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09-20 14:53:1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推荐】七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合集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推荐】七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合集10篇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周国平先生的《白兔和月亮》(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白兔和月亮》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周国平先生的《人生寓言》两则中的第一篇寓言。这个单元所选课文同上一个单元一样,都是以“人生”为主题,只是更侧重于理想和信念,理性的成分更多。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寓言,进一步感悟人生。

  《白兔和月亮》叙述的是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很喜欢赏月,但她拥有月亮之后反而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故事短小生动,很适宜初一学生学习。

  2、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了解寓言的特点,准确理解寓意。进而学习写作现代寓言。

  过程与方法:运用讨论、辩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运用点拨法,启发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感;运用赏读法,提高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把握人生态度,体会“无私的快乐”,提倡美感的性质,培养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3、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对寓意的恰当理解了。而难点的关键又在于如何理解月亮的象征意义。月亮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它包括财富,但绝不只是财富。本文虽然篇幅短小,却意味深长,也不乏优美的语言,需要学生准确理解寓意和学会欣赏,让教师、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要引导学生从课文实际出发,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社会生活现象,自然而然地得出恰当的结论。同时也要容许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同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了。

  二、说学生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对这堂课总的设计意图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丰富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即“主动学习来源于好奇心”。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寓言,在轻松氛围中走进寓言,并主动创作寓言。

  三、说教法和学法

  心里学家多依奇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构成学生三种不同的目标结构:合作、竞争和个性化目标结构。合作使学生具有使同伴接受、支持和喜爱的强烈愿望,使学生更专心一致地投入到学习中;竞争使学生更有不屈的意志;而张扬的个性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因此,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及媒体教学法。让学生表演课本剧,生动了课堂,也给了学生创作的的空间和灵感。在反复阅读、品词析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社会生活现象,较为通脱地领悟本篇寓言的本质意义,突出学生的主体。让学生能大胆而自信地站起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我们的课堂更自由化,生活化。老师也一定会被他们的活力四射,张扬的个性所感动了。

  同时,针对课文简短的特点,适当扩展有关月亮的古诗词、神话等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注重语言、思维、迁移等方面的培养训练,从而实现人文、知识、能力“三维目标”。

  四、说准备

  1、课前预习,自读课文与生字词,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2、创作话剧《白兔和月亮》,并自行表演。

  3、搜集有关月亮的美词,佳句,诗词等资料,以备课上交流。

  4、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我制作了简单的课件,以创设情境,增强课堂的表达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我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名言导入——走进寓言----创设情境,感知文意——疏通文意,感知寓意----想像拓展,交流资料,欣赏月亮,推究文理——了解寓言,学习写作。

  (一)、名言导入,初步感知

  运用留白艺术,引用肖伯纳的名言“幸与不幸”导入。新和巧,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一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激发学生的探究的热情;三是名言如一线贯穿,随着探究的深入,不断翻出新意。

  (二)走进寓言

  对于寓言,我们的学生并不陌生,所以,利用所学和寓言来加深对寓言的了解,也强调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达到复习的效果。也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走进了寓言。

  (三)、创设情境,感知文意

  优美的意境总是能激起人心底里最浪漫和最愉悦的情怀,唤起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憧憬。所以,一导入课题后,我马上进入到我的第二个步骤:创设情境,感知寓意。首先出示优美的图片作背景,用优美的音乐烘托气氛,让学生表演课前创作的小话剧——《白兔和月亮》。让学生一下进入到课文内容中去,进入到美丽的童话中去。当然,课前我会作一些预设:让学生在课前将这篇小短文编排成一个小话剧:把课文的内容稍加以改编一下,加进小白兔和月亮的对话,加进小白兔和诸神之王的对话,再让学生给画面配上合适的音乐,然后让学生一边朗读课文,一边表演。这样,学生就能体验到创作的快乐,表演的乐趣,亲身参与的愉悦。也改变了那种由老师或者听范读录音磁带所带来的乏味和单调了。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应该说是学生最喜欢的方式吧!毕竟,我们的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到初中,他们富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能力,还在自己的象牙塔中寻找着最美丽的童话。而这篇童话似的寓言正好可以发挥他们的这些潜质。

  (四)、疏通文意,感知寓意

  从“情景”中,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有最切身的体会和感觉了,许多的问题由此而来了,他们一定会站起来大胆而自信地谈自己的理解和体验了。这时,正是疏通文意,感知寓意的最佳时机。这时,可以把学生的理解暂时放在一边,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将白兔赏月前后的两种不同的心境的词语找出来作一下对照,找到白兔得到月亮前后的两次转折,然后进入寓意的理解: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五)、想像拓展,交流资料,欣赏月亮,深究文理

  有了对寓意的简单理解,还只是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较为肤浅的认识,并不能深入到学生的生活。而在没有内心体验的情况下更会出现空泛、单线条。因此,我将课文内容进行了扩展:想像自己是小白兔,用几句话描写白兔眼中的月亮美景。小白兔赏月时会有怎么样的担忧?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之后,白兔眼中的月亮还会是以前的月亮吗?其心情会不会有新的变化?你能为她补上一个结尾吗?

