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3-07-06 14:54:0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范文精品14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范文精品14篇

  说课稿范文 篇1

  一、说教材

  《翠鸟》是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鸟儿”中第一课。作者对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作了非常详细的观察,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翠鸟羽毛鲜艳的外形和它捉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在老渔翁的启发下,“我”体会到喜爱翠鸟应把它当作朋友,打消了捉翠鸟饲养的念头。

  抓住事物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漂亮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

  根据大纲要求,三年级阶段着重进行段的训练,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指导学生在观察时抓住事物的特点有序地进行描述。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目标为:

  1、了解翠鸟外形的美丽和它行动十分敏捷的特点。产生喜爱翠鸟,喜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先基本概括后具体的描述方法,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有序观察和具体描述。

  教学重难点:

  学习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方法进行观察和描写。

  教具准备:翠鸟图片

  二、说教法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生实际,我采取了以“你喜欢翠鸟吗?为什么?”为中心,引导学生画出相关的语句,并朗读自己画的句子。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学习,小组之间进行探究、合作学习。通过直观教学法,用翠鸟图片展示,让学生理解作者先概括后具体,按一定顺序描写的方法。朗读体会法,指导学生在默读中学会思考,在朗读中想象翠鸟捕食时目光锐利、动作敏捷。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三、说学法

  以思想教育为灵魂,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因此,引导学生读一读、画一画、看一看、读一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但能领悟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朗读和创新、实践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明确任务

  你喜欢翠鸟吗?为什么?从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并把你画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三)小组内交流

  结合昨晚预习作业,现在小组内交流。

  (四)班级展示

  1、翠鸟外形颜色鲜艳、小巧玲珑。

  学生看图观察,体会作者先概括后具体,并按一定顺序观察的写作方法,有感情地朗读。

  2、翠鸟目光锐利、动作敏捷。

  抓住2小节中“疾飞”、“一眨眼”,说明翠鸟飞行速度快。3小节“机灵”、“难以逃脱”来说明翠鸟目光敏捷。“蹬开”、“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贴着”,说明翠鸟动作敏捷。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自然段。

  3、住处陡峭的石壁上的石洞里

  抓住“老渔翁”的话体会作者由“愿望———失望———希望”体会作者爱鸟的心情。

  (五)、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爱护鸟类,爱护大自然,爱护环境。

  (六)、小练笔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仿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五、板书

  翠鸟

  外形颜色鲜艳小巧玲珑

  活动目光敏锐动作敏捷

  住处陡峭的石壁上(愿望————失望————希望)

  说课稿范文 篇2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我来谈一谈对于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七单元第14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学习本课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一战的相关史实,也能树立珍爱和平的意识,同时为学生认识现代国际政治体系和世界各国现代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高中生已经掌握了相应的历史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历史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同时也有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但是,他们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仍需提高,因此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地图的运用,学生能够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重要战役的地理位置及战争的具体经过,从而增强时空观念。

  2.通过分析相关史料,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容,学生能够提高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3.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秩序的影响,认识到全人类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共同愿望。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立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及一战后的国际关系。

  【难点】

  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有问答法、情景创设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会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多媒体导入法。

  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一战中一位战壕中士兵的日记片段,通过日记,使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并引导设问: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如何爆发的?结果如何?战后的国际秩序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多媒体展示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集中注意力,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针对一战爆发的原因,我会采用史料分析法,我将在大屏幕展示英法美德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图、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地图和协约国和同盟国成立的资料,要求学生根据这些史料思考:一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双方疯狂进行军备竞赛。同时,我也会利用巴尔干半岛局势分析图向学生介绍巴尔干危机。最后,我将播放有关于萨拉热窝世界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一战爆发的导火索。

  【设计意图】史料的呈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意识,也有助于学生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战争的过程的讲述中,我会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形势图》向学生介绍战争中重要的几条战线:英、法、军队同德军对抗的西线,俄 国与德国、奥匈帝国对抗的东线,塞尔维亚与奥匈对抗的南线,其中,西线最为重要。紧接着,我会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梳理战争的过程及重要战役,学习完毕后,我会请学生担任战地**进行报道:1914年是战争的第一阶段,德国马恩河战役失利,日本趁机占领山东;1915-1916年,此时战争处于胶着状态,线相继发生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俄 国爆发革命后退出一战,最终同盟国失败。最后我也会结合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一战的残酷和中国劳工的贡献。

  【设计意图】情境教学法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我会展示《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九国公约》等原文选段,要求学生边看边思考:凡尔赛和华盛顿会议构建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政治体系?其内容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加以总结得出:各国确定了在欧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政治势力范围和政治地位。进而继续播放有关国际联盟的纪录片,引导学生了解国际联盟的相关概况。

  最后展示有关一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史料,然后顺势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一战的影响是什么?2.如何正确的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让学生以历史学习小组的形式用8分钟时间来进行合作探究,讨论整理。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会进行巡视指导,并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在小组代表回答后,我会进行补充并给予鼓励性评价,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出:一战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改变了帝国主义力量对比,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定程度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确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新秩序,但是各国之间矛盾重重,为二战的爆发留下了隐患。最后我会追问:一战对大家有何启示?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珍爱和、反对战争的意识。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从有利于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检验我本课的教学效果,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

  2.作业:请学生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中国的影响”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让他们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说课稿范文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电与热》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四节的内容,用1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是电流的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二是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电流通过导体会产生热,学生是有生活体验的,但流通过导体产生热的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这是学生所不知的,教材在学生学习了电能、电功率知识后及时地安排了本节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此外教材在学生知道了在电流一定时,导体产生热能的功率跟电阻成正比后,及时地安排了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学以致用”的新的教育理念。本节课也为下一节安全用电的教学做了某些知识准备,本节课在全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程三维目标要求和本节课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

  a、知道在电流相同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能时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等。

  b、知道利用和防止电热的场合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索电流的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发扬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教材的第一部分。即电流产生热效应跟什么因素有关,这是知识的重点,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过程意识、体验意识和实践意识,因此,我把学生的探究过程也列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如何让学生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如何进行探究实验设计,如何推导公式Q=I2Rt以及Q=W=Pt则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学情

  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在第七章中已学习了欧姆定律,通过本章前两节的教学,学生对电能、电功率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一些探索性问题,学生已有了初步的探究意识,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心理方面,初二学生对很多科学问题总是有很浓的兴趣,很想探究这些问题,但却不知从何下手,实验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和新课程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探究教学法

  本节课探究的问题是:在电流相同时,电能转化成热能的功率跟电阻有什么关系,这里我将采取了探究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提出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等,教学中完全遵循科学探究的步骤,采取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首先是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学生很愿意针对自己的问题进行一系列探究,或者说这样能迎合学生心理,其次采用探究教学法,教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学总体思路明析。当然在探究教学中,也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而应有所侧重,提出问题和进行实验设计是本次探究实验应侧重的两个环节。

