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教学反思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教学反思

时间:2021-12-22 13:04:0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教学反思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教学反思1

  1、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状态。

  从课一开始,学生就以一种轻松的心情进入情境,“从图上你看到了些什么?”“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善于想象的低年级孩子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状态,在学生感兴趣的画面中学生的思维火花开始点燃了。接着的“看评比栏”学生的兴趣有增无减孩子们的想象又一次打开了“闸门”,在自主遍题中孩子们不仅掌握了如何去解决问题,而且掌握了如何去提供一定的信息和从中提出问题,巩固了题目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没有呆板的数量关系的说理分析,灵活、积极的思维状态胜过了说理,这是我在新课程中“用数学”方面的对“说理分析”的尝试性的突破。 从学生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状态。

  2、学习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学生手中。

  问题的产生、提出、解决这一系列过程都是孩子们自行完成的,教师在其中始终处于引导者的地位。、“师: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生1:我想知道二(2)班有多少人,”顺理成章地把画面“切换”到了“评比”的“镜头”。“师:是什么情况呢??和同桌交流一下。”“师:看了这些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吗?”教师始终处于引导的地位,由学生根据画面情况及自己的想象提出问题,在同桌或小组交流中解决问题。 学生在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完善地解决问题,并掌握了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问题。当主动权掌握在孩子手中时,孩子们的创新思维是会不断闪现火花的。这是我本节课自感比较满意的地方。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教学反思2

  【背景与主题】

  “轻负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纵深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实现课堂教学“轻负高效”就要做到精讲精练,透视本质,追求练习的有效性,这也是“以自学为主”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之一。课本中的“做一做”练习是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往往挖空心思设计练习,却不屑对课本中的“做一做”练习做精细化的研究,缺少对“做一做”中习题价值的挖掘和拓展,使得练习功能弱化,教材意图不能凸显。事实上,我们只要用“放大镜的眼光”去审视“做一做”中的练习,有效开发习题中蕴藏着的资源,就能将习题的利用价值最大化,将巩固练习教学演绎得精彩纷呈……

  近期我在学校“以自学为主”教学模式全员赛课活动中设计并执教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六(上)百分数应用问题第二课时《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一课,基于以上认识,借助于这一课的教学实践,我想就如何“放大”课本中的练习(例题后的“做一做”)谈点自己的切实感受和体会。

  【案例描述与分析】

  片段一、同素异构:追问——厚实“底蕴”,拓展高度。

  学生独立解答课本中的“做一做”:“小飞家原来每月用水10吨,更换了节水龙头后每月用水约9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并汇报交流后。

  师:现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1吨,也就是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

  生:多1吨。

  师:现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10%,也就是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

  生:多10%。

  (教室一片安静)

  师:都同意吗?没有质疑?

  生:不对。

  师:有质疑?解决质疑最好的办法是……

  生:验证。

  师:小飞家原来每月用水10吨,更换了节水龙头后每月用水约9吨,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多百分之几?怎么解答?

  (学生解答后反馈交流)

  生1:(10-9)÷9≈0.111=11.1%。

  生2:10÷9≈1.111=111.1%,111.1%-1=11.1%。

  师:现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1吨,也就是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多1吨;现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10%,则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

  生:多11.1%。

  师:为什么第一种说法可以,第二种说法就不对呢?

  生1:第一种说法是具体量在比多比少,是用减法计算,第二种说法是“分率”比多少,是用相差量除以单位“1”的量来求。

  生2:现在每月用水比原来每月用水节约百分之几和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多百分之几的单位“1”不同。

  生3:单位“1”不同,除数就不同,结果也不一样。

  ……

  【片段反思】

  练习至少应该关注两个方面,一是练习的素材要简洁,有利于学生快速读懂题目,以达到巩固和内化所学知识,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二是练习的组织要有深度,要通过追问,引领练习走向深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很多的课堂,练习设计形式多样,素材广泛,很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但组织练习的过程却过于简单,形如放电影,缺乏深度。

  上述片段中,练习的素材简单,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并没有另辟蹊径,而是利用了教材中的“做一做”,但是又没有止步于课本中的练习,而是通过追问让练习充溢理性,富有深度。片段中通过“现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1吨,也就是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多1吨)”和“现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10%,也就是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多10%)”引起了学生的质疑,引出了同素异构对比练习:小飞家原来每月用水10吨,更换了节水龙头后每月用水约9吨,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多百分之几?学生动笔解答的过程就是一个释疑的过程。通过追问“为什么第一种说法可以,第二种说法就不对呢?”引导学生沟通了“量”与“率”的异和同,突显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应用问题的本质,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厚度,拓展了学生思维的高度。这样的练习素材相同,问题不同,既巩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效果更好。