  我们的学生是最富有想像力的,他们一定会有多姿多彩的想像。

  而关于月亮,古往今来,人们仰望一轮明月,总会引起无穷的遐想和情思,因而,出现了数不胜数的赞美月景、借月抒情的诗词、音乐、绘画。你知道的月亮有多少呢?再让学生将课前搜集的资料卡片拿出来交流一下,给学生有进一步了解月亮,探索美丽的月球的机会。

  这样注入了“活”的知识,课堂才会焕发出它的“活力”。教学中注意了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教学生学会了自己阅读的方法。自制资料卡片,也将会大大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上开展交流活动,学生积极性高,说话的欲望很强。通过互相交流,有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然后,将文意进一步推向高潮:月亮仅仅象征财富?而通过以上的交流,学生一定会明白:月亮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它包括财富,但绝不只是财富。而白兔却把它仅仅当作了一种财富。那么,拥有利益就一定会有得失之患吗?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在你的生活中,看到过这种现象了吗?你的人生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变化?

  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时的课堂气氛一定是自由而活跃的。因为每个人都有理由来进行反驳和推断,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可以发散学生思维,引领他们进入辩论的境界。

  然后,我提出了变换角色的假设,如以“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进行启发;当学生联系自身谈得失之患时,我也说了同是独生子女的自己的感受和故事,并积极启发他们,最后还把自己找到的金玉良言送给学生,彼此共同领悟,共同进步!

  再回想肖伯纳的名言,使整堂课达到呼应之美。

  这也将是文意的又一次扩展,提高学生对审美情感的把握。而总结学生的观点,引领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身边的财富,以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来处世,也正是我们要达到的一种目标啊!

  (六)、了解寓言,学习写作

  (有了以上的学习和交流,应该对本课作一个总结和疏理了。这就可以自然地进入到最后一个环节:了解寓言,学习写作。)

  对于寓言这种文学体裁,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就可以理解了: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如本文,一个短小的故事,却给了我们许多的哲理,大家也可以写。你们只要留心生活,就一定会写出最有哲理的寓言来。不妨留意一下,试着创作一篇寓言,如果实在不会写也可以收集一些,从中领悟人生的哲理。

  鼓励学生大胆创作正是我们的目标,让学生多留意生活,多从生活中去发现,去创作。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想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整个板书都用媒体进行,因为,用媒体的形式设计的这个板书更具有童话特点,用生动、形象的图片结合简洁的文字,直观表达出文本的感情和内涵。

  以上这就是我对这篇寓言的教学设想。谢谢各位评委!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五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文章采用散文、诗歌、小故事等多种写作形式,描绘了母女情、同学情、母子情、兄弟情等,从而讴歌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亲情。本单元要求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把握要点,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的亲情。同时掌握朗读和圈点勾画的读书技巧。本课《羚羊木雕》较之前一课《风筝》显得比较浅显,本篇所写家庭故事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文章大量的人物对话,更适合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但围绕羚羊木雕母女情和同学情发生的矛盾,是非曲直,也需要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感受文章丰富的情感。从而欣赏课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

  二、学习对象的分析

  1、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正是由少年儿童向青少年过渡时期,她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是有待形成时期。本篇文章价值观念倾向明显,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

  2、学生在阅读中还是为读而读,缺乏阅读的技巧,对阅读中的感受还是被动的接受。为此在教学中,应注重阅读技巧的培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感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揣摩文章的语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朗读和圈点勾画等读书方法。

  2、能力目标

  (1)在整体阅读文章的基础上,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倾向。

  (2)在整体把握要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目标:

  通过感悟文章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在整体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把握要点,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倾向。

  2、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联系自己的生活感悟生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教学策略

  1、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关于同龄人对长大的一段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说一个人的历史要用笔来写的话,那么现在应该是我们从父母手里接过笔自己写的时候了。

  在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不再是那个只会听话的小朋友了。在我脑海的深处,有一颗叛逆的种子在萌动。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

  通过引用同龄人的一段话,激起同学的同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说读课文

  浏览课文,学生就“一个——的木雕”、“一个——的爸爸”、“一个——的妈妈”、“一个——的奶奶”、“一个——的万芳”、“一个——的故事”进行自选话题,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说话活动。当同学说完的时候,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1、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感知了文章的内容,感知了作者的情感,感知木雕的名贵,爸爸妈妈的逼迫,奶奶的无能为力,万芳的仗义。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注意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过程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

  1、默读课文1—15段默读

  课文,标划出体现爸爸、妈妈、我三个人物形象的神态描写。

  1、培养了学生圈点勾画等读书的习惯。

  2、使学生在标话中感受到了爸爸妈妈不同的人物语言体现了人物的不同的性格,同时了解了爸爸妈妈对我的逼迫,描写了我的委屈,使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爸爸妈妈的批评。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1——15段,学生进行评价

  1、由默读到有感情的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体会到爸爸妈妈对我的伤害。

  2、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速读文章2——6段至结尾,标化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既加强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又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我”的无奈、委屈、痛苦。爸爸妈妈对我的伤害。

  4、指名读、学生齐读

  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在读中感受作者的倾向。

  (四)探究课文

  1、这件事究竟应该怪谁?展开辩论。

  1、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文中来。

  2、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到父母和“我”的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父母非常的重财轻义,而我和万芳之间非常重视友谊。

  3、培养了学生在合作中的团结协作的能力。

  2、讨论:既然羚羊木雕已送给了万芳,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1、不限制学生的答案,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2、交给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会与人沟通。

