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认识角》说课稿

《认识角》说课稿

时间:2022-12-09 09:56:0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认识角》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认识角》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识角》说课稿

《认识角》说课稿1

  一、说教材、学情

  《认识角》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时内容,学生将第一次接触角的概念,它是后续认识直角、锐角、钝角和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与三角形、梯形等知识的重要基础。教材首先在主情境图中呈现学生熟悉的三件生活物品——剪刀、钟表、红领巾,并特意用红线分别描出其中角的图形;接着又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尝试“自由”画角,第二个问题——认识角的顶点和边,第三个问题——在图形中辨认角。教材这样编排,体现了由浅入深、逐层推进的特点。

  从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时,已经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三角形有3个角,并且具备了一些角的感性生活经验;但是,学生头脑中想象的生活中的墙角、桌角等与数学上作为一种抽象图形的“角”尚存在较大差异,他们并未真正理解“角”的本质意义和特征。

  基于以上对教材与学情的简析,我确定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是:从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建立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xxxx版《数学课程标准》精神和教学内容实际,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是:

  1、结合生活实际直观认识角,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以及记法和读法。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学习活动,经历发现角、认识角、辨析角的过程,培养观察、操作、抽象概括能力,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3、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其广泛应用价值,在逐步探究和认识角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与快乐。

  三、说教法、学法

  一位教育家说得好:“你怎样去教,也许比你教什么更为重要。”为此,我针对本课教学实际需要,在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上努力做到“四个注重”:一是注重创设具体问题情境,既提供丰富感性材料,又有利于激发求知欲;二是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自主探究中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三是注重开展交流讨论,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学会思考,辨析正误;四是注重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特别是通过其动态演示,有的、有效地凸显本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所有这些,将具体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这里不作赘述。

  四、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拟分四个环节展开教学活动。

  第一个环节——游戏激趣,自然引出角

  具体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游戏摸“圆”。让学生从装在信封中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把圆给摸出来。

  第二层,设问引“角”。通过设问“他们摸出的都是圆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边是直直的,有尖尖的地方或尖尖的角,而圆的边沿是弯弯的,没有尖尖的地方或尖尖的角。”得出“有角和没角,摸起来感觉还真就不一样。”

  第三层,举例说“角”。让学生举例说说在哪些东西上见到过角,并把所看到的角的样子比划一下。

  第四层,导入新知,揭示课题。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在熟悉的四种平面图形中摸出圆的游戏,既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顺势利用摸的不同感觉自然引出角;再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角,并比划角的样子,旨在进一步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收集丰富的感性素材,为后面的认识角奠定基础。】

  第二个环节——感知、抽象,逐步认识角

  具体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抽象角的几何图形。先用课件出示剪刀、钟面、红领巾等图片,提问“你能指出每个角藏在什么地方吗?”(生上前用手比划,课件配合闪烁其中的角)再用课件动态演示,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

  第二层,让学生尝试“自由”画角。

  第三层,认识角的边和顶点。通过设问“仔细观察屏幕上三个角和你自己所画的角,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导学生发现“它们都有两条直直的线,都有一个尖尖的地方”,由此得出:在数学里,这两条直直的线(师用手示意)叫做角的边(课件在一个角上标示:边边),这个尖尖的地方(师用手示意)叫做角的顶点(课件在同一个角上标示:顶点,)一个角是由两条边和一个顶点组成的。并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数学上的角是什么样的?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边有什么特点?

  第四层,学习角的记法和读法。师:为了把角表示出来,并且区别不同的角,在数学中规定了角的记法和读法。比如黑板上画了一个角,在这个角上标一条小弧线表示这里是一个角,并在它的旁边写上“1”(师边说边板书),这个角就记作∠1(板书记作:∠1),读作角1(板书读作:角1)。并引导学生比较角的符号和小于号的区别。再用课件出示一个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记法和读法。

  【本环节设计意图:角是一种比较抽象的几何图形,与儿童头脑中所想象的生活中的角不尽相同。为此,本环节教学中,首先,注重引导学生充分直观感知几种日常生活物品上所藏有的角,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从中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清晰表象,接着,让学生自由画一画角;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角的基本特征,认识角的边和顶点,知道数学上的角都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最后,从表示并区别角的需要入手,引出角的记法和读法。】

  第三个环节——练习、反馈,巩固认识角

  具体安排三项练习:

  1、辨一辨

  课件出示:

  ①②③④

  提问:它们是角吗?不是角的,说说为什么不是;是角的,请指出角的边和顶点。其中,特意针对图①追问:“你能想出办法使它变成一个角吗?”生答,课件配合演示;图④用课件出示不同摆放方式,追问:“这样摆放,它还是角吗?”

  2、标一标

  课本第62页:在下面的图中各找出三个角,标一标。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作业投影反馈,注意纠正最后一幅图中可能出现两处所标的不是角的错误,同时发现如有标出图形外面的角的同学当即给予表扬。

  3、做一做

  课本第64页:做一做,填一填。一张正方形纸有4个角,如果用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学生动手操作,汇报。

  【本环节设计意图:先通过“辨一辨”、“标一标”反馈练习,旨在及时巩固和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理解与掌握。再通过“做一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剪或画的过程中,一方面熟悉对角的认识,另一方面体会多边形的边数与角的个数的变化情况,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

  第四个环节——总结、延伸,深化认识角

  具体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总结学习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角,平面图形的王国里又增加了一位新成员(课件出示)。大家表现都非常好,老师借用这个“√”来肯定你们的学习态度和成果,这个符号里有角吗?假如你就是一个角,你能用这节课学到的有关角的知识介绍一下自己吗?(生畅所欲言,师相机评价)

  第二层,欣赏和感受角。

  课件展示:古今中外有关建筑物图片,重点选取由各种角组成的美丽图案,让学生尽情欣赏角的图形美,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环节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力求富有新意:一是采用新颖有趣的交流方式,引导学生系统梳理知识,达到进一步巩固深化之目的;二是通过课件展示古今中外建筑物中由各种角组成的美丽图案,让学生尽情欣赏角的图形美,充分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其广泛应用价值。】

《认识角》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64-65页的《角的认识》。

  2、地位:

  数学是一门重要而应用广泛的学科。本课时《角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掌握知识,是应用数学的一个体现。《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日后深入的学习角的含义及系统的学习直角的知识提供必备的条件。

  3、重点和难点

  在以课程标准为本,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在考虑到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的具体情况,我觉得本堂课的重点:掌握角的概念,所以她将角的正确表象及各部分名称的认识作为本课时教学;

  难点: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开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4、说学生思维能力:

  低段的学生(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以直观形象到逻辑思维过渡 注意:低段的学生主要是一无意注意为主学习动机:直接动机为主 认知水平: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滚动逻辑。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经验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2数学思考:警力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考。 3解决问题:能大胆地与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学会评价。4情感与态度: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中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三、说教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教师主要以谈话法和引导法为主,学生则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为主,让他们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四、说流程

  根据本节课的四个目标,我设计了五个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提供材料、概括归纳、辨别延伸、及小结反思。

  (一)情境导入:老师有一个礼物(大红五角星),准备送给今天最表现好的同学,谁能表现的最好呢?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奖品呢?(老师放在一个盒子里,请学生上来摸一摸),等学生摸了之后肯定能够得出是五角星,让学生进行观察并且说一说你为什么叫它是五角星呢?学生会回答有五个角。老师边摸角边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学的认识的———角。教师指着角问:关于角你想知道些什么呢?教师归纳学生的回答。这些问题,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逐渐解决。 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低段的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很直接的,对于奖品(例如小红花、火炬、五角星等等)是非常喜欢的,何况是大大的五角星呢?有物质奖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掌握知识。其次是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

  (二)提供材料,引导探究生活中会有哪些角呢?请学生来举例,(三角板上的角,牛角等等)。哪些是数学中的角呢?也让学生来说,老师可以引导和补充什么是数学中的角。 课件出示教学图街景图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的角,请你找一找这副图中有哪写角呢(媒体应用)在学生找到实物图中的角后,屏幕上出现闪动角。通过刚才的找角的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们安排了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也可以让刚才摸过五角星的学生说一说感觉),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对角的概念进行明确的阐述(角是由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并且能够会读法和写法。 折一折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圆纸片)做出一个角,老师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采集有用信息,为教学服务。

  有的学生用一种材料不止做出了一个角,教师及时表扬鼓励,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做角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折、画等等),让每位学生亲自摸一摸,感受角是如何的,(顶点是尖尖的,两条边是直直的,面是平平滑滑的),这样经历可以让学生的脑海中对角的认识会有更加深刻。 课件出示练一练进行“判断”练习和“找角”练习,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本意,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三)、概括归纳老师请学生来说说自己对角的认识,再由老师总结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角的概念是又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这样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四)、辨别外延课件出示提出问题用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由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和研究问题并得出结论,带着这两个问题思考:

  1、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

  2、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老师可以叫几个小组说说自己小组的结论和想法,归纳得出(首先是一眼能看出大小的角,其次是不能一眼看出的,利用重叠方法比较角的大小),学生在比较角的过程中发现可以借助其他工具,如(做一做)制作活动角来比较角的大小。这个环节孩子们的比较方法很多,也很有创意,从中也可以发现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层次性。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最后由老师归纳总结:角的大小和它的两边有关,两边张得越大,角也就是越大。与它的两边无关。 课件出示接着可以做一做相关的题目,1判断下面角,哪个更大;2说出下面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五)、小结

  总结今天学习的知识。

《认识角》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64到65页)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是我们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特征的知识基础。

  2、学生: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许多物体中存在“角”,学生对它也是相当熟悉,我在课前也了解过,他们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一个物体的边烟,或是转角的地方,就是角。”而这些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是本课的学习起点。同时低年级学生特定的年龄决定了他们认识事物具有以形象思维为主这一特点。

  3、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引导学生直观的认识角。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角的特征。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能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会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二、说教法:

  “教必有法,但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形象教学、动手实践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三、说学法:

  首先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从喜欢的、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让学生自己在特定的环境中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抽象的图形角表象,再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进一步了解了角的特征,再通过应用将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策略,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以下几方面考虑:。

  1、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将生活中的角上升到数学中的角。

  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4、坚持面向全体,发展为本

  四、说教学过程:

  角是抽象的概念,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从实物中抽象出角是比较困难的。这节课,我注重了让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特别是本课的导入,让学生谈谈看到“角”字想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开放式的提问,把储存在学生脑海中的关于“角”的信息全部呈现出来,学生基本感知到角的特征,知道今天学习的是平面图形——角,为下面学习抽象角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我为学生设计了三关。鼓励他们,只要课上能积极动手、动脑,用自己的智慧顺利地闯过三关,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我为学生打开“学习闯关”这扇窗,为他们展示一个具有吸引力、新奇鲜活的数学世界,进而在挑战和体验中学习新知。

  第一关: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认识角。

  我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熟悉的物体,如黑板、桌子、数学书等,让学生找实物中的角,由实物过渡到几何上抽象的直观图,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理解,同时渗透了“一切客观事物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启蒙教育。

  接着,通过摸一摸实物图上的角,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角的特点,联系触摸时的感觉,从而引出角各部分的名称,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然后通过一些判断练习,摸一摸游戏进行辨析,可以说学生对角的学习是一种“体验性”的学习,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触摸式”、“体验式”、“建构式”的学习。正如皮亚杰所说:“只有要求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

  第二关:做角。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里,我将充分体现这一点,让学生用学具盒中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来做一个角,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去经历一个过程,因为过程肯定和一些具体的知识、技能或方法联系在一起的。做完角,选择一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说做角过程,以便全体学生观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第三关:比较角的大小。

  这部分内容是本堂课的教学难点。在上课前,我反复研究教材,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猜测到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角的大小和所画两条边的长短有关;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开的程度有关。怎样能直观的将这两种情况演示给学生看,并能验证到底哪一种才是正确的呢?紧跟着展示角这个环节,我选两位同学上前出示自己做的角,(其中有一个是活动角)。即而提出问题:这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呢?学生果然出现两种答案。这时候,我不急着判断,我出示一个实物钟面,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学生很容易发现,时针和分针构成的角在逐渐变大,于是我追问:“可是,时针和分针的长度并没有变化呀!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自然地,将学生引导到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学生将更容易得出正确结果。

  接着,我说:“同学们,大家看着,老师要变魔术了。”我将活动角变得和另一个角差不多大,这时候,学生没办法一眼看出哪个角大,那怎样比较呢?我让学生经历比较的尝试过程,经历过程带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这些往往比具体的结果更重要。学生尝试过后,能正确的说出比较方法:将两个角重叠,顶点对齐,一条边对齐,观察另外一条边来比较。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将学习的角度重点指向了学生,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必须在教学中体现这一角度的转换。

  在学生顺利地闯过了这三关以后,我设计了一个“角乐园”的情境,伴随着轻松的音乐,学生闭上眼睛,老师准备好一个帽子,帽子里有三角形,长方形、五边形、圆等各种图形,老师走到某个学生身后,他将有机会在老师的帽子里摸一个图形,只要他摸到的图形上有角,那个图形就送给他了。我将再一次让学生体验触摸的感觉,而这次是有选择性的,因为一不留神就会摸到圆这样没有角的图形。这样设计的目的,第一,我想让学生与数学知识来一次亲密接触,让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是触手可及的,在心理上缩短与数学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的浓厚兴趣。第二、履行了课一开始自己的诺言,大家闯过三关以后,将有意想不到的结果,老师的诺言,对孩子们来说,是异常重要的,而这些五颜六色的图形,在孩子们心里已经是个不错的奖励了。短短几分钟的轻松,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有益又有趣。

