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10-10 16:39:4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精品】说课稿汇编8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品】说课稿汇编8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爱写诗的小螃蟹》是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语文新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十分有趣的童话故事,前半部分记叙了由于风、海龟、海浪不喜欢也不愿意读小螃蟹的诗,所以让小螃蟹伤心得流泪了。后半部分记叙了由于白头翁很爱读小螃蟹的诗,所以让小螃蟹激动得流泪了。作者通过小螃蟹两次哭,说明了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期间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与挫折,我们不必在乎别人的态度。只要坚持,就一定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一定会获得成功。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真诚的欣赏与鼓励会给别人带来莫大的快乐。

  二、说学情

  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在识字方面,学生们都已掌握了多种识字方法,因此,在教学每篇课文前都安排学生预习,学生会用他们喜欢的各种方法识记生字的字形,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不必手把手逐字教学了,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对重点字的反馈指导上。

  在阅读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并按标点正确停顿。这篇课文的语言比较儿童化,句子也不长,通过预习,大部分学生都能读通。

  三、说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我合理运用了多媒体动画,以小螃蟹的“两次哭”-------伤心的哭、开心的哭为线索展开阅读与讨论,让学生进入角色、演绎角色、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去体味小螃蟹的情感变化,从而充分领悟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针对低年级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并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本课7个生字。

  (2)过程和方法目标: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懂课文。 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新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懂得: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期间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与挫折,我们不必在乎别人的态度。只要坚持,就一定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四、说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语境中认识生字,并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践或查工具书来理解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否安排的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一)抓住重点,引导质疑

  课一开始,我出示描写小螃蟹哭的两个句子:小螃蟹很伤心,他流下伤心的泪。

  小螃蟹又哭了,不过这次他哭得很开心。要求学生进行提问,这不仅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练习提问”,而且又是本节课将要学习的重点,然后,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教师及时归纳整理提问的方法(抓关键、找矛盾提问),从而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和能力,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对比参读,激发情感。

  为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我精心设计了每一个教学环节。在朗读教学的设计中,我安排了要求明确、层次清晰、形式多样的朗读,如:自读、检查读、小组合作读、老师引读等多种读书方法。教师还特别注重了对教材空白点的挖掘,如当风、海龟、海浪对小螃蟹写的诗不予理睬时,小螃蟹流下了伤心的泪,这时,老师启发学生想象:这时的小螃蟹心里是怎么想的?帮助学生创设情境,体会人物心理;当小螃蟹听到白头翁唱它的诗时,它第二次哭了,这时,小螃蟹心里又想些什么?通过这两次空白点的挖掘,让孩子真正走入小螃蟹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学会通过人物的外在表现揣摩人物心理,激发思维,主动积累,学会读书,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让原本枯燥的语言文字训练生动活泼的走入课堂共落到实处。从而真正做到了读中体味,在读中感悟,真正地让学生在朗读教学中具有了独特的内心体验。让学生进入角色、演绎角色、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从而来逐步揭示主题:只要做得好,总会有人欣赏,不要灰心、气馁。

  三)拓展思维,自编小诗

  新教材提倡大量阅读、提早阅读。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开拓思维能力,亦是本教材所注重的。“小螃蟹在沙滩上写了些什么呢?”课上我用多媒体出示:螃蟹、大海、并伴有海浪声的景象,让学生展开想象,自由创作,并且进行交流,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学生得益非浅。

  总之,教师要针对二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加强朗读和发展思维,培养有条理说话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只有教师导得有方,学生才能学得主动,读书读得深入,师生的思想交流、感情交流才能充满教学全过程,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合作才能更加分融洽,学生才能学得生动活泼,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说课稿 篇2

  【导学目标及重难点设计】

  《变色龙》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小说阅读训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小说是最能广泛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的内容最为丰富,讴歌美好、神圣、庄严,鞭挞丑陋、污秽、邪恶。阅读小说,可以更好的认识社会,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变色龙》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作者主要通过精彩的对话刻画了一个欺下媚上、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警察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巧妙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了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文学作品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根据课程标准对小说导学的要求,结合小说《变色龙》具体特点,我把这篇课文的导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学习小说通过对话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写法。