  2.演示实验法

  演示实验好处是形象、直观,能快速切入主题,深受学生欢迎。同时演示实验也可揭露事物的来龙去脉,引发学生思考等。电流的热效应学生是有生活体验的,教师若能把学生的生活体验搬到课堂来,展现在学生的面前,那么学生将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欲望将有所提高。此外,电流相同时,电流产生热的功率跟什么有关,这个本节课将要探究的.问题如果要学生提出来,简直太难了,怎么办呢?要解决这个矛盾,最好的办法是借助实验演示。当然教师还要运用巧妙的语言进行启发和引导。

  3.谈话教学法

  谈话就是坦诚地面对面的交流,本节课中,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需要谈话,实验探究需要谈话,学生自我展示需要说话,课堂探究需要谈话,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谈话教学法,能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民主的课堂气氛,符合新课程倡导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理念。

  四、说学法

  1.主动探究法

  科学探研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在探究电流相同时,通过电导体发热功率跟电阻关系,我在这里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比如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等都是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2.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为完成共同任务,从而形成一种协作互助的学习方式。本节课探究电流相等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的功率跟电阻有什么关系,探究过程涉及几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群策群力,因此很有必要形成合作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同时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

  3.理论联系实际法

  在通过理论推导出“在电流相同时,发热功率跟导体电阻成正比”的规律后,启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举出身边的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的例子,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

  说课稿范文 篇4

  一、说教材: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主要通过讨论烙饼时如何合理安排操作最节省时间,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的利用。指导探究“三张饼”的最优化方案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数字游戏为铺垫,以情境为切入口,通过演绎、实践、观察、合作讨论、优化,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三张饼如何烙才能尽快让大家吃上饼”,以及归纳出按怎样的顺序安排才会使所用时间的总和最少。

  基于以上思考,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二、说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两张和三张饼的最佳烙饼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渗透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合理安排时间意识的渗透。

  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与教学目标达成的要求,我设计了3个板块的内容:

  三、教学策略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着以学定教、教服务与学的教学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主要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在突破本课重点时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探究最佳方案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己动手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时优化思想的应用。在教学活动中,体现由引——帮——放的教学策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让学生观察、探索、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烙饼问题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并利用多媒体将知识直观动态地展示出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 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从厨房里会有什么数学问题呢?引出:“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

  这些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是容易解决的。所以在这里我就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烙一张,两张饼,同时思考要花费几分钟。让学生能够从简单入手。通过烙一张与两张饼的时间对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同时能够烙两张饼的锅里,一次烙一张饼在时间上是显得多么的浪费,为下一个环节“三张饼“的最优化探究作好铺垫。

  2、思考讨论,小组合作

  而后出示幻灯片,让学生思考,烙三张所用的时间。

  这里的如何尽快的烙三张饼,也是本节课的中难点。但有些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可能还只浮于表面,理解得不是很透彻。这时,我就在这里通过让他们自己去动手摆一摆,说一说的方法,来体会共需要几分钟。通过不断讨论学生进一步巩固寻找最优方案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在适当时候进行提醒,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创造性思维来解决问题。

  3、巩固应用,拓展思维

  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目的,以两三个饼的最优化方法为基础,拓展“4、5、6“甚至更多的最优化方案,这里完全放手让学生去研究,进一步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通过学生的摆、说、讨论,最后通过渗透”对比实验“数据汇总的办法得出结论,而后有放手让学生去研究更多的数据。 芳

  说课稿范文 篇5

  我今天的说课将从三个方面展开,一说教材;二说教法、学法;三说教学程序.

  一、说教材:

  我对教材的理解:

  《面具》一课无论是人教版还是湘教版美术教材都是必有的内容,我们现在使用的湘教版七年级下期第5课《远古的呼唤》即是面具内容。我在实际教学中将这一课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面具的设计与制作,体现综合与探索,第二课时是面具与表演,体现设计、应用、体验的结合,是第一课的延伸,下面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课程设计。

  面具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在艺术发展进程中有它独特的艺术内涵和价值,具有设计独特新颖、造型夸张、色彩鲜艳等特点;这一门艺术更体现出综合与探索,可以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等综合能力,为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标新立异、展现自我创造了条件,同时可以加强热爱民间传统艺术的思想感情并传承这一艺术形式。我认为面具在课型上属于综合、探索,综合性很强,所以一改以往单纯以绘画为教学内容的做法,面具的设计多元化,突出综合与探索的特点,符合创新教育与要求,在掌握一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领域、认知过程)同时,亲身参与艺术欣赏、设计(拓展领域、联想过程)来表现、评价、创造艺术作品,从而获得审美体验(研究领域、创造过程)。

  教学目标的确立:

  《面具》一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依据现代教育观念、以创新理论为指导思想,根据中学美术教学大纲要求及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全方面能力,帮助他们学习和成长,教材选择上是注重趣味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并表现出勇于创新的能力,本课的教学目标由四方面来确定的。一是认知目标:掌握面具的一般知识及其制作方法,这是设计和创造面具的前提;二是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眼、手、脑协调及评议表述能力,锻炼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的创造能力,在审美体验过程中,用眼能培养观察艺术的眼睛,去感受有形有色物象,用脑是艺术创造思维的基础,用手培养动手能力、创造思维的表现,用口描述评价艺术作品,从而提高欣赏能力表述能力;三是情感目标:热爱民间艺术,对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承。通过欣赏体验直接感受到民间艺术的.魅力,从而热爱这一艺术;四是美育目标:提高审美情趣和素养,通过欣赏和评价来提高审美能力。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积累,个性特征逐渐显现,具有一定的独立观察、认识、分析事物的能力,同时他们天真、活泼、好奇、爱动、新异感强。本课的重点是面具的制作方法,创意与设计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课堂教学是由老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要素的有机结合。在本节课中,学生是主体,老师在其中主要起点拨、启发和解惑的作用。学生如何学,老师如何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怎样导引教学目标与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这是本节课设计时首要考虑的问题。首先是紧盯目标,创设情境,引发兴趣,兴趣是本节课的关健,有了兴趣,才有尝试去做的动机;然后是突出重点,分散难点,针对创新,循序渐进,真正体验。主要采用研究式创新教学法,欣赏与提高兴趣并重、启发讲解与直观演示相结合、讨论与尝试操作相交融,突出美术学科的特点,增强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系统性。启发学生思考和问答,师生在互相交流中启动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动手实践环节,对学生的困惑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励。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发现新知,探索新知,参与知识形成,能力形成的全过程。这节课以学生实践为主,所以时间分配上,课堂练习约占三分之二的时间,导言、复习、讨论约三分钟,讲授新课、演示约五分钟。讲评作品、小结、结束语共约八分钟。

  三、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展示面具、导入新课。

  教师把事前准备好的面具范样展示出来(挂在黑板一侧并用纸罩上),达到设境引趣激情的目的。使学生直接感受和体验面具。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积极参与提供表现和相互交流的机会。

  调动积极性,提问激发创作热情,你能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面具吗?

