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实用文档>心得体会>预防未成年犯罪的心得体会

预防未成年犯罪的心得体会

时间:2023-09-22 12:17:56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预防未成年犯罪的心得体会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预防未成年犯罪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预防未成年犯罪的心得体会

预防未成年犯罪的心得体会1

  未成年人犯罪(隆重推荐)者可以说是社会大环境的“牺牲品”,是社会的消极方面在孩子们身上的体现。说是“牺牲品”,就是指未成年人犯罪的根在社会,毁在孩子。这也是让家长、让社会、各级党政痛心、焦虑的关键所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主客观因素往往交错在一起,互相影响,要有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关键做好以下几点:

  一、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律观念。

  我们每位教师都要认真的上好法制课。做到有计划、有课时、有教材,并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使学法、用法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实践中,一是注意根据我们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水平由浅入深地分阶段、分层次施教。小学阶段侧重法律常识的'启蒙教育,使其初步了解一些与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法律常识,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品德行为;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增强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二是要把法制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要指导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意识地渗透法律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法制教育。在小学,结合思想品德课、社会课和语文等学科教学,渗透《义务教育法》、《国旗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知识;在中学,结合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学,渗透《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等知识。

  关法律常识,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品德行为;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增强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二是要把法制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要指导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意识地渗透法律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法制教育。在小学,结合思想品德课、社会课和语文等学科教学,渗透《义务教育法》、《国旗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知识;在中学,结合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学,渗透《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等知识。

  二、有效利用形式,提高法制教育效果。

  一是我们要利用举办主题班队会、模拟法庭、开展社会调查、知识竞赛、社会实践等法制教育的形式,通过宣讲法律故事,进行典型案例审理等,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育效果。二是开展社区教育活动。要依靠居委会、村委会协助学校和家长做好所在区域学生假期的学习生活及教育活动,并协助家长做好监护工作,共同做好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特别是做好对“行为偏常”学生的帮教工作,努力切断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源头,确保学生不出问题。

  三、重视家庭教育。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还要重视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青少年违法犯罪,绝大多数都同他们的家庭教育不良有密切关系。家长要端正言行,克服不良习惯,给孩子树立榜样。父母应当努力做好“三大主体角色”,即成为合格父母、合格教师和合格主人。 总之,我们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谆谆教导,或以同龄人的事例现身说法,在细致的心理交流活动中,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力度,树立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从小预防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道路。

  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必须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采取多种形式,分层实施才能提高教育效果,增强学生自我约束能力。

  (一)区分层次,继续上好法制课。要做到有计划、有课时、有教师、有教材,并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使学法、用法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实践中,一是注意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水平由浅入深地分阶段、分层次施教。小学阶段侧重法律常识的启蒙教育,使其初步了解一些与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法律常识,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品德行为;初中阶段重点学习与日常行为有关的重要法律法规,提高学生遵纪守法意识;高中阶段主要学习法律基本理论和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宪法权威的意识和依法享有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的观念。同时,要按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法律常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增强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二是要把法制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要指导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意识地渗透法律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法制教育。在小学,结合思想品德课、社会课和语文等学科教学,渗透《义务教育法》、《国旗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知识;在中学,结合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学,渗透《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等知识。

  (二)形式多样,提高法制教育效果。一是举办主题班队会、模拟法庭、开展社会调查、知识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是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形式。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形式,通过宣讲法律故事,进行典型案例审理等,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育效果。二是开展社区教育活动。要依靠居委会、村委会协助学校和家长做好所在区域学生假期的学习生活及教育活动,并协助家长做好监护工作,共同做好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特别是做好对“行为偏常”学生的帮教工作,努力切断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源头,确保学生不出问题。

  总之,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民主与法制的推进,都寄希望于广大青少年。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力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预防未成年犯罪的心得体会2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国是一个拥有约3.67亿未成年人的发展中国家,未成年人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兴亡,未成年人的法制素质也影响我国法制社会的建设进程,因此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如何预防及遏制未成年人犯罪一直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我们既不能漠然处之,也不能视之如洪水猛兽,要承认它的真实存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部门要齐抓共管,积极应对。要成功地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