  五、说练习

  本课的练习,我设计了三种。第一:在初步认识角之后,随之出现4个图形,让学生判断该4个图形是否有角。 这个练习我把它叫做“跟随”练习,即刚学会一个新的概念,认识一个新的图形之后,紧跟着的一个比较容易的以选择和判断为主的练习。第二:在完成认识角、做角、比较角的大小的所有教学之后,设计了一次练习,我把它叫做“巩固”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做一次运用,难度稍加大,但学生能做出来,并且能找到练习中的规律,能享受到一种成就感。第三:在课的最后,留下课后练习,我把它叫做“开放”练习。题目是这样的:试着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看看还剩下几个角。比一比谁的方法多。这个题目不止一个答案,是留给学生课后做的,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完成。

《认识角》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67页——68页的教学内容。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角,但要把生活中所见到的角抽象成数学中的角学生往往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材只对角做了一个初步的介绍,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角的含义,体会角的基本特征。所以在内容设计上,特别注意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折一折、找一找、比一比等实际操作,让学生对角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实际,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能力目标:经历“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基本图形,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并能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的。教师的教需要通过学生的学来体现,而学生的学则是需要教师引导的。“角”对于二年级小朋友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教学中我将观察、操作、演示等方法有机贯穿于课堂中的各环节,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用看一看、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折一折、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在学法上,选用指导学生观察、操作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复习引入。

  回想一下,你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引导学生回顾复习,依次回答出各个图形的名称。然后教师引入新知: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朋友,板书课题:认识角。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点出发,既能唤起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起他们参与学习新知的热情与积极性,为继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从寻找生活中的角,到实物中抽象角,初步感知角。

  本课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我先通过实物演示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角:剪刀张开的两个刀刃夹成一个角,钟面上两根指针夹成一个角,红领巾的两边组成一个角。然后问学生:你还能从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找到角?在此基础上,通过课件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几何图形,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初步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

  (三)操作观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在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形象之后,再提出问题:你能不能想办法折一个角呢?把折好的角介绍给同学。这样在激起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也使他们更充分的感知到角。这时及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角有什么特点呢?闭上眼睛摸一摸,看看你有什么感受。”充分调动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角的完整表象: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然后及时设计“判断”,在平面图中“指角、数角”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四)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学生建立了角的正确表象基础上,我设计了操作活动角和大小三角板对应角的比较两个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在这一环节里,我先让学生在小组里充分动手操作,讨论讨论,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然后在班上师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口有关,与角的两边长短无关。再巧妙运用多媒体演示验证,变抽象为直观,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拓展应用,提升学生能力。

  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一张长方形纸,去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可以画一画,也可以折一折,还可以剪一剪,比比看谁想的方法多。在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请学生把几种不同的剪法和同学交流,教师课件演示。这一设计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使教学达到了高潮。

  (六)回顾总结。

  让学生回顾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然后通过课件出示:篮球场地、篮球板、球门架、楼梯以及楼房建筑物等,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善于观察,就会发现更多生活中的数学。

《认识角》说课稿5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角形的认识》第一课时。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的应用、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先说一下对教材的认识

  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青岛版)第八册教材第40-41页《三角形的认识》第一课时。

  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是:

  三角形在平面图形中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学习其他相关知识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分类、三角形内角和等知识的重要基础,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所以掌握三角形的特征是非常重要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①理解三角形的含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按角分类的方法;②能过操作,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精神。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意义及三角形按角分类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给三角形进行分类,并说明依据

  难点突破则是:通过学生的观察、讨论、归纳将三角形按角的不同进行正确分类。

  接下来说一下,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要获得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关于三角形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学活动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因此,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验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既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为了体现以上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的学法是:

  全课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教学,充分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通过“摆一摆”、“找一找”、“猜一猜”等环节亲自体验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由: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巩固与发展、回顾整理四部分进行。

  (一)情境导入:

  通过创设情境,观看有关三角形的实物图像(电脑出示一组画面:三角板、金字塔、彩色旗、自行车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围绕三角形提出问题,归纳为①什么叫三角形?②三角形由哪些部分组成?③三角形有什么特性?④三角形怎样分类?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为探索新知指明了方向,

  (二)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让已经点燃的兴趣的火种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呢?

  1、通过用小棒摆三角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形成概念,抽向概括出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强调“三条线段”、“围成”二者缺一不可.

  2、观察:图形中哪些是三角形?不是三角形的让学生说明理由(图略),学生在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后,能很快地判断出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并能说出理由。这样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含义的理解,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概念,真正成为概念的探索者与发现者。

  第二部分:探究三角形的组成

  通过让学生摸一摸,找一找,动手感知,然后自学课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能快速地掌握三角形的特征-----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第三部分:探究三角形的特性

  三角形稳定性的应用十分广泛,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突破这一难点,首先设计提问,生活中有些物体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拉用硬纸板钉成的四边形和三角形框,学生发现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变形,使学生形象地认识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接着让学生具体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用到了三角形的特性?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也应用于现实生活。

  第四部分:探究三角形的分类?

  三角形怎样分类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难点在于怎样找出分类的标准。首先,将学生事先

  剪好的三角形贴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给三角形分类?学生会踊跃地提出按颜色分类、按大小分类等多种分类方法,只要说的有道理,都要一一给予肯定,重点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角有什么特点?通过观察、讨论、对比,使学生知道三角形按角的不同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从而掌握三角形按角分类的方法。再通过电脑演示,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认识三类三角形。

  (三)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所学知识,在巩固与发展这一环节,设计了一个游戏:猜猜老师书中夹的是什么三角形?

  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方式之一,通过猜一猜使学生知道了露出一个直角的一定是直角三角形,露出一个钝角一定是钝角三角形,露出一个锐角的不一定是锐角三角形,也可能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这时老师要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通过师生互动,平等交流,形成了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融洽的学习氛围。

  (四)回顾整理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探讨了哪些问题?有什么收获?”