  邀请几位同学头戴面具根据不同的角色随着乐曲即兴给大家表演,并对他们的表演给予鼓励。让学生对面具产生浓厚的兴趣,想探究下去。

  2、复习提问:学生讨论、归纳,教师重点点拔,达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复习有关图案色彩配合的几种方法(同种色、类似色、对比色)以及人物头部的五官比例(“三亭五眼”)。

  3、欣赏面具:教师设置启发性问题,怎样制作出有特色的面具?

  放多媒体课件,欣赏了解面具的形成和发展的一般知识,教师结合画面讲解面具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与原始的乐舞、仪式、巫术、图腾及民间的歌舞、社戏、戏曲、脸谱、面具舞会相互交融、依存,渗透,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内涵和造型特点,面具作为民间艺术广泛流传。

  4、讨论问题:学生主体参与、分组讨论、师生互动、交流问题、发表见解、活跃思维。

  面具的造型特点?(夸张、变形、色彩鲜艳)表现内容?(人物、动物、植物、卡通等)表现方法?(绘画、手工制作、平面、立体、半立体)使用材料?(纸板、彩纸、颜色等废旧材料)?

  5、直观演示并讲解制作方法:吸引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质疑问题、重点启发。

  设计(奇、特、有创意、寓意);绘制(涂色、粘贴);剪刻(沿外轮廓剪好、剪出眼睛的位置);组合(粘、订)。

  6、学生动手制作:体现学生主体参与、闪现个性、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设计,有创意、新颖、独特、造型简单、概括、色彩鲜明,在变化中求统一,富有寓意。找准眼睛所在的位置。

  教师注意倾听学生的谈话,鼓励大胆想象,引导创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使他们真正掌握面具的制作方法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7、展示作品和评价作品:使学生表现自我,体验合作成功。

  鼓励同学们戴上自己制作的面具,到讲台前展示,让大家欣赏、评价。推荐有创意的作品让学生评价,同时让学生自我介绍创意。

  8、归纳总结:培养独立思考、综合归纳的能力。

  让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

  老师用激励性的语言作本课的结束语:同学们,你就是未来的艺术家,几张纸、几团线、一包碎布、两本旧挂历,甚至一切废旧物品都是你手中的艺术材料,只要开动你的大脑,使用你的双手,人人都可以成为美的设计者。让我们用智慧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

  说课稿范文 篇6

  说课程标准: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世界板块分布图,能够说出各个板块的名称及其分布。

  (2)能够概述板块运动学说的主要内容并且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沟、岛弧链和高大褶皱山脉的成因。

  2.过程与方法

  尝试通过读图,运用“海底扩张示意图”,阐明海底岩石年龄的分布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从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的学习,树立正确的科学哲学观,学会敢于质疑,科学研究的态度。

  课程内容标准:

  1.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山系等

  地理事物的成因;

  2.能够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

  3.比较板块的消亡界与生长界的区别。

  课标的把握和理解:

  1.从行为动词的描述,可以确定本课程的认知水平属乙级中间层次。

  2.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板块消长界与生长界等一些基础知识是达成课标必要的知识铺垫。

  教学目标确立依据:

  按照课程内容标准,确定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该达到的层次;

  其次“过程与方法”中尝试运用读图归纳,感受读图分析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多参与,突出一个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最后通过学生学习,教师讲解使学生树立探索,探究和质疑精神。

  教学目标:

  说教材分析: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篇有3个专题内容,按照内在成因联系及因果关系来编排则是,板块运动为成因,岩石与矿物为基础,地貌为结果。本节内容是在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第一篇“宇宙与地球”的基础上展开的,板块运动与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地球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全球构造理论的最重要的成果,它科学地解释了地震、火山等地壳运动机理,为人类预防地质灾害、勘探矿产资源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课题是高中地理第二篇“岩石与地貌”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地貌内容的基础与前提,更是自然地理学中最基础的、属于“增长点”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很有帮助。

  说教材分析:

  说教材处理

  (1)丰富教材内容,以熟悉的实例、成语如“沧海桑田”导入,不仅涉及教材上的知识,而且也在教材之外找教材。

  (2)充分利用图像。利用网络以及教材上的多种图像、动画,引导学生读图分析、质疑发现问题并寻找结论,使图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发展智能的重要载体。

  (3)内容顺序重组,以三级跳顺序呈现,质疑探索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有序思维、大胆质疑、探索的学习研究精神。

  (4)由于本节课的内容也是比较重要的,所以我用1—1.5课时完成,为之后的内容学习打造好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历程

  教学重点确立依据:

  我把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历程作为重点, 由于板块构造学说以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为重要理论支柱的,体现出了人类对地壳运动认识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所以本节的重点不但包括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更要通过其发展历程培养学生探究事物本质的能力。

  说教材分析:

  说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板块构造三大学说的创新之处以及板块运动的结果

  教学难点确立依据:

  板块构造三大学说的创新之处以及板块运动的结果这个知识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有点抽象、不太容易理解,所以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讲解、说明帮助他们一起学习。

  说教材分析:

  说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及选择依据

  说教法:

  ①讲解法与多媒体教学法。

  使用多媒体和Flash教学、直观形象展示更多资料和巩固知识,利用各种图像教学,再配合辅助的教师讲解,使学生能够清楚知识。

  ②设疑-质疑-探究-释疑教学法。

  主要以设疑——质疑——探究——释疑教学法为主,以问题情境、质疑思想为教学主线,通过看图归纳,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发展学生大胆质疑探究,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前、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规律,联系教学内容安排,着眼培养他们综合性、发展性能力,让学生学习促进他们发展的地理,这也是现在新课程的一个理念。

  说学生:

  说学情

  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看,高一学生有初中曾简单介绍的全球构造理论、了解现今七大洲的形状及相对位置和世界主要地区的.分布;再从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上看,他们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增强、思维活跃,受定势束缚小、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理、并且能够建立一定的空间概念,因此要抓住这些特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说学生:

  说学法

  学生上课之前熟悉课本专栏内容,另外结合课上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交流等一系列全方位参与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学会有序思维、质疑思想。

  导入:“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历程

  示意图“,喜山考察实例,

  沧海桑田成语

  结课:

  “科学无止境,等待你的发现”

  一,大陆漂移学说

  二,海底扩张学说

  三,板块构造学说

  启发式:

  教师给出全球大洲图,学生观察发现特点,进一步去寻找证据求证。

  教师播放动画,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

  首先提问学生海底与湖底的地形是否一样,学生思考......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讲解提问互动

  学生讨论活动

  小结

  教师设疑,学生思考

  教师启发学生是否现在的板块构造学说已经完美?