  2、能力目标:从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及作品的社会意义的入手,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所表现出来的对俄国沙皇走狗的讽刺之情。

  根据以上导学目标和学生对小说所反映的俄国十九世纪社会现实缺乏了解的实际情况,本文导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对话中领会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分析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则本文是导学的难点。

  【学情分析及导学方法运用】

  1、学情分析:本文的导读对象是初二学生,经过八年的语文阅读训练,他们对小说的有一定的感知、欣赏能力,能够自主梳理小说情节,理解小说所塑造的人物性格,对运用动作、表情、对话表演小说的情节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并能依据文本评议小说中的人物。

  2、导学方法运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根据导学对象的特色和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在本课的导学过程中,我把课堂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学生充分地读,自由地议,入情地演,出色地评,大胆地想,尽情扮好学习主人这一角色。

  充分地读:叶圣陶先生说过:“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因此,课堂上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读书思考。为了激发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强烈欲望,我采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手段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文,在边读边思边议中学习课文。

  入情地演:表演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本文故事性强,表演难度不大,角色易于装扮的特点,我将把课文交由学生自主改编成课本剧,自导自演,让学生在无限兴趣的情节表演过程中品味小说的语言,领悟文章的主旨。

  自由地议: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充分展示各自给课文另拟的题目等环节中让他们充分交流,自由地议论,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教师适时地给予评定和表扬,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不但可以帮助学生领会课文的内容,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出色地评:评,既是学生对参与教学活动的同学的评价,也是学生之间思想交流的重要形式,在本篇小说导学过程中,我将通过引导学生对同学们给课文另拟的题目进行评议,对课本剧表演的优劣中进行评议等等,让学生在平等的融洽的气氛中互相交流,导引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胆地想: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为了加深学生对小说所揭示的奥楚蔑洛夫警官媚上欺下、见风使舵、反复无常形象特征的理解,我启发学生根据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人案件时的对话展开联想和想象,对奥楚蔑洛夫警官当时的心理和神态进行再创造,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说课稿 篇3

  张平老师执教的《钓鱼的启示》这一堂课的亮点优秀是以读为主,感悟文本。张老师抓住重点问题“我不肯放鱼的句子”以及“不肯放的原因”这一问题时,让学生自由读,找句子汇报,用词来表达感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感悟用不同的表达。张老师不单纯地让学生练读,而是从读的韵味上启发学生感悟书上的情感,感悟了情感再用概括词和朗读的方式表达含义。亮点之二是能充分挖掘文本的空白,让学生练笔:当我遇到这样事的时候,我会想起父亲对我的告诫,让学生写写父亲对我告诫的话。这不仅是学生锻炼文笔的好机会,而且能提升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认识。

  1、教师教态亲切自然,课堂语言温雅理性,与课文的语言风格很契合,同时也极好地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与文本的距离,为学生理解文本,表达感悟创设了很好的情境。

  2、抓心理变化,感悟人物情感。

  本课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虽然写的是一件小事,但其中包含的道理却不是一下子就能体会到的。董老师在处理文本时,以“我”的心理活动、情感线索为主线,让学生找“我”不肯放鱼的句子,接着思考“我”为什么不肯放鱼,尝试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学习,深刻感受“我”钓到大鱼兴奋、被迫放掉大鱼的心痛和无奈,以及三十四年后,“我”为之骄傲的情感变化,从而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故事到理论,从感性到理性,层层上升,真正地理解到作者通过钓鱼所获得的启示。另外,董老师又以父亲的态度线索为辅线进行教学,想让孩子通过对“父亲”心里的犹豫,到最后坚定的语气这一过程的了解,加深学生的认识,无论任何情况下都是必须遵守的。