  一、加强和完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立法

  我国虽然在《刑法》《民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中规定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但是由于现有法律、法规线条过粗,规定过于笼统,操作起来难度较大。我国应加强和完善有关未成年人方面的立法,做到在未成年人教育与犯罪预防上有法可依。

  二、家庭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石

  父母是一个人一生中的第一个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未成年人的父母或监护人应当主动地进行各种知识的学习,加强对法律常识和德育知识的学习,增强监护人应具备的育人素质,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多鼓励孩子,提高他们的上进心、自信心。

  在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长特别是对管教孩子感到棘手的父母,应解放思想,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家庭法律常识学习与培训,在学习的过程中纠正某些片面认识。另外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家长更应严格要求自己,改过自新,并告诫子女要遵纪守法,以减少不良影响。

  三、改革现有的教育制度

  在学校教育中,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教育的措施大致有:第一,转变观念,真正把德育放在与智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学校应重视对双差生、后进生、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的关心、鼓励、帮助和爱护工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率先更新观念,并立章建制,进一步完善教师工作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大力查究学生辍学率、失学率较高的学校领导的行政责任。第二,应切实提高学校法制教育的效果。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共产主义青年团应当结合实际,组织、举办多种形式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制宣传活动。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的工作效果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第三,大力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素质,推动未成年人预防犯罪教育的顺利进行。

  四、建立社区教育,充分发挥社区作用

  在社区教育中,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教育的措施主要是:第一,大力整顿各类娱乐场所、网吧、影视媒体和图书市场,积极探索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切实加强对文化娱乐场所的监督和管理,努力铲除黄赌毒现象。第二,设立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专职人员,建立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机制,由乡镇、街道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专职人员定期负责召集社区干事、社区民警、司法干部、驻社区(村)单位代表、离退休老同志(教师)、青少年工作志愿者、中小学校负责人、兼职法制副校长以及社区(村)群众(家长)代表等参加相关活动。

  第三,加强对特殊未成年人群的`预防犯罪的教育。针对无业的、家长无力管教的或者父母离异后双方都不想亲自抚养的未成年人等,要特别地进行预防犯罪的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针对进城务工的未成年人,社区、单位工会组织等部门要通过开展培训、维权和就业等服务,着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法律意识和就业技能,引导他们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支积极力量。

  针对混杂在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公安部门要加大对引诱、控制、教唆其违法犯罪的黑恶势力的打击力度,围绕他们的基本生活和教育需求,采取特殊的帮教、安置和抚养措施,积极探索对流浪未成年人提供紧急救助和教育的有效方法;对于因不良家庭结构或父母外出打工等缺乏家庭温暖、缺乏家庭必要管束的未成年人,有关组织部门应依法担负起关心、帮助和保护他们利益的职责。对未成年人疏于管教或实施家庭暴力的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社区居(村)委会应及时予以批评教育。

  五、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

  政府在预防、控制未成年人犯罪中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责任。首先,严厉打击各种丑恶现象,维护社会稳定,保障青少年有一个和谐、健康的生存与成长空间。其次,加强各种文化市场的管理,杜绝各种危害未成年人成长的文化制品。

  再次,加大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力度,清理整顿学校周边各种不适宜青少年进入的场所,让青少年远离暴力、远离淫秽,营造一个舒心学习、生活的环境。最后,提高教育改造质量,认真落实帮教安置工作,加强对违法犯罪少年的教育改造工作,提高教育改造质量,认真做好解教、刑释少年的社会安置、接茬帮教工作,是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有效措施。

预防未成年犯罪的心得体会3

  20xx年6月1日起《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式施行,本法历经三次审议,于20xx年12月26日顺利通过。此次修订将原有法律由57条变为68条,明确教育和保护相结合,坚持预防为主、提前干预,完善了分级预防、干预和矫治措施。