  促使学生不断学习,探究,等待他们的发现。

  关注身边素材,

  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创设情境,带着问题学习 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思维方式,让他们敢于大胆设想,进而努力去求证 学生读图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加强学生自主学习,

  。分析和总结概括的能力...... 完整板块构造学说三级跳的内容,

  使学生能够建立一个完整的

  有序思维......

  启发式的话语更能激发他们不断探索的精神,不断追求的地理素养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师生活动

  说课稿范文 篇7

  一、活动产生的背景

  小兔子是幼儿较为喜欢的一种小动物,而且小兔子也有着较明显特征:走起路来一蹦一跳的,便于幼儿的模仿,只是在表现动作特别是跳的动作上总是很凌乱且有一定的不协调性其轻重把握也不太注意。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看到孩子有意无意的在模仿小兔子的动作、神情,同时我还发现小班孩子对音乐较感兴趣,相对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比较长,因此我就想通过音乐的形式来帮助幼儿对跳的动作进行有节奏的练习,同时在设计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锻炼的机会。所以,我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及自身能力特点出发,设计了本次的活动来进一步促进孩子发展,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二、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能在音乐的伴奏下表现跳跃动作。

  在这一目标中,我通过以音乐的形式来帮助幼儿来获得对跳跃的兴趣。在这里我是这样想的,一般的跳跃幼儿往往只能维持一会儿兴趣,但借助于幼儿感兴趣的音乐,在配上富有特色的动物--小兔子的角色,那么幼儿的兴趣一下子就提了起来,从而达到在音乐中表现跳跃的动作。而此目标也作为了本活动的重点。

  2、帮助幼儿通过音乐有节奏的跳跃动作来表现小兔。

  至于在这个目标中,我是这样考虑的,幼儿光是学会了在音乐中跳跃还是不够的,特别是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幼儿在音乐中的跳跃动作一般都显得很凌乱,因此要幼儿有节奏的来表现跳跃动作显然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也就以此作为本活动的难点。

  3、培养幼儿爱小动物的情感,体验游戏活动的乐趣。

  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分别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定位,因此,我就以情感为主线,得出本活动的第三个目标。

  因而,围绕本次活动我作了如下准备:

  (1)场地布置成有花、草、树木为主的森林背景,布置在幼儿的后面,在游戏用到时再拿出来,并且在地上铺一绿色的毛地毯,目的是为了让幼儿可以就地而坐。

  (2)兔子头饰(与幼儿人数相等),录音机(录音带:跳跃性较强的乐曲)。

  三、活动过程。

  做好了这些准备后,围绕着目标,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以律动形式进入教室导入活动。

  (二)幼儿欣赏曲子,帮助幼儿熟悉乐曲的旋律。

  (三)引导幼儿跟着音乐进行跳跃练习。

  (四)请幼儿注意在音乐中能有节奏的表现跳跃动作。

  (五)利用游戏的形式帮助幼儿对跳跃进行巩固。

  (六)以儿歌形式结束本次活动。

  现在我就具体谈谈每个活动环节的设计。

  1、以律动形式进入教室导入活动。

  活动一开始,我就以兔妈妈的角色向小朋友说:"兔宝宝,今天兔子妈妈要带你们到树林里玩?高兴吗?(高兴)好,那么我们现在就出发吧!"我首先利用小朋友喜欢的兔子身份帮助幼儿导入到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同时我还考虑到以兔子妈妈身份可以提醒幼儿在活动中要跟好我,以为接下来我为小朋友所提出的要求做好铺垫工作。接着,我又说:"你们要一个一个跟好哦,不要离开兔子妈妈,兔子妈妈还要带你们跳舞呢!"

  在这一环节中,我利用幼儿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跟着妈妈,再配以幼儿感兴趣的形象"兔子",使幼儿在活动既有参与的兴趣又可以帮助提醒幼儿在活动中能有序的跟着老师,同时还为幼儿以后听音乐想到兔子会跳的动作埋下伏笔。

  2、幼儿欣赏曲子,帮助幼儿熟悉乐曲的旋律。(二个步骤)

  (1)请幼儿第一次听乐曲做摆头的动作。

  在带幼儿跳着舞进入教室后,我便让幼儿随意地坐在地上,这时所铺的毛地毯就起到了在冬天为幼儿提供安全又舒适暖和的作用了。同时请幼儿随地就坐还可以缩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距离,给幼儿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

  这时我再说:"兔宝宝们,让我们在草地上休息的时候来听一首好听的曲子,你们可以跟着曲子左右摇着小脑袋。"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对欣赏音乐的方法运用还较匮乏,为了提高幼儿听的注意力和兴趣,因此我在这里就提醒幼儿在听的时候可以左右摇摇脑袋,帮助幼儿在听的过程中培养了对乐曲节奏的了解,为以后的难点:幼儿有节奏的跳跃动作做好铺垫工作。

  (2)请幼儿第二次听乐曲做摆头拍手的动作。

  在有了第一次欣赏的基础上,如果我还是提原来的要求请幼儿欣赏,幼儿就会觉得无趣从而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就更进一步加大难度提出要求:"让我们把手也拍起来吧和小脑袋一起有节奏的来表演!"在这里我第一次提到了"有节奏",这样做是为了帮助幼儿有初步的节奏意识,使幼儿潜意识中有一种概念:就是要跟好音乐不能杂乱的表演。

  3、引导幼儿跟着音乐进行跳跃练习。(2个步骤)

  (1)请幼儿初步尝试跟着音乐跳跃。

  在有了前两次的音乐欣赏的经验,再要幼儿继续听根据小班幼儿好动的特点肯定幼儿会坐不住了,有种想要动一动的欲望于,是我就马上提出问题:"听了这段音乐后,你想做什么动作?"幼儿根据活动的角色意识影响可能就会一下子想到跳跳,如果幼儿讲到了我便顺接幼儿的'话题,在第三次音乐播放时请幼儿跟着音乐来做跳的动作。但如果幼儿一下子没有想到,我可以提示:"听这段音乐像是哪个小动物在表演呀?"由于音乐本身的跳跃性较强在配以活动中贯穿的主角--小兔子,幼儿就会想到了,于是我再顺势引导:"小兔子是怎么走路的?"。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帮助幼儿尝试跟着音乐练习跳跃。在幼儿跳跃练习中我还要有目的的观察幼儿的跳跃情况,进行个别帮助指导。

  在这一步骤中我借助于始终贯穿活动的主线--小兔子和乐曲本身的跳跃性特点,帮助幼儿开始初步尝试跟着音乐进行跳跃,使得本次活动的重点: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跳跃得以体现。