  3、抓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悟理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使学生领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妙,体会到作者的感受,那就会使他们对语言文字产生兴趣,萌发朗读的情感。在体会“我”放掉大鱼的情感时,董老师让学生反复朗读“我”说的话,如:“可是再也不能钓到这么大的鱼了!”一边读,一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内心的不舍以及不舍的原因。然后,董老师又提出相应的更高层次的朗读要求,由浅及深,一步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共鸣,加深内化。董老师将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反复地、多形式地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教学建议:制作课件时,对于重点句段的出示不宜过多。另外,要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语,去品味感悟。

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羚羊木雕》(边说边写)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分析

  《羚羊木雕》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羚羊木雕》这篇课文说的是,“我”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后逼“我”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木雕还给“我”。因为对朋友的反悔、父母的不理解,自己分外伤心。本文比较浅显、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文中大量的人物对话,适合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本册教材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课文。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关注友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亲情、珍视友情;通过本文的学习,还能更好地理解《风筝》、《散步》和《诗两首》,在这个以“亲情”为主题的单元中处于桥梁纽带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

  (2)学习边读、边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

  (3)读懂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

  (1)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运用语言、环境和心理活动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写自己在家庭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文中所赞美的小朋友之间真诚无私的友情;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3、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4、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明辨是非;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

  二、说学情

  生活中,时有发生类似的“亲情”与“友情”相矛盾的事情。刚刚步入初中的孩子们,又正处于独立、自主意识逐渐增强的时期,他们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本文所写的家庭故事比较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学生兴趣,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因此,本文所写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是,此时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处于形成期,需要教师的引导,老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处理这些矛盾时某些必须坚持的'原则,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

  三、说教法

  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根据教材以及学生实际,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1)首先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结合文章语言、学生的生活,在讨论中感悟亲情与友情。并在阅读中让学生体会和学习本文采用多种描写方式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等),让学生摹仿写作。从而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让他们采取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综合归纳能力。

  四、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据本文的思想内容,讲这课我确定了一下学法指导:

  (1)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合理地运用“圈点勾画法对文章进行标注。

  (2)有感情朗读法以及自主讨论、探究”

  (3)带动学生体验当自己遇到同样的问题时的感想以及处理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是否有这样的感受:在学校上课,你每天都盼着能够早点放学,早点回到个温暖的家。但是一回到家,你又开始想念学校的同学!(有吗?)我们总是抱怨父母管得太多、太严,父母总是觉得我们不太懂事!(是吗?)有了秘密,我们不再告诉父母,更愿意跟自己的同龄人述说(对吧?)当亲情和友情难以选择时,我们该怎么做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羚羊木雕》,聆听“我”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二)检查预习(个别提问后齐读)

  抹 攥 逮 怦怦 树杈 寒战

  (三)赏析课文

  1、阅读课文

  在学生阅读课文前,提出以下问题:

  (1)这篇课文涉及到哪些人物?

  (2)写了一件什么事?

  (3)这些人物各持什么态度?

  让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学会“圈点勾画”(边读边圈点勾画出重点词句)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提高学生“说”的能力,着重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表达能力。

  2、分角色,评人物

  1、请用一个词语或短语归纳:

  一个 的木雕 一个 的爸爸

  一个 的妈妈 一个 的奶奶

  一个 的万芳 一个 的“我”

  2、补充完整:我觉得这是一个_____的木雕,我是从_____看出来的,它写出了木雕的_____。

  【这一环节,通过同学们对所填词语的相互比较、评价,提高选词能力,从而提高了语言运用的能力;然后要求学生用相应的语气、语调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情感、态度,为下一环节的理解和讨论做准备】

  3、请学生复读课文,以小组来回答一下问题。

  (1)文中说:“这能全怪我吗?”你觉得这件事究竟应该怪谁?展开辩论,从中得出一些经验与感想。

  (这一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文中来,使他们更深刻理解到父母和“我”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学会处理家庭生活中矛盾,让学生理解在这件事中父母和“我”都是有欠缺的,如果父母当初讲明白羚羊木雕的贵重,女儿事先征求一下父母的意见,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了。通过辩论让学生理解家庭的和谐与温馨是需要我们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尊重,共同构建的)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让学生进一步完善好父母的形象,从文中父母的为人处世中学到处世的技巧;教会学生怎样交友,怎样的朋友才是好朋友;引导学生要及时与父母交流,不要自作主张)