  因此,我认为追问可以将教材中的练习引向深入,拓展练习的价值,让教材中简单的“做一做”,既有模仿巩固的基础性,更有充溢理性思考的深度。

  片段二、同素同构:对比——丰满“血肉”,回归简单。

  师:请大家静静的完成下面两题。

  (1)小飞家原来每月用水10吨,更换了节水龙头后每月节约用水约1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

  (2)小飞家更换了节水龙头后每月用水约9吨,比原来每月节约用水约1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

  学生独立解决后反馈。

  生1:第(1)题1÷10=0.1=10%。

  生2:第(2)题1÷(9+1)=0.1=10%。

  生3:第(2)题(9+1-9)÷(9+1)=0.1=10%。

  生4:第(2)题已经知道了相差量是1吨,可以直接用1÷(9+1)=0.1=10%。

  师:好,审题很仔细。仔细审题,看清每个条件可以使解题过程更简洁。

  师:仔细观察,上面两个题目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1:都知道了相差量是1吨。

  生2:都是求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

  生3:单位“1”都是原来每月用水吨数。

  生4:答案都是10%。

  师:大家说的都是两个问题的相同点,这两个问题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5:第(1)题知道了单位“1”的量,是原来每月用水10吨,第(2)题没有直接告诉单位“1”的量,要先求。

  生6:第(1)题是直接除以10,第(2)题则是除以1与9的和。

  ……

  在上面两个问题的后面再呈现已解决的问题:(3)小飞家原来每月用水10吨,更换了节水龙头后每月用水约9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

  师:请再仔细观察,静静思考,第(1)(2)两题和第(3)个问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生1:都是求“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

  生2:单位“1”相同,结果也相同。

  生3: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用相差量除以单位“1”的量。

  生4:我认为不同的地方是前面两个问题知道了相差量,第(3)题不知道相差量。

  ……

  师:你认为解决这样的百分数应用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生1:要找准单位“1”,用单位“1”的量作除数。

  生2:要看清楚知道的是什么。

  生3:如果相差量知道了就直接除以单位“1”的量,不知道相差量就要先求相差量,再除以单位“1”的量。

  生4:单位“1”的量没有直接告诉也要先求。

  ……

  【片段反思】

  练习的设计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所谓保底就是通过练习要能让所有学生都能学有价值的数学,做到基础人人过关;所谓不封顶就是通过练习要能促进不同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发展,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更大程度的提升。

  上述片段中,练习的素材相同,问题相同,只是条件表述不同,却充分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宽度。第(1)题知道了相差量1吨和单位“1”的量10吨,直接用“1÷10=10%”就解决了问题,可以说是很简单。第(2)题同样知道相差量1吨和相同问题“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但是没有直接告诉单位“1”的量,要用“1+9”求出单位“1”的量,部分学生却在解答过程中绕了一大圈,教师并没有急于点拨,而是等待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简洁方法。通过比较两个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一步深化了对这类问题本质的理解。并再次通过对三道求“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问题的比较,固化了这类应用问题的本质,即都是用“相差量÷单位“1”的量”,区别只在于条件表述的不同。这样课本练习更加丰满厚实,同时又易于学生掌握,感觉到练习简单,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形成。

  因此,我认为练习的组织宜在追问中走向深入,宜在比较中走向简单。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信息,及时跟进追问,增加练习的含量,同时要引领学生通过比较,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把握所学知识的本质,让练习变得更简单。这样简单的练习便会充溢理性,促进学生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讨论与思考】

  如何吃透教材中的练习?使教材中素材和形式单一的练习“做一做”有深度、有层次性?是我们一线教师的追求。简洁的情境是不是一定就好,简单的练习走向深入再回归简单是不是具有推广的价值,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1、如何“放大”教材中的练习?

  教材中紧跟例题而提供的“做一做”练习往往素材和形式单一,有些素材还会偏离学生的经验,这些都有待教师进行加工处理。怎样才能吃透这样的练习呢?我想关键是把握准教学的重点,围绕教学重点组织练习,深度挖掘练习的价值,通过追问将简单的模仿性练习引向深入,通过比较透视数学本质,让练习回归简单,就能达到形散神聚的效果。

  2、如何把握“放大”的度?