  (2)请幼儿跟着音乐轻快的练习跳跃。

  在幼儿第一次练习跳跃中我很快就会发现,有不少孩子在跳跃时可能就会产生单脚跳或者用力过大造成声音太响的情况。这时,我就可以通过提问:"小兔子跳是用双脚还是用单脚啊!"来帮助幼儿学会在音乐中两只脚一起练习跳。而对于声音过响的幼儿,我则利用在跳跃练习中表现声音很轻的幼儿前来表演做示范,以幼儿教幼儿的形式,得以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配以提问:"你为什么要轻轻地呀?"这时我在第三步骤中的个别帮助指导就起到作用了,帮助幼儿通过形象的"小兔子声音太响会引来大灰狼"的形式使得幼儿注意在跳跃时要轻轻的练习。在幼儿有了这一经验后,我在继续提出第二次跳跃的要求:"这回小兔子们可要注意了,要两只脚轻轻地跟好音乐跳!知道吗!"让幼儿再次练习跟着音乐跳跃,这时活动的重点又再次进行了丰富和体验。

  4、请幼儿注意在音乐中能有节奏的表现跳跃动作。(三个步骤)

  (1)幼儿自由跟着音乐练习有节奏的跳跃。

  在这一步骤中,我借助于活动初在乐曲欣赏时幼儿的动作表现为基础,提醒到:"啊呀,你们这群小兔子怎么跳得乱糟糟的,这次我们跟好音乐,有节奏的来跳舞,好吗,就像我们练习拍手、点头一样!"幼儿有了第一次"有节奏"的概念,在这次要求"有节奏"的跳跃中,幼儿就会受影响知道要跟好音乐来表现不能乱七八糟的跳!通过幼儿练习对本活动的难点进行初步尝试。

  (2)请个别幼儿上来进行示范表演。

  在幼儿表演完后,我说:"刚才小朋友表演的真棒,谁上来表演一下!"

  在活动跟着音乐有节奏的表演中,根据幼儿的能力不同总有掌握较好和不好的孩子,这时我便请个别掌握较好的幼儿上来表演,根据幼儿爱表现的特点以激励幼儿向之学习,从而更好地帮助幼儿掌握要"有节奏"地跳。

  在这一步骤中,通过幼儿之间相互学习的方式帮助幼儿对本活动的难点进行强调。

  (3)教师与幼儿一起有节奏地来表演。

  在幼儿的自由练习跳跃后,我为了更好的帮助幼儿,在这环节中我也参与了听音乐有节奏的表演:"兔宝宝你们都学会有节奏的跳舞了吗,兔妈妈也陪你们一起来表演吧!"

  在这一步骤中,为了帮助个别能力较差的幼儿也能有节奏的跟着音乐来表现跳跃,我也主动参与到本环节中,也提醒帮助全体幼儿进行有节奏的练习。达到了巩固活动难点的作用。

  4、利用游戏的形式帮助幼儿对跳跃进行巩固。

  接着我说:"兔宝宝,现在让我们来玩一个有趣的游戏好吗?那么等一会儿,你们听到音乐时,就在树林里跳舞,音乐一停,兔宝宝要赶快把自己藏起来,躲到树林里,这时就会有一只大灰狼来抓小兔子了。当音乐再响起来时,小兔子就安全了,可以继续跳舞了。不过被抓到的兔宝宝就只能待在狼屋里了。好,游戏开始。"此游戏可根据时间和幼儿的兴趣反复玩几次。

  经过了连翻的跟着音乐跳,幼儿对音乐就会产生疲倦,从而出现活动的低潮期。因此早这一环节中我为了再次提高幼儿的兴趣,我便采用了一个游戏,借助于幼儿喜欢的游戏形式,不仅再次抓住了幼儿的注意力,也对本次活动的主题进行了复习巩固。

  5、以儿歌形式结束本次活动。

  最后,我说:"今天,到树林里我们听了好听的音乐,学会了漂亮的舞蹈,还做了有趣的游戏,那么现在我们要回家吃饭了。"然后带领幼儿出活动室,结束本次活动。

  [儿歌: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 ,蹦蹦跳跳真可爱。]

  活动延伸:

  做为本次活动来所说并不是一次活动就结束了,它还可以渗透于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把游戏、学习、生活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因此我还可以组织了其他一系列活动,使孩子对兔子这一主题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1、可以在科学、美术、音乐等活动中陆续开始相关兔子的活动。

  2、请幼儿回去收集一些兔子的图片。

  3、借助与小兔子爱吃青菜萝卜等蔬菜帮助幼儿改掉挑食的毛病。

  说课稿范文 篇8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山行》。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仍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一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根据新大纲精神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古诗,一方面是要把古诗作为一个识字的载体,另一方面是要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这其中识字仍然是我们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点。但学习生字不是枯燥的,更不是靠死记硬背的,只要我们认真研究所教的每一个字,采用不同的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举一反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汉字的神奇魅力,为学生的持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另外,一年级学生理解诗意不要求一一对译,那样不但会破坏古诗的意境美,还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今后的学习。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这首诗的教学要突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识字,二是积累,三是灵性的`培养。关于识字,要充分地从字的特点出发,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识字。关于灵性的培养,就是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把课上得自然、生动、有趣。

  基于以上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初步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2、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雨字头”。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学习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和要求会认的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具体教学,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故事导入。同学们,大家喜欢听故事吗?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吧:(略)这样在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进而引出课题,并释题。

  二、初读古诗,感受意境。通过教师的范读及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古诗文字的优美。

  三、随文识字。我相机出示图画,并一句一句引出四句诗,这样图文结合,进入诗的意境,在感受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加一加、对比等方法识记生字,进而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最后,把生字放回文中,整体感知诗的意境,体会深秋时节的自然美景。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在感知诗的意境基础上指导美读,读出诗的意境美、语言美,也读出作者对寒山石径,枫叶似火的喜爱,同时这种情感也感染着学生,一种对秋天美丽景色的喜爱便由此而生。

  说课稿范文 篇9

  一、说教材

  《坐井观天》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的大小,告诉我们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是,是不对的,《坐井观天》位于本单元四篇课文中的第三篇,上承《捞月亮》、《狐狸和乌鸦》下跟《小马过河》。它处于由知识的学习向知识的运用转化的过渡位置,因此,它是本单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中的一步棋子,是从掌握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架桥梁。

  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比喻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四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是教学的难点。

  创新点

  为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可采用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1)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学生模仿动作,理解词意;

  (2)做实验,体验观天。学生用纸圈成筒体会青蛙之所以认为天只有井口大,是因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它的视线,从而揭示寓意;

  (3)借助情境,动画演示小鸟漫游,体会小鸟见多识广;