  小结:

  本文围绕羚羊木雕,写了一场家庭矛盾,赞美真诚无私的友爱,批评重财轻义的思想,呼吁父母要理解尊重孩子纯真的感情;同时也说明我们做事应与人商量,考虑周全些。

  (五)课后作业

  1、与父母一起欣赏这篇小说,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快乐生活。

  2、与父母一起探讨后,合理地改编某一部分的故事情节,并工整地写到小作文本上。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方面

  (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的语言、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比喻的修辞手法等语言基础知识。

  (3)培养学生速读课文的能力和自主阅读的习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结合今年10月我国成功发射“嫦娥二号”探月卫星这一热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爱国主义的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1、本文的重点是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本文的难点是训练学生速读课文的能力和自主阅读的能力。

  四、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但还需引导学习。

  注意力不够集中,思考不够深入等特点。

  五、教学方法的设计

  1、默读法与朗读法相结合。

  2、问答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3、多媒体教学法。

  六、教学环节设计

  运用“版块式”教学思路,将教学环节主要分为:

  导入、整体感知、精读和结课四版块。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快速阅读要点:

  (1)集中注意力,默读。(2)不回视,不逐字阅读。(3)抓住关键点阅读。

  (二)整体感知课文,

  把握文章思路。

  时间:1969年7月

  地点: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

  人物: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事件:人类首次成功登月全过程

  顺序:时间顺序

  高潮设计

  登月前准备阶段(3-4)

  升空飞行阶段(5-9)

  登月全过程(3-16) 登月成功,完成探月任务阶段(10-13)

  返航阶段(14-15)

  总结登月过程

  (三)精读课文

  1、根据分段,结合登月过程图和多媒体的影像资料,对登月的过程进一步了解,掌握科学知识。

  升空飞行的步骤:检查——点火——升空——绕地飞行——飞向月球——绕月飞行——升空——点火——火箭升空——飞行。

  2、请同学们朗读自己觉得写的较好的段落或句子,在反复朗读中体味其中的语言美和蕴藏于语言中的情感态度。

  (1)请同学们齐读第8自然段,这一段的描写很美。请同学们找出其中写的好的句子。

  (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使)

  “一叶孤舟”是什么意思?(像一片树叶一样大小的孤独的小船)

  这里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更加形象生动。)

  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价值?(在地面上高达百米的飞船在太空中却渺小如一叶孤舟,在这里表现出与浩瀚宇宙相比,人类的渺小。而人类探索月球的勇敢不屈的精神也在这里突出出来。)

  (2)“它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层。”

  “‘阿波罗11号’飞船准确地溅落在预定的海域。”品味加线字的好处在哪里?

  4、对本文的意义进行深入挖掘:

  分析阿姆斯特朗“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这句话的内在涵义。

  (四)结课延伸

  结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思考:航天探险活动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其意义何在?其中反映了怎样的航天精神?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新课标在这一单元中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1、《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它以诗的形式写科学的内容,也正是许多学生所喜欢的课文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的内容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2、学习这一课时,为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鱼类的进化、鸟类的进化、两栖类的进化、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讲解过多,不能上成生物课。

  3、本单元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而《化石吟》作为第一篇课文,应是引导学生走进科学宫殿的前奏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

  4、《化石吟》也是一首语言优美的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体会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学习快速阅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情感目标:认识到科学的美,培养对生物世界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三、关于教法:

  1、朗读法:

  诗歌教学首先应重在朗读吟诵,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情感之美和音乐美

  2、联想想象法

  科学的探索同样需要丰富的想象依据现存的化石推测逝去的世界,依据科学的分析想象神秘的故事,在合理的联想想象中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3、讨论点拨法: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的探究诗歌的内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四、学法指导

  1、自觉参与

  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创设适宜诵读的情境活动,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诵读中来读中见意、读中品词、读中悟情,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进一步发挥,参与意识不断加强,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自主探究

  依据化石推测上古的生物世界,打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充分联想想象,探究未知世界的秘密在发言中主动思考,在表达中善于探究,逐渐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3、小组合作

  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

  五、课前准备

  1、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

  2、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化石的形成

  六、教学设想:预计用两课时

  1、导入新课

  投影电脑中的关于古生物恐龙的图片,从“侏罗纪公园”开始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掌握生字词

  (3)教师指导阅读:

  3、问题讨论:

  Ⅰ整体把握

  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诗歌

  例: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Ⅱ结构分析

  ②理清层次,明确结构全诗可分为发问、抒写、回应发问三部分分析结构,让学生对诗的结构作以了解

  Ⅲ内容解剖

  ③体会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把握思想内涵,体味诗歌韵律,能有感情的朗读本诗从而达到本节课预期的教学目标

  4、揣摩研读

  (1)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诗歌语言的形象、精炼

  5、拓展运用

  (1)联想想象

  展示古代生物猛犸的资料,推测猛犸的死因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合理想像,生动描述

  (2)表达感受

  面对这幅猛犸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呢?请用一两句诗来表达

  在这首诗中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去想、去说、去读,不只局限于语文这一小的知识圈子中,使语文知识和自然、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会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6、教师小结

  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在自然面前,生命是何等的脆弱;在科学面前,生命又是何等的神奇!同学们,愿这首诗不仅给你们带来文学的享受,也给你们带来探索科学世界的动力

