流到曹冲称象的过程,概括总结为造秤、秤石,随机板书,最后升华文本的思想感情,将善于观察、乐于思考,板书。给学生直观的信息,留下长久的印象。

  六、拓展阅读

  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是不言而喻的,本堂课的拓展内容是《司马光砸缸》,让学生了解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而加深对善于观察、乐于思考这些品质的深化!

  七、布置作业:

  把曹冲称象的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各位评委辛苦了!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 教学内容: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选自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第八单元。列方程解应用题是以学生初步掌握的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基本方法以及前阶段学习的简易方程为基础,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想数量关系来列方程解应用题. 这种题型的题目用方程来解,思路较简单,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同时也为后面学习较复杂的应用题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学会列方程解答数量关系稍复杂的要求两个未知数的(和倍、差倍)应用题。通过分析已知条件,学会设1倍为X,另一个数为几X。

  能力目标: 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思路,提高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并初步学会用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已知条件来检验方程的解应用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说教学、学法

  1、 创设生活情境,把问题权还给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意识到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活生生的原型,“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 从中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皆生活的思想。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后运用到生活中。

  2、迁移原知,为自主探究奠定基础

  新课程理念表明:数学教学的价值并非单纯地通过积累数学事实来实现,它更多通过对重要的 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对数学活动经验的条理化,对数学知识的自我组织等活动来实现,学生 的数学学习,基本是一种符号化语言,与生活实际的相互融化与转化,并主动建构的过程。本 课准备阶段的练习题中,不论是数量关系和解题的方法对学习例3都具有迁移的作用,学生已 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利用这一原理可直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把发现知识内在联系的 机会与权利还给学生。

  3、重视指导,为新知建构提供条件

  《课标》提出:“数学是人们对实现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 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学习中的这一形成过程,需要老师的“授 之以渔”。为了使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后抽象概括出普遍方法,指导他们观察分析 这类题目的结构,进一步理解列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正如皮亚杰的认识论认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对新知识 进行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即对新知信息进行提取、加工、理解、重组、吸收内化的过 程。这一过程应有老师的组织、参与和指导,有同伴的合作、交流与探索,有主体主 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体验新知的建构、应用,方能有效实现。 这也是我这 堂课很失败的一个地方,没有能够起到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一定要作好及时的小结。

  三、 说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复习旧知,建构与新知的联系

  图及抽象的文字让学生通过谁是一份数,谁是几份数感性的认识了设谁为X,那么另一个就是几X,那么他们的和是几X,差又是几X。

  第二阶段是通过情境的创设

  由学生从生活中提出问题,然后自己解答的形式展开。教学解答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采用了先让学生尝试解答后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主要强调:一是设谁为X?也就是找关键句确定单位“1”。二是找等量关系,即列方程的依据。然后列方程解答,同时还要告诉学生解题是要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渗透学习目的性教学。 然后一个环节是检验。虽不要求写在本子上或卷子上,但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步骤,长期要求下去,就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增强责任心和自信心,那种做完题不知对错的做法是后患无穷的。

  第三阶段是改编例题,这个问题应该是在分析、归纳、概括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学生对例1的理解,对例1的升华,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题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点,让学生先找找数量关系,然后根据数量关系解题。

  第四阶段是巩固练习,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理清解题方法。在这中间安排了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关于说课稿模板锦集8篇】相关文章:

关于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10篇08-03

【热门】说课稿模板锦集7篇08-06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锦集七篇08-09

精选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6篇07-12

精选小学音乐说课稿模板锦集五篇07-11

【精选】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六篇08-07

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十篇07-17

实用的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九篇07-16

关于三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7篇10-03

实用的说课稿锦集八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