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实用文档>调查报告>文化调查报告

文化调查报告

时间:2023-12-13 09:40:54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文化调查报告

  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化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文化调查报告

文化调查报告1

  大学生家乡文化调查报告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外来文化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在享受外来文化带来的快乐之时,往往忽略了培养着我们长大的本土家乡文化,导致我们家乡的文化不段没落。一个地区的风俗是这个地区的特色,知道了地区的风俗,才算是这个地区的人,而现在的人们因为忙碌的工作与学习已经淡忘了自己的家乡风俗。因此我从家乡文化入手 ,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大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的层度。

  一、调查目的:

  为了解目前我校在校学生对家乡文化了解的真实状况,我们特进行此次问卷调查

  二、调查对象: 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大学生

  三、调查地点: 学校食堂,学生宿舍楼

  四、调查时间: 20xx年5月27号——20xx年5月29号

  五、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集体开卷式,不记名问卷的方法。学生问卷,共发下调查问卷35份,总共收回有效问卷35份,所有数据全部采用人工统计处理分析,有效率达100%。

  六、调查内容:

  1.性别

  2您的家乡是哪里?

  3您所在地春节有哪些习俗

  4您的家乡春节期间有忌做针线活吗?

  5您对以上习俗的态度是

  6您对家乡文化有多少了解

  7您知道家乡有哪些名人

  8您对家乡的饮食有什么特点

  9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您认为造成民俗文化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10您的家乡大年初一基本上干什么?

  11您觉得家乡文化对你的影响?

  12除夕夜您一般干什么?

  13您的家乡民俗文化最有特色的是

  14您有宗教信仰吗活动中的作用

  15您认为传统习俗在春节庆祝活动中的作用

  16对于家乡传统风俗文化的保留工作状况,您认为怎么样 17您家乡春节气氛如何

  18您的家乡结婚时喜欢用以下哪种方式

  19您对家乡文化的了解途径主要是哪些方面

  20对家乡文化的发展,您的建议是?

  七、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知

  1. 关于家乡习俗的了解(由来):调查结果也很令人意外,10%的人对

  于家乡的文化还是相当了解的,60%是比较了解,30%的人稍有了解,这种结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大多数人还是保留着当地的风俗,身为自己土生土长的家乡,他的文化不应该是了解甚多的吗?这就要求我们大学生要更加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且文化背后的故事。例如:每个地方的春节,过法也是千奇百怪,有早上吃团年饭的、有晚上吃的、有关冰灯的、有舞龙狮的、有吃饺子的等,这些都是因为各个地方的故事不同所纪念的节日方式不同。

  2. 关于大学生对家乡饮食的了解 :调查结果显示,25%的人家乡喜食辣,22.5%人家乡口味清淡,27.5%的人家乡口味较重(咸),25%的人家乡所有口味都喜欢,从上结果我们还调查出有很多的个人爱好,也受家乡饮食的影响。民间的文化与饮食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积极与兴趣,值得赞扬的是不同地区的人们对

  自己家乡的特色食品都是赞不绝口,从不同的`饮食文化背后,我们可以看到新一代的继承人已经开始趋於成熟了。美食文化节一方面展示了地区的特色食品,另一方面引导我们我接受和关注我们自己家里的文化差异关于大学生对

  家乡饮食的了解:很多人都会说,我的家乡没有什么好吃的,我早都吃够了,我还是喜欢在外面吃小吃,或许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最原滋原味的东西才最有营养。但是,每个地方的食物都有其地方的特色。

  3.关于家乡民俗文化的特色:20%的人认为在服装上,12.5%的人认为在节日上,45%的人认为在饮食上,22.5%的人认为在其他的方面,饮食上的民俗文化是最为突出的,中华美食具有历史悠久、技术精湛、品类丰富、流派众多、风格独特的特点,是中国烹饪数千年发展的结晶。饮食在发展中形成了“十美风格”,讲究味、色、香、质、形、序、器、适、境、趣的和谐统一。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因此地区的饮食特色比较丰富。

  4.关于大学生对家乡传统习俗的看法:32.5%的人认为是活跃气氛,22.5%的人认为是为了增加家庭凝聚力,40%的人认为是为了继承传统文化,5%的人认为是老人们的旧观念。看来大多数的家乡文化都被慢慢的继承了下来,希望把它们发扬光大,且被后代子孙接受,还慢慢与这个时代相融合,但还有少数子孙不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底蕴深厚,许多方面我们了解的都不够,传统的节日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需要我们认真加以传承和发展的。

  5.有关家乡传统文化风俗继承:20%的人认为继承的非常好,45%的人认为继承的比较好,32.5%认为仍需改善2.5%的人认为继承的效果不好。从上看出家乡传统文化风俗继承的不是太理想,由于现代社会在时间方面普遍上使用西方公历为准,而中国传统节日都是农历时

  间,因而使现代中国大部分人很难准确知道中国传统节日日期;洋节比中国传统节日更能让商家获得更多、更高利润,因而商家会在洋节进行大范围促销行动,造成洋节比中国传统节日更热闹形象。

  (二)大学生对家乡文化发展的现状与希望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外交流,这无疑对我国国民视野开阔和思维开放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但在此同时,国外文化及文化产品也随之进入我国,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继承了很多年的民族文化一定必须发展下去,思考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让传统文化与时代相结合的措施等,很多年轻的人们都不愿意去继续过那传统的节日,觉得没什么过头,都喜欢去过西方浪漫有趣的节日,导致传统节日失去了在人们心里的地位。我们通过这次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对自己家乡文化的发展没有想法,觉得还要继续保持旧的、好的传统就好,对于家乡的未来更没有过多的建。但是,在这个与时俱进的时代,决定了我们不可能撇开现代文化而去发展传统文化的问题。但是,传统文化是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象征,更确切地说,只有从传统文化的上述现状和定位出发,不断推动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转型,并在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就能更好的发展传统文化。

文化调查报告2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逐渐意识到报道的重要性,在写作中也有一些诀窍。写报告还不知所措吗?以下是边肖精心编写的教师文化建设调查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教育改革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今天,学校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教师文化建设作为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学校文化建设诸多方面的核心内容。教师职业的基本功能决定了教师文化的内涵,良好的学校教师文化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影响着我国的未来。因此,加强学校教师文化建设是保证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工程。前段时间教育局人事科组织了对全区8所中小学和幼儿园的讨论和调查。总的来说,各校(园)都更加重视教师文化建设,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可以指导今后学校的教师文化建设。

  一、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文化建设的现状及突出问题

  1.教师对教师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论坛中近40位教师中,很少有人能说出教师文化的基本内涵或外延,大多数人不知道或从未想过什么是教师文化。很多老师坦言“不知道”或者“没想过”,尤其是小学和幼儿园老师。在21世纪,当教师不再是“老师”,要求成为学者和研究型教师的时候,那些不知道什么是“教师文化”的人,一定不是好老师。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是年轻一代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培育者,是教育政策和教学大纲的具体执行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教师的主导地位,是学生的可塑性,这决定了教师在学生成长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是教师文化,教师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如何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

  2.学校领导对教师文化建设重视不够。经过区教育局几年的指导,学校领导更加重视学校文化建设。我们去的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有自己的优势,办学特色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从“每一面会说话的墙”,到展示自己艺术特长的画廊、展览馆,再到很多能出一个表演节目的班级。很多学校领导可以说是绞尽脑汁,开拓创新,填补空白,创造特色,重点提升,发展学生。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成果也成了学校领导的热门话题。但是我们对教师文化建设考虑不多,做的比较少,比如培养教师与家长、学生或同事的沟通能力,帮助教师学会穿衣打扮,告诉他们如何待人接物等等。很多老师平时忙于学校工作,很少与各行各业学习交流,导致与家长沟通缺乏经验,教学生说话缺乏技巧,穿衣缺乏品味,言行失雅。甚至有些青年教师把课堂当成向社会宣泄情绪的场所,说一些严重出格的话,不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还误导学生。部分教师业余时间沉迷于麻将等娱乐活动,工作中的精神疲劳直接影响教育教学。

  3.教师文化建设的细节需要深化。什么是教师文化?从内容上看,它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思想、教育信念、教学观念、教师角色认同等精神因素的总称;形式上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习惯、习惯、思维和行为。前者主要体现在教师身份文化上,后者主要体现在教师形象文化和传播文化上。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文化主要由精神因素和行为模式两部分组成。精神因素需要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共同创造,而行为模式则表现在全体教师的言行上。在与老师的讨论中,在办公室的参观中,在校园环境的考察中,甚至在教室的布置中,只要你仔细观察和品味,校园里的一切都与老师的文化习惯息息相关!班主任细致负责,教室桌椅摆放有序,教室布置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意气风发的老师,言语充满活力,举止彬彬有礼,显得很有教养,给人留下好印象;相反,老师邋遢,作业批改往往马虎,课桌很少整理;一个经常吐槽脏话的老师,一开口就给人一种没教养的感觉,和他的老师身份极不相称,让人觉得很不舒服。

  4.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缺乏内在动力,学校激励机制不完善,教师对高层管理领导的期望也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内部动力不足导致教师动力不足,难以形成一支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共同提高的教师队伍;学校的激励机制不完善导致做多做少,做得好做得差,久而久之必然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学校领导和管理水平低,会导致教师对学校未来发展失去信心,使学校走下坡路。

  二、加强教师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遵循建设教师文化的规律,以人为本,全方位建设教师文化。教师文化建设与整个教育事业的地位密切相关。当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得到重视时,教师文化的发展就会顺利而有效。教师文化建设必须依靠全体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作用。教师是造就人才的人才,在教学中处于领先地位,是办好学校的依靠力量。因此,要有计划地加强在职培训,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大力提高在职教师的政治、文化和专业水平,大力开展社区活动,明确责任,提高质量,抓好落实,加强考核,高度重视发挥教师积极性,把体现学校教育的人文性和培育学校人文精神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向,逐步使中小学教师文化建设系统化、科学化。

  2.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巩固现有教师文化建设成果,利用形势引导和深化教师文化建设。从座谈会和问卷调查来看,72%的教师在正常工作中与同事谈论最多的是教育、教学和社会新闻。98%的教师在过去一年中撰写过2篇以上的教育教学论文;在学校教师的人际关系中,91.6%的教师认为同事之间相互欣赏、相互学习;92.2%的老师认为老师虽然努力,但痛苦中快乐或者觉得每个职业都辛苦,每个人都一样;84.4%的教师不收学生礼物,也不当面还……虽然这些数据不能覆盖教师文化的全面建设,但这些调查数据表明,教师文化的整体建设是比较好的,这个团队思想纯洁,团队意识强,对教育的发展有信心。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些积极的优势,引导教师克服缺乏自我激励和内在动力的问题,在职称晋升、骨干选拔、专业成长、知识拓展和丰富业余时间等方面为教师提供平台,创造条件将教师精神集中在学校教师文化建设上。

  3.突破传统教师文化的弊端,与时俱进,全力打造团结协作、充满活力的教师团队。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教师文化存在一些传统弊端。保守的教学理念、神圣化的教师形象、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教师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等传统观念往往束缚了教师的观念,使其只求稳定不求创新,从而难以真正实现教育改革的理想。过分强调“教与学的尊严”,尊重权威,重视人际关系。老师被塑造成老练的“完美”和绅士,但缺乏情感。要求教师对学生全面负责,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修身养性到治国,真正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种教师文化对教师的要求太多,教师的责任远远超过其能力和条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专业特点注定了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在工作,依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上的各种问题。教师的课堂活动往往与其他教师的课堂活动隔离开来,而不是相互依赖。教师的课堂生活往往“自给自足”,同事很少花时间一起分享想法、概念和新知识,缺乏群体意识。传统教师文化的这些弊端严重影响了现代学校教师文化的建设,必须从根本上予以摒弃。

  教师文化的建设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学校领导的长期指导和培养。拓宽教师知识面,提高教师能力,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激发教师成就感,努力营造适合教师发展成长的温暖舒适的人际氛围和多元文化包容性教学氛围,是学校领导未来几年必须认真实践的重要任务。只有努力建设教师文化,教师才能健康快乐地发展,才能培养出一大批有见地、有魅力的表达、有创新行为、有独特教学的名师,才能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人文素质和创新意识,才能真正改革教育,才能创造和发展教育,才能促进民族和人类的发展和进步。

文化调查报告3

  一、近年来民族文化工作基本情况

  我县的文化工作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彝族文化为主打,努力实施“民族文化工程”、“精品工程”,在遵循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打破地域界限,优化组合艺术生产要素,提高精神产品生产能力和水平的同时,逐步完善运作机制,加快人才培养,挖掘本土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使全县民族民间文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挖掘、整理、保护、传承我县传统民族文化。