  小结:本文围绕羚羊木雕,赞美真诚无私的友爱,批评重财轻义的思想,呼吁父母要理解尊重孩子纯真的感情;同时也说明我们做事时应多与人商量,考虑问题要更周全些。

  4、作业设计

  1、本课作业除了分课时完成语文作业本外,要求学生收集与“亲情、友情”相关的古诗句并背诵。

  2、第二课时让学生运用语言描写,写下自己经历的伤心事,要求两个版本,一个是现实版的,一个是想象版的。

  5、将学生分组来复述课文内容。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一人来复述课文,另外一人可根据复述内容写出文章的板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画出不同的板书。之后再与学生进行一起研究完成最终的板书设计。

  “我” 送

  送 逼 还

  父 母 万 芳

  沟 通

  理 解

  亲 情 友 情

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是08师美班的王文静。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绘画中的节日》,我将从教材、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几方面来介绍这堂课。

  一、 教材分析 (首先,教材方面)

  《绘画中的节日》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的重要内容。本课为两页。第一页主要展示了不同民族庆祝节日的照片,及绘画作品《枣园来了秧歌队》。第二页则为表现不同节日的儿童画。本课主要是通过欣赏绘画中的节日场面,使学生初步了解到我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在不同的节日中,人们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而在节日中更多的是体现出快乐、祥和的气氛。在绘画中,如何表现这种气氛是本节课与同学们共同探讨的问题。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从造型上(人物姿态、表情等)、内容上(节日的喜庆或传统色彩)、内容上(节日的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其作品中的绘画语言,并加以内化。

  二、 教学对象(接着我们再来谈谈教学对象)

  由于本课是“知识学习”“作品欣赏”与“创新应用”的综合型美术课,而教学对象又是小学低年级的同学,因而在备课上我充分考虑了教学内容多与学生好动的实际情况,并结合二期课改提出的“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关注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的要求以“快乐求知”为目标,打破原有的单纯的讲画教学模式,力求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平等、合作、竞争”的课堂教学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真正体验到求知的快乐。

  三、 教学目标 (也就是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对教材理解的具体要求,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不同地域、民族有丰富多彩的节日,有不同的庆祝方式,这些都是绘画中很好的题材。

  2技能目标,学习欣赏画面,提高通过画面获取信息的能力,会从造型、色彩方面对作品作简单的描述,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研究,交流的能

  力。并把自己熟悉的节日情节用儿童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尊重、发扬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传承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重点难点 (明白了教学目标,本节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有着多样的节日庆典,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学习观察画面、分析作品,从画面获得信息的方法,谈出自己的感受;了解画家(学生)表现节日题材作品的不同特点。

  难点:学生细致观察画面,从细节中获取信息;针对不同作品大胆谈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把自己熟悉的节日用儿童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四、说教法与学法

  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因此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就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图:

  生 初步感知——乐中体验——讨论探究——知识扩展——情感升华

  师 引导观察——情景创设——启发点拨——汇总归纳

  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人性观认为:在优化的人文环境、心理环境中人会全面发展自己的潜能。因此我采用人性化的方法指导,在为学生创设尊重,情性,理解的人文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启发教给学生听、说、做、玩、画、演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思维真正获得解放的状态下自然会展开想象进入美术创作的境界。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臵、激发兴趣

  1、课前把教师布臵成过年的样子——门旁贴上对联,门上贴上挂笺,窗上贴上窗花等。并提前在教室里播放《过年回家》的节目视频。

  (组织学生有序地走进教室。学生走进教室后,观察与平时不一样的地方)

  2、以听录音的方式导入本节课,带着问题,学生们将视觉与听觉高度集中。 (你听到了什么声音?这样的布臵你们什么时候见过?有什么特点?)