  通过回顾,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欢乐。

  最后是板书设计这节课的板书设计如大屏幕所示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坚持了“学生是探索的主体”这一教学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有效的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共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上就是这节课的说课内容,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认识角》说课稿6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一、 说教材

  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的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因此它是学生学习几何的重要基础。它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较我的感性认识,也能初步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

  根据上述“三角形的认识”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规律,以及我校协同教育实验的有关理论,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能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2、 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及分类能力。

  3、 养学生自定向、自运作、自调节、自激励的“四自”能力及小组协作能力。

  重点是掌握三角形的意义、特征,并能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难点是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准备的教具与学具有:电脑软件、小棒、各式各样的三角形图片。

  二、 说教法、学法

  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认为:“逻辑——数学的真理……并非是由客观对象抽取出来,而是由主体施加于对象之上的动作,从而也就是主体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生活经验,发

  现问题,“创造”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我注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实施小组协同教学模式,体现如下的教学理论:

  (1)主客体发展统一论。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自觉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活动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2)“四有”有机结合论。“协同学习”强调系统内在的自主组织性,协同教育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核心,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四导”(导向、导行、导评、导励)培养学生的“四自”(自定向、自运作、自评价、自激励)能力,使学生得到自我发展。

  (3)“协同效应”强化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针对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本节课通过组织小组学习,强化师生、生生的协同效应,促进良好学习状态的产生,提高教学的效益。

  三、 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结合本校的协同教学实验,我把本节课分为四个联合会进行教学。

  第一阶段:学习准备,目标定向

  这一阶段,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激情引趣,复习旧知,提问设疑等手段,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注意,为学生学习新课作知识上、方法上、心理上的准备,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确定学习目标。这一阶段要求教师抓准知识的生长点去引导。在《三角形的认识》中,学生已有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和角的分类的知识

  (电脑演示),这些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学习方法上都与“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当老师出示红领巾问:红领巾的外形是什么图形?当学生回答了是三角形后,我马上提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板书),对于三角形你认为应该学些什么?由于学生在学习角的认识中懂得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角的分类等知识,所以,他们很快便自行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①什么叫三角形?它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②它有什么特点③怎样分类?这样,在目标定向这一环节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第二阶段:操作实践,探求新知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把数学学习看作一种活动,他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小学几何形体的教学又是实验直观几何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能力,通过对图形的特征的观察和实践活动的验证,增强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1、 引导操作,学习新知

  在学习三角形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时,我要求同桌的同学配合分颜色围图形,他们围出了以下这样的一些图形:

  红 色 绿 色 橙 色 紫色

  红色、绿色、橙色围出的都是三角形,紫色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如果把这些小棒都看作是线段的话,你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吗?由于学生有了活动、实验的基础,学生很快就能说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并能说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边、顶点和角等(电脑演示),通过观察,得出了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板书)。通过让学生判断下面哪些是三角形使知识得到及时巩固。

  ( ) ( ) ( )

  2、 操作演示,应用新知

  生活处处有数学,“任何的一个数学知识都能找到它的生活原理。”学生有了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后,我请他们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三角形,学生都很踊跃地举手发言,但如何把这些生活原型再现于课堂,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呢?我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这些生活原理再现在学生的面前,并提出了这样的一

  个问题:“为什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三角形?它究竟有什么特征呢?”然后让每组的同学都拉一拉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教具,在“手感”的比较中初步获得了“三角形不易变形”的特征(板书),再通过修椅子的活动录像得以证实,这样,就把教师“教数学”变成了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把“现成”的数学变成了“活动的”、学生自己重新构建的数学。

  3、 小组探究,拓展新知

  概念是进行逻辑思维最基本的单位,更使逻辑思维正确地进

  行,概念必须明确,而要做到概念明确,最重要的就是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已基本弄清了“三角形的内涵”。接着,再引导学生弄清它的外延。知道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它所包含的一个个事物,当“一个个事物”多得不用枚举,或者不必要枚举时,可以用一类类事物表示。如三角形的形状各种各样,大大小小各不相同,不胜一一枚举,但可以按它的内角或它的边分类。这节课我们先按角对三角形分类,上课前,同学们都剪了一个自己认为最特别的三角形,我让他们观察三角形的角,并分别在角内写上角的名称,然后在小组中,把同组中的三角形按角分类,看可以分成几类,然后让小组汇报,有的说:“三角形的角有一个钝角、两个锐角的”,“有一个直角、两个锐角的”及“三个都是锐角的”。除了这三个情况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情况呢?通过小棒的演示,懂得不可能再有其他的民情况的三角形,然后我再请个别小组把他们组中的三角形,按这三类分好,贴在黑板上,接着让同学对第一类三角形进行起名,然后再通过比较分析,得出“钝角三角形”这个既简单又能突出这类三角形特征的名字。最后让学生利用这一起名的方法,给另两类三角形起名。

  至此,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依从一定的规律,以三角形的载体,通过自己运作,进行了一次逻辑思维训练,然后通过阅读课本和观看电脑演示,系统一整理已学的知识,再让他们在组内说说学具袋中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通过看三角形的其中一个角,猜猜是什么三角形,使学生更明确地认识到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钝角三角形,但只知道一个角是锐角的就不能确定它是什么三角形,

  必须是三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才是锐角三角形的道理.

  第三阶段:互测互评巩固深化

  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行相应的基本性、提高性、综合性、拓展性的练习与检测,使学习得以巩固,并在应用知识的同时,对照目标检测自己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评价与调节(边电脑演示)。最后,我出示了一组拼组图形(电脑演示),让学生观察,这些拼组图形中用到了哪些三角形,并让他们利用组内的三角形拼组一些有趣的图形,说说这些图形分别用到了哪些三角形。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聪明才智能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锻炼。

  第四阶段:总结评价,系统建构

  这一阶段的总结评价是必要的,是对整一节课在知识上、方法上、态度上的总结与评价,应充分引导学生自评,提高自我评价能力。此外还应对本节学习的知识质颖解惑,把旧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形成知识网络,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作知识上、方法上的准备。

  至此,结束整节课的教学,在设计过程中,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存在不少问题,希望得到老师们的指导。欢迎批评指正!

《认识角》说课稿7

  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知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三条线段的长度能否组成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1.在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2.在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后,培养学生自主总结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小问题大钻研的精神。

  2、在数学中很注重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分成5人学习小组,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教学过程

  1、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出示情景图,找出图中的三角形。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见到过的三角形,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生活数学化。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再抽象出图形让学生认识,教师并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形成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三角形是由三条边组成的,那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搭成三角形呢?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小学生好奇、好动,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手脑并用,化抽象为具体,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出创新的潜能,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愉悦。

  第一层次是动手操作,发现问题;为每组同学准备好的4根小棒(10厘米、8厘米、5厘米、2厘米),任选其中的3根围一围。并设计“从中你有什么发现?”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更自由、更广阔的空间中去合作、探索和发现。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与探究中发现不是任何三根棒都能搭出三角形的。事实推翻了学生头脑中以前的错误认知,激起了思维的矛盾,使学生不得不重新认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种重新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是小组合作,探究规律;我抓住契机巧妙设疑:任意选择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行呢?