  (4)设计跳出井口,启迪学生创造性地想象,深化认识。

  二、说教法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可采用简笔画、录像、动片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背、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做实验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四、说练习

  积累和运用是新课标强调的又一重要内容,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精心设计练习,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1)学生听老师范读,听学生朗读,在听中感悟语言;

  (2)动画演示小鸟漫游各地后,让学生练说,抓重点词让学生练说,想象青蛙跳出井口后练说;

  (3)个别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比赛读、引读等形式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4)布置学习课后续写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故事,延伸课文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说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练的教学思想,可安排两个课时完成。下面具体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所见到事物谈起,说自己认为天有多大,引入课题,释题质疑。

  (二)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借助图片动画弄懂落、井沿,在简笔画中贴图找青蛙与小鸟的位置。

  (三)指导朗读,启发想象。重点引导体会问号和感叹号的语句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从小鸟漫游的画面想象走过的地方,领悟出小鸟眼界宽,看得多,见识多。

  (四)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1)通过动作表演理解课文;

  (2)通过卷纸筒观天,懂得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大的原因。

  (五)总结学法,引导自学。检查效果,完成练习。

  (六)角色表演。假设情境,创造思维,练说:青蛙跳出井口的情境。

  (七)归纳总结,提示寓意。

  六、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在板书中,我利用简笔画和图片吸引学生,理解课文,提示寓言,板书如下:

  12、坐井观天

  天无边无际

  看得多 见得多

  天井口大

  看得少 见得少

  说课稿范文 篇10

  教学目标:

  1.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了解柳永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4.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同学们,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杭州城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习一下他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板书)

  二.词的基本知识: 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指一种可以合乐歌唱的新诗体。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乐府”、“曲子词”;因此往往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三.柳永生平及其影响: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四.整体感知。

  1.请同学听录音,注意词中生字的读音,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场景?并试着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受?

  2.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这首词。

  1.先看词的题目,词的题目是不同于诗的题目的,诗的题目一般概括的是诗的内容,词的题目则是词的格律。首词都按照一个固定格律写成,这个格律叫词牌。词牌所定的格律包括句数、每句的字数、押韵、平仄等等,写作时须严格遵守,不得随意违背;也因此,我们平时不叫写词,叫填词;词往往分段,但不叫段,叫“阙”或“片”。望海潮这个词牌名就是柳永开创的,取自钱塘江潮天下奇观之意。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讲述故事)

  2.诗词赏析:

  五.写作特点。 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运用了点染的表现手法。

  点染:本是国画用语,指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描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借到古典诗词中来“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表现作者的情志。如《天净沙秋思》中前四句为染,最后一句为点。结合例子来分析本词中点染手法的运用:

  (1)上片中“东南……”是点,点染了杭州城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接着从城市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面貌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描绘,是染。通过具体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了大都市的风彩。

  (2)下片中“重湖…”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染,从山色之美、湖荷之胜、人文风貌之佳三个方面进行点染。

  六.小结。

  这首词着力描写了钱塘江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

  七.板书。

  望海潮 柳永

  1. 地理位置

  2. 历史传统史 惊叹

  环境优美、经济繁荣

  3. 自然景观 赞美

  生活安定的都市生活

  4. 市井面貌 羡慕

  图景

  5. 生活图景

  八.作业:背诵这首词

  说课稿范文 篇11

  说教材

  《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课文是按雨前、雨中、雨后的次序写山雨的。先写山雨寂静而至,刻画了由远而近的歌谣般动人的雨声,接着突出描写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却的绿色,末了写山雨寂静地停了,山林中留下了山雨的余韵。在表达上,文章首尾呼应,重点写了山雨的声音和颜色,主次明白;摹声状物过细入微,遣词造句形象生动,突出了山雨和雨中山林的重要特点;寄情于景、景象融会,字字句句婉转动人,极富熏染力。

  说教学目的

  凭据本质教育的新头脑和语文课标的新理念,充实思量了学生现实,综合知识与本领、历程与要领、情绪态度代价观这三个维度要求,确定了以下教学目的:

  1、有情感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好的部分。准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腾、响亮、凝结、奥妙无比”等词语。

  2、感觉山雨的韵味,领会作者对山雨的喜好之情。

  3、意会作者是怎样过细视察、埋头谛听山雨的,继承学习通过遐想和想象来表达奇特感觉的要领。

  说教学重、难点

  《山雨》教学的重点是明白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景象;教学的难点是从阅读中感觉大天然的秀美,领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绪。

  学情阐发

  《山雨》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工具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肯定的语文学习要领,并且通过这几年的训练,也有了肯定的.题目意识和题目本领。为此,我建立了情境化的教学气氛,充实掘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推测中发明题目、讨论题目、阐发题目、从而办理题目。

  教学要领:本课接纳的教学要领是:以学生的自学自悟为主,老师构造教学,点拨赏读部分,引导朗读,引导得当拓展。从而使学生在自主、互助、探究的学习中掌握双基,生长本领。

  下面,我详细谈谈我对本课教学历程的设计:

  一、建立情境,激趣导入

  美国闻名生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以为:教学的目的应当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明,老师的作用是建立情境,要让学生自动地到场教学历程,举行探究性学习,才气引提倡学生的内部动机,对培养和生长学生的智力和学习本领将孕育发生深远的影响。以是,我起首使用课件出示了本课所刻画的山林雨景图的视频,资助学生体验其时的特别情境。此时,老师相机引出课题。这样,不光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也变更了学习积极性和自动性。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通过初读,使学生明确: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在梳理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品味赏析

  1、自读感悟。带着“阅读提示”中提出的“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这一问题,再读课文,画一画有关句子,并体会作者蕴涵的情感及语言表达的特色。

  2、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描写山雨的音韵美和色彩美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领悟作者通过观察、倾听,引发了奇特想象和联想,并运用了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山雨的感受,优美抒情的语言背后所表现的是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上,教师无须进行过多的分析和讲解。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读书感悟的过程,将问题的解决和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朗读指导上,勿作过多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只要能读出自己对课文内容和作者感情的体验即可,不要强调学生朗读时的急缓轻重、抑扬顿挫的步调一致,否则反倒削弱课文的美感,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要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促使朗读和感悟的水平逐步提高。

  3、多读,多想,多感受。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阅读感受的交流在本课教学中尤为重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带着个人的感受、体验,从不同角度进行阅读交流和作品欣赏。如,就描写雨声的部分(第2—5自然段),有的可从理解内容的角度体会到山雨的声音动听,雨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响,越来越清晰连贯;有的可从领悟情感的角度悟出因为作者爱山雨,所以普普通通的雨声在他听来才会像“无字的歌谣、优雅的小曲”;有的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发现: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雨声的,并在多处用了比喻手法,如,“飘飘洒洒的雨丝……都带着幻想的色彩。”就用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雨声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喜欢山雨的情感。此外,要让学生运用不同方法交流,可以用自己的话谈阅读感受,也可以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示自己的阅读体验。