  3、播放过年小动画与此同时学生畅所欲言。

  (在民间,过年还有哪些传统的活动?你是怎样度过的?你的心情如何?学生讨论、交流、表演。)

  二、学习交流、知识拓展

  4、课件展示民族节日——元宵节、泼水节、端午节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幅员辽阔。除了春节以外,我们还有很多的传统节日,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不同的节日,体验不同的风情。

  5、通过念童谣、讲故事、看视频的方式引导大家学习民族节日——元宵节、泼水节、端午节

  (共同学习教材中的传统节日,并让大家谈谈你所喜爱的节日。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学到教材中的相关知识 )

  三、作品欣赏,提高审美

  6、如何用绘画的方式表现我们的节日呢?

  欣赏画家的画《枣园来了秧歌队》

  (问:作品表现了一个什么节日和什么内容?谁是画面上的主要人物?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这是在什么地方发生的故事?哪里的农民头上爱扎包毛巾?针对教材中的问题分组进行讨论。问题拓展:在画面中你听到了什么?你闻到了什么?你的心情如何?。)

  7、欣赏教材中小朋友的画。

  猜一猜,这几幅学生作品分别表现了哪些节日?这些表现节日的学生作品在内容和色彩上都有什么特点?请你分析一下。

  欣赏:(1)《过大年》小朋友除了用鲜艳的颜色表现气氛外,最引人注意的是采用了放射性的构图方法,把欣赏者的目光一下吸引到圆圆的桌子上。

  (2)《舞龙灯》弯曲的彩龙把画面连接在一起。

  (3)《看灯会》各式各样的花灯吸引着小朋友们,看他们的眼睛睁得多大呀。

  (4)《赛龙舟》河与岸巧妙地把画面分成两半,上面是喜气洋洋助威的人群,下面是热火朝天的参赛队员。上下两部分形成鲜明对比。上面,活泼热烈;下面,紧张严肃。

  四、大胆创作,点拨引导

  8、学生作画。(教师播放欢快的伴奏音乐并巡视指导)

  五、展示评价,交流经验

  1)自评: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展示,说说自己的画面内容,觉得自己的画画的好不好?什么地方画得棒?什么地方还需要改进?

  2)互评:学生之间互相谈谈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文学与艺术相结合。并请学生把作品贴于“小画家”展示栏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注意给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学生展示机会,找出其优点,甚至扩大其优点,并发自内心赞扬他们,使他们摆脱自卑心理,相信“我能行”。这样,让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师评价:根据激励性的原则,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保护和激励他们所有的创新意识。

  这节课采取了学生自评,互评和师生评相结合方式,使学生在横向联系中拓展思路,体会了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情感目标。

  六、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绘画是一个窗口,通过窗口我们可以了解各民族的生活以及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每幅作品又可以传递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因此说,绘画是看得见的形象,是记录历史、传递历史的桥梁。 以上就是我本节课的说话内容,不足之处请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长相思》编排在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长相思》上片叙扈从之事,下片抒思乡之情。从“夜深千丈灯”的千古悲壮到“故园无此声”的婉转蕴藉。基于以上特点,我将这一课时《长相思》教学目标设定为:了解作者纳兰性德的身世经历,产生心灵解读,缘景明情。

  在教学目标确立的基础上,突出重难点,即掌握纳兰词风纯任性灵﹑纤尘不染的特点,解读词的内容领会词的意境。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诵读法 情境创设法 探究互动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使教学更加有效,我多选了几首纳兰词,并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三个环节。

  (一) 学生解读词话,创设诗韵课堂

  用多媒体显示王国维《人间词话》对纳兰性德评价:“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请学生简单解释。

  (二)读诗文﹑想画面,赏语意﹑悟诗情

  先用多媒体显示纳兰性德四首词《长相思》、《蝶恋花》、《采桑子》、《浣溪沙》。学生自由朗读,再指名学生配乐朗读,教师点评,而后问同学想到什么样的画面?