  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提出活动二的要求:给你两根小棒,一根10厘米,一根8厘米,你还能配多长的小棒和它们组成三角形?两人合作把小棒的长度量出来,比一比谁配的小棒最短?谁配的小棒最长?课堂上,学生小组的合作交流、形成头脑风暴,我有充分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多方面的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点拨。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交流时适时运用几何画板演示验证。从而使学生知道第三条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这种初步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二层次,也是学生思维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

  第三层次是推广验证,得出结论。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用语言叙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第二步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把结论写规范。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任意”两字,我这样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活动一中10厘米、8厘米、2厘米不能围成三角形,那10厘米和8厘米的和也大于2厘米的,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你认为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怎样表达更严密?最后学生终于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对“任意”二字的理解,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这种深化的认识和理解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三层次。

  3、深化认知,拓展应用。

  基础练习在线测试,然后实时反馈测试情况。这部分的练习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更好的判断方法——较短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

《认识角》说课稿8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浙教版《小快乐生活》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学生通过折角、做角等实际操作活动认识角的基本特征。如果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做出一个角,能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中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角的正确判断。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等

  学具:三角板、小棒、纸条等

  二、说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情景教学法。在教学中,我注重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把角的认识和生活情景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引导探究法。智障学生的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大部分学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不能很好的有机结合。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引导探究法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让他们在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中感知角的基本特征。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首先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同时,教师创设宽松、民主、活拨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振奋,这种积极的情绪很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

  第二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课标》指出“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

  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因此,本环节的教学我分两个活动来进行探究:

  1.联系实际指角—-建立“角”的表象。

  (1)以红领巾上的角为例,质疑:红领巾为什么是三角形呢?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指角。

  通过指角活动,明确角在学生脑子中的印象。

  (2)观察课本主题图,把你找到的角,指给同学们看一看。这个练习,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又让学生感受到角就在我们身边。

  2.动手操作认识角—-探究角的共同特征

  这是教学的重点。心理学家表明: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所以,此活动我的设计是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主,分四步完成:

  (1)摸一摸:接着让学生摸摸三角板的角,使他们通过亲身体会充分感知角有一个尖尖的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2)说一说:紧接着我有组织学生交流摸角的感觉,逐步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根据学生的汇报,我进行板书,然后让学生看着板书说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这样,把操作、观察、语言表达紧密结合,学生对角的表象和基本特征就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第三个环节是练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本着趣味性、思考性、综合性想结合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两个层次的练习:

  (一)基础练习:

  1.我是小老师: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2.我是小医生:判断角;

  3.我是小法官:数角。

  (二)拓展练习:

  做角——进一步巩固角的认识。

  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我先借助学具建立出一个直观的角;然后通过游戏活动感受角的变化。用小棒搭角或纸条折成角,让学生在玩中形象进一步巩固角的认识。

  出示一张正方形的纸,问学生:“用剪刀剪去一个角后,这张纸还剩几个角?”接着组织四人小组交流。讨论。并拿出学具剪一剪。

  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

  总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有助于学生理清知识的结构,形成完整的认识。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的灵魂说在,因此我的板书体现了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更好的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六、说教学反思。

《认识角》说课稿9

  一、说教材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一开始就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让学生初步感知角并通过例1,从三种实物中抽取出角,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说明角的特征。然后再让学生通过用纸来折角和用硬纸条做活动角等实践操作活动,进一步感知角,最后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角。教材这样的安排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符合数学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理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 角有大小,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能力目标: 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角的概念,知道教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初步建立角的大小的概念,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

  四、说教学策略

  角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学生观察、操作、演示、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让学生由感知形成表象到理解概念这一认知规律。使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在动手中思维、在练习中巩固,在合作中学习。

  通过“找一找、认一认、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悟其中的道理,建立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五、说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已做好的角、吸铁石 、圆形纸

  学具:三角板、已做好的角

  六、说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出示长方形图、正方形图、三角形图后,请学生说一说下面各是什么图形,完后教师阐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不一样的新图形:它就是角,这节课只对它进行初步认识(板书课题:角的的初步认识)

  2、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 出示学校的一角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哪些地方有角,之后课件把校园图中的角用明显的红色标识出来。

  课件出示剪刀,易拉罐,水龙头的图片,再一次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哪些地方有角 并把物体表面上的角请下来,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角,说说你发现了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这里让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小组讨论后汇报并引导学生得出:他们都有尖尖的部分,都有直直的两条线,这时教师教师在课件上以一个角为例,告诉学生这尖尖的部分叫角的顶点,直直的两条线叫角的边。也许在课的开始,学生对于自己所认识的角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是模糊的,是非数学性的,然而在这时,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这时候学生所建立的是角的正确的表象。

  接下来请2个学生上来指指屏幕上的另外两个角的顶点和边(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总结: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答案板书出来。

  (2)判断“练习中的第一题”

  找一找,下面哪些图形是角,哪些不是角?让学生判断,不是角的说说为什么不是角。(这个环节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角一定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组成的)

  (3)找生活中的角

  告诉孩子们,其实,不光在这些图片中有角,我们的身边,有好多角陪伴着我们。教师先以黑板面上的角为例示范指出,再请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并和同桌说一说,看看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学生小组活动后请若干学生向全班汇报找到的角,并指出顶点和两条边。

  教师阐述:一间教室就有这么多的角,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角更多了,你们课后可以再去生活当中找找。

  这一环节让学生巩固了数学中的角后,让学生回到生活,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更理性地找角,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了孩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和能力,也让孩子有了成功的体验,培养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3、折角

  当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后,让学生折角,把准备好的纸,在教师的引导下折出自己喜欢的角。然后让学生触摸角并感知角的顶点是尖尖、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这过程能让学生从视觉感受的方式过度到触觉感受,进一步

  深化了学生对角的认识)

  4、活动角

  让学生把手上的活动角变得大点怎么变?再变大点怎么变?变小点怎么变?再变小点怎么变?如果把做好的角的边剪掉一点,角的大小变了吗?如果把角的边延长一点,角的大小变了吗?组织学生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并把结论板书。(这一环节,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一些直观的认识,初步感知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并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思考、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5、动手画角

  教师阐述:你们刚才认识了角,也会折角,想不想自己也画一个漂亮的角呢?接着教师先示范画一个角,强调要用尺子画,再让学生尝试画角。教师进行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待学生完成之后,请几名同学在幻灯片下向全班展示画好的作品,其他学生对其作品进行评价。

  6、小结

  (1)小朋友,这一节课的内容讲完了,通过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小朋友通过这一节课对角进行了一番初步认识,其实,在角的世界里还有很多秘密我们没有发现,下节课我们再来继续探究它的秘密。