  7、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化石的文字资料、图片等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 教材地位:

  《天上的街市》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单元共五课九篇文章:有童话《皇帝的新装》《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神话《女娲造人》;诗歌《天上的街市》《静夜》;《寓言四则》。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想像丰富奇特,引人遐思。目的是通过这些富于想像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丑恶,向往真善美。

  《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诗歌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我试图加强朗读指导,提高学生朗读能力;通过探究调动学生想像思维。

  2、 教学目的:

  ①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② 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③ 体会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难点是:理解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并形成能力。

  二、【说教法】:

  1、 结构、层次:从教师教学角度主要设计为六个环节(引导入境—明确目标—指导朗读—提问探究—小结巩固—练习提高)。

  2、 思路、理念:

  引导入境尽量简洁明快自然得体。

  明确目标为的是减少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无效思维,并有利于学习活动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指导朗读,重在学生体验,新课标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所以朗读指导重在示范,不在理论解说。同时这是重点之一,而且是下一环节的基础,要视学生情况舍得花时间,学生朗读训练形式要多样。

  提问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体会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伙伴间的互动互生是最接近‘最近发展区’的。”因此,这环节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允许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勇于提问质疑,讨论争辩。

  小结巩固要做到紧扣要点,帮助学生形成思维整合。

  练习提高,安排图景和文字的联想和想像,目的是引导学生作联想、想像的训练。要求学生最好不作同类事物的联想,还要要求所联想的事物应该是美的。借此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和健康向上的情趣。

  3、 手段及依据:教学手段方面,设想运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做到实用、有效,不搞花样。仅提供配乐朗诵以供模仿学习,提供文字材料以提示重点作资料参考,图片画面的运用也仅为激发联想想像而设,坚定语文课堂“文本学习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立场。

  【说教学程序】

  1、 过程总体框架及各板块的时间分配:

  教学过程按教师活动分六步:

  引导入境(1分钟)

  明确目标(1分钟)

  指导朗读(15分钟)

  提问探究并质疑(15分钟)

  小结巩固(5分钟)

  练习提高(8分钟)

  2、 教学环节设计

  引导入境:(1分钟)课件屏幕出现文字,教师口述引出“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让我们跟随着郭沫若先生一起步入那《天上的街市》,去感受那份美丽、那份新奇吧!”

  明确目标:(1分钟)课件屏幕出现,学生读出明确“学习任务:

  ①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②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师解说指出:这首诗很美,“美是需要发现的”请同学们从学习任务入手,带上三个问题去发现诗中的“美”,问题是

  A、如何有感情地朗读?

  B、怎样联想和想像?

  C、诗歌表现的是怎样的情感?

  指导朗读(15分钟)学生先个人试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再听读感觉情感基调和节奏重音,接着教师屏幕显示朗读要点并提醒心境体验和眼神运用,学生再听配乐朗诵跟读并核准节奏和重音,然后组织齐朗诵、小组内齐朗诵、男女分组朗诵等形式。

  提问探究并质疑(15分钟)分两步,

  先探究内容。问题是a.全诗共四个小节,你能指出哪些是写实,哪些是想像吗? b.你能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吗?

  再探究情感。先围绕问题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是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然后再学生提问质疑,同学间互相释疑。

  探究过程中提醒学生利用好课前准备的资料,并根据需要提供有关“作者简介”“诗歌背景”“联想和想像” “牛郎织女图片”等。巡视指导小组合作探究。

  小结巩固(5分钟)先齐朗诵诗歌一遍,再请学生概括自己对于这首诗歌的理解。最后老师作结“老师认为:这是一首极美的诗。首先,全诗语言优美亲切,节奏舒缓,极具音韵美;其次,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又具意境美;还有,就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情感非常的美。”

  练习提高(8分钟)如果探究讨论热烈可安排为课外作业。安排两题:a、由两副烛光图片引发联想和想像,b、课后练习,仿例续写。

  3、 突破重点、难点的手段和方法:以上设计主要是形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学习梯级,为学生设计一个“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学习过程”;其次,辅助运用多媒体提供配乐朗诵以供模仿学习,提供资料参考,用图片画面作引导,增强直观感受;另外,学生间的交流,也是突破重点、难点的手段和方法之一。

  【说学法】:学法指导、能力培养、培优转差

  从学生学习活动来说,这节课是四个板块:

  一是朗读感悟,感受音乐美。培养朗读能力,更多关注基础薄弱学生,落实本课最基础的目标。

  二是探究内容,理解意境美。培养信息搜索和概括能力,以中等学生为基准,达成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隐性目标。

  三是探究写法,领悟情感美。通过语言分析、信息整合,提高中等及中等以上同学的分析理解能力,让基础薄弱学生有基本的情感体验。

  四是模仿学习,拓展思维,培养想像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听说读写” 为训练主线,学生通过朗读、模仿续写、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拥有更多的时间、空间和思维形式。

  学生接受的学习方法指导主要是:朗读的技巧和探究的方式。

  【板书】突出“美”:

  音 韵

  美

  意 境 情 感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分析教材]

  《伟大的悲剧》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习,激起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是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像而写成的。记叙了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探险失败后,和他的队员在返回的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的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意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能力: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过程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把对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的颂扬和赞美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的伟大高贵的品质,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理论依据]