  这一环节使学生对四首词整体感知,诵读中让诗凭着自己的语言说话,让学生直接贴在诗的面颊上感受诗意。

  再抛出问题:纳兰性德是乱世中一个传奇,在清代的文学史上开辟了属于自己的领域,同学们在词中找出触动你心灵的词句进行赏析。

  如“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有什么声音呢?作者在疾风飞雪的出塞路上,鞍马劳役,最忆故园的温暖,语意真切。

  如“不是人间富贵花”。纳兰明珠罢相后,在家中读儿子《饮水词》,老泪纵横叹道:“这孩子什么都有,为什么这样的不快活?”是啊,为什么呢?那个捷克人米兰·昆德拉说——生活在别处。纳兰性德身世显贵,当朝宰相之子,但他“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无心功名,经史百家无所不窥,在天文、历法、书法、绘画、音乐、佛学方面均有一定造诣,的确不是人间富贵花。

  学生会结合作者经历,赏析词句洗尽铅华的真切自然,绚丽至极归于质朴的沉挚清婉的特点。置身﹑沉浸于诗人描绘的意境中与诗人产生心灵的共鸣,审美的认同,这个过程是自然的,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我问同学们还喜欢纳兰哪些动人的词句?

  学生可能会对“人生若只如初见”,“心字已成灰”,“当时只道是寻常”“知己一人谁是?已矣”这样的句子解读。

  小结:通过学生回答,可知纳兰负旷世之才,绝世而独立,高贵而忧伤,豪放是外方的风骨,忧伤才使内敛的精魂,在历史的回音壁上成为开启心智的天籁之音,无愧“满清第一词人”的称号。

  (三)、拓展相思内涵,在心灵对话中升华

  这一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是:纳兰性德不是中国最后一位诗人,但却为中国两千年诗歌史画上了个圆满的句号,他站在哪些巨人的肩膀上吸收了他们的哪些优点?

  此问题是为了拓展学生思维。任何一个有成就的诗家词人,总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纳兰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李后主的悲慨郁结,晏殊的婉约清丽,陶渊明的自然淳朴,苏辛的豪放雄浑,但纳兰又不同他们,纳兰就是纳兰。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给我的孩子们》是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课,是丰子恺先生为《子恺画集》写的序。主要寄托了对儿童的热爱,并对儿童的天性给予高度肯定,表现了对成人世界“不由自主”的悲哀。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整个教学过程我定为一课时,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孩子世界的真率、自然与热情。

  2、体会作者既憧憬又悲哀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和线索。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认识。

  二、说教法。

  这篇文章感情直白,语言亲切自然,对儿童的世界的童趣,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要学生体会出失去童真的悲哀,就有些难度。因此,我在学生自主阅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采用启发式教学,加强点拨。让学生理解作者既憧憬又悲哀的复杂感情,并激发他们追求真、善、美。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活动我安排了四大板块。

  (一)第一板块:

  创设情境,播放《童年》歌曲,导入课文学习。

  (二)第二板块: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小组讨论交流,孩子们都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并请同学们用写在黑板上。

  3、作者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样的复杂的感情?

  4、作者“憧憬”什么?

  5、在作者眼里,孩子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小组讨论,并请同学们写在黑板上。

  6、大人们理解孩子们吗?他们是怎么做的?小组讨论,并请同学们写在黑板上。

  7、小组讨论,在孩子们眼里,大人们是什么样的?并写在黑板上。同时理解“悲哀”的感情。

  8、孩子们与大人们形成对比,突出中心。

  (三)第三板块:拓展延伸。

  1、说出你的童年趣事,小组内先说,再派代表给全班讲讲。

  2、老师送大家一首诗。

  (四)第四板块:布置作业。写作文“童年趣事”。

说课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号学员,石丽君,来自史家院九年制幼儿园。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班健康活动《有趣的萝卜》。

  一、说设计意图

  此活动选材来源于生活。我们都知道,萝卜是幼儿比较熟悉的蔬菜之一,它的品种非常丰富,有白萝卜、胡萝卜、卞萝卜等,其中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它营养丰富,吃法繁多,可煮汤、可凉拌、可红烧、可腌着吃,有的还可生吃呢!民间还有“十月萝卜小人参”的美称。