  7、作业布置

《认识角》说课稿10

亲爱的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角的初步认识》。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教材的理解和设计意图。(点击)

  一、说教材

  首先说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作为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的一分子,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日后深入学习角的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前起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对“角”的感知仅仅停留在生活实际上,较难把握数学意义上抽象的角,因此教材只是把对角的概念建立在初步的水准上,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既要巧妙地避开角的概念,又要揭示出角的本质属性。

  3、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课件)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是: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动手操作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二、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引导探索法和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的形式,将观察、演示、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充分感知角的特征,并通过现代多媒体手段,把静态的课本教材变成生动的教学内容,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设计

  下面,我重点说说我的教学设计。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魔术表演,激趣引入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离不开新颖有趣的课堂导入。因此,我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魔术吗?下面就让我们欢迎著名的魔术大师卡卡先生为大家表演!(点击课件)接着,我利用电脑演示了从长方形到正方形,再从正方形到三角形的变化过程,然后去掉三角形的一条边,由此提出了疑问:这还是个三角形吗?学生纷纷摇头,都说不是。我顺势引出了课题: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一起来听听它的自我介绍吧!(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引导发现,活动探究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活动内容:

  活动一、联系实际,感受角;

  校园中也有这样的新朋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我出示课件,让学生找出校园里藏着的角,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找找生活中的角,并让学生上台比划角的形状。刚开始,学生会指着某个点或某条边说这就是角,对于学生错误的指角,我并没有急于纠正,而是充分利用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通过质疑:(边画边问:这是角吗?)从而巧妙地引导学生正误,角不是一个点,不是一条线,而是两条线和一个点围成的图形。这样,角的轮廓逐步形成,为后面进一步认识角做好了铺垫。

  活动二、自主探索,认识角;

  我让学生自由地摸一摸身边的角,例如三角板中的角,数学书封面的角,并说说有什么感觉?与同桌的小朋友相互交流。学生在汇报时,说出了角是尖尖的,直直地;这时,我再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课件)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成功地将生活中的角,转化成数学中的角,从而提示出了角的本质属性:(课件)角有一个尖尖的顶点,两条直直的边,这样,角的表象顺利形成。

  活动三、小组合作,创造角;

  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动手创造一个角。有的小组是利用不规则的纸折出了角,有的小组利用铅笔、吸管等工具创造出了角;还有的小组则用两个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出了活动的角,整个活动中学生们兴趣浓厚。

  接下来,我利用活动的角,和学生一起做游戏:新朋友,大点,大点,再大点;小点,小点,再小点。

  游戏的介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角有大有小,同时也让“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张开的大小有关”这一难点,变得更直观,更容易理解。

  紧接着,我又问道: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观看了一个故事:红角和蓝角。(课件)

  动画故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在刚才的实验活动中,学生充分调动眼、耳、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并在活动中抽象出角的表象,在游戏中发现角有大有小,在故事中体验角的两条边可长可短。这样设计不仅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让课堂充满神奇地魅力,更在不经意间攻破了本课难点。

  活动四、实践操作,画画角;

  一开始,我并没有讲怎样画角,而是让学生自己尝试画角。然后将他们画的各种角投影在屏幕上,针对他们在画角中出现的问题,我鼓励学生想办法,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探讨画角的方法。在总结学生们的画法基础上,归纳出画角的正确方法(课件)最后我把角的特点和角的画法编成了一首儿歌:(课件)

  在这里,以学生的自学自误为主要形式,让学生体验角色小画家创作的快乐,并在提炼中进一步加深对角的感知。

  三、闯关游戏,巩固新知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练习,通过闯关的竞赛形式,再次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第一关,慧眼识角。

  第二关,我会数角。

  第三关,巧手摆角。

  以上练习的设计,既有针对性,又有趣味性,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特别是巧手摆角的第二题,(点击课件)思维空间大,摆法灵活多样,较好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课堂总结,完善新知

  课堂最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并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价。(课件)

  纵观本课的整个教学流程,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在此过程中,我对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都给予了充分关注,及时评价。我通过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微笑,一个赞赏的眼神,来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耕耘中收获。课堂上,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有数学知识,更有对数学的好奇心以及对数学问题深入研究的科学态度,是知识背后蕴藏的更有价值,更富生命张力的东西。

  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意义就在于创新。但愿,我的课堂,我的课堂教学能带给学生以新的启迪、新的思考!

  我的说课就到这,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认识角》说课稿11

  说教材

  1、教材分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4、教学重点: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

  5、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说教法、学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找一找、画一画、玩一玩、比一比等活动,在动手实践中,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看得着、摸得到的东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学会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训练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留意身边的事物,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老师带来一些图形朋友,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请学生把他们分成两类。(生可自由说出自己的想法)

  引导学生说出圆没有角,其它三个图形都有角。

  2、揭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认识角(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课的引入从学生熟悉的图形和分类的知识入手,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好胜心及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为以后探索新知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找角

  1、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见过生活中的角,并用手指一指自己身边的角。

  2、课件出示剪刀、钟、红领巾,让学生说说它们的角藏在哪儿,用手指一指,并用课件演示请出这些角。

  (二)认识角

  1、摸角并感知角

  让学生拿出三角尺,找出其中的一个角,用手摸一摸(教师注意动作的引导和示范)和同桌说说发现。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2、认识角的顶点和边

  让生汇报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角有个尖尖的、刺手。让别的学生摸摸是否有同样的感觉。

  揭示:我们把这个地方叫角的顶点。

  生汇报:角的两边是平平的、直直的

  揭示:我们把这样的线叫边。

  再让学生观察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三)画角、介绍角的名称及读写法

  1、让学生在纸上画几个不同的角。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2、请一位学生说出画法,并在黑板上示范画一个角,标出它的顶点和边。

  3、教师再示范画一个角。

  4、给角取名。为了便于区别这两个角,我们可以给它取名,比如第一个角我们可以在角的两边张开的地方,用一个小“)”线把两边连起来,然后在它的后面写上1,记作1,读作角1,(师板书),第二个角让学生取名,记下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生活中学生对角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角的几何认识还是第一次,教学时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找角,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点,这样,从直观图形到抽象概念,层次分明,过度自然,学生容易接受,顺利突出本节课重点。)

  (四)练一练

  1、辨角(课件出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找角:书中67页指一指。

  (设计意图:学生对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让学生练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增强分析能力,并及时反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三、动手操作,比较角的大小

  (一)玩一玩

  教师出示活动角,并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活动角玩一玩,有什么发现,生汇报交流(板书:张口大,角就大;张口小,角就小。)