  1、“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初二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对于文本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情感尤为丰富。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会,在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感受能力。

  2、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说出自己的感受。同时又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法、学法]

  教法: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新课程教学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欣赏课件、整体感知、细节品味、联系实际说观点等途径,运用朗读、讨论、交流等方法,逐渐感受这种精神,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法:这篇文章内容简单,让学生通过预习筛选文章内容,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情节十分感人,易于引起情感丰富的初二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读一读,说一说,达到读者、作者、文本三者合一的境界。

  [过程设计]

  (文章篇幅较长,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地预习。)

  一、导入:通过出示图片教师作介绍(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73秒后突然爆炸时的图片、xxxx年北大科考队和登山队攀登希夏邦马峰时的照片)引入课题《伟大的悲剧》。

  (设计意图:从感性上让学生明白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样的悲剧发生得太多太多了,从而创设凝重、沉思的气氛,为文章定下一个“悲壮”的主基调,建立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

  二、整体感知:

  1、在欣赏《阿蒙森――斯科特南极探险纪录片》和课前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根据叙事要点理清故事情节:1912年英国探险队斯科特一行5人,为实现“到达南极点第一人”这一目标,满怀信心地奔向目的地,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捷足先登,在从南极点返回的途中他们不幸遇难。

  (设计意图:遵循叙述类文体阅读规律,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同时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思维能力。这也是本单

  元的单元要点: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用一句话谈谈读完这篇文章的总体感受?用“这是一个___的故事”句式来说且用一个词来形容读完文章后的感受或心情。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体验,不论对全文的内容还是情感都有个总体的把握。)

  三、研读赏析:

  1、体会“伟大”

  (1)自主

  文中哪些情节深深地打动了你?为什么?请默读课文,圈划这些语句,旁边写上批注。

  (设计意图: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边理解边记录,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

  (2)合作、探究:小组选择最打动自己的情节,交流感动的语句;记录难以理解的语句。→全班交流(穿插课后习题二)

  这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交流过程中对重点的语段、句子组织学生朗读,对关键词语组织学生反复品读,以此加深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共同解决。这一环节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总结并板书。

  2、体会“悲”

  由伟大引入到悲,让学生说说“悲”在哪里?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穿插课后习题二)在此基础上引用鲁迅的话: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理解“悲”是指“悲壮”,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伟大的悲剧”这一课题的深刻含义。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思维辨证地理解“伟大”和“悲剧”这一对看似矛盾的组合,懂得英雄的真正含义。)

  四、感悟升华:

  谈谈你对英雄的认识,说说你心目中的英雄?

  (轻声播放歌曲《真心英雄》)

  (设计意图:让学生畅谈对“英雄”的认识,树立真正的英雄观和成败观。)

  五、总结:

  引用美国总统里根为悼念“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遇难而发表的电视讲话里的一段话来总结。并最后送给学生三句话结束本课:

  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每个人注定都要经历一番失败的煎熬和且行且上的痛苦。

  但只要经历,即使是失败的,也从不会是无益的。

  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

  (设计意图:学习一篇课文,要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懂得人生的真谛。)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课文出处及联系

  本单元以成长为主题,有的讲述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有的则是以童话的形式,告诉人们在成长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努力追求。《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从小说《城南旧事》中节选的,小说展示的基本上是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生活故事。

  2、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理解标题的含义,了解作者插叙的写法,提高朗读的质量,掌握朗读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分出哪些写的是眼前的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又是怎么引出的,从而弄清全文脉络,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情感价值观

  体会本文父亲对“我”严格要求的意图,并从“我”的成长中得到启示。

  3、教材的重点难点

  小说的主人公虽然是小英子。但节选部分主要是写主人公的爸爸对她严中有爱的教育和爸爸去世时她的人生体验,显然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显的很重要。本文的难点在于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的病危、濒死,写得很含蓄,但文中处处有伏笔。

  二、教学方法

  1、用讲故事的方法,说说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故事。2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从漫谈“父爱”引入,然后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哪些写的是眼前的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

  三、学法指导

  1、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掌握生字词,课堂中通过朗读进一步巩固。

  2、对于小说通过寻找线索从而梳理作品的结构非常有效,本文用“爱花,是爸爸的秉性”作为线索窜联全文。

  3、通过本文学习,使学生把握分析小说的最基本方法,并能初步迁移到课外。

  四、教学程序

  (一)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扫除生字词障碍,并准备你与父亲之间的故事。

  2、导入新课

  在学习过程中,你可能遇到过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父亲是如何教育你的呢?也许感受到爱的事情很多,请准备好的同学说给大家听听。

  (二)整体感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①检查预习,需要注意的`几个字词,重点提示:

  肿(zhǒng)胀(zhàng)叮嘱(zhǔ)骊(lì)歌花圃(pǔ)

  ②“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明确: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牛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的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③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后痛楚,无奈,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导学: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爸爸中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则点出了爸爸离开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同学们可以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面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自主探究

  a、结合课后练习

  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爸爸对“我”是怎样的态度和情感?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学生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儿真的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板书)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比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至于写她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c、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明确:是说“我”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四)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所以文章采用插叙手法,时而写眼前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板书梳理)本部分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本课教学内容,达到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的作用。