  我县的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中不断沉淀、积累起来的智慧和结晶,涵盖在生活习惯、风俗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生产技术和工艺技能等方方面面。为传承、保护、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打造“阿庐文艺”精品,我县曾组建了彝族“羊头鼓舞”大型广场文艺表演队、壮族“虫茧巴乌”演奏队和“洞经音乐”演奏团,成立了“城子古村”开发领导小组。同时,以“阿庐文化中心”建设为契机,成立了“阿庐文化”研究会,收集、整理、研究并编辑出版了《阿庐文化》刊物;并以省、州、县的大型文化活动为契机,以民族文化为基础,组织开展民族文化艺术创作和排练演出,邀请省、州专家进行指导包装,在一定程度上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

  根据《云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和《云南省民族传统文化普查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的要求,我县开展了民族民间文化普查工作,并报请州政府审批,将“XX县永宁乡城子村汉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等四类17个项目公布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项目。其中,传统文化保护区1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之乡3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7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项目6个。今年还争取资金2.1万元对7个文化传承人进行了补助。在17个项目中,重点对向阳乡阿乌族的“古代兵器舞”和“泸西木雕”进行了深挖。其中,把《泸西木雕》的制作技艺和工艺制成光碟,形成书面材料上报省文化厅,申报省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项目。年,我县投资70余万元修复了西寺,投资90余万元对逸圃、石洞村汉代文化进行考古发掘,使我县悠久的民族文化资源得到传承和保护。

  在开展“XX县民族文化普查”和“阿庐文化”重点片区调查的基础上,挖掘、整理和编辑了《XX县文化艺术志》、《民歌集成》、《民舞集成》、《民间器乐集成》和民间传说《飞鹤集》等书册。编纂保存了一些民间歌曲、故事、谚语、歌谣、戏曲、曲艺音乐、舞蹈、器乐等文化形式,同时,编辑出版了近16万字的《泸西阿庐文化调查》一书,以及40万余字的《阿庐文化》系列从书,投资17万元出版了《菊谱新诗》、5万元出版了《石洞?逸圃考古发掘》,创作了《阿庐文化》杂志,完成了13万字的《话说红河-泸西篇》编撰工作。这些资料全面反映了阿庐风光、风情、传说、工艺和饮食,以及阿庐由来、阿庐方言、阿庐文物等9个方面的内容,并在县文化馆建立了保护名录档案。

  (二)围绕中心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今年县文体局充分发挥文化部门职能作用,针对土地开展整理中存在的问题,组织文艺队下乡演出,宣传相关政策。此外,为推进烟农文化学校建设,我县文化馆组织开展了文艺进村演出活动,并创作了四口快板《说说烟农学校》、小品《烟嫂烟哥哥》等文艺节目,将烤烟生产和烟农文化学校建设的互惠互利,用文艺形式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和项目,加快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0万元在午街铺镇凤舞村和山林哨建盖了民族文化培训室、活动室和陈列室,投资90万元即将开工建设永宁、旧城、三河文化站,投资40万元建设旧城村民族文化广场,投资26.4万元在午街铺镇11个村委会建设了11个篮球场。县文化馆还充分利用阿庐文化中心、秀山休闲广场等条件较好,人口集中的地方,积极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娱活动,受到群众的好评。

  二、存在问题

  调研组在认真听取了县文化体育局的工作汇报和走访了各乡镇和各相关部门之后,一致认为:当前我县的民族文化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重视之下,紧紧围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就,在人才培养,本土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群众性文化活动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成绩,但是,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和束缚,我县民族文化工作依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文化工作的开展。

  由于我县本身就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收支较难平衡,建设和吃饭的予盾十分突出,各级财政对民族文化 建设的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重视下,也千方百计投入了一定的

  资金进行了群众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取得了许多一些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一些文化建设大项目,大资金无法落户我县,使我县缺少建设民族文化的大手笔,给文化工作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制约和困扰。再者由于各级财政尚有不少迫在眉睫的民生问题都无法解决,根本不可能充分顾及到看似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文化事业,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文化工作爱谈不爱投的局面。

  (二)基层文化工作开展困难。

  许多乡镇由于工作格局的实际情况和对文化工作的重视不够,基层文化工作仍然存在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检查时要,不检查时不要的现象,基层文化工作仅限于乡镇机关内打场球,搞场文娱表演。全盘研究、部署、检查基层文化工作不够,帮助文化部门解决实际问题少,文化工作在基层服务发展,传承文明,更新观念的作用没有得到重视和发挥。

  (三)民族文化产业化启动困难。

  一个与泸西历史传统、民族文化息息相关的民族文化形式或实体的挖掘整理、宣传打造、直至市场化运作将是提升泸西城市品位、宣传泸西旅游形象,甚至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一个有效途径,在这方面我省我州都有许多成功先例,社会各界的期望值也较高,大家都在讨论以文化提升gdp的可能性,然而以目前的条件来看,民族文化产业化产展的三个基本条件:即充裕的资金投入,容易得到广泛认可和接受的鲜明的民族文化形式以及非常专业的艺术人员、策划人员目前我县都不具备或不成熟,结果只能是谈的多、动的'少,也给文化工作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惑。

  三、工作建议

  (一)建议县人民政府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

  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基层文化事业的投入,按照国家规定的“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要求,在财政支出中确定对文化投入的具体比例;二是各级政府应在挖掘、搜集、整理、研究上投入必要的专项经费进行抢救性保护。应采取有效的补助、扶持措施,保护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优秀项目;三是政府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对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创作、研究、传播人员在生产、经营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等;四是运用市场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建立科学的筹资机制,大力提倡社会投资办文化。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创建一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发展基金会,积极吸引国内外企业、机构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资助。

  (二)继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求。

  各乡镇、各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搭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宣传、交流平台,让更多的人知道和喜欢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教育,让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后继有人。要充分挖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潜力,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在传统民俗、节日庆典文化活动中,充分整合、利用泸西现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努力开展有价值的群众性文娱活动,使广大老百姓在吃饱穿暖之余玩得潇洒、过得愉快,远离一些低级趣味的娱乐活动。

  (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手段宣传,打造我县民族文化形象。

  要充分利用网络、广播、影视剧等现代信息传媒手段宣传、打造、炒作我县历史、人文地理、民族文化方面一些较有特色的东西,促使外界关注XX县、对泸西感兴趣、想到泸西走一走、看一看,提升XX县人气、汇拢四方宾客,从而达到最终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目的、为此,建议县人民政府重启《黑虎将军》、《马缨花》两部本土影视剧的拍摄筹备工作。

  (四)建议县人民政府重建阿庐艺术团。

  目前的县级艺术团队还是要以政府扶持为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民族文艺团队,广泛网罗各类突出的文艺人才,并解决其后顾之忧,以艺术团为基地,收集整理我县各类音乐、舞蹈、器乐、戏剧等传统民族文化形式并进行艺术加工创作、宣传展示和重点打造,宣传泸西,宣传阿庐古洞,在此基础上再来逐步寻求民族文化市场化运作和树立泸西民族文化品牌之路。

文化调查报告4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电信09—1班

  社会调查时间:2012年2月3日星期五

  社会调查地点:

  调查背景

  本次寒假根据毛概老师布置作业的指示,要在家乡进行了一个关于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四项原则落实情况的调查。经过调查表的发放,统计结果,到报告的形成一系列的工作最终完成。调查形式

  此次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随机对常驻人口进行调查表的发放,调查表共40份,调查对象不分性别,调查年龄从18岁到50多岁,每份有22道题,分为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大致有4—5个题目;采用选择题的格式。

  调查结果分析

  一、文化建设落实情况

  文化方面我从个人和政府两个方面出发。

  对于个人,经过调查,在日常经常看书或者看报的人很少,只占20%;不看书的人只占10%,其它大部分都是偶尔看一下;经过分析,第一个原因是个人文化素养较低,第二个原因是平时都忙着干活而无暇看书看报。

  对于政府,经过调查,村委会定期举办一些扭秧歌,戏台演出等的活动的次数很少,而且对于学校方面,家长对其教学设施及师资力量不太满意。还有就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基础很差。

  经过分析农村文化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民群众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对于调查地方,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到了80%以上,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多。如何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这是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最大课题。

  二是农村文化队伍薄弱。一方面,文化工作人员不足。大部分乡镇文化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乡镇布置的各项“中心工作”,真正做文化工作的不多,“专干不专”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许多文化方面的组织人员都是当地农民,没有艺术专业特长,存在着专业不专、后继乏人的状况。

  三是文化体制机制缺失。缺乏相应的保护机制。文化设施被挤占、挪用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文化工作也总要让位于经济建设、重点工程、农村稳定等工作。村委会对文化建设的战略、步骤、重点、项目、保障等环节,没有系统的、具体的指导意见和目标要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意性、无序性的问题,这些都影响着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

  二、经济建设落实情况

  对于经济建设落实情况,我对调查地进行了关于工厂建设等问题;经过调查发现,所在地几乎没有工厂;对于特色产业也没有,很大部分人还是进行农作物种植,只有10%左右家里进行一些副业,比如编织东西等等。

  农村经济建设存在着很大问题:

  1、经济结构单一,几乎所有的人从事的单一农作物种植业

  2、经济建设体制方面不协调

  一是农业投入少,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滞后,农业发展后劲足。

  二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使农村的二、三产业发展滞后,极大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三是土地经营规模小,人均占有耕地一亩左右,传统的种植业长年停留在“高投入,低产出”的水平

  3、农民自身素质教育较低,接受的科学文化知识很少。导致根本无法下手进行一些机器作业,接受事物能力较弱。

  三、社会建设落实情况

  这个方面我从医疗,就业,教育方面进行了调查;主要是农村教育。对于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中小学生离开学校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而且教师问题很多,有85%的人对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不满意;

  (三)教育对于农村投资的投资不足

  对于医疗方面,90%的人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并且从中获得了不少帮助;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对身体健康的漠视;40%的人一年内没有进行全面的身体健康体检,而且就医不到位。

  四、政治建设落实情况

  本部分我主要是从政府对于上级政策的落实情况及其执政能力来展开调查的;经过调查,40%的人对于政府的执政能力持怀疑态度,对于政府的`不作为不太满意。

  调查结果的解决办法

  对于文化方面,针对以上的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做好一个总体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相衔接,明确目标任务和方法步骤,指导其文化建设。总的目标要求,一是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二是加强文化阵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和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证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三是坚持用文化熏陶人、感染人,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发掘、保护、开发优秀的文化遗产,充分利用传统的文化资源发展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增长,壮大农村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市场。

  二是建立一套体制机制。一要加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正常增长的保障机制,设立农村文化发展资金,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提高文化经费用于乡村的比例,同时用好国家和省里的扶持政策,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二要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力度,建立政策推动机制,实施“文化低保”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图书馆等工程,保

  障农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扩大有线电视覆盖面,确保农民群众既能听到中央和省委的声音,又能听到区委区政府的声音。三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管理力度,建立农村文化建设考核评价机制,把文化投入、设施建设、活动开展、农民受惠、遗产保护、队伍建设等具体指标,列入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范围,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评价体系,激发出社会各界的文化自觉意识。

  三是打造一支人才队伍。在政府职权范围内,深化农村文化队伍体制改革,创新农村文化队伍管理制度。通过举办培训班、选送深造、骨干示范、专干下乡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音乐、美术、书法、文学等多门类的农村文艺人才,发展一批小剧团、秧歌队、农民乐队等群众性文艺组织,鼓励引导他们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建立一支永不离村的文艺队伍。

  对于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要调整和优化种植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探索经营模式;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二)争取资金,实现“村村通”,为发展规模经济“奠基”。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只有通达工程做得好,农民的经济作物才能快速的到达市场出售,所以积极争取财政资金的扶持,硬化村道,对发展经济至关重要。

  (三)集思广益,建立“核心+民主”的农村特色民主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四)扩大就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鼓励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并努力创造条件,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劳动力的自身素质与就业能力。努力壮大“打工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另外一方面要加大劳力输出的组织化管理,切实保护村民的正当合法权益。

  对于社会方面教育问题,解决办法:

  (一)加快实行九年制的免费义务教育

  (二)义务教育城乡统筹兼顾

  我认为,必须逐步取消城乡分割的教育投入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对县级、尤其是贫困地区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压缩高等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教育投入逐步向义务教育倾斜。

  (三)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在调查中,我们也体会到农村教师的艰辛。许多农村教师工资水平较低,一些津补贴至今未得到解决,城乡教师实际收入差距大。为此,各级政府应切实解决农村教师待遇问题,并加强农村教师的培养和管理。

  对于政治建设方面,我建议政府抓好务实观念,切实的为农民着想,努力寻求本村经济等的发展,安抚好农民,走上致富道路。

  调查总结

  通过本次调查我深刻的了解了农村的一些现状,农村的确较城镇落后;但是农村发展空间很大,如果政府从上到下政策支持,农村用不了多久就会干上城市发展的脚步。对于现在每年中央头号文件就是放到农村农业上,这也说明了国家对农村的重视;我们要对农村建设充满信心!