  一、立法背景

  我国目前涉及保护未成年的法律主要为《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其中,《未成年人保护法》侧重于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通过积极施策最大限度地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侧重于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地帮助有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顺利地回归社会,成为合格的人才。两部法律共同发力,一体施行,才能真正地保护好广大的未成年人。

  二、立法亮点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屡见不鲜,刑法也逐渐调整了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结合社会各界的建议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此次修改主要有以下亮点:

  一是关于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从横向与纵向两个角度明确界定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含义。不良行为是指吸烟、饮酒、旷课、逃学、沉迷网络等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行为;严重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由刑法规定,因不满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不予刑事处罚的行为,以及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突出“预防为主、提前干预”的.特点。

  二是对特定的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实施专门教育,国家加强专门学校建设,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专门教育。专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专门学校建设和专门教育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对于实施刑法规定的行为、因不满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不予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新的法律规定了四种情形,经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评估同意后,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公安机关可以决定送入专门学校,对其进行专门矫治教育。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表示,这标志着收容教养制度同时退出历史舞台。

  三是强化家庭、学校、社会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干预,对严重不良行为,公安机关应及时制止。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制度。学校应当加强日常安全管理,完善学生欺凌发现和处置的工作流程,严格排查并及时消除可能导致学生欺凌行为的各种隐患。

  三、立法意义

  “只是个孩子”显然无法当作他们逃避法律和社会规则约束的借口。如何对他们进行教育矫治?如何更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今年新实施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就填补了“一放了之”与“一罚了之”之间的空白地带,设置了科学合理的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分级干预体系,是对当前民意和舆论的积极回应,更是践行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生动体现。

预防未成年犯罪的心得体会4

  未成年人是我们小学教师面对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此时的他们从心理上正处于从无知到有知、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时期,心理上比较脆弱,更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外界的侵犯;另外,我们这个社会还是一个以成年人为中心的社会,所制定的法律政策的主要参照物是成人。那么如何面对未成年人身上发生的问题呢?对此我认真的学习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习后感触颇深:

  (一)分层教育,上好法制课。

  要利用班会课给学生上好法制教育课,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使学法、用法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实践中,一是注意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水平由浅入深地分阶段、分层次施教。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权威的意识和依法享有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的观念。同时,要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法律常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增强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二是要把法制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要在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意识地渗透法律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法制教育。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法制教育效果。

  比如举办主题班队会、模拟法庭、开展社会调查、知识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是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形式。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形式,通过宣讲法律故事,进行典型案例审理等,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育效果。

  (三)突出重点,提高法制教育针对性。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除进行必要的法律知识教育,培养学生法制观念外,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对少数有不良行为以及有不良行为倾向的“问题学生”实施重点帮扶,预防和减少犯罪。一是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自己要对全体学生家庭情况进行调查,对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的学生的校内外表现重点掌握,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及时与家长联系,互通信息,同时,学校领导、老师结对帮扶,防患于未然。二是做好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一环。

  法制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用爱心去浇灌、呵护。

  总之,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民主与法制的推进,都寄希望于广大青少年。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力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预防未成年犯罪的心得体会5

  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培育具备全面文明素质的人。让未成年人学会处世、学会说话、学会求知,让未成年人懂得谦让和尊重生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心得,懂得遵守规则和秩序,懂得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这是我们每个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认真的学习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后感触颇深:

  未成年人犯罪者可以说是社会大环境的“牺牲品”,是社会的负面方面在父母们身上的表现。说是“牺牲品”,就是指未成年人犯罪的根在社会,毁在父母。这只是让妈妈、让社会、各级党政痛心、焦虑的关键所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缘由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主客观原因通常交错在一起,互相妨碍,要有效防止未成年人非法犯罪,关键做好以下几点:

  一、学习法律常识,树立法律观念。我们每个学生都要仔细的上好法制课。做到有计划、有课时、有课本,并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使学法、用法作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实践中,一是注意按照我们学校生的身心特点和了解水平由浅入深地分阶段、分层次施教。小学阶段侧重法律知识的启蒙教育,使其初步认识一些与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法律知识,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品德行为;帮助教师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律思想,增强它们区分是非的素养,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二是要把法治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要指导各学科老师在课堂中结合本学科特点,有观念地渗透法律常识,使教师在学习科学文化常识的同时得到法制教育。在学校,结合思想品德课、社会课和语文等学科教学,渗透《义务教育法》、《国旗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常识;在中学,结合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学,渗透《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规定》、《娱乐场所管理规定》等常识。

  二、有效运用方式,提高法制教育效果。一是我们要借助举办主题班队会、模拟法庭、开展社会调查、知识竞赛、社会实践等法制教育的方式,通过宣讲法律故事,进行典型实例审理等,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教育,提高教师学习兴趣,增强教育效果。二是加强社区教育活动。要依靠社区会、村委会协助大学和父母做好所在区域学生假期的学习生活及教育活动,并协助父母做好监护工作,共同做好中小教师的观念道德和法治教育,特别是做好对“行为偏常”学生的帮教工作,努力切断青少年非法犯罪的源头,确保学生不出问题。

预防未成年犯罪的心得体会6

  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群体,特殊之处在于他们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他们从心理上正处于从无知到有知、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时期,心理上比较脆弱,更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外界的侵犯,而我们的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校,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明天。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全面文明素养的人。让未成年人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让未成年人懂得尊重和善待生命,懂得遵守规则和秩序,懂得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这是我们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认真的学习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后感触颇深:

  长的`依附急剧向自主转化阶段。

  因此,这个阶段的少年学生易对身边家长的“说教”产生逆反心理,相反,他们容易接受家庭外的朋友或同龄人的影响。他们有什么心事,愿意向朋友、同龄人敞开心扉。开展心理咨询是减少少年学生心理压力,预防违法犯罪的有效手段。针对青春期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学校应更多地开展心理咨询,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谆谆教导,或以同龄人的事例现身说法,在细致的心理交流活动中,春风化雨式地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预防未成年犯罪的心得体会7

  如何面对未成年人身上发生的问题呢?对此我认真的学习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习后感触颇深:

  (一)分层教育,上好法制课。

  要利用班会课给学生上好法制教育课,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使学法、用法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实践中,一是注意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水平由浅入深地分阶段、分层次施教。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权威的意识和依法享有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的观念。同时,要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法律常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增强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二是要把法制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要在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意识地渗透法律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法制教育。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法制教育效果。

  比如举办主题班队会、模拟法庭、开展社会调查、知识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是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形式。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形式,通过宣讲法律故事,进行典型案例审理等,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育效果。

  (三)突出重点,提高法制教育针对性。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除进行必要的法律知识教育,培养学生法制观念外,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对少数有不良行为以及有不良行为倾向的“问题学生”实施重点帮扶,预防和减少犯罪。一是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自己要对全体学生家庭情况进行调查,对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的学生的校内外表现重点掌握,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及时与家长联系,互通信息,同时,学校领导、老师结对帮扶,防患于未然。二是做好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一环。

  法制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用爱心去浇灌、呵护。

  总之,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民主与法制的推进,都寄希望于广大青少年。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力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预防未成年犯罪的心得体会8

  在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后,让我更明确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该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工作中,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挖苦,不威胁、责难家长。时刻以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不穿奇装异服,处处“身正为范”。对于后进生,不拔苗助长,不讽刺挖苦,要耐心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预防未成年犯罪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预防艾滋心得体会11-20

预防诈骗心得体会04-25

无犯罪记录的介绍信02-28

预防电信诈骗心得体会10-28

预防校园欺凌心得体会11-25

预防网络诈骗心得体会12-08

无犯罪记录证明的介绍信02-09

无犯罪证明介绍信04-27

无犯罪记录证明介绍信04-28

(必备)预防校园欺凌心得体会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