  (五)课后作业

  1、细读课文,再次体会爸爸对“我”严厉而深切的关爱,抄写课文重要词语。

  2、把与父亲间发生的故事写入作文本。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

  一、说教学理念

  为了落实“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以学会朗读诗歌为发散点,以情为核心,以培养能力为目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说教材

  1、课文简介: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意象内涵丰富,抒情方式巧妙。作于1938年11月。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暴风雨等一系列内涵丰富,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多少年来,不断地为人们所引用,所默诵。

  2、教学设想:

  《我爱这土地》是七年级学生首次接触的现代诗歌,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边学习边体会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总结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和意象的象征意义。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对语文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节奏正确流利的朗读。(目的:学习朗诵方法,培养爱国情感)

  2、理解诗歌中暴风雨、土地、河流、黎明等的象征意义。

  (目的:便于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迅速把握主题提高诗歌理解能力)

  3、体味诗歌抒发的对祖国深沉的爱。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能有感情,节奏正确流利的朗读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确定为通过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

  四、教学时数:

  1课时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本堂课中主要采用以下2种方法:

  1、朗读感悟法: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朗读、听读、个人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2、讨论法:在交流、探究中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学生也有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合作精神得到了深化;

  六说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有关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影片中日本鬼子被打得晕头转向,看了真让人精神振奋。电视剧《烈火金刚》,影片中日本侵略者的残忍行为真让人痛恨不已。作为中国人,我们一定要了解历史,记住历史,无论它是光荣的,还是屈辱的。抗日战争虽然带给中国人民巨大灾难,但同时它也是一段反映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历史。(生活在和平年代养尊处优环境中的学生做到读诗悟情,把诗人那种特殊的内涵极其复杂的情感理解深刻却并非易事,这些音像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形象感受诗人特殊的写作背景。)

  2、作者及背景简介

  1938年抗战初期,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他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诗歌《我爱这土地》。(再次强化特殊背景,加强爱国氛围)

  3、听老师范读,初步感知诗歌

  诗人借土地抒发自己对处于日本铁蹄蹂躏下祖国深沉的爱和为国献身的热情。这个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在诗歌中叫意象。

  4、有感情的朗读

  首先讲解朗读近体诗的要点,然后用课件表现本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让学生现学现用,增强记忆。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把握诗歌的结构,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然后,听范读,对照自己比较两者,并找到自己朗读诗歌上的不足。最后,全班集体朗诵。

  5、意象赏析:分小组讨论诗歌的所选取的意象,结合时代背景,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多方位互动交流的能力。

  6、语言赏析

  让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语,并说明理由。注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培养学生初步赏析诗歌的能力。

  7、课外拓展,让学生阅读艾青的《北方》(节选)能说出意象及象征意义,做简单的赏读。

  8、能力迁移通过仿写,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训练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

  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抒情,他会怎样写?

  七、说板书设计教学设计能够直观明了的再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土地祖国大地

  暴风雨日寇侵略

  河流、风民族反抗

  黎明美好未来

  小结: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首次接触现代诗歌,把握这首诗歌的内容会有难度,因此,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用“心”去读、去品味、去联想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蓄的情感及意义,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及审美情趣,为学生以后学习现代诗歌起一个示范引导作用。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9

  〔课文赏析〕

  曹文轩先生曾说:“美是文学的基础,是我们活下去的理由。”这句话精要论述了美与文学的关系:文学首先应是对美的揭示。那么,究竟如何把这一美学理想付诸于写作实践呢?黄蓓佳的《心声》(节选自《儿童文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

  阅读这篇作品,就犹如置身一个诗意的世界,作者为我们演奏了一曲美的交响曲。

  一、用词之美。

  黄蓓佳在《心声》一文中多处用到叠词,这些叠词形式多样。有AA式、ABB式、AABB式。它们表现的内容也各不相同。有的写形,如短短、粗粗黑黑、胖胖;有的拟声,如窸窸窣窣、咕噜噜;有的写声,如毛毛刺刺、娇滴滴、干干脆脆、软软;有的强调,如远远近近、深深、轻轻。它们在文中作用突出。有的点示了人物的外貌特征;有的强化了听觉冲击的效果;有的渲染了美好的往事……这些叠词就像一朵朵散落在各个角落的小花,朴素自然而又清香可闻,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除此之外,其他词语的运用也体现出准确形象的特点。如“程老师皱起眉头”中“皱起”形象地写出了老师的不满。“京京脸一红,低下了头”一句中,“脸一红”写出了孩子被老师批评之后的不安。而且小说的句子以短句为主,长句极少,三五个字一句的话则比比皆是,符合了儿童化的语言表达的特点和要求。

  二、映衬之美

  小说以朗读《万卡》为契机,带入情节和人物。万卡和主人公京京的活动紧紧缠绕在一起。由朗读《万卡》,带出京京的家庭和他对爷爷的思念:“他不喜欢这个家,总是想念乡下的爷爷。就像可怜的小万卡盼望爷爷接他回家一样,京京也盼望爷爷哪一天来看看他。”由万卡的小女伙伴想到妮儿……最后朗读时他仿佛和万卡心心相通“要是他真给爷爷写了信,爷爷一定高兴得要命吧?”“我完完整整地写上爷爷家里的地址,我知道那个地址。”……现实和小说《万卡》在京京的心里已经是真实和虚拟交融了,京京悲凉的感情世界也全面呈现在读者面前。