文化调查报告5

  一、调查报告的原因:

  寒假期间,我随家人过了一个祥和快乐的春节,在过春节时,发现了一些风俗习惯,在中国人的过年习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过年的习俗又是怎样来的呢?我带着疑问走访了村里的知名老人。

  二、调查报告的内容:

  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春节,代表了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意味着新春的到来,是美好的象征。周而复始的过着春节,可为什么要过春节呢?相传,古时候有个吃人的怪物叫“年”。“年”每隔365天就会出来吃人。有一个聪明的小孩想了一个办法:他让人们在门前贴上红对联,挂上红灯笼,并放鞭炮。“年”被吓跑回湖里。从此,人们每年都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年”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人们第二天都会穿上新衣服,走家串巷去拜年,见到了人都会说“过年好”。这个习俗也就被传了下来。直到今天,人们仍会说“过年好”。

  春节,人们都会在一起吃团圆饭,无论多远,也都会想方设法赶回家。腊月二十九,人们就开始忙着贴对联、“福”字、挂门钱。把“福”倒过来贴,有“福到了”的意思。大年三十,女人们就忙着包饺子,男人们就去“上坟”。“上坟”意味着想让死去的亲人也感受到新年的气息,同时也表达了晚辈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与孝敬。

  年三十晚上吃饺子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习俗。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去“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里的祈望。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块、花生、枣、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金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春节,长辈会给晚辈们一些压岁钱,意味着给晚辈们添岁,也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爱与期望;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还得串亲戚。人们会从大年初二走亲戚,串朋友,有的一直串到初九或初十。人们交流过去一年的得与失,为新的一年绘新谱。

  三、调查报告的总结

  春节的习俗来源已久,在中国民族流传了上下几千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望“春节习俗”在中国大地上发扬光大。

  家乡春节文化调查报告3五千年云卷云舒,五千年斗转星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蕴藏着许多“举世宏伟”民俗文化,春节民俗无疑成为这里面的大话题。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进我的家乡——礼县,去探个究竟。

  进入腊月,我们这里的老老少少就开始期盼着新年的到来。大部分家庭里边都喂着肉猪,大概腊月初八前后就要杀掉它,作为新年即将到来的一个重头戏。说到这,我们还流传着一句童谣活着叫它小曲吧!“腊月八,眼瞧花,还有二十二天过年呢!有猪的把猪杀,没猪的啃娃娃……”因此大多有条件的家庭在三、四月份都要到集市上去买头小猪崽来喂,到了年底杀了让其来扮演这出重头戏。

  过上半月,小年也差不多就到了。在这期间当然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做呢!诸如收拾屋子、给孩子买新衣服等等。小年的晚上我们这要送灶王爷的,还有一个俗称是说灶王爷要上天呢。反正这些老祖宗手里的东西我暂时是搞不太清楚了。今天家长会在集市上买来灶糖,晚上烧香点蜡的时候给灶王爷献。过不了会儿,小孩子们就会争先去取下来自己吃。这样小年也就算告一段落了。

  随着年味的越来越浓,人们也越来越忙了。三十的一天就忙着写春联、贴春联。到了晚上,毫无疑问全家人在一起包饺子吃,据说会在饺子里面包上面额不等的硬币,如果某个人吃到它的话,以示来年的好兆头;所以吃饺子的时候全家人会非常的`热闹。年夜饭吃完后,妇女就收拾厨房,男子去烧香点蜡,开始“接先人”,具体怎么回事,我了解的也就只有这么多了。之后就是全家人坐在一起畅谈心声。现在的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开始注重起精神文明了,这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象征。

  经过漫长的一月的“折腾”,新年也就随之到来了,大年初一早上家里的妻子和女儿会一块做一顿丰盛的大餐以示来年的好运势,吃完之后就是非常热闹的迎喜神了,鞭炮声、台鼓声,各种象征好兆头的东西一应俱全表演起来,可热闹了。但是这里问题着实不少,有不少人把这样的习俗早已抛之脑后了,搞不懂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或许是因为他们太现实,不在乎这些表面上华而不实的东西?即便是如此,他们只顾着“掰长城”,也就是打麻将,虽然小赌怡情,大赌伤身但是他们不会顾那么多,靠那些东西去赚钱?这样可以吗?赢了的。人又能怎么样!说着说着就远了,不过我只是实话实说罢了!初一完了之后,和平常时间就没什么区别了,拿什么来拯救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民俗呢?

  过了几天,大概初八开始到十三,大伙就开始准备春节的另一重头戏了,即社火活动。由指定的一届社火会成员四人来操办,全民参与,用四五天的时间来糊龙、船、毛驴、狮子、牛娃,还有装身子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十三晚上八点左右开始演出,共演三个晚上,顺序依次是狂龙、秧歌、花棍、牛娃、毛驴、狮子、耍拳、渡船等一系列活动。我们村的这一系列装扮都是人工制作的,一代代相传,少说也有半个多世纪了吧,这应当是一大特色。每年外村的人前来观看的人也不少,颇受邻村的欢迎。以前我小的时候,就这么十几项活动也能进行两个多小时,但近几年只进行一个小时多一点,也说不清什么原因,就我个人觉得原因有这么几点:

  1、老一辈演员现在岁数也大了,大多都已退休,或不愿意再去演,把它淡化了,新的演员缺乏演技,无经验,演出时间缩短;

  2、人员的流失,大多外出务工人员没有返乡,还有儿童进城求学,上课时间太早而无法去出演;

  3、思想观念上的不重视,直接导致淡化社火活动,这包括村干部,社火会成员的不重视;

  4、资金收集困难等等。至此,社火活动就结束了……

  接下来就是正月十五闹元宵了,这个在全国各地都算是一项重要的春节民俗了,其具体情况想必大家也都熟悉的,我也就在这里不多废话了!我们这里的春节民俗活动也就这么个情况,说了这么多你有没觉得大这另你小有震撼呢?!

  作为当代大学生,并且身为历史(文化遗产)专业的学生,深感背负重任之大!看到我们民俗当中的好多东西流失了,我想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现在的人对精神文明的东西重视不够,政府给保护这些民俗文化的投资力度不够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民间无力支付保存和发展它的费用。因此应加大政府对它的投入力度。当然民间人们也应从思想上根除对民俗的不重视,这样的话,我们民间宝贵的精神财富才不会就这样散失。对我们当地的民俗遗产重塑当初的雄姿我还是挺有信心的,我个人对今年我们村的民俗活动也贡献出了微薄的力量,相信我们民间的这些精神财富在政府和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会发展的更加辉煌!

文化调查报告6

  群众文化活动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发展文化产业最终的目的和归宿。为繁荣群众文化活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文化市场,加强人才储备和完善文化产业配套资源,现对xx市群众文化活动情况和群众文化人才储备情况进行基础调研,报告如下:

  一、群众文化活动的现状:

  近年来,xx市以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社会为指导思想,不断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理念和方式,群众文化活动如春潮涌动,群芳竞秀。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每年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达500余场次,有300余万人参加近20种的群众文化活动。民间自发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数不胜数,群众性文化活动遍及城乡大街小巷、农家院落,形成“百花齐放”的喜人格局。

  1、群众文化活动体系健全,文化服务活动丰富频繁,为群众文化产业化营造了浓厚的市场氛围

  xx市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和文化室四级群众文化体系健全,网络覆盖面广,从城市到乡村,每一级都设立文化服务机构,活动场所达标,文化设施完备,从业队伍不断扩大,活动种类不断增加。全市现有市级群众艺术馆1个,县(市)文化馆8个,乡镇(社区)文化站x个,村级文化室x个。市县级广场x个,有村级文化广场xx个。XX年,全市共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x场次。其中,市本级大型广场活动x场次,参与人数达x万人次;县(市)区级中小型群众文化活动x场次,参与人数达x万人次;市县两级文化部门组织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x次,基层群众文化活动x项,参与人数达x万人次。每年参加各类群众文化艺术培训班的人数均超过x人次。

  2、群众文化活动基层化、品牌化、特色化,为群众文化产业化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近年来,xx市群众文化活动以“服务基层,服务大众”为目标,文化工作者们在立足地方特色、服务大众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找到了发挥艺术才能的舞台,激发了创作灵感,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群众喜爱的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同时,广大群众通过参与各类文化活动,理解和领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交流信息和感情,文化品位、艺术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升,文化人才的积极引导和广大群众的热情参与为xx市发展文化产业,参与文化竞争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一)群众文化活动基层化。一是xx市坚持开展“文艺小分队”下基层活动。xx市群众艺术馆现有馆办业余文艺团队6个,每年深入农村、社区、校园、军营、敬老院等场所进行文化服务不少于300场,活跃了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二是开展“建基地,种文化”活动。自xx8年起,各级群众文化单位在按照全国和省送文化(艺术)下乡的基础上探索了适合群众文化(艺术)需求的新路子,实现了由“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的要求,深入到乡村、社区和基层单位开展文化艺术辅导,建立文化艺术普及教育基地,把文化艺术的种子播撒到山乡沃土,为发现和扶持文化艺术新苗,为专业艺术群体输送高素质文化人才,为扩大从业队伍奠定了基础。三是开展“一对一”活动,激活了专业文化单位的`工作活力。针对基层文化馆(站)服务水平较低的现状,市级群众艺术馆实施“一对一”服务工程,每人承包一个县(市)区,常年开展指导、培训和辅导活动,在加强艺术馆与基层文化单位业务交流的同时,切实提高了群众文化队伍的整体水平,为群众文化活动有特色出亮点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化

  多年来,xx市始终坚持发展品牌文化的思路,以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为先导,着力擦亮老品牌,打造新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文化活动的连续性和巨大影响力,实现了“活动创品牌,百姓得实惠”的最终效应。一是“庆佳节,闹元宵”,“秧歌赛”、“太级表演”等节日文化品牌活动;二是“庆‘五一,游龙山’少儿才艺展演”品牌活动;三是“之夏”群众广场文化品牌活动;四是行业主题宣传教育文化品牌活动。各县(市)区也都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活动,如西丰县的“鹿城欢歌”,xx县的“北山广场群众大舞台”,xx市的“文化周”,xx县的“优秀文艺节目展演”、“群众艺术节”等。这些品牌活动既带动引导了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开展,也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品牌活动越来越市场化,更为群众文化活动创品牌提供了物质支持和保障。

  (三)基地建设特色化

  本身就是一个地方特色极其鲜明的地区,群众文化活动也遵循特色化发展的道路,着力放大特色,打造特色文化基地,以点带面,因势利导,目前已建立剪纸、撕纸、版画、葫芦雕、根雕、石雕、书法、工笔画、手指画、摄影、文学创作基地x个,为保护、传承和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些特色文化活动的发展更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和形成产业效应的前提。

  二、群众文化人才队伍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xx市现有业余群众文艺团队xx个,秧歌表演队xx个,舞蹈队x个,民乐队x个,演唱队x个,合唱队x个,二人转表演队x个,京评剧队x个,模特表演队x个,各类健身舞、健身操表演队x个,瑜伽、太极扇、太极剑队x个,工笔画培训班x个,手指画培训班x个,剪纸(撕纸)培训基地x个,葫芦雕培训班x个。专兼职群众文化人才x人,其中学术专家x人,各类文化行业人才x人,文化经纪人才x人。

  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五个问题:一是人员学历偏低,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二是人才培养力度较弱,专才较少;三是年龄结构老龄化,40岁以下的专职群众文化人才几乎为零,队伍结构有待优化;四是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比较缺乏,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五是对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无法适应新时期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急需培养、充实的一批业务强、素质精、年纪轻的群众文化人才。

  三、群众文化活动发展方向

  1、把群众文化活动与重大节会活动相结合,促使大型节会产业链更加丰富和完善

  节会活动是展现城市形象和综合实力的良好载体,多元化的节会活动正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我市拟将群众文化活动注入现有节会资源,并创新节会产品,形成新的文化产业效益增长点。

  2、结合书画行业专家众多的人才优势,以人才培训和艺术教育为目标,培养带动大批群众艺术爱好者投身到艺术学习和艺术创作中,营造良好的艺术创作氛围,推动书画等创作产业链快速形成。