  (二)比一比

  1、请生将自己手中的角固定好,然后同桌的比一比,看谁的角大,谁的角小,并请两位学生上前比,教师指导比的方法。

  2、师拿出两个角(一个边长但张口小,另一个边短但张口大)让生猜谁大谁小,再放在一起比,引导学生说出角的大小只与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发现的能力。)

  四、总结评价,内化延伸

  1、角的应用。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角。

  2、如果我是角:假如你是一个可爱的角,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自己吗。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角的用处,加深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最后总结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梳理,内化了新知。)

《认识角》说课稿12

  一、 设计理念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并在实际教学中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激发探索知识的愿望,。数学活动应该是以个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数学语言分析它,用数学方法解决它,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或得对数学全面的体验与理解。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掌握数学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经验。

  二、 设计思路

  “认识角”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新课标中提出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从“立体”到“平面”再到“立体”的过程。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这节课是从图形到角的活动中学习新知,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关系,初步体会:“角在图形上”。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课程标准对本册教材图形部分内容总体要求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

  针对以上思路 ,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认知目标: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法与学法:

  ⑴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电脑动画演示,突出“角的样子”这一重要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⑵动手操作的方法,感悟由三根小棒可以摆出很多个角,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观念。

  ⑶概括的方法,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室的引导下,能总结概括出与角大小有关的因素。

  ⑷教法采用情景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现代数学教学观念要求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本课从定理的发现到定理的应用都有意识地营造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能主动地去观察、猜测、发现、验证,积极地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形成方法。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了三个注重:

  1、 注重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乐趣。

  2、 注重师生间、同学间的互动协作、共同提高。

  3、 注重知能统一,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方法,灵活应用。

  三、 教学程序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为优化教学过程,本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由几个以前学过的图形导入新课

  1、观看闹钟,三角尺,数学书三种物品,说一说都看到了哪些图形,从而引入角。

  2、观看生活中的物品中的角,感受角的特殊形状。

  [设计意图]好奇心是孩子的特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角,尽量体贴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先寻找生活中的角,加深对角的认识。利用课件显示生活中的物体中的角。这样通过直观的具体实物,使学生在观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对角的认识由实物到半抽象,再让学生触摸角的各部分,学生可以感觉到尖尖的顶点和直直的边,然后让学生摸一摸手中的三角板感受角特殊的形状。

  第二环节:提出问题,共同探索

  1、利用课件出示剪刀、钟面、红领巾的实物图,让学生独立找出其中的角,并画出来。

  2、指出一名同学到电脑前展示画的角,并说说是怎样画的。师板书画角。

  3、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学写角的记作和读作并说说角的符号像什么。

  4、通过以上教学,学生对角的组成这个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进而给学生出示课件“判断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这个练习,让学生对这个知识点加以巩固。

  [设计意图] 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通过巧妙运用多媒体、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在各种感官协调下初步认识了角,在实践中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第三环节:深入探究

  1、课件出示:两个角,猜一猜: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2、全班交流汇报,从而总结出:A、角的大小区别明显时,直接比。B、角的大小不明显时,把两个角的顶点重合,一条边也重合,然后进行比较或用量角器。

  【设计意图】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主要方法之一,特别是在几何图形教学中,运用比较方法,加强形体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识别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第四环节:动手操作,研究探讨

  1、拿出活动角,拉动角的两边后,观察角发生了什么变化。

  2、集体汇报交流,总结出A、两个角,边不一样长,但角一样大,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B、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开口的大小有关,开口越大,角越 大;开口越小,角越小。

  【设计意图】在比较角的这个环节中,我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亲自去实践体验,让学生用准备好的活动角,随意扯动角的两条边,观察角的变化,并在小组讨论。倡导学生在“触摸”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

  第五环节:拓展运用

  1、数出图形中的角的数量。

  2、动手操作题,用三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角.

  3、拓展提高题,把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4、利用上海南浦大桥、金字塔、中央电视台新闻大厦等图片对学生进行直观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角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

  【设计意图】侧重于知识点的落实,巩固新知。加强动手操作实践,丰富学生感知,积累空间观念,形成能力。积极引发学生的争论,辨明概念,建立初步的空间概念。

  第六环节:说板书

  这节课我设计了简洁、明了形式的板书,画出角,并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读作和记作、以及影响角的大小的有关因素。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这篇教学设计,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对角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对角的特征、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作进一步的探究,并加以理解。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促进数学能力的发展,使驾驭课堂生成资源,促进教师教育机智的发展。

《认识角》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认识三角形》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上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但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未曾探索,本课将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任意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给我们提供2个例子,例题1提供场景图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三角形;再联系日常生活说说还在哪里看到三角形。通过找和说唤起学生对三角形初步认识的回忆,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例题2让学生任意选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在此活动基础上我增加了让学生找出第三边的长度范围,这样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更容易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最后教材还安排"想想做做",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等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三条线段的长度能否组成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

  1.在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2.在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后,培养学生自主总结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小问题大钻研的精神。

  2、在数学中很注重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四、 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分成5人学习小组,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师:孩子们,春天到来了,阳光明媚,春暖花开,如果能到郊外去玩玩儿,那该多好啊,瞧,一群孩子已经来到了公园门口?仔细看看,这幅图上有那些图中哪些物体形状是三角形的?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三角形的?

  师: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三角形。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趣的三角形。(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点评: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三角形。会很快激起学生想研究三角形的欲望,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

  二、操作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1、感知生活中的三角形并找出三角形的特征

  师:三角形是我们的朋友,它为我们日常生活、建筑业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看,这些实物图和标志牌上都有三角形,(课件出示例1的图的三角形),请仔细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的共同特征。 再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形(让学生充分观察,自己总结出特征)归纳: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对照图形,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看,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引导学生得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2、画三角形并理解三角形的特点

  师:请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你喜欢的三角形,画好后,和你的同桌说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3、辨一辨并得出判断三角形的条件

  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画的三角形,画得怎样?

  师小结: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首先要看是不是有三条线段,其次看这三条线段是不是围拢了。

  (2)操作:第53页课堂活动第1,2题,按要求在本子上画出三角形,并相互检查。

  (3)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练习十第1题

  [点评:学生对三角形并不陌生,早在一年级认识图形时就初步认识了,只不过没有对三角形的特征进行认识,所以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在观察中概括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以及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三、感知三角形的特性

  (1)师:生活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物体的形状都是三角形的,如:电线杆架、房架等等。为什么要设计为三角形而不设计为其它的图形呢?还有我们来看小兔家和小狗家的篱笆,谁的更好呢?

  请大家猜一猜三角形到底有什么特性呢?我们来做个实验吧。

  (2)师:这是同样的木条,用同样的方法,做成的四边形和三角形,请两个小朋友上来拉一拉,你有什么发现?