  四、背诵积聚,拓展延伸

  1、本课的语言如诗般柔美,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喜好的段落背诵下来或誊录下来,积聚柔美的句、段。

  2、交换学生、老师网络的其他“写雨”的词语、语段或诗文。从中感觉到:要是我们热爱大天然,埋头去看每一处风景都市似人间瑶池,埋头去凝听每一个声音都市是天籁之音。

  3、写话:那么你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你可以用几句话写下来。

  题目标办理不但仅是一个学习内容的完成,而是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又形成一个新的题目。这个关键让学生在说、写当中进一步感觉到了山雨的魅力,大天然的魅力。同时,也到达了课程尺度提出的读写接洽、学用联合的要求,也是语文课程东西性与人文性同一的一个表现。

  说课稿范文 篇12

  一、 说教材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文学作品欣赏的能力。剧本的阅读欣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重要部分。话剧《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之作,自从二十世纪三十年问世以来,一直常演不衰。它之所以成为话剧艺术的瑰宝,原因有三:

  首先是紧凑集中的艺术结构,四幕剧《雷雨》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钟),两个舞台背景(周家的客厅,鲁家的住房)内集中地表现出两个家庭和它们的成员之间前后三十年错综复杂的纠葛,写出了那种不合理的关系所造成的罪恶和悲剧。课文的节选部分,一共只有两场戏——周朴园与鲁侍萍的重逢,周朴园与鲁大海的斗争,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回顾”与“穿插”的表现手法,把“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交织起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其次是个性化的对话语言,剧中人物不多,然而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作家刻画这些人物不仅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更借助了富有性格特征的对话,对人物作了深刻的心理描绘,使每一个人都显示了他作为社会中人的丰富内容,以各自的遭遇和命运激动着人们的心弦。

  最后是用必要的“舞台说明”更完整地塑造人物,更深刻地表现主题,课文开头的舞台说明是:“午饭后,天气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燥——”这个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这种舞台气氛,同悲剧剧情紧密配合着,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思想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从而感染观众,使观众也随之产生压抑感。

  因此,学习本课应紧扣故事发生的背景,仔细体味作者是如何通过个性化的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从而真正把握剧本人物性格冲突及表现技巧。根据大纲及教材的特点,以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卢姆等人提出的教学目标系统论为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是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2、情感目标是了解资产阶级自私冷酷、凶残奸诈的本质特征。

  3、精神运动技能目标是提高欣赏剧本情节和形象的能力。作为第一教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家作品介绍、熟悉课文情节和分析周朴园的思想性格上。难点就是如何理解认识周朴园思想性格的两重性。

  二、 说方法

  ①教法 这节课的课型设计为“引导式活动课”,也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因为在课堂上,要想获得有效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必须有针对性地设立目标,否则,头绪太多,目标分散,效果难以突出。首先,指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着意跳读,整体把握课文故事情节。其次,指导学生以辩论的形式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说的能力的培养,最好的方式就是论辩,而一个高中学生应该具备以严谨、清晰、准确的`语言把思想的闪光点展示出来的能力,论辩恰恰能提高这个能力。最后,指导学生朗读,品味个性化台词,理解人物内心状态,提高文学语言感悟能力。

  ②教学辅助手段 播放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是依据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多种感觉,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材料。本课件利用flash界面制作,互动交换效果较好。集声音,图像和动态画面于一体,能够达到创设情景,使教学更形象、直观、生动的效果,从面提高课堂效率。

  ③学法 教给学生学法是实现叶圣陶提出的“凡是为教,目的在达到不教”这个目标。目前职高学生的素质普遍比普高学生的低,诸如阅读中的速读、跳读、分析、筛选、概括、评价等能力较差,因此在教学中要作相应的学法指导。

  1,在准备论辩时,正反方应以小组合作——生生互动为主,发扬合作学习精神,根据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展开活动,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

  2、在辩论时,要让学生注意辩论的技巧,做到有理有据。

  3、品味个性化台词时,要学会用比较的方法,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 说教学程序及课件使用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课堂安静后,播放“雷雨”(画面及声音)(音量放

  到最大)让学生感受一种强烈的震撼。随着声音消失后,教师导入新课,导语结束,点击“Next”键,屏幕上显出字幕《雷雨》(节选,曹禺)。这样的处理是想通过创设情景,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里,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学习。

  2、作者简介

  接着点击画面上“Next键”,屏幕变换,出现曹禺先生的图片

  及相应介绍,再点击屏幕上的“主要作品”按钮,显出《日出》、《雷雨》、《北京人》三部著作的画面,这样处理的唯一理由是直观、醒目,从而加深学生对作家作品的了解,提高对这一知识点的识记水平。

  3、熟悉剧情

  第一步请学生找出节选部分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地点,复习

  剧体的特点之一:剧本的舞台性,必须遵循时空高度集中的原则。

  第二步,快速阅读课文,根据提示,找出主要故事情节,从而

  初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在这里要求学生发挥合作学习的意识,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阅读中存在的难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请学生逐一回答后,点击相应的时间,地点栏,显出相应的故事情节。

  4、通过论辩,揭示人物的个性特色。

  ①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

  ②以“周朴园是否爱鲁侍萍”为议题,分正反双方。

  ③确定分工,准备辩论。

  ④论辩小结

  a周朴园爱过,或者说曾经爱过

  b现在的怀念,只是他的一种“自私的,自欺欺人的情感”。

  C周朴园的突然变脸说明了“他一旦感觉自身利益受到巨大威胁,就暴露出资本家的本来面目”。

  这样通过论辩的方式,可以分化难点,初步明确了周朴园的性

  格特征。这样的处理,就能让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根据合作互动教学模式,运用生生间互动,尊重学生潜能和主体地位,把大量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相互磋商,共同提高,同样也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当然作为教师力求以“导”为前提,在论辩过程中,要不时地修正、补充“演员”们的不足,同时作出积极的肯定和评价。

  5、抓住关键语句,品味个性语言

  先请学生试读周朴园突然变脸时的几句台词,再听课文录音

  片段,让学生细细品味周朴园台词中透露出的惊恐心理,进一步理解周朴园的思想性格的双重性。

  6、课堂小结,明确这堂课的学习目标

  教师点击“Next”键,画面变换,出现本课的学习目标,

  ①作家作品。

  ②故事情节。

  ③人物性格三段文字。

  7、布置作业

  说课稿范文 篇13

  各位领导 ,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课标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二框《依法纳税》。