  工笔画、手指画等艺术作品不断在全国各类大赛夺金纳银,民间艺术作品走向全国,群众参与热情高涨,这类作品潜在的市场空间十分巨大,但由于一切的产业都要以量为前提,而我们的艺术作品的生产能力远远不够,要想推动书画创作产业链快速形成,急需加强文化艺术作品的普及和加大培训创作人才的力度,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大媒体宣传力度,通过参加各种展会、比赛和活动,提高艺术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普及书画等艺术创作知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创作生产。三是要以各类艺术培训基地及学校为中心,加大后续人才的培训力度,逐步提高广大群众的欣赏品位和理解能力,培育潜在的文化市场;四是利用各种展会活动,通过多种方式推销地方特色书画作品。五是建立专业创作村、镇(社区),集中生产和展示创作成果。

  3、将群众文化活动与普及二人转、小品、小戏相结合,打造地方特色名牌,为娱乐演出产业链推波助澜。

  二人转、小品、小戏是名片,是扎根于民间、扎根群众的艺术形式,群众文化活动也要以此为重点,采取政府投入、企业赞助或市场运作等方式搭建一个大众化、娱乐化的展示平台,将其推向市场,为娱乐演出产业的形成推波助澜。

  4、将群众文化活动与特色旅游产业链紧密结合,为保护、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民俗文化提供有力支持

  将群众文化活动与旅游紧密结合是旅游服务业的发展,策划、编排由群众参与演出的剧目或表演,展示和传播极富特色的东北民俗、满族婚俗、鹿文化、金文化、流人文化不应该只以文的形式存在于书本之中,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做大做强。

文化调查报告7

  一、调查背景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而在我的家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对此,我利用暑假时间,对此我对家乡的几个村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在我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这几个村庄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代表家乡农村的整体状况。

  1.调查时间:20xx年xx月xx日至20xx年xx月xx日。

  2.调查地点:xx县xx镇xx村。

  3.调查人:xxx

  4.调查方式:和朋友一起,我对自己所在的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而对附近的几个村庄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亲戚、朋友以及他们的家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及通过问卷的方式了解。

  5.调查内容:分别对不同时期(从过去二十年来到现在的变化);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查。

  二、总体状况及分析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按时间来说

  从近二十年来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变化来看,经历了先慢后快的发展过程。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农村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辈们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观念落后,使得他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农村里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大戏、听说书、扭秧歌、祭祖等逐渐消失,农村文化阵地明显萎缩,文化建设发展缓慢。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这种情况开始逐渐好转。80年左右出生的.人开始成为农村家庭的家长,这些人大都受过初中文化教育,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各种新鲜事物感兴趣,并且接受很快,于是,一度单调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听广播、看电视、打扑克、搓麻将、看电影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 下面是我对1990年前的家百分比的调查及XX年我家乡的家电普及百分比。(统计图略)

  通过20年的发展,我家乡的情况有了较大的变化,生活条件也逐步提高。到XX年我家乡的生活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下面是对下在家乡家电的调查:(统计图略)

  2、按不同人群来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也有了较大变化(统计图略)

  农村文化生活的主体30岁到45岁之间的成年人,不管是在村里还是自己家里,他们主导着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进行的内容,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从19世纪到现在也有了极大的变化。

  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村民的娱乐方式也随只变化。下面是对当前家乡人普遍的娱乐方式的调查,当然这也是我组调查的几个村的一个缩影。

文化调查报告8

  调查时间:

  2019年12月14日—2019年12月21日

  调查人员:

  T小组师范学院08心理咨询(2)班蒙建全、杨小丽、童文蕾、赵翠翠

  调查背景:

  城市一天天在发展,城市管理需要越来越规范化的管理。曾经街旁随处可见的小摊小贩在城市的规范化管理下正在减少,但是街头的小摊小贩形式的商业并没有消失。而是演变发展成了繁华于夜晚的、在固定区域内的夜市地摊,并成为市民生活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对夜市地摊的存在与发展仍有需要看法,一方面这是市民生活文化的部分,为市民生活带来便捷,另一方面它对城市的管理和工商监管也带来了难题。在这样矛盾背景下,我们觉得要必要对夜市地摊进行调查研究,以发掘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及其文化意义。

  意义和价值:

  夜市地摊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夜市地摊文化是现行市民生活催生出来的文化,并日渐演绎为流行文化的一种,我们需要去寻根探讨地摊文化的催生与发展以及对于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并对夜市及夜市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与开发,本次调查研究就是对荆门夜市的初步探索。

  具体目标:

  1、荆门市夜市地摊的发展历程,探求得以发展的原因。

  (中天街夜市地摊何时兴起,由于什么兴起,何时达到现有规模。)

  2、荆门市(中天街)夜市地摊的规模、以及商品种类。

  (摊位的数量,商品的价值,商品的类型,商品的质量。)

  3、夜市地摊摊主人群的构成情况以及顾客来源。

  (摊主的职业、收入情况、出摊目的,顾客的收入层次、年龄层次)

  4、夜市地摊的经营情况。

  (商品平均利润,摊主盈利状况)

  5、夜市地摊的社会文化意义。(针对不同人群如消费者、摊主、周边商铺等)

  (摊主、消费者、周边商铺、工商管理者)

  6、工商管理人员对地摊的看法。

  (管理上的态度、相关管理措施)

  研究方法:

  1、通过访谈

  了解摊主职业,经济状况,出摊目的

  了解周围居民、商铺对于地摊看法

  了解顾客的收入层次及看法

  了解城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人员对夜市地摊看法

  2、通过查找文献

  了解其他地区地摊的情况

  3、通过观察

  观察夜市地摊的数量、商品种类、人流量及顾客年龄构成

  研究过程:

  1、拟定工作计划、准备相应工具,拟定访谈内容。

  2、实地访谈,分三次前往中天街调查

  3、整合资料,写成研究调查报告

  研究条件及可能遇到的问题:

  有时间与摊主进行沟通,但是可能在访谈中获得的答案不完整,而且可能有部分摊主不会配合访谈。

  解决办法:提前准备好问题,并尽可能多访问一些摊主。

  正文

  一、夜市概述

  夜市主要指在夜间做买卖的市场,可能贩售杂货、衣服、食品、电器零件、游戏等几乎任何东西。

  夜市最早出现于盛唐,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南方的商业尤为发达。那时商业都市很多,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临安人口多达百万,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还有各种小贩、货郎叫卖,更增添了城市的热闹气氛。夜市常是热带、亚热带国家的重要观光景点,在中国大陆许多地方以及台湾、香港等地,夜市都是平民生活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夜市的种类有如下几种:

  商圈夜市:

  多为既有商圈延长营业至深夜,商家多有自家或承租店面,亦会吸引摊贩会在路边开张营业。好处是有助于当地的商业发展。在都会区由于商业兴盛、空地寻觅不易,夜市常是商圈夜市。

  观光夜市:

  若商圈夜市经过政府设计规划,并配合当地特色吸引游客,即称为观光夜市。有些观光夜市经营方式与商圈夜市无异,加强整洁及美化;同时也部分兴建集合式商场,由商家各自承租店面,可改善商圈夜市脏乱现象(例:武汉:户部巷)。

  流动夜市:

  多为在市区空地或市郊营业,平时可能作为停车场,在特定时间营业;商家全为摊贩形态,傍晚时到达场地,午夜过后全部撒除。此类型夜市好处是便于清扫及停车,及新鲜感较大(每次摊贩不尽相同),缺点是可能影响临近住家安宁。

  二、荆门市中天街夜市

  荆门市中天街夜市属于商圈夜市,是以中天街商业步行街的基础上发展的起来的,其产生与中天街形成大致同时。为对荆门市中天街夜市进行深入了解,我研究小组分三次对中天街夜市进行集中调查,并在平时进行相关调查。调查对象有夜市商品及地摊主、过往顾客、周边商家、城市管理人员等。

  调查时间为2019年10月1日到2019年12月1日,我调查小组分别于2019年10月11日星期1,2019年10月16日星期6,2019年11月4日星期4,前往中天街进行集中调查,得出结果如下:

  1、关于中天街夜市的规模及商品

  中天街夜市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为中天街主干道,即建设银行至大同服饰段。一部分为连接中天街的金虾路、中域街部分路段。金虾路部分主要经营各种服饰,中域街部分主要经营小吃。此范围内经营商品单一,且较少受城市管理人员的管理,多为商铺经营者的.拓展经营,流动性较小。我们这里主要探讨中天街主干道部分夜市。

  一般情况下晚7点左右中天街道路两旁开始聚集夜市摊主,开始占摊位,夜市开始时间随天气变化和城管人员离开时间而变化8点左右开始正式营业。其时间与城市管理人员的工作时间相关,城市管理人员下班时间即开始营业时间。城市管理人员延长工作时间时,开市时间也相应延迟,散场时间大约为晚10左右。

  在规模上,夜市范围覆盖整个中天街步行街主干道。三次集中调查的结果显示,夜市摊位数量在180—240个左右,工作日与双休日无明显数量增减,冬季夏季规模差异也不大,即已形成较稳定的市场规模。商品种类大致可分为共12类,包括饰品、衣物、鞋袜、电子产品、化妆品、鲜花盆景、家具用品、水果、小吃、皮包皮具、小吃、玩具。商品范围涉及吃、穿、用、装饰等方面。其中衣物所占比例最大为32.63%,其次为饰品占25.79%,较多的还有鞋袜占17.37%,其余商品所占比例较小。

  表1:商品种类分布情况

  商品种类

  衣物

  饰品

  鞋袜

  其他

  数量(摊)

  62

  49

  33

  46

  所占比例

  32.63%

  25.79%

  17.37%

  24.21%

  夜市商品价值均不高,每个摊位商品总值在千元以内,价格在1元到100元之间,质量参差不齐。最受消费者关注的是电子产品和化妆品的质量问题。其他商品质量较容易观察得出,消费者表示自己能分辨,以及商品本身价值就不高,也不会很在意质量。

  关于商品的来源,多种多样。我们随机对摊主进行抽样调查,共调查访问了30名摊主。通过统计分类得出:商品来源地主要有荆门本地批发市场、武汉襄樊等邻近地区的批发市场、广州义乌等沿海地区批发市场、本市商铺专柜的商品及淘宝网等网上订货,还有摊主从外地零散带来的商品(这部分摊主主要为大学生,我们在关于摊主的调查中再着重研究)。商品来源于荆门本地批发市场及武汉襄樊等邻近地区的批发市场的摊主主要为专门从事个体经验的摊主及小部分业余从事夜市“练摊”的摊主,商品来源于广州义乌等沿海地区的则均为专门从事的夜市和个体经营的摊主。

  2、关于中天街夜市摊主

  人群组成

  在随机抽样中,共发现摊主人员组成主要有以下几种人群:个体店主、企业单位员工、零工、自由职业者、大学生、家庭主妇及老人、专门从事地摊的摊主。其中企业单位员工及自由职业者所在比例最大,均占23.3%、其次为大学生占11.2%。值得关注的是专门从事夜市和地摊经营的摊主所占比例较小,仅16.67%。

  表2:摊主职业分布情况

  职业

  企业单位员工

  零工、自由职业者

  大学生

  专业摊主

  个体店主

  主妇及老人

  人数

  7

  7

  4

  5

  4

  3

  所占比例

  23。33%

  23。33%

  13。34%

  16。67%

  13。33%

  10%

  由此看来,中天街夜市经营在专门从事夜市和地摊经营摊主较少情况下,仍能在较长时期保持相当规模,表明其在市民生活中的影响不仅仅在于为市民生活提供便利,而是上升至市民生活文化层次。广大普通市民不仅是夜市的消费者更是夜市的经营主体,这点在其他地方仍是少见的。

  经营者的年龄分布上以青年为主,年龄跨度从18到70岁。18~25岁占50%,26~35岁占26。67%,36~45岁占10 %,其余为46岁以上。其中60岁以上有3人。另外经营者性别比例上,女性经营者较男性经营者多。

  表3:摊主年龄分布情况

  年龄段

  18—25岁

  26—35岁

  36—45岁

  46岁以上

  人数

  15

  8

  3

  4

  所占比例

  50%

  26.67%

  10%

  13.33%

  在经营者人群构成上,单独经营的约占四分之一,和朋友同学合伙经营的约占四分之一,家庭经营所占比例最大占一半以上。在家庭经营中各种家庭成员均有参与,有合作经营一个摊位的,也有邻近经营多个摊位。另外长期经营者占70%以上,其余为偶尔或周末进行经营,有5%的经营者表示是第一次来。

  夜市经营者的收入情况也有较大差别,主要以中低收入者和无收入者为主,同时又有公司白领及经济相对富裕的主妇。

  夜市经营者受教育程度上,约四分之一受过高等教育,其他经营者受教育程度多在中学层次。

  在诸多摊主中,大学生摊主往往容易被关注,首先是他们年轻甚至稚嫩的面孔,其次是他们的商品独特而新奇,往往独此一家。在一定程度上为夜市注入了更多的时尚元素,为夜市增加了可看性。是整个夜市文化中新文化注入的源头之一。