  三、人性之美。

  《心声》是以李京京为中心人物来展开的,却不像一般小说那样从外貌等来介绍,而是用了大量心理描写来表现他的心理活动,像“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等等都是一个孩子内心的真实再现。小说的另一个人物程老师,虽着墨不多却性格鲜明。她工作认真、爱荣誉,为了上好公开课而精心的准备,但她又和许多教师一样,重视优秀学生,忽视一般学生,搞一种虚假的公开教学。不过小说结尾还是表现了她难得的优点,随机应变、勇于改正错误。还有爷爷没事就“咕噜噜”抽水烟,过完了瘾又一把将京京搂在怀里等等,这些都是生活中真实而美丽的存在着的人和事,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真实而美丽的生活画卷,“自然就是美”,黄蓓佳正是以这样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这样的人性之美。

  【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学习语言的表达,用语言来表达,本文又是一篇以学生和老师为主人公的,非常贴近学生们的生活,学生们比较容易接受,所以我设计本课的课型为小说阅读起始课,目的在让学生熟悉小说的基本要素,学会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本文的教学我设计三个活动。一、讲一讲文意;二、品一品语言;三、评一评人物。

  首先导入课文,可以这样说“我们带着一声啼哭来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我们用好奇的眼睛打量我们周围的一切,同时我们也希望自己被别人接受,一路走到今天,面对人生我们有太多的话想说,有太多的心声要表达,同学们你们发现了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和家长、老师之间有了越来越多的隔阂,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黄蓓佳的《心声》,去听听主人公──李京京的心声吧!他会让你有似曾相识的感受。”这样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师再引导学生看屏幕显示—我们的三项阅读活动,一、讲一讲文意;二、品一品语言;三、评一评人物。

  展示完之后,师带领学生进入第一项阅读活动,(屏幕显示引导)第一项阅读活动是“讲一讲文意”,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试着给再拟一个标题,并从课文中找出命题的依据。(要求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方式阅读课文,师相机点拨。此活动约5分钟)读完之后,老师引导全班讨论,讨论有两个层次的内容:我的标题是什么,然后说明理由。最后老师进行环节小结:你们看,我们就这样理解了文意,但是话说回来,要说本文的标题呢,还是“心声”好,它不止饱含了京京想读课文的心声,也饱含了京京渴望得到像优等生一样公正、平等待遇的心声,还饱含了京京渴望家庭和谐的心声,比起普通的再现内容,它的含义更深,更有情味,所以这一个课文标题是拟得特别漂亮的。谢谢大家,我们进入第二项活动,这时师要板书活动题目品一品语言,表示强调。

  之后引导:品语言我们最重要的是寻找品析点,怎样寻找品析点?就是你觉得在这篇小说里面,哪个字用得好,哪个词用得好,哪种修辞手法用得好,哪种构思方法用得好,哪个地方描写得好,它表现的是什么,你都可以说,进行这一环节,有些学生的语言表达不是很好,师要利用屏幕引导:交流的时候有四句话你可以任选其一来说:好在写出了什么,好在表现了什么,好在说明了什么,好在点明了什么。之后老师发出指令,下面读课文,找品析点。(学生开始找品析点,教师一边巡视一边指导学生在书上作简单的旁批,重点要引导学生品析文中叠词、形容词和三五字短语的妙处,用时8——10分钟)然后学生交流,老师相机给予点评,交流之后,师再引导,把学生收回到本文的难点品析,下面我再给同学们介绍几个品析点,你们把它记下来,回去品一品,看老师的这个点找得怎么样?屏幕展示,生齐读:

  映衬之妙。小说以朗读《万卡》为契机,带入情节和人物。万卡和主人公京京的活动紧紧缠绕在一起。由朗读《万卡》,带出京京的家庭和他对爷爷的思念,万卡的小女伙伴想到妮儿,最后朗读时他仿佛和万卡心心相通并表示我要给爷爷写信,要完完整整地写上爷爷家里的地址,我知道那个地址。”……现实和小说《万卡》在京京的心里已经是真实和虚拟交融了,京京悲凉的感情世界也全面呈现在读者面前。

  老师说的这些品析点都是互相关联的情节,是纵观全文来分析的,同学们将来读小说一定要注意,小说的各个情节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他们都不是独立的个体,有很多的伏笔、照应、反复等,我们要发现里面的关联妙处。这一环节到此为止,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与第二环节一样这是小说阅读的重点内容,师在这时先要板书活动内容,然后引导:小说的最终目的是塑造一定的人物形象,揭示一定的社会意义,所以读小说就要认识里面的人物,今天我们来研究怎样认识京京这个人。

  怎样认识呢?第一步你可以根据课文想像他的长相、神态等。”这一步很简单,学生很快就能说上来,师再接着引导,现在我们进行第二步,从他的心理变化来说一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一步是集中引导学生研究文中的心理描写片段,揣摩出心理了,人物的形象也就基本出来了,师就可以接着引导:经过两步的认识我们知道了京京是一个可爱的孩子,他好学上进,虽然学习上不很突出,但也有着积极地要求,但这还不是我们阅读小说的最终目的,也不是作者写作小说的最终目的,我们来进行第三步,作者塑造这个人物有什么意义?这是指导学生由现象走进本质,揭示作者塑造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突出主题,最后师小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关系到我们千家万户的大事,正是从一个普通的教育事件入手,揭示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某种现象。