  然而幼儿虽然知道萝卜,但对萝卜的种类、用途、营养价值等还不太了解,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现幼儿不爱吃萝卜的现象。因此,有必要使幼儿形成对萝卜正确的认识,加深对萝卜的特征、用途等的理解,激发幼儿爱萝卜的情感。就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二、说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因此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从认知、能力、情感三方面设定了以下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幼儿在感知萝卜的基础上,能表达萝卜的特征及用途,并能按萝卜的特征进行分类。

  (二)能力发展目标:在游戏中了解萝卜的生长过程,体验萝卜生长的快乐。

  (三)情感态度目标:幼儿乐于探索,能大胆表述,在活动中感受萝卜的有趣,产生爱萝卜的情感。

  以上活动目标既有知识经验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又有愉悦情感的体验,融合了各领域的目标要求,体现了目标的整合性。

  三、说活动重点、难点

  (一)说活动重点:感知萝卜的有趣,主要是萝卜的特征、用途及生长过程。通过探索发现、多媒体课件、歌曲引路、游戏体验及品尝萝卜制品,使活动得到深化。

  (二)说活动难点:根据萝卜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主要通过小组商量自主操作,在动手的过程中意识到分类标准及分类结果,提高幼儿的分类能力。重难点突破的方法是通过让幼儿自己尝试,在实际操作中来解决的。

  四、说活动准备

  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幼儿以及环境材料的积极互动,中班幼儿的思维还具有具体形象性,他们必须借助丰富的环境材料来获得知识经验。为了更好的完成活动内容和目标,我为幼儿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准备:

  (一)物质准备:兔子玩具、各种萝卜、篮子每桌一套、创编歌曲、多媒体 课件、萝卜食品、轻音乐。

  (二)经验准备:幼儿对蔬菜有一定的经验(吃过或看过)。

  (三)环境准备:操作台6张呈半圆形摆布在前面和侧面,便于操作评价。

  五、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我采用的教法有:

  1、操作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操作,主要是探索萝卜的趣味性、多样性,让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中获得感知。第二次操作是对萝卜进行分类。幼儿分类是指幼儿把具有一个或几个共同特征的物体聚集在一起的活动,分类活动是观察活动的延伸和应用。

  2、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本次活动的第三环节中,我就引导幼儿扮演萝卜籽,共同体验萝卜生长的快乐。由于我利用了节奏快的旋律巧填歌词,编成了一首《萝卜歌》,这给游戏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孩子在表演的过程中不仅理解了萝卜的生长过程,更是创造了一个个可爱的萝卜形象。教师的适时赏识,把幼儿的创造之花点燃,显示了无穷的力量。

  3、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或教具陈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动中的演示法是通过制作多媒体动画“萝卜的生长过程”,让幼儿对萝卜生长有全新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理解和认识更透彻。

  4、情境教学法: 本次活动的全过程,我就引入了幼儿喜欢的兔子形象,引发幼儿融入到看萝卜、分萝卜、品尝萝卜的情境中,使幼儿主动探究,积极思维,达到科学素质的提高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二)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分一分、尝一尝、学一学、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就对萝卜发生了兴趣。

  2、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第二次操作活动中我们就鼓励幼儿分萝卜,引导幼儿按萝卜的特征进行分类。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商量、合作、尝试着不同的分法。

  3、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为了让幼儿对萝卜的生长过程有更深的印象,我们就采用了游戏体验法,在唱唱演演中引导幼儿体验萝卜生长的快乐。

  六、说活动过程

  为了能紧扣教学目标,展开教育活动,根据活动的内容和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活动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情境:小兔的萝卜丰收了)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活动一开始教师就利用幼儿熟悉的小兔形象,为幼儿创设了“小兔萝卜丰收”的语言情境和物质(萝卜)情境,引发幼儿观察萝卜的兴趣。在以下的环节中,我都是以小兔作为情节发展主线,从形式上,内容实质上深深吸引孩子。

  环节(二)自由探索(看小兔的萝卜)

  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第二环节我就安排了孩子自由探索。我们为每组提供了充足的萝卜,供幼儿观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在轻音乐播放的轻松氛围中,幼儿比比、摸摸、说说各自看到的萝卜的特征。