  出摊目的

  出摊目的主要和经营者的收入和受教育程度有关,但在同一收入层次也有不同的出摊目,这一点在中低收入人群中和大学生及应届未就业毕业生中表现较突出。

  在中低收入人群中,专门从事夜市地摊经营的经营者,目的即挣钱养家;零工、企业单位员工、家庭主妇及老人中,出摊目的包括打发时间、补贴家用及自我事业追求;自由职业者及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出摊目的包括锻炼自身能力及补贴生活费;个体店主及专柜经营者,出摊目的在于推销店中商品,了解市场需求。

  在白领等中高收入者,出摊目的在于缓解、释放压力,或帮助朋友家人经营,同时补贴家用。将此作为一种娱乐休闲的方式。

  3、关于中天街夜市顾客

  在对于顾客的调查中,我们同样采取随机抽样访问及观察方式,访谈内容包括到中天街夜市的频率、是否购买商品及对夜市的看法,观察内容包括顾客人群组成及收入情况。

  在受访人群中,表示第一次来的占3。8%,表示是到中天街商场购物路过的占17%,表示偶尔来的占47。3%,,表示经常来的占31。9%。40。3%的受访者表示只是来逛逛,看到喜欢或必要的就会买,仅14。5%表示是来买东西的,其余有路过人群及周围居民。

  在人群组成方面,以青年人为主,以情侣居多,其次为家人一同出行,极少人为单独出行。收入层次上也有较大差别。

  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在于看的人远远大于购买的人,真正购买的以中低收入者为主。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天街夜市仍能保持较兴盛的发展,表明夜市的发展不仅仅在于发展夜间小商业,而是提升至市民文化生活层次。即丰富了市民饭后散步消遣的去处,延长了城市的夜间商业活动。

  4、关于工商管理及城市管理

  在进行社会实践调查中,我们发现工商管理在夜市中基本处于盲区,未发现有任何工商管理人员出现,并进行管理。而在夜市管理中主要是城市管理人员(以下简称:城管)在进行相关工作,工作方式为劝阻经营者不要再道路两旁摆设摊点,如发现经劝阻无效则进行驱赶和没收经营工具,处罚的相关依据为城市市容管理的相关条例。

  在调查者所观察情况中,经营者和城管之间没有发生冲突,相处较为和谐。只要经营者不在经劝阻后仍坚持占道经营,城管即不会进行处罚和驱赶。在城管下班之后,摊主即可开始经营,时间一般在晚8点到9点间。

  三、结论

  在对荆门市中天街夜市地摊规模及商品、摊主、顾客还有工商管理与城市管理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了多方面、多类型、多层次的情况,本调查着重于揭示夜市地摊的文化意义,对此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荆门市中天街夜市地摊的规模较大、商品种类丰富涉及面广,已形成稳定的市场,成为荆门市经济文化活动中长期稳定存在的一部分,其发展与荆门市中型城市与发展速度密切相关,城市发展、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其商品来源广泛,反映了夜市地摊在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也发挥着一定作用。这些都表明中天街夜市地摊已然成为荆门市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荆门市中天街夜市地摊经营者身份职业多样、年龄跨度大,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都有参与,不是单一的小范围的经济活动,市民参与度较高。同时呈现出两个明显特点:

  第一,非专门从事夜市地摊经营的普通市民是主体,经营者流动性较大,经常有新的摊主进入,夜市有较强的生命力与自我更新能力。广大市民不仅是夜市的参与者,更是直接构成的组织者,足见夜市在普通市民生活中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正是因为这种非专业的经营,使得盈利的意味有所淡化,文化休闲的意味增强。

  第二,年轻人是主体,女性经营者多。年轻人代表着青春活力,女性代表着审美与细腻,经营者主体的突显,使得中天街夜市也具有了这样的特点,融入了更多的时尚元素和审美情趣,文化欣赏的层次得到提高。

  此外,经营目的的多样性使得中天街夜市地摊衍生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大学生将夜市作为自我锻炼的平台,工薪白领阶层将夜市作为释放压力的地方,个体店主将夜市作为市场行情的风向标——这一系列的内涵都远远超越了夜市本身的盈利意义,使得夜市地摊愈发具有吸引力,我们不得不说这是文化的力量。

  3、中天街夜市地摊的存在和繁荣离不开顾客的支持与推动。在对顾客的调查结果中显示:夜市中看的人多买的人少、人们多结伴而行、实际购买者以中下收入者为主体等几个特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天街夜市地摊对于市民生活,文化观赏意义大于购买消费意义,即便购买的人数较少远远小于逛街观赏的人数,但是中天街夜市已然繁荣的发展起来了,足见其生命力。这样的生命力,除了盈利的推动更多的恐怕是文化的推动,大家在这场夜市中各取所需,盈利和购买只是很小一部分。整个夜市是各个阶层共同参与的,而实际购买者却以中下收入者为主体,这样似乎构成了一种不平衡。其实不然,正是这种主体间的差距形成了文化的流向和传播,不同的人群都在向其他群体展示着自己的文化,这种展示和传播是以商品为媒介的,以审美和生活理念为主要内容的,在顾客观赏和购买商品的同时,商品上体现的审美和生活理念随即向顾客传递。

  4、对于工商管理与城市管理方面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关部门早已意识到中天街夜市存在及影响,但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干预,仅仅保持在维护市容的层次上对夜市地摊进行限制。可见,中天街夜市暴露出来的问题没有到非整治不可的地步,也说明了中天街夜市的发展繁荣是良性的。不可否认的管理缺陷,也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这一点就要求广大摊主为了中天街夜市的繁荣发展自律,管理部门积极寻求更优的管理方式。

  总的来说,本次调查研究使我们较全面的了解了中天街夜市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详细的探讨了中天街夜市得以发展繁荣的原因。中天街夜市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已然成为市民生活中的一部分,对市民生活有着较大的影响力,这样的影响力体现在经济和文化上,我们着重揭示其文化影响力。中天街夜市展现出了更多的时尚和活力,在时尚传递的主线上,衍生出更多的文化内涵,让更多的人在夜市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文化享受。这些都使中天街夜市文化更加熠熠夺目区别于以外的夜市地摊文化,从而达到了“小夜市,大文化”的繁荣场面,成为荆门城市生活中一道独特的耐品的文化风景线。

文化调查报告9

  学院:外国语国际合作

  班级:12 对 外 汉 语

  姓名:刘 慧 慧

  学号: 20120610127

  安徽省阜阳市民俗调查报告

  作者:刘慧慧

  摘要:安徽省阜阳市处于华北民俗地理区的南缘,紧邻华中民俗地理区,其民俗文化呈现出以北方为主导,多元融合的特点。探讨阜阳民俗的基本特点则是本文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安徽阜阳 民俗文化 民俗表现 民俗特点 地处南北文化分野交界线的阜阳,时时处于南北文化的交融、对流之中:这里既流行“合关西大汉握铁简板放喉高歌大江东去”的豪放激越之音,如戏曲中的豫剧、京腔,妇孺能歌,也间有“合二八女郎执红牙板浅吟低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缠磨婉约之韵,黄梅、越调亦常有耳闻。阜阳的民俗文化堪称丰富多彩、斑斓多姿。阜阳的传统庙会和民间灯会也是一条色彩斑斓的群众文化活动风景线。传统庙会除开展大型民间商贸活动 外,也利用庙会唱大戏、演杂技、说曲艺、玩杂耍等。阜阳有名的灯会有界首灯会、颍州灯会、沙河灯会等,颇受群众欢迎。

  1音乐

  1.1民歌

  阜阳地区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感情朴实,曲调流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与鲜明的淮北特色。它集中展现了阜阳地区人民群众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精神面貌与爱恨悲欢的思想感情,是阜阳地区人民群众生活与现实斗争的真实写照。其内容,有深刻揭露地主阶级对农民残酷剥削与压迫,抒发农民愤怒与反抗情绪的歌,如《逃荒》、《穷富不一样》、《锄头歌》等;有歌颂阜阳人民反抗剥削、侵略,进行英勇斗争的战歌,如《杀脏官》、《捻子十二月小唱》、《共产党领导真正好》、《“四·九”暴动歌》、《十二月打日本》、《杀汉奸》等;有表现翻身解放后的人民群众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人民政府,歌颂新建设以及咏述新旧社会对比的歌,如《土改小调》、《凌大嫂翻身》、《四月八打会门》、《治淮硪号》、《自由结婚真正好》等;有歌颂纯真爱情、倾吐对美好幸福生活

  向往与追求的歌,如《摘石榴》、《俺跟乖姐隔道河》、《十爱郎》等;有咏述历史、传说故事的歌,如《八仙庆寿》、《大十绣》等;也有记述颍河两岸人民丰富多彩的劳动与生活画面的歌,如《大踏青》、《对花》、《卖樱桃》、《卖饺子》、《开茶馆》、《哄娃娃》、《纺棉线》、《看戏》、《走娘家》等。

  1.2吹打乐

  阜阳地区民间吹打乐班活跃于全区城乡,据老艺人介绍,建国前蚌埠多次到阜阳请班演奏。大班吹打乐器俱全,有班鼓、边鼓、手板、大锣、小锣、小水镲、大镲、架排云锣、班笛(苏笛)、海笛(小喇叭)等。演奏形式有行乐和坐堂2种。常用鼓点有慢长锤、快长锤、武临头、乙胜鼓等,节奏富于变化,音乐豪爽奔放,善于表现喜悦欢腾的情绪,多用于喜庆、节日、庙会等活动。

  1.2.1锣鼓棚子

  锣鼓棚子,是船民鼓乐班。它以2个长身小堂鼓,分别挎在鼓手身上,带着动作敲击领奏。铜器见样为双,有大片锣,分别挂在锣手身背的彩色锣棚架子上,敲击时音色低宽;中音锣,音色厚亮;高音大锣,音色高亮;大铛子、小铛子、中铛子、小叫狗,此4件音色不同,击打花样繁多。其它有大镲、小镲、小锣等。多以边舞边敲的行乐出现,常用鼓点有慢两锣、快三锣、乱点锤、十八番等。演奏气氛热烈。

  1.2.2响乐班

  响乐班,以吹管乐为主,即唢呐班。用于婚丧嫁娶活动,均为职业班社。如利辛县的銮家班、亳县的隋家班等,皆传袭数代,在淮北、蚌埠、徐州、商丘等地颇有名气。建国后,有条件的班社增添弓弦乐和演唱者,表现力更加丰富。

  2舞蹈

  阜阳地区民间舞蹈种类达40余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地域特色,其中花鼓灯舞蹈已蜚声海内外,自立于世界舞蹈之林而别具风姿。

  建国前,阜阳地区民间舞蹈因长期受到封建主义思想的嵌制、诋毁和摧残,发展缓慢,有的濒临灭绝边缘。建国后,在中国共产党文艺方针指引下,对民间

  舞蹈进行了多次的挖掘、收集、整理工作,使一些艺苑奇葩重放光彩,使民间舞蹈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2.1龙灯舞

  龙灯舞是阜阳地区人民最喜爱的民间舞蹈之一。流行于蒙城、亳县、阜阳、阜南等县市。传说龙的出现象征着吉祥和丰收,所以,每当重大节日活动时都少不了龙灯舞。阜阳地区龙灯的制作,其龙头用竹骨结扎、用彩纸裱糊而成;龙骨用竹子、木棍编制,龙皮用白布描画、龙尾用白色马尾或苘麻染制;龙身内设置无数小彩灯,龙灯节数多少不等,节节相连而又可转动。表演时,龙灯每节均由1人持竹棍撑起舞动,龙头前由1人手持“宝珠”引戏飞龙翻扑,整个龙灯摇头摆尾,蜿蜒起伏,时而上下翻飞,时而卷缩盘结,有时象拍浪戏水,有时象腾云驾雾,多姿多彩。表演者可站、可跪或卧倒舞,在广场上、长凳上、方桌上等处都可表演各种动作。表演场面威武雄壮,气势磅礴,在翻舞最高潮时,只听隆隆的锣鼓声宛如雷鸣,吱吱地口哨声恰似龙吟,真可谓绘声绘色,活龙活现,引人入胜。

  2.2狮子舞

  狮子舞流行于亳县、蒙城、阜阳一带。表演时,由1男1女训狮武士各执绣球,引狮入场。在热烈欢腾的锣鼓声中,扮狮人表现狮子的各种动作,如抖威、炸毛、摇头、摆尾及窜、跳、滚、扑、站、卧、翻等,还可表演上大桌(3张桌叠起)、滚绣球、站大绠、走梅花桩等高难度技巧。