  我们也认识了人物,还学到一种评说人物的方法,叫做阶梯式表述。(这时板书:阶梯式表述进行方法强调)板书之后接着引导:我们来看看今天的课堂,今天的课堂我们有三个收获:通过更换标题,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通过寻找品析点,进行了多角度评析;通过评说人物,我们学会了分层次表述。这是一种非常有效地阅读方法,希望大家记住,并在今后的阅读中加以应用。到此结束全文授课。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0

  尊敬的评委下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莫怀戚的《散步》。

  下面我从教材的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学法指导、大致的教学流程等几个方面汇报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一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注重人生体验。《散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寓景美、人美、情美于一体,字里行间扬溢着浓浓而真挚的亲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家人散步时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画卷,更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道德颂歌。虽然与本单元前两篇课文《风筝》《羚羊木雕》一样都以家庭生活为主,都有矛盾冲突,但前者给予的更多的是反思,而本文则主要从家庭伦理准则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并且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因此,我认为本文是让学生走进文本,对话文本,在“人生体验”中达到体验人生目的好教材。

  二、学情分析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增强亲情观念,提高人文素养是本课的教学任务之一。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基本是都是90后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现象”普遍存在,不少孩子“唯我独尊”,家庭亲情观念淡薄,缺乏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因此,本文教学时,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理解事件本身并不难,但要引导学生发掘文本主旨、感悟亲情及由此引发对于家庭伦理准则的思考会有一定的难度。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定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如下: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本课教学目标为: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基本内容。

  2以文本为范例,指导学生揣摩词语的含义,品味文章语言的方法。

  3学习文章以小见大、一事一理,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出深意的写法;

  4体味文中浓浓的亲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家庭伦理传统美德。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目标,确定:

  教学重点为:目标2、4

  教学难点为: 目标3、如何理解文章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

  为达成以上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拟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以文本为范例,组织学生自主品味语言,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相关方法。

  2、以小组形式,通过合作探究本文主旨。

  3、朗读法、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品读文章。

  4、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初读叙事类文章,整体感知内容的方法(初读“三问”:谁?在哪里?什么事?)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精读文本、品味语言。

  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文章的美点(从内容到形式)

  五、教学流程:

  课前播放《常回家看看》作一个铺垫。

  1、 猜字游戏导入

  谜面:上有老下有小—学生猜---教师解字:老小不分开为孝,老在上子在下,儿子担任着背负老人的责任这样才为孝。

  当堂调查:你们一家三口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同吃的同学举手(举手的很少),如此看来大多数是老小分开的,孝出了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能不能不分开呢?分开与不分开的主要责任以在谁呢?从今天学习的课文《散步》中也许能够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歌曲作情感铺垫,猜字游戏可以很快地激发七年级孩子的兴趣,抛出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关,为突破教学难点设伏。)

  2,听读、朗读,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轻声地朗读课文。

  (“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

  (3)、检查阅读效果:

  从记叙的要素、顺序入手理清内容和文脉。并在概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出核心事件“分歧”,以及产生分歧原因和解决分歧的办法。

  (学习起步阶段要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强化“要素”意识,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4品读课文 感悟亲情

  我设计的主问题是:

  ①、你说说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在散步的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老师在学生讨论结束后,再总结全班同学的发言,加以归纳明确。一家人的权力无大小之分,只有平等的关系。一切由爱决定。 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②、学生总结归纳人物的特质 (这一设计的目的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学会运用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儿子:聪明乖巧,非常懂事。(着重引导学生将文中的儿子与现实中的“儿子”(自己)进行对比,突出现实生活中有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小皇帝,小公主形象。)

  ③关于教学难点,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探讨。

  铺垫:再问导入部分的两个问题:如何解决“孝”这个问题?能不能不分开呢?分开与不分开的主要责任以在谁呢?归纳学生的回答水到渠成地理解文章最后一句具有象征意义的话---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家庭是这样,民族、国家也是如此。(边归纳边板书要点)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初步体会文中“以小见大”“一事一理”的写作手法。)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5、探究课文,品味语言

  ①、让学生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主要引导学生品味:(1)写景的句子 ,发现他们的意境美。 (2)对称的句式(体会它们的对称美,情趣美。)

  (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②、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精彩片段。

  (朗读是感受、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通过朗读加深印象,培养语感)

  6、结束语: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子欲养而亲不待。对长辈、父母我们要心怀感恩(播放《感恩的心》),此刻,你有什么感受,或最想对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说些什么?用一段文字把它写下来,课后和大家一同分享。

  最后是作业布置:

  7、布置作业:以家庭生活为素材,以亲情为主题,运用“以小见大”“一事一理”的写法,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刚开始学习“以下见大”“一事一理”的写法,特作出分层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这也符合个性化的要求,具体是:最低要求:仿写文中的某个片段//一般要求:独立构思,能表现出亲情//较高要求:能提炼出一个简单的道理。

  8、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主要是为了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教学重难点。

  附:板书:

  百 善 孝 为 先

  +

  散 步 分歧 +

  (莫怀戚)

  ||

  整个世界(责任 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