  生:四边形轻轻一拉,形状和大小都变了,而三角形用力拉后,发现形状和大小都不变。

  (3)师小结:说明三角形比较牢固,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4)举出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到三角形的这个特性吗?

  (5)师: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我想请孩子们来帮帮我。师演示可摇晃的长方形,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这个四边形固定下来呢?

  [点评: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通过拉一拉的实践性的比较活动,去感受三角形与四边形在稳定性方面的差别,从而理解生活中很多建筑做成三角形形状的理由,不是要让学生记住三角形不容易变形这个结论。]

  四、巩固练习

  1.练习第54页第4题。

  五、课堂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有哪些新的认识?

《认识角》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认识三角形》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上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但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未曾探索,本课将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任意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给我们提供2个例子,例题1提供场景图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三角形;再联系日常生活说说还在哪里看到三角形。通过找和说唤起学生对三角形初步认识的回忆,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例题2让学生任意选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在此活动基础上我增加了让学生找出第三边的长度范围,这样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更容易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最后教材还安排"想想做做",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等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知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三条线段的长度能否组成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1.在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2.在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后,培养学生自主总结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小问题大钻研的精神。

  2、在数学中很注重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 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分成5人学习小组,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1、联系生活,提出问题:出示情景图,找出图中的三角形。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见到过的三角形,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生活数学化。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再抽象出图形让学生认识,教师并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形成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三角形是由三条边组成的,那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搭成三角形呢?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小学生好奇、好动,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手脑并用,化抽象为具体,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出创新的潜能,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愉悦。

  第一层次是动手操作,发现问题;为每组同学准备好的4根小棒(10厘米、8厘米、5厘米、2厘米),任选其中的3根围一围。并设计"从中你有什么发现?"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更自由、更广阔的空间中去合作、探索和发现。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与探究中发现不是任何三根棒都能搭出三角形的。事实推翻了学生头脑中以前的错误认知,激起了思维的矛盾,使学生不得不重新认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种重新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是小组合作,探究规律;我抓住契机巧妙设疑:任意选择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行呢?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提出活动二的要求:给你两根小棒,一根10厘米,一根8厘米,你还能配多长的小棒和它们组成三角形?两人合作把小棒的长度量出来,比一比谁配的小棒最短?谁配的小棒最长?课堂上,学生小组的合作交流、形成头脑风暴,我有充分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多方面的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点拨。接着组织学生交流,交流时适时运用几何画板演示验证。从而使学生知道第三条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这种初步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二层次,也是学生思维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

  第三层次是推广验证,得出结论。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用语言叙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第二步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把结论写规范。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任意"两字,我这样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活动一中10厘米、8厘米、2厘米不能围成三角形,那10厘米和8厘米的和也大于2厘米的,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你认为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怎样表达更严密?最后学生终于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对"任意"二字的理解,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这种深化的认识和理解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三层次。

  3 深化认知,拓展应用。

  基础练习 在线测试,接着实时反馈测试情况。这部分的练习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更好的判断方法——较短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

《认识角》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教材64页——65页的内容,教材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在“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中,自己动手操作,探索角的特点,认识角,经历做活动角、比一比活动来探索角的大小比较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和思考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经历“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过程,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角的特点,认识角,体会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角的各部分名称及角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角的大小比较。

  教具准备:课件、活动角一个、不规则纸、三角板两个、各种有角的实物

  学具准备:不规则纸、活动角一个、三角板两个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去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在学法上,选用指导学生观察、操作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程序:

  1.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做一做,在各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角。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

  2.巧妙运用多媒体,变抽象为直观,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初步认识角时,教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先在实物上闪动角,再去除实物中非本质的属性,抽取出角的本质属性,引出角的图形,帮助学生清晰地建立了角的表象。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今天笑笑给大家带来一幅画,想不想看?

  师课件展示主题图,引起学生兴趣,从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由此导入课题,师板书课题:“认识角”。

  (分析:教师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图,通过让学生找一找,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新知:

  1、说角:角在我们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生活中也处处存在着很多很多的角,比如剪刀、圆规、钟表的角……(课件演示:由实物抽象出角的过程)

  谁愿意说一下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角?(学生举例)

  2、画角:学生尝试在纸上画出所喜欢的角(师巡视观察)。

  3、折角:学生用一张不规则纸折出一个角,小组内展示(师巡视观察)。

  4、摸角:请大家动手摸一下折的角,你能发现什么?师随机板书。

  5、介绍记法、读法:角包括顶点、两条边以及两条边之间的区域。我们把两条边之间用一条圆弧连接,并在旁边写上“1”的话,就表示这是角1。记作“∠1”读作“角1”(板书)

  发散:如果老师写的不是1而是2的话,怎么办?

  6、用手势说角:

  7、学习角的画法:回忆老师画角的过程,怎样画角呢?学生说画法,教师演示。

  8、重新画角:学生重新按顺序画角,(师巡视指导),生展示。

  9、完成课本64页的练一练。

  10、判断是否是角:

  展示题目,学生初步判断是否是角,和同伴说一说(小组合作)。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师评价。

  (分析: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先在实物上找角;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抽象出角的图形,让学生感知角的特点,符合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一般规律,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己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抽象出角的图形后,引导学生再回到生活情境中,在周围的物体上找角。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表象积累,而且进一步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实践与应用:

  1、出示活动角。师:这是一个可以变化的角,请大家自己操作一下,注意看它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操作,探究。

  3、学生汇报: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角的边的长度有什么变化?

  4、小结: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

  5、比一比:

  (1)课本65页(1)题。

  (2)师出示两个相似三角板,学生猜测两个对应角之间的关系。学生操作对比。(师反问边长的角为什么不比边短的角大?)

  学生操作,讨论。

  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度没有关系。

  6、去掉1个角,是不是还剩两个角?

  7、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人体上有许多小秘密,请你试着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来表示角,可以一个人,也可以两个人合作,我们比比看谁找到的角最多。

  学生合作在身体上找角。

  (分析: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制作活动角判断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然后制造认知冲突,想办法比较两个大小不明显的角,再演示教材上的比较方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学习了新的比较方法。最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三角形去掉一个角,是不是还剩两个角”,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通过设计让学生在身体上找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达到了高潮。)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拓展:展示角构成的图案,鼓励学生用角画出更美丽的图案。

  六、课外延伸:请同学们回家后再去找不同大小的角。

  (分析: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

【《认识角》说课稿】相关文章:

《认识角》教学反思10-16

《角的度量》说课稿11-10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7-17

倍的认识的说课稿11-24

认识钟表说课稿08-06

认识物体说课稿07-10

《认识时分》说课稿04-28

0的认识说课稿11-03

认识时分说课稿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