  2.3花鼓灯

  早在宋代就流传于阜阳地区颍上、凤台(现属淮南市)、阜阳县一带,该舞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风格粗犷洒脱,是汉族的代表性舞蹈,周恩来总理曾赞誉为“东方芭蕾”。建国以来,受到国家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使花鼓灯这个带有乡土气息的民间舞蹈,从穷乡僻壤走向城市,走向全国,又走向世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阜阳地区流行的'花鼓戏,属安徽省花鼓灯三大流派之一。其表演形式是:1人拿岔伞(又称领伞),领舞者要有武功,能翻筋头,技巧高,会吹口哨。男演员称“鼓架子”;女演员称“兰花”,表演时左手拿手帕,右手持折扇。火场,由

  “领伞”引出“鼓架子”与“兰花”,上场表演群舞,主要是跑队形,传统的队形有走四门、五朵花、三引场、蛇退壳、别篱笆、满天星、二龙吐须等多种队形,全场队形的变化均由领伞指挥,节奏欢快,情绪热烈。

  3特色食品:格拉条

  格拉条大概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安徽省阜阳市,是阜阳特有的一种食物,颇受当地人的喜爱,在大街小巷都能吃到,它的名字来源大概是以下原因:在阜阳“搅拌”的方言是“搁拉”(ge la) ,而这种类似面条的食物需要将各种作料均匀搅拌所以就被称为“格拉条”。

  格拉条不应是阜阳原生的一种小吃。在北方地区,如陕北,山西等地,有一种很普遍的小吃,名为饸饹(hé le)。其名称的发音,面条的制法、形状与阜阳格拉条惊人相似,都是用格拉条床子(饸饹床子)架在大锅上直接轧到滚开的锅里。面条粗硬、劲道。不同的是,饸饹条的原料是豌豆面、荞麦面等杂粮,吃的时候浇上牛肉或羊肉汤;而阜阳格拉条的原料是白面,吃的时候用芝麻酱、材料水等调制。

  由此,据推测,阜阳格拉条应该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北方传入,它的原型就是饸饹条,由于“饸饹”二字阜阳人不理解,才被最初的食客误认为是“格拉”,就这样误传开来。经过二十年演变,阜阳格拉条根据本地的口味不断发展调整,形成了区别于饸饹条的制作方法和口味。现如今,格拉条在阜阳已彻底本土化,成为大街小巷最普遍、最受群众喜爱的小吃之一,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体现阜阳民俗风情的文化现象。

  阜阳民俗文化的传承,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有识之士指出,我们要借专家之口、媒体的力量,向全社会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也可以定期举办专题性的民俗文化节、民俗文化采风展演等活动,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中扩大民俗文化的影响力;我们更要尽快形成民俗文化资源保护体系、传承展示体系和产业运作体系,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为传承我市民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文化调查报告10

  企业要保持稳定和持续地发展,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尽管目前还没有人能给“企业文化”下一个非常确切的定义,但是它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属性: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达到经营成功而形成的,并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企业员工共同遵循的,反映企业意志的价值理念;

  (二)它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深层次思想的反映;

  (三)它是融汇民族与时代精神、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

  (四)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不是腾空而出的;

  (五)是有血有肉有生命力的,它能唤起员工无限的热情和冲动。但有些企业对企业文化认识上存在一些问题,对它的认识存在片面、机械、僵化的现象,这些误区总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

  企业文化政治化。认为企业文化单纯就是新时期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完全以贯彻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指示精神为主。个别人把讲奉献、学雷锋时刻挂在口上,并不考虑实际工作的效果。认为企业的任务就是管好企业,创造效益;只要求企业员工讲奉献、讲艰苦奋斗,不讲价值的回报,不讲激励机制,不能很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企业文化口号化。有的企业,你走进大门,就会发现从走廊、办公室到各车间的墙上到处可见形形色色、措词铿锵的标语口号,如“团结”、“求实”、“拼搏”、“奉献”、“创新”等。这本无可非议,但它是否能真实地反映本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哲学、行为方式、管理风格;能否在全体员工中产生共鸣;能否真正地起到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是否有本企业的'特色,恐怕有的连企业决策者本身都说不清楚。有人张口就讲“以人为本”,但什么叫“以人为本”呢?怎么体现出来“以人为本”?没有具体措施、办法、行动,这是把企业文化空泛化、形式化、口号化的典型现象。

  企业文化的文体化。有的企业把企业文化看成是唱歌、跳舞、打球。于是纷纷建立舞厅,成立音乐队、球队,并规定每月活动的次数,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硬性指标来完成。客观来说,这些对企业来说是必要的,它能增进友谊、沟通感情,但这些可能是部分文体爱好者的事情,不能靠此去挖掘人才、发现人才和留住人才,因为企业毕竟不是专业文体团体,这是对企业文化的浅化。

文化调查报告11

  调查目的:

  现代人的交流基本都是用普通话,普通话固然应该学习推广,但我认为地方方言也有存在的必要。方言的原意却常常被忽略或误解。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儿女,我们不应该只关注普通话,也应该传承地方方言,它应该与普通话一起发扬光大。

  调查时间:

  20xx年秋季

  调查地点:

  怀宁县石牌镇、雷埠乡、腊树镇等。

  调查对象:

  石牌等地老乡

  调查方式:

  通过上街走访、询问、观察,向老人们了解,实地考察进行查询 具体内容:

  在长江的西南岸、皖河之滨,有一座古老而年轻的集镇,名为石牌镇。明清以来,这里一直是皖西南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商贾云集,乃怀宁诸镇之首。建国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石牌作为怀宁县城所在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千年古镇,遐迩闻名。石牌占地面积约91.7平方公里,人口10万。1999年被列为安徽省中心建制镇,20xx年被评为省重点中心镇,20xx年被国家建设部、发改委等6部委授予“全国重点镇”。 石牌民间文化是古皖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素称“戏曲之乡”。波光粼粼的皖河水不仅哺育了“京剧之父”的徽剧,还哺育出了全国五大地方剧种之首的黄梅戏;“梨园佳子弟、无石(石牌)不成班”。这里曾诞生了清代戏剧界“四大徽班”进京发起人、“国剧大师”杨月楼,也孕育出了一大批黄梅戏艺术名流。“戏曲之乡”丝竹不断,黄梅故里黄梅飘香。

  除此之外,我觉得更值得保存和发扬的还有石牌周边的方言,俗称“石牌话”。如腊树、雷埠、平山的方言,和石牌的方言基本一样,甚至靠近石牌的部分望江县人的方言都和石牌的方言也是一样的。我出生于此地,我对“石牌话”有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比如在石牌,我们方言把傻冒叫献世宝、把无能叫不吊照、把反问叫恩感呢、把婉拒叫恐麻不照、把厌烦叫搞么家呵、把天黑叫漆黑抹污、把睡觉叫困告、把扫地工具叫条把、把外公外婆叫嘎公嘎婆、把客厅叫堂仙、把硬币叫各子、把上午叫上昼等等。听到这些家乡的话语,我就感到格外亲切。

  通过这次调查,我觉得方言正在逐步流失,特别是许多年轻人,很少在家,长年出门在外,他们基本忘记方言。就是用方言讲话时,也已经失去了方言的韵味。其实我想,方言之所以没有得到大家的重视,是因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外地人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反而与原来的老邻居、老街坊的交流越来越少,方言怎能不逐渐流失呢?

  方言有它的可爱之处,有它的魅力所在,希望同一地区的老乡们都来关注方言,交流方言,让方言和普通话共同前行。

文化调查报告12

  一、指导思想

  构建文明、健康、平安、人文、和谐的校园文化体系,为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身心和学校三位一体和谐发展的阵地,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工作目标

  我校校园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使每一位师生在精神文化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这个目标去进行,努力建设内容丰富多彩,格调健康向上,既充满生机活力又促进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校园文化。

  三、主要内容

  (一)强化校园文化管理

  1.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

  由李岗校长担任组长,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等负责人及各年级组长、班主任为组员,研究确定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具体负责落实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

  2.加大投入,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常需要,筹集校园文化建设专项基金。

  (二)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1.从净化、绿化、美化入手整治校容校貌。

  2.创设各种文化设施、开辟宣传橱窗、黑板报、图书馆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

  3.悬挂名人字画,展示学校的校训和教育理念。

  4.成立学校校园广播站,及时播放校园新闻和优秀稿件。

  5.定期举办学生书画作品展示、发明制作展览,创办校报、校刊。

  6.每月组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7.结合本校实际,通过制定校训、校歌、校本培训、国旗下讲话等形式,优化校风校貌。

  8.积极开展健康有序的课外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

  (三)开辟校园文化教育营地

  1.成立艺术、球类、科技、书法、美术等兴趣小组。

  2.成立第二课堂兴趣小组。

  3.通过德育课堂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4.通过教育教学常规工作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养成教育、成长教育,有效落实《规范》、《守则》。

  5.通过专题讲座、调查研究、专项治理、心理辅导等方式切实抓好法制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

  四、具体措施

  1.优化校园内部环境

  校园环境规划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要根据校园规划巧妙设计各景点,花草树木布局要错落有致、舒米合理,保持洁净、典雅,边边角角也不放过,力争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不断优化校园广播站系统,课前一分钟进行温馨提示,课余时间则播放轻松的轻音乐,让师生在其中得到美的享受。(政教处、总务处负责)

  2.统一学校形象标识,做好学校形象宣传

  由政教处、艺术组牵头,广泛征集意见,进一步完善、统一学校各种形象标识,规范使用校训、校歌,制作、美化各类指示牌。(政教处负责)

  3.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

  学校的校训、校风要以多种方式在校园内呈现,对内引领师生的教育行为,对外彰显我校教育教学的精神品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校园内学生课间游玩的地方创设“板报墙报”,班级教室的布置要兼顾共性与个性,个班师生可根据各自的特点创设不同风格与追求的黑板报(要求用字用语规范,彰显时代特色和人文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通过班风、学风、教风的建设来体现隐形文化,让教室成为学生表现自我,优化个性的场所。

  4.努力构建数字化校园

  我校拥有完善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室几技术过硬的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在开展教学、科研和管理及对外通讯过程中,要运用宽带、局域网将校园内的各种信息数字化,以增进交流,改变教师的授课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学校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精心设计网页,经常更新网站内容,丰富信息流量,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搭建一个交流平台。(电教室)

  5.打造“求真、务实、团结、进取”的团队精神

  学校的团队精神最能反映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程度。好的团队精神能使学校全体员工敬业爱岗、尽职尽责,能使全体学生爱学乐学、爱校护校。为此,我们要抓好如下三方面的工作:

  (1)继续开展师德建设活动。该项工作与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开展“对学生要有爱心,对工作要有责任心,对同事要有诚心”三心活动,使师生凝心聚力。

  (2)与时俱进开展系列普通话竞赛活动。倡导“古诗词朗诵”“歌唱祖国”,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及爱国主义教育。

  (3)提高师生的团队精神。在师生中创造性地开展一些活动,突出重点地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教师节联欢、新年会演、校运会等),让师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感受到温暖。(由教务处、政教处、团支部、艺术组予以落实)

  6.打造“尽责、好学、合作、创新”的教师文化

  (1)开发校本教育,构建教师文化

  采取“经验交流(班主任)、案例分析、课堂研讨、汇报课、公开课”等形式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用“终身学习”的理念指导、鼓励教师多读书,促进教师养成自觉读书学习的习惯;开展以“家长开放日”为主要内容的活动,邀请家长到学校参加听课、评课,使家长了解支持学校的工作。

  (2)开展校本研究,重建教研文化

  提供机会让老师走出去学习,利用专业引领这一形式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加强落实学校教研组的指导力度,加强教师之间的对话、互动与合作;要求教师做好教学反思,让教师在自我反思中提升教学综合能力。(由教导处、政教处负责落实)

  7.创设良好的校园语言文字环境

  全校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会议和集体活动中均要自觉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教学材料、教师教案、教学笔记、教学软件以及橱窗、墙报等环境用字规范,校办报刊、广播、用语用字规范程度高。将普及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教育经常化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的活动。建立健全语言文字规范化制度及“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创建活动”的各种档案材料。积极参与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等社会宣传活动,对社会普及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做出贡献。

  8.营造书香校园

  读书能启迪心智,读书能滋养心灵,读书能涵养人生。我们应努力守住心灵的净土,走进名家伟人的精神世界,与他们进行心灵对话,陶冶自己,提升自己,以读书丰富家庭生活、构建校园文化,营造书香校园。为此,学校要制定营造书香校园的活动方案,政教处落实创建书香校园的各项工作,教导处拟定详细的读书计划,既有量上的要求,又有质上的检查,使“读书、学习、反思”成为全体师生的行为习惯。(政教处、教导处负责)