  只要吃透教材,动态组织练习,就能“放大”教材习题,挖掘出教材习题蕴含的价值。如何把握“放大”教材习题的度?我想练习的目的应该是厚实基础,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只要能确保练习保底的实效,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放大”是可以不封顶的,关键是教材习题“放大”后要逐层引导学生思维回归知识的原点。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教学反思3

  今天的数学课是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解决问题,这是分数乘法一章的一个难点。特别是要教会学生利用线段图来辅助自己理解题目,理解并会用两种方法计算该题。

  由于我班的计算基础较差,所以我在课始让学生做了20道分数加减法口算题,有一部分学生错误较多。接着我回顾了前面的所学知识,进入今天的内容。我由例题中的关键句入手,并结合线段图进行讲解,力争让学生通过线段图理解题目及做法。

  从本节课来说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学没有铺垫,只是简单的读了一遍题目就开始讲解,如果能够多设计几个与课程相关的题目引入将对后面的教学有更好的帮助。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关系讲解过多。教学中最最失误的地方是教学的重点没有很好的突破,应该让学生充分的去理解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把谁看作单位一。

  我想本课失误的原因主要出在这几方面:一,重点突破主要是在于个人不能很好的领悟编者所要表达的意思,领悟编者意图,发挥教材的最大价值,开发出学生的最大潜质。二,贝壳不充分,细节注意不到位。第三,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参与度不高。

  所以从长远来说在教学方面需要加强的是对专业素质的提升,加强对教材的研读,对教学知识体系的把握。从个人素质上来说需要加强的就太多太多了。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教学反思4

  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这类问题比较简单,只要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结果用百分数表示就行。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就是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为基础的,理解问题所表示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关键是要引导学生要能找到相比较的两个量。

  在例题的教学中则采用画线段图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例1中“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实际造林20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让学生先找出单位“1”的量,然后尝试画线段图,并在画图中体会“实际比原计划多造林的面积是和原计划的造林面积比较的”,因此问题也就可以理解为“实际比原计划多造林的面积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从而转化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与往不同的是这里比较的两个量是“相差量”和“单位1的量”。

  鼓励解题多样化,对于例题的另一种解法则作简单的介绍,但是也必须要求学生能说出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解题方法则不作规定,两种均可。

  学生作业中的错误主要有:一是不能找准单位1;二是计算错误。

  思考:五年级学习分数时,有过很多类似“男生20人,女生25人,女生比男生少几分之几?”,那时大部分学生已经会比较“相差量”和“单位1的量”,如果由分数问题引出例题,或许更高效。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教学反思5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是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种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题,只是有一个数题目里没有直接给出来,需要根据题里的条件先算出来。通过解答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能力。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促进数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教材围绕这一知识点,只编排了一个例题(例2)、让学生理解表达增加或减少幅度的语言、“做一做”和一个练习(练习二十一)。根据本班实际,我安排两节课授完。这节课是第一节课,属新授课。教学时,我并没有照本宣科的讲解书上的例2,而是首先课件出示信息:“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让学生提出有关百分数问题再解答,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且复习巩固了已学知识,接着引出问题“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百分之几?”改编成例2,导入新课;教学例2后,改变例2的问题,让学生解答“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再与例2比较,让学生弄清由于问题变了,单位“1”就有了变化,列式也就不同了,自然结果就不一样。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预防了“负迁移”的产生。

  二、组织有效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不管复习,还是新授、巩固,练习题都是先让学生独立试算,再进行互动交流。如,新授时,根据课件出示信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百分之几?”后,让学生说出含义“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的公顷数占原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接着让学生试算,然后,让学生交流解答方法、总结规律,我随机予以点评。就是在这样一系列有效的互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的。

  三、 注重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是培养问题意识。复习旧知时,我并没有出示完整的题,而是课件出示信息:“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让学生提出有关百分数问题再解答。教学例2和改编例2也一样,先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

  二是注重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试算后合作交流,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三是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六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正初步形成。本节课,我让学生根据例2得出: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百分之几?”就用“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的除以原计划的”;再根据改变的例2得出:求“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就用“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的除以实际的”;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得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 就用“相差数除以单位‘1’的数”这一规律。

  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在教学时,我总喜欢问学生“还可以怎么算?”启发学生求异、发散思维。如:例2,学生“(14-12)÷12”这样算后,启发学生这样思考:先求“实际造林占原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再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百分之几?”列出算式“14÷12-1”。

  四、注重了教学反思,引导学生形成反思意识。

  下课前,我安排了几分钟时间,留给学生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采取让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补充的形式进行交流。有的说学会了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这类问题的方法;有的说进一步明确了百分数的意义;有的说知道了甲数比乙数多百分之“几”,乙数不会比甲数少百分之“几”,因为单位‘1’不同;还有的说保护环境十分重要,我们从小要树立环保意识;还有的说“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这类问题的第二种解法掌握得还不太熟练,还得加强练习。等等。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果。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教学反思6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问题基础上教学的。这种问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只是有一个条件题目中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根据题里的条件先算出来。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成功之处:

  1.重视解题策略的培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教材中画出线段图直观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同时呈现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是先求出实际比原计划增加的公顷数,即14-12=2(公顷);再求出增加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即2÷12≈16.7%。二是先求出实际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再把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看作单位“1”或100%。用实际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减去100%,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通过两种方法的教学对比,使学生明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不同解题思路,同时应用线段图加强学生图形结合进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视题目的变式,训练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例2的问题后进行变式训练,再让学生解答“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为防止负迁移,可以提出问题:能不能说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的含义是什么?在这里是谁和谁比?使学生明确这道题实际求的是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的公顷数占实际的百分之几,列式为(14-12)÷14≈14.3%。或者先求出原计划造林是实际的百分之几:12÷14≈85.7%,再把实际造林的公顷数看作“1”,求出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100%-85.7%=14.3%。通过变式练习,即开拓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教学反思7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解决问题是二年级第一次接触的解决问题的类型,也是二年级解决问题的基础和重点。所以教学的知识与技能方面经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领悟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教材中出现了一个情景:二年级卫生评比,学生第一次接触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从教材分析和练习中得出是一课时,但是就学情分析这样的教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我的教学设计上进行了对教材的分拆,一课时分成了三课时为:准备课时、加法课时、减法课时。

  准备课以学生熟悉的教具小棒、圆片、三角形等入手,从简单的一一对应摆图形,回顾一年级学习《比多少》的过程,摆教具的数量在10个以内,从最简单的图形、最熟知的数字的入手,降低难度,能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每位孩子都能完成:谁比谁多(少)的语言描述,并且准备列式。接着将基本题型进行变式,先摆4个圆片,要求摆三角形的个数比圆片多两个,这里不要求直接说出是多少个,而是充分经历摆的过程,边摆边说,知道摆的每一部分,所求的是哪一部分。在本节课经历了比一个数多(少)的摆的过程。总结求比一个数多几用加法(板书),理解这是加法的另一种意义。随堂练习:比10多4的数是,比23多6的数是,比43多13的数是等等习题,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体会文字题的计算方法。减法按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有加法的基础上之后减法能进行了类比:求比一个数少几用减法(板书),这样“慢摆——稳理解——快做题”的模式,张弛有度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减法摆的时候,孩子们是根据结果进行摆的,这时候我进行了正确的示范:先摆出与6个圆片同样多的部分,然后拿走两个。没有让孩子再进行操作所以导致大部分学生摆的不熟练,说摆的过程和各部分的含义时很模糊,而这样再进行弥补也不如第一次清楚的讲印象深刻。所以我反思在设计教学时要更多预设,学生课堂生成什么样要有什么样的对策,如何紧紧围绕主题为教学的目标,重点课型、起始课的备课要非常专心。

  有了准备课的基础,在教学《比一个数多(少)几》的解决问题时就过渡的非常好,按照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1.找数学信息、找数学问题——2.解答(画图、列算式)——3.检查(写答)【板书】。每一部分又有重点。找数学信息时重点找数量关系的信息,数量关系在一年级的时候稍有提到,二年级是个很重点的内容,需要通过找到数量关系进行分析,这就突出了数学的学科特点。

  解答时对画图策略重点分析,图画上每一部分代表什么意思反复找学生说、一带一、一带五、一带十,让孩子在说的过程中理解题目的意思,有了比较好的效果,在理解了图画意思后就知道求得哪一部分:求总和用加法——求比一个数多几,求部分用减法——求比一个数少几,将图形和加减法的两种含义联系在一起,这很好的促进了意义的理解,也明白了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

  检查时对课本的检查方法进行了延伸,通过数量关系进行检查验证,从已知入手解答未知,再答案带入进行验证,我把这个代入的过程叫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也是对数量关系的进一步理解,一定要找准比较的对象,不仅在比较的过程中有体现,对以后除法的学习、分数的学习、百分数的学习,找单位“1”,比较量等等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我任教的期间,我希望我的学生是具有数学思维,大局意识,能对数学知识进行延伸,我要浸润对生活方式或是学习方法上的一条数学主线,将事情变得有条理。这也是数学专业出身回归教数学的本质吧,至少现在我是这么理解的。

  我很不希望我的学生学习二年级的知识就看到二年级,三年级要掌握的内容方法到三年级再学,也就是说不要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散点图,而是要像蚯蚓挖洞一样连续性的图。希望数学的方法从一二年级开始就萌发,后续的学习只是枝繁叶茂而已,比如数形结合,在每节课都会有所体现,画图是帮助理解题目和分析题目很好的方法,还需要继续努力。

  总之,磨刀不误砍柴工,地基牢盖得快。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对问题教学反思11-29

《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11-25

《平均数》教学反思10-08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反思08-13

十几减8、7教学反思10-21

《有理数减法》教学反思12-07

整十数加一位数加减法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0篇)11-29

《百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09-26

搭一搭教学反思09-22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