  首先,我对本框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依法纳税》这一框题的内容在《经济生活》这一整体中是一个重点内容,在介绍税收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依法诚信纳税教育。本节课是第三单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结合点,也是充分体现我们政治学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方面。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思想政治课必须达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维目标的统一。据此,确定本节课必须达到三个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含义,区别和联系,剖析一些主动纳税和违反税法的事例,说明公民依法诚信纳税的必要性。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财政与税收,税收与公民生活相互关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懂得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自觉纳税是爱国行为,偷,欠,抗,骗税是违法行为,是可耻的。公民既要依法履行自觉纳税的义务,又要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关心国家对税收的使用,充分认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3,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公民能否依法纳税关系到国家的财政以至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我国每年因税收流失导致损失达1000亿元的客观实际更显示出加强纳税人意识教育的重要性。自觉依法纳税,履行公民的基本义务,是设置本节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成为实现本节课情感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内容。

  [教学难点]纳税人与负税人

  基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体验的局限,学生容易混淆纳税人与负税人这两个概念。而这两个概念是实现本节课目标,认识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纳税人与负税人。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 说教法

  考虑到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政治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有效整合,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突出重点,分解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探究式教学:教学中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经济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

  3。小组合作学习: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三,说学法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从各种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

  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

  五,说教学过程

  流程一

  复习旧课:什么是税收 税收的特征,税收的`种类

  设计意图

  温故而知新。通过对税收的巩固复习,为本节课作必要的准备。

  流程二

  导入新课

  观看FLASH《假如国家没有税收》,回答它说明了什么问题

  集体讨论,并发表自己对短片的看法,形成认识:人人都与纳税有联系

  设计意图

  采用Flash动画导入新课, 吸引学生注意,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流程三

  一,纳税人与负税人

  教师点拨提出讨论问题:请同学们找出课本相关内容对这 个问题展开讨论并加以评析。

  展示知识结构: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区别和联系 。

  设计意图

  设置此讨论题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区分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区别和联系,以及把握一个观点:一个人是否成为纳税人主要看是否取得应税收入,是否发生应税行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

  流程四

  二,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依法纳税的必要性

  以西方谚语:"惟纳税与死亡不可避免" 请结合课本内容和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点拨归纳出:

  设计意图

  目的在于用诚信纳税的正面例子,说明依法纳税的必要性。并通过层层设疑让学生懂得依法诚信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流程五

  2,违反税法的行为

  指导学生自读P86—87,举例分析几种违反税法的行为 它们有何区别 应受什么处罚

  展示表格"比较四种违反税法的行为"。

  设计意图

  由于该内容通俗易懂,故设置为自主探究。 运用表格的形式直观形象 ,并结合相关材料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流程六

  ,行使纳税人权利 教师设疑,点拨,注意充分肯定,及时鼓励学生的创新建议。

  设计意图 实现政治教学的德育目标。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六,说教学评价

  本节课我在教学中主要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自己身边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力求体现《经济生活》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要求。整节课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重点突出,难点突破,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学习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范文 篇1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功率》是在学生学完了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单位之后,又接触的一个新物理量,它以对功的一个延伸与拓展.本节内容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多样化等基本理念。采用比较法自然的引出功率的概念及功率的计算公式和单位,并列举从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实际需要出发的实例,让学生感到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和意义,感受到物理并不难学,有利于巩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也为今后学习电功率等知识作了必要准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的物理意义,能用比较的方法得出功率的概念

  (2)知道功率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计算简单的功率问题。

  (3)能自己设计实验测量功率

  2、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通过“比一比,谁做功更快”的活动,让学生得出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类比思维能力和竞争意识(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功率的概念

  难点:功率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

  教具:电子拍板,多媒体课件

  学具:刻度尺,体重秤,时间表.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半年多物理新教材的学习,已基本领悟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也有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及操作能力。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宗旨,创设实际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情景解决问题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知道比较做功快慢的实际意义;用讨论与交流的学习方法知道比较做功的快慢,建立功率的概念,用阅读的方法获得对功率单位的感性认识,用练习巩固对功率公式的理解,让全体学生全面地投入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

  二、说教法

  以讨论交流的科学探究方法为主,情景激学、比较、阅读、讲解等方法为辅;设计简单计算功率的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关注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人而异,根据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让他们承担不同的任务,创造机会鼓励他们发挥所长,获得成功的喜悦,以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三、说学法

  对于物理学科来说,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者用能有效地激发起问题的事物或现象,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分析和对比,通过交流和讨论,使学生得以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解释,不仅扩展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质疑、推理和批判性地思考科学现象的能力。通过真正的“做”科学,学生既学到知识内容,又掌握更深入地运用和探究那些知识所必需的思维方法,使探究能力得以提高,同时形成正确的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因此,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对比讨论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承前启后,从生活到物理,引出课题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提出在实际生活中的许多情景都需比较快慢,水到渠成的提出本节要探究的物理问题――做功的快慢即功率。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以交流讨论的教学方法为主,讲授新课

  1、讨论交流比较做功的快慢通过提供的情景,让学生讨论、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情景中的不同条件。经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讨论结果,要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必须考虑两个因素:

  一是物体做了多少功,

  二是物体做功所用去的时间。

  比较做功的`快慢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完成相同的功比较做功所用的时间,时间越短做功越快;

  方法二: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做功的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快。

  2、建立功率的概念说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功率的概念、功率的公式。讲解: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是由功的单位和时间的单位组合而成的,即:“焦/秒(J/s)”。为纪念瓦特,便用他的名字命名功率的单位,即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1J/s=1W)。工程技术上,常用千瓦(KW)作为功率单位(1KW=1000W)。

  (三)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估测上楼功率,根据功率的计算公式判断所需没的物理量和所需的器材,指导学生列出实验记录表格,并且推出功率的表达式.

  简单介绍现实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功率,使学生更进一步的体会到功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练习巩固加深理解功率的概念,会用公式进行有关功率的计算。

  (四)课堂小结感悟收获:提出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这种启发、浓缩式的小结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了高潮,使所学的内容上升到理论的高

  (五)布置作业,巩固升华P20WWW1

  五、板书设计

  1功率

  物理意义: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3.公式:功率=功/时间P=W/t (p=Fv)

  4.单位:w、 kw、Mw

  单位换算

  估测上数功率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学习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以及功率的测量.采用与速度类比的方法让学生比较做功的快慢,同时也易理解功率定义,公式,单位.对于估测上楼功率,因测量的方法不同,得出表达式也不同.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

【说课稿】相关文章:

《画风》说课稿06-09

假设的说课稿06-09

《掌声》说课稿11-09

《狼》说课稿11-10

蜜蜂说课稿11-11

《鲸》说课稿11-12

生物说课稿02-09

《田径》说课稿02-10

《荷花》说课稿09-05

《赶海》说课稿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