  9.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平安校园”

  强化校园治安管理,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维护校园秩序。加强门卫管理,把好校园治理第一关。维护校园安全秩序,避免事故发生。加强巡查制度,维护校园正常的学习秩序。落实安全责任制,实行分级管理,确保师生安全。

  10.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

  这是一项代表教职工心声的制度,学校工会要发挥其职能作用,把这项工作做好。通过定期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召开,时刻倾听他们的建议,保证学校决策无误、行动无误。学校领导班子主要成员要定期与教职工谈心,主题要鲜明,要有谈心记录。对群众反映上来的问题,在条件成熟时马上改,暂时不能改的也要向老师们解释清楚。

  11.继续完善各种制度

  继续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教职工考核制度》、《班级考核制度》、《教学工作制度》、《德育工作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等,使学校的管理更人性化、合理化。

  12.坚持依法治校,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

  学校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教学方针,遵守教育教学法规,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学校设有校长信箱,鼓励师生、家长有问题意见积极反映,校长将及时给予回复。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师生的长期共同努力,更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同心协力发挥各自的功能,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色。

文化调查报告13

  新农村建设旌旗攒动,是当今我县的一道风景。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11月9日--11月19日,我们利用到农村宣讲贯彻中央六中全会和省、市第九次党代表会精神之际,就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调研。通过个别走访、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与村干部和群众就农村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问题客观存在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对照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仍存在不少的差距。一是文化落后导致农民失去自信。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信息更新加速的今天,一些农民因缺少知识,精神空虚、麻木,不思进取,很难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勤劳致富,存在严重的"软懒散"和"等靠要"愚昧思想,对发展农业生产,建设新农村缺乏信心。二是农民活动的公共空间正在逐渐萎缩。文化室、图书室、广播室、篮球场形同虚设,没有被用来开展文化活动,严重阻碍了农村群众文化的正常开展。三是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很多农民反映,几年也看不上一场电影,庙会唱戏也是一些老生常谈的陈旧内容,电视里的节目又远离农民,与其跟着凑热闹,还不如自己找乐趣。四是陈规陋习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桎梏。人情费逐年上涨,"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等传统价值观根深蒂固。在调查中,不少基层干部告诉我们,给农民送点文化并不难,难得是让文化融入农民的日常生活,从而改变农民的旧思想、旧观念,新农村建设才会有盼头。

  农村文化处于这样的境地,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农民表现于文化上的种种沮丧和自卑,根源在于职业自信和身份自信的失落,对改变农村面貌缺乏信心。二是乡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方面的冲击,农民熟悉的文化种类和文化活动方式渐行渐远,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创造的热情逐渐冷淡。三是单调、乏味的农村文化生活,让农村陈规陋习的代代相传钻了空子。有的村民空余时间不是凑在一起谈论东家长西家短,就是打扑克、耍麻将,甚至聚众赌博等等。可想而知,这种文化熏陶滋养下的农民何能树雄心立大志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由此可见,忽视农村文化建设,不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不仅精神失去支柱,智力失去支持,经济难以发展,社会稳定存在隐患,而且久而久之,农村这个弱势文化区域,就会被其他文化同化、吞噬,就会在时代列车的呼啸前进中瞬间飘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先进文化,重塑农民这个新主体,用新文化冲击旧观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会有永不枯竭的强大动力。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坚持自觉创新

  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取得真正成效,必须突出一个"新"字,就是要有新招式、新做派、新气象、新风格。这就要求农村文化必须自觉创新,努力找准契合点,不断打造新亮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农村文化的自觉创新。

  一是把农民致富奔小康作为实现文化自觉创新的原动力。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要主动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在重建农民精神世界、满足农民群众娱乐需求的同时,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场知识,让农村群众从活动中学到更多的致富本领,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要把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最佳切入点。我县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有的甚至就"活"在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利用特色文化开展农村文化活动,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有效载体,实现农村文化创新,群众最容易接受,也最乐于参与。

  三是以队伍建设推动农村文化的自觉创新。首先,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不断增强其自主创新的能力。其次,要加强农民业余文化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关注农村文化建设、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是要制定好文化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要切合实际,制定农村文化发展总体规划,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全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在全社会营造全民参与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是要增加一批文化娱乐设施。应本着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增加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加快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步伐,着力打造新农村文化建设家园工程,力争镇镇建有综合文化站,村村建有文化活动室。要把集科技、图书、阅览、健身、展览、文化培训、文化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中心建设成为农民群众接触文化资源、享受文化权益的最直接载体,达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位精神文化需求。

  三是要创作一批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要发挥文联、文化等部门的专业特长,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切体会新农村波澜壮阔的时代潮流,精心描绘绚丽多采的农村生活,多创作一些适合农民口味,可以激励人、鼓舞人、奋发向上的优秀作品。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村业余作者的培养和扶持力度,鼓励他们继续乡土文学的创作,用先进文化陶冶农民情操,激发农民的主人公意识。

  四是要定期组织丰富多采的文化艺术活动。在继续搞好"三下乡"活动的基础上,利用"文化联动"搞活农村舞台。每年举办一次以"大地欢歌"为主题的农村文化艺术节活动,为广大农民提供一个展示风采,交流技艺的平台。同时,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先进实用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不断在农民群众中刮起"文化风暴"。

  五是要倡导文明新风的评选活动。大力开展"改陋习,树新风"活动,以创建小康文明示范村、评选文明卫生户、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和睦家庭等活动,增加群众参与意识和创建意识,丰富农民的精神境界,净化农村文化环境,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以此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实施"三五"战略,建设一流强县发挥文化应有的作用。

文化调查报告14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南与湖北接壤,左扼两淮,右控江汉,承东启西。屏蔽中原,素有“三省通衢”之称,从古至今,是江淮河汉之间的战略要地,又是南北经济重要史悠久,人杰地灵。信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信阳地区山水秀丽、气候宜人,素来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豫南小苏州”之美誉。有信阳特有的文化。

  一、茶文化

  信阳地区优越的气候与土壤条件,是绿茶生产的理想环境,千百年一脉相承的手工制茶工艺,使“信阳毛尖”的独特风味无与伦比。但这种以传统手工炒制为主的制茶工艺,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生产工艺随意性较强,产品质量不稳定,并且随制作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不同而炒制茶叶的质量有很大差异,难以实现标准化生产。近几年,信阳毛尖经过技术人员不断研究、改进、完善,机械加工技术渐趋成熟,生产出的产品完全符合传统信阳毛尖茶的品质要求,外形更加完整紧直,碎茶率低,色泽更加翠绿香气更加浓郁,受到专家和消费者的认可。目前,全市有信阳毛尖茶机械加工生产线近70条,可生产干茶200万公斤。

  (一)信阳毛尖茶

  信阳毛尖是河南省著名土特产之一,素来以“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而饮誉中外。信阳毛尖茶清代已为全国名茶之一,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8年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85年获中国质量奖银质奖,1990年“龙潭”毛尖茶代表信阳毛尖品牌参加国家评比,取得绿茶综合品质第一名的好成绩,荣获中国质量奖金质奖,1982年、1986年评为部级优质产品,荣获全国名茶称号,1991年在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被授予“中国茶文化名茶”称号,1999年获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

  (二)信阳茶文化节

  从1992年以来,信阳凭借全国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阳毛尖茶的品牌优势,以茶为媒,广交朋友,在每年五月前后举办的大型文化活动,其中包含招商引资,融资洽谈等多项活动,旨在发展当地经济,促进信阳茶叶优势的长足发展,是信阳本地最大的文化经济活动之一。

  至今信阳茶文化节已举办十八届。在第十八届信阳国际茶文化节上,信阳茶文化节将正式更名为“中国茶都——信阳国际茶文化节”。更名后,信阳茶文化节将更加国际化。同时,中国绿茶大会也移师信阳。本次绿茶博览会共设置了200多个展位,吸引了来自国内外众多参展商。信阳毛尖、云南普洱、福建铁观音、西湖碧螺春等知名茶品都在博览会上一展英姿。

  二、红色文化

  信阳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土地革命时期,信阳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首府所在地。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架飞机——“列宁号”在这里起飞,人民军队的第一个航空局——中共中央鄂豫皖军委航空局在这里建立。这里还是《八月桂花遍地开》等经典红色歌曲的诞生地。该市的红色资源具有分布广、集中度高,品位高、影响大,跨度长、类型多等特点。邓颖超祖居、王大湾会议旧址、鄂豫皖革命旧址群、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等革命历史遗迹(遗址)遍布信阳的山山水水。全市现有革命纪念地和革命历史遗址479处。刘伯承、邓小平、董必武、李先念、徐向前等革命前辈都在这里留下了战斗的足迹;许世友、李德生、尤太忠、万海峰等一大批共和国高级将领是这片红色圣土的杰出代表;吴焕先、高敬亭、许继慎等革命先烈更是长眠在这片热土。

  三、饮食文化

  (一)信阳主食

  信阳主食:主食类型分为两种:淮河以南米为主,每日早晚为稀食,中年为干米饭;还有本地独特的高桩馍、油酥火烧、潢川贡面、三股酥油条等。面条吃法除常见的用菜下面外,还有清水面条、捞面条、热干面条、蒸面条等。包子的馅常用菜、肉、豆等,均蒸食。面饼的品种有锅饼、蒸饼、烧饼、馅饼等,多是贴锅烙制,油条、麻花家常炸食者不多。此外,还有一些节日食品,如腊八粥、汤圆、粽子、糍粑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居民由以米面为主的主食型结构,逐步向主、副食品结构发展,高营养食品有所增加。

  信阳菜肴:豫南人“会吃”,对菜肴甚为讲究,家庭主妇大都是熟饭能手,男子擅烹饪的也比比皆是。菜味不咸不淡,稍喜麻辣。日常做菜,以炒、焖为主,其次是炖、煮。待客时,蒸、煎、炸、爆、熘、拌、卤样样皆有。油、盐、酱、醋、味精、五香粉、麻辣粉、辣椒粉是制菜的基本调料。菜肴熟食居多,生拌常在夏季和酒席上出现。商城、新县由于山高水寡,水质偏酸、缺碘,熟制菜肴用猪油,尤其是农忙季节,劳动强度大,一日不吃猪肉就感到力乏心慌,故有“吃块肥肉才能把庄稼种”之说。植物油被视作水油,只作拌生菜和炸制食品用。在商城,人们还偏爱用有异臭味的腊猪油调菜。带有臭味的筒鲜鱼和风干熏制的羊肉、鸭蛋干、臭豆腐卷、臭豆腐渣等,被视为佳味。过年的腊肉一直可吃到次年农历七月十五以后。

  鱼头酒的来历:据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周全德考证,流行全国的鱼头酒就起源于信阳一带。信阳人摆宴最讲究客人“酒要喝好”,有“怪酒不怪菜”之说,若不喝醉几个客人就觉得不尽人意,为此想方设法敬酒,更多的是行酒令。旧时的文人士绅常行雅令,现在流行通令,最通用的是划拳。此外,主人的辈份低的要给客人、长辈敬酒。为让客人多喝酒,上整鱼时将鱼头对着首位的客人,此人必须喝鱼头酒,鱼尾所指的人则要陪喝鱼尾酒。鱼头酒不下肚,喝鱼头酒者不在鱼身上动筷,他人不得先行动筷吃鱼。鱼头酒一般为2一3杯,鱼尾酒1一2杯,近年又有“头三尾四背五腹六”之说,意在劝客人多喝几杯。

  主要传统菜肴有:虎皮肉(红烧肉)、粉蒸肉、炖鸡、煎鱼、豆油卷肉、鸡旦肉饺、八宝饭、油炸丸子、滑肉、火锅羊肉、火肉、排骨肉、肉丸子、清炖牛肉、辣子狗肉、心肺汤、咸鸭蛋、菠菜麻油凉拌、芫荽麻辣凉拌、臭豆腐、腐乳、辣子咸豇豆、咸蒜瓣、炸鱼、咸韭菜等。南部地区还有血豆腐、鱼糕、煨葫芦、南瓜炖泥鳅等。还有各种汤:有咸酸肉(鱼)丸汤、清炖鸡汤、鸡片汤、肚片汤、羊(牛)肉汤、鸡蛋甜(咸)汤、海参汤、鱿鱼汤、银耳汤等。平时红(婚)白(丧)事待客为八个凉菜、十个热菜(包括汤),在上热菜时最后一道菜必须是红烧大肥肉,俗言“大肉上了桌,有菜也不多”,故大肉上罢,最后以四个汤菜碗结束。若来贵客,凉菜仍为八个,但质量可以提高,热菜16—20不等,数目得为双数。1981年香港五分行商人来息洽谈生意,息县招待所一顿共做出60个不重样菜肴。如此丰盛,不足为奇。本县曾有“富贵不断头”宴席,即轮流不停地上菜,不计其数。

  (二)信阳小吃

  信阳小吃种类多,有很多小吃街,下面介绍两种特色的小吃。

  1、热干面

  热干面源自武汉(地球人都知道),却是在信阳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扎根成长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信阳热干面(下面简称信热)虽然大致的做法和武汉热干面(下面简称武热)的一样,但是信热到最后是要放千张和豆芽的,而且会加一勺子鸡汤的,吃起来没有武热那么干,味道比武热也要鲜美。在武汉

  吃武热经常说“少放点芝麻酱,多下点面”,信阳吃信热要说“多放点汤,少要点芝麻酱”。信阳基本每个早餐点买的都有热干面,而且每家的信热一早上都可以买完。足见信热的受欢迎程度了!说说几个比较著名的信热集散地吧,一个就是九安,那地方是吃信热最上档次的地方,也是第一个吃信热有空调的地方。虽然是3块一碗,基本还是可以接受的,有肉的,千张的,素的好几种,而且里面还有鸡蛋饼,八宝粥,豆皮,炒米粉等等,是个美食城,推荐一下。二是电影院门口,信阳剧院旁边的胖子热干面,好像整个胜利北路风味小吃一条街就这一家信热,这里的信热好吃在放的佐料比较多,吃起来很有味,不过就是由点少。三是幸福路茶叶市场里面的信热,只是早上买,旁边还有煎饺,蒸饺,煎鸡蛋,米线等等,我们每次早饭的据点就是那里。其实我平时很少吃信热,所以说的出来就这些了。其实无所谓在哪,有人家的地方就有信热,自己家门口的信热才是最好吃的!!还有一家是我们很是怀念的,信高操场旁边的胖嫂热干面,那也许是我们在信高本部吃的最多的东西了,可惜没有了啊!