  在这一过程中,孩子获得经验是零碎的,那怎样进行加工整理呢?为此,在自由探索后我们就通过幼儿介绍,集体讲评的方式,对幼儿获取萝卜的经验进行整理。由于材料的投放在孩子的视线前面,故讲评时可结合实物进行,避免了空洞性。为了拓宽幼儿对萝卜的认识,教师还结合收集到的图片和实物萝卜作了一个概括,点到了课题中萝卜有趣的含义。

  环节(三)操作分类(情节:帮小兔分萝卜)

  幼儿通过说一说、分一分、在尝试和自我纠正中完善各组的分类。这里主要是按萝卜的自然属性——形状、大小、颜色等进行分类。由于中班幼儿还不具备多维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故分类要求不是十分严格标准。我们允许产生错误和争论,引导幼儿在多次操作、反复尝试中积极思考,自己修正,学习到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因此,只要幼儿分得有理,他们就完成了帮小兔整理萝卜的任务,就可以把分好的萝卜送到小兔家,这样幼儿就有了成功的体验。

  环节(四)游戏体验(体验萝卜的生长过程)

  幼儿感受知萝卜的特征后,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其生长过程。因此,及时设问“你们知道萝卜是怎么长大的吗?幼儿通过联系实际经验的交流,结合多媒体课件,幼儿真切地理解萝卜怎样由一粒萝卜籽慢慢长大的过程,其动感使孩子感知生命的力量,替代了图片死扳不动的传统方法。为了使幼儿的兴奋点上升,全体幼儿又在一曲《粉刷匠》旋律中自编自演了《萝卜歌》,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了成长过程的快乐。

  环节(五)品尝交流(情节:小兔请大家品尝萝卜食品)

  在讨论交流萝卜的用途后,大家一定很想品尝了,为了满足孩子嘴馋、控制能力弱等特点,我就及时安排了小兔请大家品尝萝卜的情节,,很自然地引导

  幼儿进行品尝交流萝卜的吃法,我们在每组提供的食品有:(生吃的、腌制的、红烧的、炒的、凉拌的)。大家吃吃讲讲,在兴奋的状态之中,幼儿也逐步意识到多吃萝卜(蔬菜)营养好的道理,从而自觉地做到不挑食,让身体吸收更多营养,使身体长得更捧。在这一过程中萝卜的吃法也全面体会,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结束活动。

  七、说活动延伸:审美延伸(萝卜小制作展示)

  活动结束,我们不能马上告一段落,关键是引导幼儿持续不断地对萝卜产生兴趣。小朋友知道了萝卜不仅有趣,它还有很多吃法,接着以加工制作玩具,使幼儿在审美心理、创作欲望上得到满足。教师通过几件小制作,引发幼儿对萝卜的创作欲望,使审美心理得到愉悦,进而为孩子有意愿投入下一个非正规性的自主活动奠定基础。同时,请幼儿把小兔和萝卜带走,既是为兔子帮忙的表现,又是为可能进行的制作创造条件,相信孩子会对萝卜产生持续的兴趣,或许还可以从中生成更有价值。

  八、说活动特色

  1、教材取材于生活,充分体现了《纲要》中强调“幼儿活动的选材既要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和“幼儿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

  2、通过孩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让孩子探究,通过让孩子充分动手操作,通过玩来让孩子主动的去探索与发现,最终达到积极探究、身心健康,养成良好

  的生活习惯。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精品】说课稿汇编8篇】相关文章:

【精品】幼儿园说课稿大班模板汇编十篇08-08

【精品】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12-21

【精品】幼儿园说课稿模板合集7篇07-19

【精品】幼儿园说课稿锦集五篇07-15

精选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5篇06-08

说课稿范文汇编七篇06-25

【精品】五年级语文说课稿4篇08-12

【精品】幼儿园说课稿大班范文锦集9篇08-11

【精品】幼儿园说课稿范文锦集十篇08-06

巨人的花园说课稿范文汇编10篇07-10