  2、信阳人民特色的烤鱼了

  别的地方的烤鱼就是干烤,信阳的烤鱼不一样的就是用料酒烧,这个方法是哪个人,哪家烧烤店发明的已经无从考证,而且烤的种类越来越多,从单一的乌鱼,到现在的羊排,鲶鱼,乌鸡,兔子,味道也是越来越好吃,吃的方法也是越来越多,原来就是在炭锅里煮鱼和千张(发现信阳人很喜欢千张),现在可以煮白菜,豆腐,海带,还有我们这些烧烤杀手最爱的方便面,烤鱼是一门烧烤和火锅完美结合的艺术。信阳的烤鱼第一就是新华烤王了,原来只有八一路的一家,现在在申城大道,信师对面有家分店。烤王的一些小菜比如说锅贴啊还是不错的,价格也适中。烤羊排就是其士下面的建良了,这家的羊排不是用料酒烧的,而是用羊油炸出来的,闻着就香的.很,味道就不用说了。其士周围随着建良的出名,引来了越来越多的烧烤摊,不过还是建良的正宗。

  四、信阳民间艺术

  信阳市(原信阳地区),素称河南的歌舞之乡,在民间音乐、舞蹈等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丰厚的存量,在风格上迥于淮河以北的河南省内各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有一次较大的变革,即在原生状态的民间音乐舞蹈中加入了一些新的音乐、舞蹈元素,形成所谓新民歌和新民舞;建国后,至1978年经过两次"文艺采风",原生状态的民歌、民舞在被收存保护的过程中又有所变化,纯原始的民间音乐舞蹈已不多见。代之以原民间音乐舞蹈素材为基础,再创作而形成的一批音乐、舞蹈节目存在形式。除此之外,信阳地处江淮之间,历史上受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中原文化的多重影响,而形成传统文化多样性的特征,在文物方面尤为突出,呈现出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观。

  (一)信阳民间音乐、舞蹈

  信阳民歌大致可分为革命历史民歌、新民歌、号子、山歌、田歌、小调等几类;信阳民舞在八十年代普查时,共有80余个舞种,120多个演出形式,400多个传统节目,3350多个演出班社,占全省的舞蹈演出班社1/3以上。1984年5月,河南电视台以信阳民歌为主体拍摄了音乐专题片《歌乡行》(上、下集),同年11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又在该台国际联播节目中再次播放。《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中收录信阳民歌224首。著名的信阳民歌有《八月桂花遍地开》、《送郎当红军》、《花轿到门前》、《车水歌》等。xxxx年河南电视台又以信阳民间歌舞为内容拍摄了电视艺术片《情满大别山》并在中央台多次播出。著名的信阳民舞有花挑、花扇、花伞、火绫子、狮子舞、春牛舞、竹马舞、旱船、龙灯等。其代表作品《丰收乐》、《一把伞》、《山乡渔歌》、《锣鼓闹秧》等曾在全国汇演、调演比赛中获奖。除此之外,信阳传统文化中还有一部分音乐演奏形式、节目;如"潢川锣鼓"、"商城丝弦"等。

  (二)信阳民居

  传统的信阳民居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原信阳县(含全市区)、息县为代表的具有明显北方民居特征,一般具有较宽敞的院落,大门位于院落正中,不设影壁,门两侧设有耳房。一类属徽派民居,白墙、青瓦,院内有"#",四周为回廊,大门两侧均有耳房,大户人家还有过道戏楼,现存较为完整的有如新县"丁李湾民居",光山县"白雀园明清街"等。"丁李湾"位于新县八里乡,房屋于嘉庆中期形成规模,东西长700米,房屋180间,前后九重,每重建筑风格各异。其间木楼小榭,园门斗拱,柱雕戏画,呈园林建筑格局,是不可多得的豫南民居建筑群。现该民居园内庭院、木雕仍较为完好的保留着原样。"白雀园明清街"位于光山县白雀镇,长约500米,呈条带状,沿白露河西岸向南向北扩展,有房屋500余间,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有浓郁的豫南建筑风格。当时的白雀园商户云集,水陆交通便利,从水路码头上岸进城的古城门至今依然完好。已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信阳灶戏

  信阳灶戏,是信阳特有的民间曲种,其唱腔音乐与端公祭神唱的"灶书"唱腔相近,修称"唱灶"。它最早流行于固始东乡、北乡的罗集、分水、蒋集、往流等地乡村的木匠群体中,至今约150年历史,其代表曲目为《郭丁香》。活动鼎盛时期,即清末至民国年间才在固始县毗邻的商城县、潢川县、淮滨县和安微省的霍邱县、阜南县、金寨县等部分区域流传。五十年代,灶戏还在农村时有演出,此后随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生活的改变而逐步走向衰亡。如今除七十岁以上的艺人和六十岁以上的群众,懂它的声腔音乐和表演形式、主要剧目外,中、青年一代知晓者已寥寥无几。

  灶戏作为流传在民间的一种曲艺形式,演出和传承都很困难,据口碑资料整理而得,灶戏在一百四十多年前的清朝咸丰年间产生。先后形成曲目约10余个,但表演和受众面较窄,主要以心传口授形式传承。群体受众也很有限。

文化调查报告15

  我的家乡是素有陶艺之乡、粤剧之乡、武术之乡、广纱中心、岭南成药之乡、南方铸造中心、民间艺术之乡等美誉的佛山。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而家乡之文化熏陶、塑造了我们每个佛山人,于是,在这大一的寒假期间,我通过上网调查、走访村里的爷爷奶奶等途径进行了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主题的社会调查。

  我的家乡佛山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佛山祖庙、西樵山、南风古灶、清晖园、皂幕山、南国桃园、陈村花卉世界、三水荷花世界被评为“佛山新八景”。其中,佛山祖庙融古代陶瓷、木雕、铸造、建筑艺术于一体,被誉为“东方艺术之宫”;西樵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南粤名山数二樵”之美誉;顺德清晖园与佛山梁园是清代广东四大名园;高明皂幕山是佛山最高峰;陈村花卉世界是中国南方最大的花卉生产交易基地和花卉文化主题公园;三水荷花世界是目前世界上规模大、品种资源丰富的荷花生态专类园。还有东华里、康有为故居、宝林寺、芦苞祖庙、黄飞鸿纪念馆、李小龙纪念馆可让游客领略独特的岭南文化。目前,佛山以历史文化、南国武术、商务会展、产业观光、休闲度假、购物美食、美化家居等为主题的特色旅游方兴未艾。

  家乡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珠三角“美食之乡”。佛山是粤菜发源地之一,素有“食在广东,师出佛山”的美誉。一直以来,佛山以其民间食谱丰富、茶楼食肆林立、烹饪技艺精良而蜚声海内外。2004年,顺德被中国烹饪协会命名为“中国厨师之乡”。为弘扬佛山美食文化,每年“十一”期间举办的“佛山美食欢乐节”,已成为集美食、旅游、文化艺术为一体的盛大旅游节庆活动。而不得不提的就是佛山有许多小吃,如佛山扎蹄,大良野鸡卷、大良蹦沙、炸牛奶、双皮奶、小凤饼,南海鱼生、大福饼、九江煎堆、三水狗仔鸭、水晶饺、甘笋蒸饼、佛山九层糕、石湾鱼脯、佛山柱侯酱、蚕蛹、白糖棉花糕、应记云吞面、金源酒家甘笋蒸饼、汾宁白糖棉花糕、大可以状元及第粥等许多小吃。且佛山盲公饼、扎蹄,大良野鸡卷、炸牛奶、蹦沙、南海鱼生、大福饼、九江煎堆等等,皆名闻遐迩,令人食指大动。

  家乡是珠江三角洲民间艺术的摇篮,孕育并保留了秋色、醒狮、舞龙、龙舟说唱、龙舟竞渡等大量体现岭南文化精髓的民间艺术及民俗事象;秋色、剪纸、木刻年画、陶塑、灰塑、砖雕等手工传统技艺精湛,独树一帜。底,家乡参与申报的狮舞、粤剧、龙舟说唱、佛山木版年画、广东剪纸、石湾陶塑技艺等6个项目,进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

  近年来,家乡围绕建设文化名城目标,推动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相互融合,塑造开放、兼容和创新的佛山文化形象,全力打造“文化名城”品牌。成功承办亚洲文化部长论坛暨第七届亚洲艺术节、第六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举办广东国际音乐夏令营等在国内外有着重大影响的文艺活动。各类文化设施建设均处于全省、全国先进水平,多层次配套发展的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广东粤剧艺术大剧院和广东粤剧博物馆落户佛山,中国美术家协会国际艺术交流中心

  落户顺德。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佛山市孔雀廊影音电器有限公司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禅城区石湾镇街道被评为“中国魅力名镇”,三水区大旗头村、顺德区碧江社区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十二五”建设新时期,家乡始终坚持产业强市、人才强市战略,把产业兴市、人才优先作为立市之本,加快建设现代制造基地、产业服务中心、人才集聚高地;始终把民生事业作为党委、政府的第一追求,发扬“敢为人先、崇文务实、通济和谐”的新时期佛山人精神,以“四化融合,智慧佛山”为主线,用信息化全面融合和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和国际化,使家乡成为宜居宜商宜发展的智慧城市和幸福城市;始终把教育置于全面建设富裕和谐社会的现代化大局中去谋划,置于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指向上去发展,认真落实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推动教育向更深内涵、更高质量、更加公平发展,促进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争当全国全省教育综合改革的排头兵和教育科学发展的先行区,把家乡建设为教育名城和我省“南方教育高地”中的高地,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家乡五区都在倾力打造自己的新城,市委市政府也推出了“强中心”战略和城市升级行动计划,城市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家乡的经济规模达66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91500元,财政总收入1111亿元。这三个数字,全国地级市中没有几个可以和佛山比肩。

  通过调查分析,我的家乡是人文荟萃,才俊辈出的.地方,不但旅游资源丰富,美食种类也繁多。虽说家乡的经济发展是成逐步上升的趋势,但其只是赢在规模和速度,而在高速的发展速度和庞大的经济规模背后,是比较粗放的发展方式,其质量和效益差强人意。家乡给中国的贡献更多体现在模仿经济所带来的规模效应上,而原创性贡献不是很多。尽管家乡的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均高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位,但有影响的发明创造依然少而又少。它时刻提醒我们:家乡的自主创新能力并不是想象中那么乐观。家乡从“肥大”走向“强大”,经验固然重要,但比经验更重要的是激情。经验来自过去,激情开创未来。我坚信,无论任何时候,家乡都必须有一颗年轻的心。我心飞翔,海阔天空。

【文化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茶文化的调查报告11-19

茶文化的调查报告6篇12-27

春节民俗文化调查报告12-16

关于春节民俗文化调查报告08-18

隋唐文化说课稿06-08

尽职调查报告 撰写尽职调查报告10-30

精选的调查报告04-29

调查报告08-02

坚守文化自信演讲04-23

优秀调查报告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